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送教助教促发展互帮互助共成长

2019-12-06姜建明

中国学校体育 2019年7期
关键词:助教课例教研

姜建明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受教学观念、学习培训、教科研能力等影响,各地区间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教育模式,区域内城乡间的课堂教学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为了更好地优化教育资源,促进区域间教师业务能力的均衡发展,送教助教形式的活动逐渐在各地蓬勃开展。笔者结合组织开展的送教助教活动经验,分析活动的开展策略如下。

一、立足课堂,确定主题

“送”是形式、手段、措施,“助”是效果、目的、任务。送教助教可以是区域内外、城乡之间的联动,也可以是以强助弱、强强互补的联动。送教助教应该立足课堂教学,在开展活动前要根据焦点问题确定活动主题。

1.围绕当前教育教学改革主流,确定主题。如,为落实《山东省中小学体育与健康学科德育实施指导纲要》精神,针对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德育目标,文登区确立了“文登区质量下乡百校行暨体育课堂渗透德育教育课例研讨会”的送课下乡活动主题。

2.围绕区域内开展的研究活动,确定主题。活动主题和区域内正在进行的教育科研主题进行衔接,以便论证或者推广该科研的效度。

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实施以来,文登区教研中心利用这一发展机遇,将课程改革的落脚点放在对“有效课堂”的研究上,着眼于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目标—评价—教学一致性”研究为切入点,将课堂教学改革向纵深推进。基于此,送课活动主题确定为:文登区质量下乡百校行暨体育教学中提升目标达成度的课例研讨会。

3.围绕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缺失,确定主题。充分考虑送教助教活动对受教单位的帮助作用,真正达成“以送促改、以送弥补”的效果,有效提升受教单位教学质量的提升。如,针对乡镇学校武术、体操、球类等教学内容质量评价手段的缺失,文登区确定了“文登区质量下乡百校行暨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课例研讨会”的送课下乡活动主题。

二、把脉问题,教研课例

“送什么”是送教活动开展最直接、最关键的问题。针对一线教学,教师的根本任务就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针对课堂问题,进行有实效的教科研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提升教师专业素质,最终增强学生体质,使其形成终身体育意识。送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通过互动教研促进发展,是大家都迫切需要的,因此,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送课堂实例、送课例教研。

(一)送课例

上课是每名一线教师每天都进行的工作,然而课上得如何,将直接影响最终的目标达成。送课是最直接的方式,与课堂教学接轨,能让教师直面自己的课堂,思考、审视、获取、实践其中有用的环节,真正实现送教助教的目的。

(二)送教研

课堂教学是教师最基本的能力,教学教研就是能力的升华,针对主题课例、课堂问题,教师能从中发现、思考、改进、研究,从而形成一定的措施、手段,积累一定的经验,为本区域教学研究提供有力的支撑,从根本上改善教育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在送课的基础上,针对课例,开展有效的教研活动可以考虑以下3种形式:

1.送教团队的讲解陈述。这种方式多运用于城乡间的以强助弱联动,即针对主题课例,结合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技巧、手段措施运用等方面,围绕“目标—评价—教学一致性”陈述本节课最终达成的效果。

2.受助团队的观察所思。在“以强助弱”联动教研中,通过对主题活动的观摩,受教团队教师提出困惑,送课团队针对困惑的问题,做具体的指导、热情解答,多角度、全方位为教师充电,促进受教团队教师真正将其精华进行内化,而不是照搬模仿。

3.双方团队的切磋互补。该方式多运用于“强强互补”联动教研中。以双方问答的形式,实现主题教研的最终落实,变问题为方法,有效促进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

三、形式灵活,确保实效

在确定了送什么之后,如何送能让效果最显著,助力作用更大,是该活动开展最根本的问题。在送的形式上,根据区域间或区域内的差别,以及充分发挥各区域内名师团队的作用,将送课形式分成了个人和团队2种。

(一)个体送课

1.个人公开式。个人公开式授课是最常见的,教师根据活动主题,在课堂环节中诠释主题的内容,通过有效措施、手段,解决教学重难点,高效达成教学目标,促进学生整体发展。为受教学校提供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和理念。在评议过程中,采用执教教师说课,当地教师以及专家点评方式进行,充分诠释活动主题。

2.同课异构式。同课异构式授课是送课团队与当地教师确定同一课题同一课时的备课、上课,二者根据各自授课模式进行同一课题的切磋、交流。在评议过程中,采用双方说课、互评,专家点评方式进行,意在找到各自的闪光点,互相学习、共同发展。

(二)团体送课

1.接力教学式。接力教学式是同一课题下的连续课时展示,主要用于区域内的送教助教活动。多数由区域内的名师团队成员分课时执教课堂,展示完整的课堂实例。在评议过程中,采用名师团队负责人主持,成员依次说课,当地教师确定不同观察点,根据分工进行观课。观课后以分工小组为单位交流汇总评课建议,选派代表进行评课议课。意在促使教师通过“观摩—思考—行动—反思—传递—再行动”的接力教学对教学内容深度思考,并及时转化、理解,从而提升教师的课程实施能力。

2.课例打磨式。课例打磨式是同一课题同一课时下,送教团队和受教团队分别展示完整的3次备课和2次打磨过程,这一方式主要用于区域内、城乡间的联动。在打磨过程中,集思广益通过“前瞻式设课—集智式备课—推磨式上课—沙龙式评课”的流程,最终形成精品课例,实现双方上课与打磨的联动成效。

四、结对互助,实现双赢

送教助教活动形式的多样化能够有效均衡教育教学水平的差异,弥补区域内外的教育教学效度的差异。活动开展受时间、地域、人员以及工作性质等影响,开展频率有一定局限性。为了更好地延續、拓展、提高活动的效度,促进双边活动的参与者共赢,可结合区域内外的人员互助、网络互动等后续跟踪发展模式,进一步夯实送教助教活动的实际效度。

(一)名师引导,帮扶结对

案例:2015年5月威海体育名家工作室成立,明确指出要结对帮扶2所学校,建立教师专业发展合作共同体,每学期至少组织1次教学展示或研讨活动等,在教学模式诊断、高效课堂打造、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给予必要的帮助。

2015年9月17日,工作室到实验中学进行课堂教学诊断活动。从探究学习的实效性、辅助器材运用的时效性、教学目标的达成、课的练习密度4个角度进行观评课,为上课教师提出了很多实效性强的修改建议。

2016年3月18日,工作室成员到天福山中学开展帮携工作活动,观摩大课间体育活动、听取青年教师的展示课。评课中,大家本着“一个亮点、一个不足、改进建议”从课堂的设计理念、教学设计、教学组织、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点评,引发了与会者对优化课堂教学的进一步思考。

分析:成立由区域内省级、地级体育名师或骨干教师组成的“助教团队”,吸纳联动区域内教育教学水平相对薄弱学校的教师加入团队,开展“师徒结对、帮扶发展”活动。

师徒结对、帮扶针对性强,一对一的组合,更有利于受教教师根据所需提出要求,助教教师有方向、有目标地帮扶,沟通交流不受形式限制,可面对面、可音频、可视频、可即时、可课后,规避了大范围、大力度活动开展带来的系列损耗。

(二)区间结对,互补提升

案例:2014年10月,浙江省丽水市教研员带领体育骨干团队到文登区开展送教交流活动,双方推荐小学、初中各2名教师进行趣味课堂教学课例展示研讨活动,《中国学校体育》杂志进行了专门的报道。

分析:区域的教材、教学理念、学习交流等的差异,在实践与科研领域方面往往会形成各自的教育教学特色,其产生的效度也必然存在你高我低、我有你无的差异。“以人之长补己之短”是交流过程中自我完善、自我成长的有效策略。

受区域地理位置的影响,区域间的活动开展受时间、地点、人员交流等因素的影响更大,因此,还可以借助网络进行。

1.学术思想交流。教研员主持,定期、定主题、定提纲,有针对性地组织研讨,主题要紧贴大趋势或者符合双方意向,以期能够促进双方效益共赢。

2.课堂展示交流。可利用网络直播软件,甚至是课堂实录上传的形式,将区域内进行的课堂展示活动进行开放式直播,区间教师参与观摩、点评。

3.教研活动交流。借助网络教研平台学习、交流、研究异地教研活动,学形式、学内容、学策略等,有效助力本區域内的教研活动深入开展,并提高教学实效。

猜你喜欢

助教课例教研
基于语篇分析的课例研究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问题指向:学校教研品质提升的实践转向——以福建省尤溪县教研实践为例
课例
A study on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vocational English teaching connected with the working processes
关注教研活动提升教研能力
课例:双曲线的简单几何性质
课例.篮球体前变向换手运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