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道家思想对园林景观的影响

2019-12-05姜保成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9年10期
关键词: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园林景观

姜保成

摘 要:道家思想无论对中国人的性格、生活还是艺术建筑等诸多方面都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而道家思想内涵多与自然、生命、自由相联系,与园林景观所追求的艺术本质及其所蕴含的意义相接近,其中“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神仙思想”等思想对园林景观的形成与发展都具有一定指导意义。文章将从这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分析道家思想对园林景观的发展所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园林景观

在当代生活中,许多人都认为道家与道教是同一对象,但是道家与我们印象中的道教并不是完全一样,道家是一种思想流派,而道教是一种宗教流派,我们可以将道家与道教看作是一种“源”与“流”的关系。道教将道家的诸多核心思想理念融合发展,形成了自己宗教理念。道家思想主要是一种对于自然运行规律的探索与领悟以及对生命自由乃至社会发展的认知理解,是一种内涵极其丰富的辩证的哲学思想,而道教结合自身发展的条件,对道家思想进行解读与重塑,并在自我修养、医学、冶炼等方面均取得显著影响,并营造出了后世熟知的神仙世界。从时间上来看,道家明确出现的标志是《道德经》问世。在战国时期道家思想经由庄子发展继承,在秦汉时期形成了黄老之学并初步出现道教文化,在接下来的时间两者处于并存融合的状态,在魏晋时期出现了玄学思想,在隋唐时期道教文化进一步发展,正式取代道家并成为我们印象中的道教流传至今。

道家思想不仅阐述了世界的本原规律及原理,并用“道”字对其进行总结凝练,“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阐述了道是万物之源、万物衍生于道的思想内涵。在道家的发展过程中,随着老子、庄子对“道”的进一步阐述与理解,道家思想所承载的生命自由、万物平等的价值取向也就愈发明确。

一、“道法自然”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明确提出道法自然这一理论概念,用一句话形象地描绘出一种人与地、地与天、天与道、道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这里所谓的自然,我们可以理解为以自然无为的方式对待世间万物,也可以将其理解为客观存在的自然世界。因为“道”是老子通过观察体悟自然世界从而得到的某种认知,这种认知为道家崇尚自然、追求自然的行为思想奠定了基础。而“法”也不是简单的借鉴学习而是更深层次的理解、精炼、运用。“道法自然”所包含的向自然学习,随意、洒脱、不过分追求人工造物的行为态度,在中国园林中有着明确的设计表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就是对中国传统园林景观十分精辟的总结,强调了园林虽然是人工造物,但如同天然存在一般,不似人间造物,与自然融为一体,充分展示了园林景观设计中对自然的崇尚与追求。

“道法自然”在园林景观中多表现在空间布局方面,包括平面空间的布局还有小品景观建筑的组合搭配。例如最为典型的挖湖堆山,中国古典园林追求的更多的是自然野趣,即使是对水池的修建也要求自然曲折,高低错落,营造出一种自然水体的状态。又如南方私家园林中的堆山置石通过对自然山体的理解升华,运用特殊的山石堆叠,形成充满自然趣味的假山。日本的枯山水以隐喻的方式,将石体、白沙比作自然界存在的山峦湖泊,以线条比作自然水体的波纹,静谧又不失生气,形成一种简洁素雅、充满意境的“山水景观”,在其特有的环境气氛中,石为山,沙为水,即使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山与水,也能让人感受到自然山水的美。从自然提取精华意境,以特有的艺术手段所形成的枯山水园林艺术展现了人们对自然精神的追求与向往。这些造园手法或多或少地都受到“道法自然”思想理念的影响。

二、“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的概念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由于远古时期人类对于天地自然缺乏相应的认识与了解,对于自然界的诸多奇异现象无法解释,加之在殷商时期尊崇鬼神,使得古人对于自然界充满了敬畏崇拜。在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礼乐制度的崩坏以及知识的传播促使了当时诸子百家的出现,具有进步意义的思想也纷纷涌现。当时的先贤更加理智地去认识世界,并对自然世界与人之间的关系产生进一步的思考。如“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将人与天地自然之间的关系看成石头树木与大山的关系,庄子生动形象地表述了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是无法单独存在的生命个体。

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了“天人之际,合而为一”,而到了宋代,张载明确提出“天人合一”这一学术名词。“天人合一”这一思想概念在中国哲学思想史上不仅仅存在于道家,儒家、佛教同样也都有相关阐述,并根据自身流派思想形成不同的解释与看法。在儒家看来,天就是道德观念与行为原则,但在后天的生活之中容易受到种种欲望的影响,所以提出以道德理念引导人,以期达到人与社会之间的一种平衡;佛教则是强调人与自身内在的统一,追求精神上的升华与禅定;道家追求的更多的是人自身与天地自然之间的一种和谐共生的关系。

如果将自然景观看作是“天”,那么园林景观就是“天”与“人”之间共存的一种空间状态,园林景观通过将自然景观与人居环境连接在一起,实现人与自然空间环境和谐统一,充满道家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而正是在这样充满自然生命倾向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古典园林景观无论是在规建选址,还是内部的景观形式的设计上,均受到崇尚自然的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的影响,这也是中国园林景观并没有形成类似于欧洲规则式园林景观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神仙思想”

神仙思想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其主要是祈求长生不老,永生不死。在远古时期,人们由于处于蒙昧中,对大自然充满敬畏之情,所以远古人类形成了日月星辰、山川河流、禽虫草木的崇拜,他们将无法理解的事物与现象归结为鬼神。商周时期还设立专门的祭祀部门与巫祝,以祭祀先祖鬼神。春秋战国时期原有的分封制、宗法制已然崩溃,但新的社会体制还未成型,统治者们对于思想的控制严重下降,加上民间私学的兴起,各种进步思想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出现,形成了诸多思想流派,其中道家和墨家对于鬼神形象加以合理利用。墨家通过利用鬼神加强君王臣民对天地鬼神的敬畏,有利于加强社会治理,体现了一定的功利色彩。而道家创造出了追求自然、生命與自由,超然于物外的仙人形象,《庄子》《山海经》《楚辞》中也有大量对真人、神人、仙境的描述,这为“神仙思想”的产生奠定了丰富的参考依据。但与后世道教所传神仙相比,其宗教色彩相对淡薄,主要是对神仙生活与居所的向往与追求,充满着自由、生命、自然的情感氛围。

将原始鬼神崇拜、山川河流崇拜与老庄的道家思想相互杂糅而形成的“神仙思想”,将原本虚无缥缈的鬼神演变成具象化的神仙形象。在秦汉之际,许多有关神仙和神仙境界的传说已经在民间流传开来,其中我们所熟知的东海仙山和昆仑山这些神仙居所也流传得最为广泛。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园林景观受到政治影响,出现“皇家园林”的雏形。由于秦始皇渴望长生不老,对神仙方术十分痴迷,派遣方士到东海仙山寻求长生不老药,寻药无果后在自己的兰池宫修筑蓬莱仙岛,以此来慰藉自己无法成仙得道长生不老的愿望。而兰池宫的修建对于后世园林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影响:其一是据史载,最早采用挖池筑岛的园林手法;二是模拟神仙世界,为后世开辟了求仙问道的园林之旅。西汉时期“神仙思想”进一步体现在园林景观之中,例如建章宫内的太液池中有三座岛屿(蓬莱、方丈、瀛洲),这是中国园林史上第一个形成完整的一池三山的皇家园林,至此“一池三仙山”的皇家园林模式正式形成,并一直沿用至清代。

秦汉时期在园林景观中的“神仙思想”,其实际意义不同于商周时期的祭祀敬天的鬼神传统。以往的鬼神思想更多的是一种神性束缚,而道家的“神仙思想”则是打破原有的神灵束缚,追求自然生命,也使得在上古时期被人们所敬畏的自然山川河流的神秘之感有所减淡,使得人们开始以“求仙”的方式追求生命的意义与价值,这对后世士大夫阶层渴望寄情于山水、归隐田园生活有着一定的影响。

四、结语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探寻世间万物的自然规律,寻找生命意义与自由,平等地看待世间万物,追求人类自身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是关于自然、社会、宇宙的哲学思想,而这种核心追求更多地表现在精神层面上的,在后世的道教发展的过程中虽说更多地偏向了具有迷信色彩的“神仙思想”,但是其追求自然、崇尚自然的价值观念仍然存在。从这三个主要的道家思想方面来看:“道法自然”展现出了自然的伟大与神奇,从自然之中领悟规则定律;“天人合一”则是强调人类自身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的发展理念;“神仙思想”可能更多的是偏向“人”本身,强调人类对于生命自由的追寻与渴望。三个思想所展现的内容有所差异,但是都与自然本身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并在园林景观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道家思想并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默默淡去,道家思想所蕴含的自由、生命、和谐共生等诸多内涵,为当代所提出的城市景观设计、绿色生态设计、可持续发展设计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对于当代的园林景观设计,我们要立足于当代中国国情,结合道家思想所蕴含的自然生态的哲学价值观念,合理借鉴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形成真正意义上符合当代社会的园林景观。

参考文献:

[1]孙柔嘉.先秦老庄的道家思想在园林景观中的设计表达[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6.

[2]王弼,魏源.老子道德经[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6.

[3]南怀瑾.庄子南华[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4]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5]孙宗美.道家思想与中国园林艺术精神[D].暨南大学,2010.

[6]劉杰.论神仙思想的产生与形成[J].甘肃社会科学,2010(2).

作者单位:

天津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园林景观
生态环境建设与园林景观结合初探
浅析竹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
论生态美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传承与创新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场地设计与中国传统建筑理论
房地产开发中园林景观工程建设成本管理与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