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演唱中准确地把握角色的方式

2019-12-05骆文湘

艺海 2019年10期

骆文湘

摘要:文章从三个方面阐述了“角色准确地把握是演唱成功的基础”的观点,旨在理清思路,掌握方法。同时强调演唱者与角色有接近、逼真的表现才是令人乐于接受的。

关键词:年代特征;文化类别:现场情境

在众多的声乐演唱中,常常有优秀的表现深深地打动我们,使观众们犹饮琼浆如痴如醉,同时也不乏拙劣苍白的表现让大家味同嚼蜡耿耿不爽。那情况的不同究竟有哪些原因呢?

笔者认为,能够准确地角色把握是问题的关键之一。根据常规的表演習惯和常规的艺术欣赏,与角色有贴近、逼真的表现是令人乐于接受的,而对于一些失准或另类的表现却有待提高和磨合,在这里,我试以坐标的方法来谈谈在传统语境下演唱的角色把握。

一、纵坐标:对年代特征的把握

自古以来,先人们就给我们留下了浩瀚博大的文化遗产,大量优秀经典的文艺作品薪火相传、千秋万代。《诗经》《离骚》,唐诗宋词元曲如同擎天大柱,筑起了华夏艺术之宇。

相传,历代的古诗歌就是歌曲最古老的雏形,至现代,这种沿袭古风的作品仍在延续,如老歌有《关山月》《苏州慢》《满江红》等曲目,新作品有《青花瓷》《兰亭序》《贵妃醉酒》等流行歌。在“五四”时期和抗战阶段也有大量的声乐作品流传至今,如《问》《教我如何不想他》《松花江上》《黄河大合唱》等歌曲。

进入近代,声乐里民族、美声和通俗三种唱法已逐步形成了俗成的格局,且每种唱法中都有优秀的作品在传唱,优秀的作品一定是不离与年代相匹配的样貌,只有这样,才能得到观众的赞许和认可,促成寻味和理解。例如像古风歌曲《阳关三叠》“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就是一首古人倾诉友人即将远行而内心不忍离别的歌曲。演唱者熟悉曲目的历史背景和了解古人的生活状态显得十分重要。要知道古时的远行是没有飞机和高铁这些现代交通工具的,古时的远行或许就是生死别离,漫漫长路可能从此再无音讯,主人揪心、茫然和无奈之情必须有充足饱满的表达才行,远不是一段生硬做作的表演再加上一段字正腔圆的演唱就可以感动到观众的。那时的揪心、茫然和无奈,其境、其情、其惑只有充分揉入到演唱中才会有心与心的共鸣和情感的触动,这从一些优秀的演唱之中是可以体会到的——年代的特征性。

回到当今,我们正奔跑在高速现代化的进程中,各种科技日新月异,富裕、幸福和健康已成为了日常生活的关键词。在流动的血液里,这种日益弥新的风尚也悄然而至,茶余饭后,大妈的广场舞成为了当代的风景。

凤凰传奇的歌曲应运而生,它旋律明快、动律强劲,非常适合作运动型的扭动,而强烈的动感和鲜明的节奏却正是跳广场舞的根本。因此,演唱者在唱此类歌曲时,一定要了解歌曲的根本所在,掌握好年代特征,千万不要做与时代精神不相符的表现,否则只会让大家味同嚼蜡耿耿不爽。

对年代特征的准确把握,在演唱中显得十分必要,这个也是在演唱角色上作纵向的考量,探明源头,肯綮古今。艺术虽然是一项很感性很奇妙的东西,但绝不应该没有坐标。

二、横坐标:对文化类别的把握

大千世界,纷纭万态,文化类别,洋洋众多,东方和西方就常常是一对有差异的文化观念,但也正是有差异才促进了更规范、更合理和更先进的文化生态形成。我们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也不管是暂时的落后还是先进,各地文化和习俗的不同是必须得到大家承认的,淡化和忽视差异只能是一种幼稚和荒唐的举措,而包容和共生才是更高明的智慧。

(一)唱法的不同

在歌唱中,中国的民族唱法,西方的美声唱法,现代的通俗唱法是三种有着不同文化背景支撑的事物,旗帜鲜明,不宜混淆。而一个成熟的歌唱者却万万不能把它们揉捏在一起不分东西地用简单蛮横的举措来一以贯之,任何人都需要了解,你可以简单地想世界,但世界却并不简单。

大家熟知,美声唱法是一种引进的演唱模式,尤其是意大利式美声已得到了大家的争相模仿,这主要与文艺复兴的发源地和意大利盛行歌剧有关。意大利的文化溯源和地理环境与中国的情况存在着不小的差别,这肯定是一个不辩的事实。中国在艺术上有追求“意境”的观点,在其它国家或许就讲不通(包括意大利),因此,如果在美声训练中再出现有“意境”的要求,就不免让人贻笑大方了。古人云,你非鱼又安知鱼之乐呢?

民族唱法与通俗唱法的区别也是存在的。一般说来,民族唱法源于中国的古典戏剧和戏曲,讲究一种固定的演唱程式和样式,并由此得到了大家的普遍认同和传习,它绝对不是一蹴而就和故作姿态的事情,民族唱法中甜美、空灵、意境、风骨和深远遐想的观点就是经过千锤百炼之后撷取的精华。通俗唱法就不一样了,通俗唱法始于中国二十世纪30年代,其特点是声音自然、近似说话,中声区使用真声,高声区一般使用假声。很少使用共鸣,故音量较小。该唱法演唱时一般要借助电声扩音设备,特别注意话筒的使用和电声效果,它其中有两个重要的特性,1、风格样式的国标化;2、与现代高科技电子技术紧密结合。

(二)习俗的不同

地球上生活着70亿人口,土地面积约1.48亿平方公里,完全可以称之为泱泱世界。而70亿人口却只是零零散散地分布在世界各地。单只讲在中国就有十里不同音的传说,还何况是1.48亿平方公里的区域呢?音调难同,习俗能一样吗?

我们中国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境内居住着56个民族兄弟,兄弟之间都有各自不同的风俗习惯,了解每一个兄弟的风俗习惯,对每一个风俗习惯的尊重都是大家必须认真对待的,兄弟的一颦一笑可能就是我们掌握大千世界的丰富资源,更是我们处于不败之战的重要因素,而淡化和忽视它们只能是一种幼稚和荒唐的举措,盲目地自话自说只能使自己陷于到十分尴尬和被动的境地。

在民族地区演唱,对当地民族习俗的靠近是一件十分必要的事情,例如像蒙古人的呼麦,藏族人的长调,新疆维吾尔音乐,云南少数民族的山歌、小调等都是演唱者应该了解的知识。只有当你靠近和熟知这些了,才会真正获得更多的掌声和认同。

对文化类别的准确把握,在演唱中也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在演唱角色上作横向的剖析,找到自己所处的方位,抛弃迷茫和无措。要知道,在大千世界、纷纭万态之中,能够机智地面对各种细节和差异,认准位置,本身就是一种成功。

三、精准卯榫:对现场情境的把握

(一)逼真的表演

聲乐演唱,“演”也是个耐人寻味的事情,歌者在演唱时不仅要用动听的嗓音来吸引听众,同时也要用恰如其分、恰到好处的表现才能撼动到观众。俄国著名的戏剧大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就是以引导观众投入到规定的情境,亲近角色,接受感染,从而达到与之交流的学说而著称,他的美学思想正是通过“移情——共鸣”的模式,让演员通过情感间接地体现,从而制造出逼真的生活幻觉来反映。

(二)熟知观众

要做到角色准确地把握,除找到歌曲的纵横坐标和谙熟传统的表演规范之外,还要精准各种卯榫的配合,而演唱时对现场情境的判断和对观众的了解却成为了解决问题的关键。艺术家们常说,艺术的最后一个过程是由观众来完成的。

现有很多的摇滚演唱,其特点就是以其灵活大胆的表现形式和富有激情的音乐节奏来表达情感的,而“激情奔放”正是摇滚乐盛行的主要标签之一。如果演唱者面对的是一群年轻朋友,热血观众,那种“激情奔放”的情绪肯定能迅速地得到发酵,相反的,如果演唱者面对的是一群白发老者或者五尺之童,那情境就只有大相径庭了。

美声演唱也有恰如其分的问题。在一般的语言交流中,外文表述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懵懂的,用外文来演唱也只会有同样的境遇。美声演唱本身,如果从接收群体多寡来划分的话,它只能属于小众群体。在这里,千万不是说美声演唱不优美或者不高明(早几年,“三高”美声在紫禁城的演出就一票难求),而只是说它与普通观众之间具有交流的迷惑和习惯的不同而已,它有不被大家轻易地熟知和掌握的因素。那美声演唱怎样才能让观众喜欢上自己,怎样才能恰如其分地在观众面前出现呢?对现场情境的熟悉和对观众的了解就成了十分关键的事情,演唱者决不能一意孤行,不分青红皂白地恃强行之。

要成功地演唱,现场准确地情境把握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每个演唱者必须要清楚自己的主角位置,真正懂得,只有自己才是操纵演唱是否成功的真正决定者,而逼真的表演、熟悉现场情境和了解观众的情趣情绪,才是其中不可或缺的技巧之一。常言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三、结语

在声乐演唱火热的当下,清楚地探析演唱的门道是个非常必要的工作。行业中许多人认为,艺术是个凭感觉的东西,极难用固定的模式或标准的描述来概括它,并且有越陷越机械和越陷越相悖的可能,最终还是不明就里。在《角色准确地把握是演唱成功的基础》一文中,笔者试以坐标定点的方法来探析这个问题,虽然不能够一枪命中准心,但对于初学者、对于演唱经验较贫乏的歌唱者们来说,只是试图为他们指明一个大致的行动方向,免除他们在起步时就一头雾水的迷惑。

责任编辑:鲁冰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