APP下载

哈代和劳伦斯诗歌创作中的自我意识与心灵轨迹

2019-12-06丁金

北方文学 2019年32期
关键词:诗歌创作哈代自我

丁金

摘要:托马斯·哈代和戴维·赫伯特·劳伦斯是英国文学史上伟大的小说家和诗人,被誉为世界顶级的文学巨匠。哈代和劳伦斯的诗歌最明显的特点,是突出诗人自我实现过程的心理活动,因此他们所创作的诗歌实际上是对自身心路历程的完整记录。按照人心灵发展的脉络可以将哈代和劳伦斯的诗歌创作过程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三个阶段,而正是在这三个阶段过程中哈代和劳伦斯逐渐实现自我的蜕变。

关键词:自我;心灵;哈代;劳伦斯;诗歌创作

哈代和劳伦斯是世界顶级的文学巨匠,他们创作了很多小说与诗歌,赢得了社会广泛的好评,奠定了他们在世界文学史中的地位。在诗歌主题上,能够以亲身经历、切实感受,从自我角度出发进行诗歌主题构建。在抒情方式上,哈代和劳伦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经历,触发自己的情愫,在作品中表达极具富有个性的感情。在修辞方法上,使用与自身经历相关的象征,构成富有自我色彩的诗歌体系。究其一生诗歌创作,可以说哈代和劳伦斯的创作特点是展示自我实现过程的心理活动,是两个人心灵发展历程的真实记录。按照心理发展历程,其创作过程可以分为早中晚三个阶段,比如对于哈代来说,经历了从单纯,悲观,到超脱,而劳伦斯则经历了从分裂,追求联系,到最终超脱,向往死亡的自我实现过程。

一、早期创作——单纯的自我与分裂的自我

(一)哈代早期創作风格

根据发展心理学结果表明,儿童时代人们只能区分我和非我这种低级自我感受以及自我认知的过程,而处于青年时代,其心理表现为对自己内心世界的发展。青年时代的哈代与劳伦斯在早期诗歌中表现了内心的忧虑感,兴奋感和戏剧性的真实感受,其主观经验之中心则是作为青年人的思考和对内心深处的感受能力,同时也具有儿童时期单纯的自我认识。哈代出身比较贫穷,早期受父母的影响,其父亲热爱大自然,而母亲深知当地的传奇故事,父母从小利用自然美景和对于生活的向往充实了哈代的孩童世界,也是这种独特的交融使哈代内在自我和外部世界形成了融合,也使其发现自然世界的美丽和赋有神奇色彩声响。从一定程度上来看他创作的个性,画面感和音乐感是早期单纯自我的集中表现。同时哈代胸怀大志,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在诗歌创作的早期阶段就想在诗坛中占据地位,可以看出他对事业有纯真的劲头。对于爱情也很忠诚,始终深爱自己心仪的女生,对爱情和生活充满了向往,并期盼能够在爱情中获得自我实现。因此在诗歌中将这种愿望寄托,有单纯的真诚,这种单纯也影响了他一生的创作灵感,即便到了晚期仍然怀念早年的纯真。

(二)劳伦斯早期创作风格

劳伦斯的早期创作也能够被认为是一种单纯的自我表现,而这种表现在诗歌的内在诚实和明快节奏上能够集中体现出来,然而相比来说缺少了父母和谐的影响,而打下的更多的是童年时期父母争吵和多种家庭纠纷的烙印。因此他在早期创作过程中所写到的童年的不和谐,真实的记录了那时的感受。由于童年不和谐因素的影响,导致他早期创作的诗歌中存在着分裂自我形象的问题,因此早期诗歌充满了矛盾,充满了关于爱情美好,冷酷,兴奋等的对立因素,即便是以娱乐为中心的诗歌中也存在了爱与恨的矛盾。众所周知,劳伦斯在早期的创作中,偏爱爱情诗歌,这实际上是与其对爱情初认识具有直接联系的。从劳伦斯的角度上来看,性爱实际是社会实现的重要手段,他在创作研究中,阐述了进化论性质的再生理论,认为人如果正确运用力量则会从混乱的有机体进化成为哺乳动物,并且进一步从哺乳动物进化为人,从人到部落人,到最终实现自我的不断延续的过程,甚至每一个人都如同天使般具有鲜明的个性,同时犹如乐曲能够构成和声,这种幸福获得只有经历个人再生,这一再生阶段主要发生在20-30岁之间,并且只有通过将自我转为未来或者不断向未知世界进行接近,才能够达到再生目标,性爱是达到这一切的重要方法。再生理论尽管是他所认可的,但有时也会走向极端,认为爱情最终会带来毁灭和死亡。比如在他创作的《爱的交战》之一,其中就表现了对于爱情带来的失落感和悲哀感的惋惜;在《农场之恋》中也表现出了性爱,实际上是一种死亡的思想。然而他将这种毁灭和失落作为自我实现,在毁灭和失落中得到了欢快的同时,也看到了自我现实,在表现性爱与死具有相似的思想之后,提出死亡是一件美妙的事情,这本身也说明了他早期具有一定的自我分裂性特点。除此之外,还经常在诗歌中表现出血性自我以及灵性自我之间的冲突和分裂。由此,从劳伦斯和哈代的早期诗歌创作过程中,可以发现他们在内心自我认识上是存在较大差别的。哈代属于早期纯真型的特点,而劳伦斯则属于早期精神分裂性的特点。

二、中期创作——悲观的自我与失落的自我

(一)哈代第二阶段创作

在哈代早期单纯自我发展过程中,随着童年的逝去,步入了成年世界并由此而产生一种孤独和忧郁。尤其是他亲眼目睹了犯人绞死的场景,给他的单纯自我增加了更多的忧郁情绪。他的第二位夫人曾说,这件事给他一生创作蒙上了悲哀的色彩,在其心灵发展的第二过程中这种忧郁、悲哀感发展到了悲观心态。1896年创作了三首诗歌能够突出表现其心理变化,比如在《黑暗中的鸫鸟》中,贯穿对于本人生活和外部世界画面的真实感受,希望在成年画面感来临前停止生存。在《死亡在走动》中也表现出过去曾经胸怀大志,然而由于在奋斗的过程中经历失败,表面上虽然貌似还活着,但从灵魂深处从乐观的抒情青年时代,已经逐渐步入了死亡境地。而《威赛克斯高地》这一首诗歌中,表现出了脉搏跳动的紧迫感,在诗歌中充满了低地和鬼怪,描述了生活恐怖之处。除此之外,来到以天空为邻的高地,与过去单纯的自我产生了一种极度矛盾。

出于现实世界中到处充满冷酷嘲笑的男人和刻薄的妇女的认识,使他失去了朋友,甚至也失去了本身的仁爱,他的妻子在当时的信件中曾写道:哈代与任何人,包括过去的自我都有显著的不同。为了对现实生活创伤进行治疗,他希望从具备高地自然中寻求人生解脱,认为高地是其向往之处和死后的最终归宿。因此从一定角度上来看,如果说对于返回自然寻求的是一种宽慰,更不如说是寻求自然界的悲剧,能够通过自然界来获得一种悲哀,在悲哀中获得一定的满足和愉悦,并最终实现自我。因此这种悲剧爱情也成为了他所追求的主题,在他自己心爱的女人死亡之后,实际上也是他获得自我实现的最好途径,成为了他的效能,是一种持久兴奋剂和创作生活的恒久动力。

(二)劳伦斯第二阶段创作

相对哈代来说,劳伦斯在心理发展的第二过程中将注意力也转向了自然,他寻找自然与自我之间的联系,希望能够恢复自我的面目,能够弥补自我早期分裂的感受,以实现真正的自我。他从题材上摆脱早期自传的束缚,在非人类自然界中开阔了新的天地,出版了诗集《鸟兽花》,该诗集被人们赞美为对诗歌艺术的独特贡献、现代派文学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在动植物界,劳伦斯利用现代风格阐述了现代人的感受意识,对自然界存在的多种意向,声音,色彩等这些自然界意象做出细节描述和深度的挖掘,使人们能够感受到动物和植物的情和志所在。然而相比哈代来说,劳伦斯在继承传统的过程中有不同的突破,他抛开了严谨的格律,利用自由尸体借助自然意象来表达自己内心感受,往往凭借较小的动植物能够发挥自由想象,反映其对于世道人心的忧虑感,同时通过一些表面的信息反映多角度深刻的含义,比如在《乌龟的呼喊》这一诗歌中,通过乌龟叫喊切实反映动物原始的本能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将性作为被血液领悟隐藏的神秘力量,从多个角度表达基本思想,恢复自我真实感受,进而获得自我实现。

之所以要在自然意境中寻找生命,主要是因为劳伦斯认为自我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内容,他认为自我是太阳的一部分,正如眼睛是身体的一部分,双脚能够感知大地,也可以被认为是大海的一部分,然而相比大自然的联系来说,也可以被认为是一种分裂性联系,其自我分裂是在联系之下开展的一种分裂,认为我的自我是一种幻想,我是伟大整体的一部分,打破这些成为碎片则会感到悲惨。在很多诗歌中,企图能够恢复人与自然之间的失落联系,同时又沉溺于否定该联系,形成了一种孤立的体验。爱因斯坦,达尔文,马克思的集体思想也对劳伦斯产生了一种较大的压力感,使其在诗歌中有了联系和分裂之间的矛盾,正是由于这种矛盾的存在,使其在创作中,包括《荨麻》,《三色紫罗兰》中体现的尤为明显。在这些诗歌中他认为上帝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又认为上帝是自然界的主要推动力,一方面放弃了宗教信仰,而另一方面认为生命本身是一种宗教,认为爱情是永恒的,另一方面认为爱情和鲜花一样不断的凋谢、绽放,一方面认为歌颂诗歌疏离之感,另一方面又深刻的描绘了生活的和谐美好,描述与大自然接触产生的切实感受,他对资产阶级进行了嘲讽,否定一切西方文明,然而也并没有追随马克思主义打倒资本主义,以禅秘化宗教信仰作为前提,建立了自己的内心世界。劳伦斯的这种神经特质,是出于他心理发展的第二过程,是他的自我失落和对失落自我的一种追寻,是他在自我实现中漫无目标和摇摆不定的结果。

三、晚期创作——超脱的自我

死亡是无法避免的,死亡将至将会改变自我意识,然而它也会使自我意识更加清楚,或者扭曲。相对死亡,一切自私和无谓的纠纷是微不足道的,因而对于周边的世界,对自身的评价也有所转变,这也是哈代和劳伦斯心理发展的第三阶段,随着死亡的降临,他们完成了对脆弱的人生关系的终结,比如在哈代是《谁在我坟头掘土》以及劳伦斯所创作的《死亡不是邪恶》,《机械才是邪恶》等诗歌中,这种意味更加明显。

(一)哈代超脱自我的特点分析

哈代在诗歌中曾认为死亡会使人们失去生活的一切,包括友情,爱情都会随着死亡失去意义;而劳伦斯过去肯定和否定的混合的自我也逐渐变为了心灵世界的核心。哈代和劳伦斯逐渐有了一种自我超脱的意识,他们希望能够通过超脱意识获得自我实现。然而这种超脱的方式也是不同的,比如哈代对过去的自我进行缅怀,对现在的自我进行封闭,而劳伦斯对现在的自我进行告别,逐渐追随未来的自我。针对现实世界产生的画面感,哈代沉迷于对过去的怀念和追思中,在晚年所创作的大量诗歌中,主要描述了过去的往事,重温情感。哈代曾说我有一种本事,可以将情感埋在心中,而且过了几十年后将这种情感发掘出来犹如刚掩埋时的新鲜感,因此对过去的追思,也成为了其晚年创作的主要主题。比如对于祖母的怀念,早期记忆中的红发美女,对青年时代恋人的追思,对曾爱慕过的女生的深切悼念,以及对于第二阶段的自我的怀念,这些众多的追忆和早年的快乐纯真的诗作,实际上是与现实存在的失落感交织在一起的,并通过比较的方式体现出来。比如在《艾玛组诗》中,将现在和过去,理想与现状等多种因素交融在一起。在《旅行之后》这一诗歌中,以40年前具有的勃勃生姿来比对如今茫然虚幻的幽灵,让过去与现在进行比较,将現实与梦幻融合在一起进行比较,能够深刻的传达其真切的思念情怀和怀旧心理。

(二)哈代对人生的思考

对于哈代来说现实是短暂的,稍纵即逝,只有当下,过去的美好才是永恒的,他感叹在人生行走的道路上是比较艰难的,过去的美好日子骤然终止,怀念早年单纯的自我。然而他忧郁怀旧的心里,对过去的缅怀无法驱除满腔遗憾,因此他向往一种无意识,盼望自己能够变成一块石头,这样则不会感受到现在所拥有的悲痛感。于是他对现在的自我进行封闭,封闭灵魂,不会再向外部世界展示最真实的内心感受。将内心世界关闭起来,是他最后创作阶段的特点,比如他在最后一部诗集中,他决意不在说话,极度表现了这种心境,也成为了心理发展的终点,这也成为了哈代创作心灵的总结。哈代关闭自己的心灵窗口,在逐渐消失的过去,在死去的爱人中,沉寂的现实中获得自我实现。

(三)劳伦斯寻求自我实现的历程

劳伦斯在心理发展第三阶段是试图告别过去的自我,追求崭新的自我,如果说其在发展的第二过程中的目标是实现自我,那么现在其坚定的目标是死亡。不同的超越自我形式,归咎于其具有相同点,也具有一定差别的自我悲剧意识。劳伦斯和哈代内心世界对外部世界产生了一种幻灭感,充满对现实的失望和悲哀,流露出一种较为浓烈的悲伤情感,不同的是他在将这种悲剧归咎于命运对人的捉弄,具体形式描述为伊莎娜的变故,比如在飞逝中命运盲目捉弄他,并夺去了他心爱的女人,正是由于发生生活变故,改变了他的生活,劳伦斯则将悲痛归咎于过去的传统和现代文明以及多种观念,因此有了明确的目标,形成了自己的内心理想。然而与现实和理性世界形成了矛盾冲突,以爱情为解脱,最终归为失败。之后他想到了死亡,并通过诗歌歌颂死亡的快乐,认为经过痛苦的死亡能体验出深厚的欢乐,在死亡的巨大的空间中,轻风会将花朵亲吻成人心,认为只有通过死亡才能够真正获得复生,这种死亡意识也是其在晚期过程中创作的主题。比如在《凤凰》这一诗歌创作过程中,开始主题描写死而复生,这种自行焚死,死灰中再生的凤凰可以说是具有代表性的意象。对于死亡的向往,进入被发掘的生理行动,用于作为迈向下界死亡的象征,告别旧的自我,追求崭新的自我,最出彩的是其创作的《灵船》和《阴影》这两部作品。并且在《阴影》中,劳伦斯认为公民和上帝在销毁旧的自我,也会迎来崭新的自我,《灵船》中,逃离灵魂的躯壳,告别旧式的自我。

四、小结

总而言之,哈代和劳伦斯被认为是浪漫主义诗人,在残酷现实的背景下沉醉于自身想象,逐渐寻回失落的自我,但最终的失败使其转向死亡,寻找自我实现的超脱。在诗歌创作中大胆创新,摆脱了传统的格律,能够运用形象的手法表达内心感受,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更加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涂超.颠覆与妥协——《无名的裘德》再解读[J].名作欣赏:文学研究(下旬),2017(4):90-91.

[2]陈晓燕.哈代“威赛克斯”小说的生态伦理理论分析[D].河北师范大学,2017.

[3]秦毅.无可奈何爱逝去,心字成灰黯欲绝——哈代诗歌Neutral Tones的文体学解读[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8 (07):36-38.

猜你喜欢

诗歌创作哈代自我
哈代诗歌的民谣艺术
戴望舒诗歌创作的独特性略析
真实的人生,完整的人性
科幻中的美与自我
An General Analysis on Thomas Hardy’s Pessimism in Wessex Novels
威塞克斯“万物有灵”观与哈代小说的神秘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