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石上经典(二十三)

2019-12-06孙文韬

老年教育 2019年11期
关键词:朱彝尊拓片文稿

□孙文韬

学养才华

朱彝尊的青年时代正经历着历史上“天崩地解”的明末清初,但频繁躲避兵乱的经历并没有影响其苦读经典的恒心。读书的执着,使得他广搜古籍典藏八万册之巨。营建暴书亭,在乱世中彰显着“读书种子”的传承作用。我们平常见到的朱彝尊书法作品,多以隶书为主,体势呈现《曹全碑》面貌。朱彝尊对金石文物的搜求、品鉴就像瞻仰前贤的纪念碑一样,倾注了浓厚的家国之思。

朱彝尊曾经为文天祥的“玉带生砚”作歌曰:“洗汝池上之寒泉,漂汝林端之霏雾;俾汝畏留天地间,墨花恣洒鹅毛素。”文人用砚,早已升华了其实用功能,成为传承有序的纪念物。当朱彝尊鉴赏“玉带生砚”之时,他是以对文天祥忠义事迹的景仰作为基础赞叹而歌的。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朱彝尊“暴书亭著书砚”,长20.5厘米,宽13.7厘米,厚2.8厘米。砚以端石制作,质地润泽,长方形,雕斜通式砚池。砚背覆手内阴刻朱彝尊像,上方有朱彝尊自铭:“北垞南,南垞北,中有暴书亭,空明无四壁。八万卷,家所储,鼠衔疆,獭祭鱼,壮而不学老著书。一泓端州石,晨夕心相於。宩厥象,授子孙,千秋名,身后事。丁亥(1707年)春彝尊自铭。”下有“青士勒石”款。

朱彝尊像

《暴书亭著书砚》拓片 清.朱彝尊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另一民间藏品,则以“一路攀枝未作花”为砚铭。字体多样、磊落洒脱,种种情感托之于砚。读圣贤书,做忠义人,文人恪守着传统准则。朱彝尊早年结交反清义士,中年应清廷博学鸿词科,晚年著述等身,卓然大儒;家国情怀由外在转向内在,学问方向由现实转向传统,才华面貌由华美渐趋平实。

简淡出尘

清初仕林中能与朱彝尊互映南北的文坛圣手,便是王士祯。王士祯(1634-1711),原名王士禛,字子真,一字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世称王渔洋,谥文简,山东新城(今桓台县)人,常自称济南人。其卷帙浩繁的著作,涉及文化艺术多个领域。在文学史上,“神韵说”的提倡让世人认为王士祯必然仙风道骨,属于把生活过成诗的典范。“郭边万户皆临水,雪后千峰半入城”,诗句清凉,无半点尘氛。其书法作品,格高韵足,不计较点画得失,且不以书翰为能事,不喜应酬。酬答作品多请门人代笔,所以世间流传甚少,凡有片纸皆视若珍秘。简淡之中,风标自远。从其与友人子侄的书信中可以看出言辞的恳切,对世道人心的感怀和安身立命的期盼。

《手镜录》文稿中,大到国法刑责,小到饮食起居,为其三公子,分析世道、揣摩人心,皆为经验之谈。金守楷得王士祯《手镜录》文稿,并于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九月,“嘱甘泉王君监川钩摹勒石”。如今,我们欣赏刊于石上的手稿拓片,可以看到一位恪守律法的官员、一位慈爱护子的父亲、一位无意于书的诗人。由此可见,只有忠心秉正、谦和恭顺地做好为人从业的根本,才能简淡出尘、悠游自如。

《手镜录》文稿拓片(局部1) 清.王士祯

《手镜录》文稿拓片(局部2) 清.王士祯

《手镜录》文稿拓片(局部3) 清.王士祯

猜你喜欢

朱彝尊拓片文稿
文稿规范
文稿规范
《韦洽墓志》拓片
本刊文稿中参考文献的要求
五代南汉李纾墓志拓片
金石同契 共好结纳
——朱彝尊与书法篆刻家的交游
真诀窍与假诀窍
北宋《曲行殷墓志》拓片
拓片制作中的用墨技巧
文稿打字的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