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外关于产业融合理论的研究综述

2019-12-05薛金霞曹冲

新西部下半月 2019年10期
关键词:产业综述融合

薛金霞 曹冲

【摘 要】 本文旨在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从产业融合的概念、类型、驱动力、效应、特征、障碍等方面系统阐述产业融合深层次的研究进展,为有效推进产业融合的实践做出理论揭示。

【关键词】 产业;融合;综述

产业融合研究最早始于1713年英国学者威廉·德汉在讨论光线的汇聚与发散中首次提出,随后扩展到气象学、生物学等众多领域。随着工业革命的爆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出现了重大变革,首先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中出现了产业融合的相关概念。1977年Baran和Farber提出了计算和通讯系统的融合。1978年麻省理工大学Nicolas Negroponte用计算机业、出版印刷业和广播电影业的圆圈相互重叠交叉进而趋于融合的过程展示了三大板块预见性合并,并预测核心重叠部分将成为发展最快的创新领域。[1]随后哥伦比亚公司主席威廉·帕雷在广播年会上阐述了新闻信息传播机制融合带来的新变革。1983年伊契尔·索勒·普尔提出传播形态聚合电子技术把所有的传播形态融入到一个系统之中。之后关于产业融合的研究层出不穷,国际上伴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不断推进,国内伴随着供给侧改革的不断深化,产业融合出现了众多的变化,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对其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行揭示,对相关问题进行梳理,总结出产业融合目前状况和未来发展方向。

一、产业融合的概念

1985年,英国学者赛哈尔认为“某一种技术范式向不同的产业扩散,促使这些产业出现技术创新,进而产生产业融合。”[2]20世纪90年代,融合开始日益受到学者重视,从产业间渗透、产业边界融合、产品整合到市场融合,研究内容从原本的电子信息通讯、印刷、计算机等延伸到金融业、房地产业、旅游业、文娱业等相关行业,产业融合的研究不断扩展同时不断深入。美国学者格利斯坦和卡恩(1997)指出,“产业融合即为了适应产业增长而发生的产业边界的收缩或消失。”1997年欧洲委员会绿皮书提出了产业融合三个角度的重合,分别是技术网络平台、合并及市场,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发展趋势,认为融合不仅仅涉及技术领域,而是一种促进就业的新手段,需要社会运作的服务共同参与的一种新的方式。Chio & Valikangas(2001)认为,“基于價值主张、技术、市场、服务和管制等因素的干预,产业边界会收缩直至消失的过程。”Hooper(2003)研究指出,“产业融合涵盖的五个维度,分别是基础技术融合、设备融合、网络融合、管制融合、企业融合。”林德(2005)认为,“技术革命变革引发了产业边界的重新界定,产业融合可以创造新的市场需求、扩大原本的市场范围,让原本的传统产业延长生命周期实现产业创新。”傅玉辉(2008)认为,“产业融合在产业边界的突破——新产业形态中都起到了革命性作用,在物质融合、结构融合、组织融合、制度融合等协同合作基础之上电信和传媒产业之间实现了产业融合。” [3]刘雪婷认为,“产业融合已经突破信息技术的局限,成为经济领域的普遍现象。不仅能够催生新产品,扩宽新市场,使多个产业边界模糊化,最终实现产业整合。”[4]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研究,厉无畏认为,“产业融合是通过资源、市场、技术等相互渗透、交叉、重组,使不同产业实现融合形成新兴产业的动态过程。”[5]李美云对产业融合给出了概念,“狭义概念指,数字技术发展过程中两种及以上产业的界限被打破,产业间阻碍变得模糊;中义概念指,服务部门的机构变化;广义概念指,广泛的内容和范围,或产业的演化发展。”[6]产业融合带来新的机遇,施永红以长三角地区为例,研究了文化融合现象,通过文化资源整合,使城市群功能得以完善,区域竞争力进一步增强。[7]产业融合最初的概念是由马克思和马歇尔提出的,《资本论》中最早提出了分工的问题,分工可以使工作内容细化,从而提高效率,让已经分来的工业可以再次重新整合。[8]马歇尔提出每个行业界限可以越过并且会随着分工的细化使得分界线逐渐缩小。[9]伴随着第三次技术革命,产业融合现象不断加剧,理论研究也层出不穷,产业融合不断走进大众的视野。

总的来讲,产业是由企业提供类似的产品或服务,在相同或者相关价值链上活动的企业组成。融合是将一个或多个元素的聚合,不同事物融为一体的过程。产业融合就是这么一个复杂、多变且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长期发展过程。

二、产业融合的类型

格林斯滕和汉纳(1997)认为,“产业融合包括替代性融合、互补性融合。”之后胡汉辉、邢华(2003)把产业融合分为产业渗透、产业交叉、产业重组三种组合形式。[10]胡永佳(2007)认为,“产业融合的三种基本形式分别是横向融合、纵向融合、混合融合。王丹(2008)认为,“产业融合的三种形态是改造型融合、互补型融合、替代型融合。”[11]植草益(2001)从多种角度对产业融合进行多种形式的分类。

1、按产业性质进行分类

格林斯滕和汉纳(1997)按产业性质将产业融合分为两个维度,替代性融合与互补性融合。在此基础上,Pennings & Puranam(2001)引入全新的两个维度——需求和供给,构成一个全新的矩阵,分别是需求替代性融合、需求互补性融合、供给替代性融合和供给替代性融合。Stienglitz(2003)将产业融合分为技术替代性融合、技术互补性融合、产品替代性融合、产品互补性融合四种。[12]

2、按产业融合的过程进行分类

Malhotra (2001)将产业融合分为功能性融合与机构性融合,功能性融合(functional convergence)是当购买者认为两个产业的产品具有替代性或互补性发生的融合;机构性融合(institutional convergence)是假设企业间产品存在相关性,那么在生产、销售等环节会发生融合。根据融合程度的不同,也分为两项的高度融合、高功能和低机构以及低功能高机构三种不同的融合形式,分别代表了融合的程度。

3、根据融合技术的新奇性程度分类

按照融合技术的新奇程度对产业融合进行分类,也有许多专家涉足,Hacklin et al.(2005)将产业融合分为应用融合、横向融合、潜在融合三类。应用融合基于问题提出已解决方案形成新的创造力,例如平板电脑;横向融合指的是新技术和已知技术组合,从而产生横向加强的融合类型,例如无人驾驶汽车;潜在融合指的是全新技术的融合,进而产生的新技术并且带来突破性的解决方案。

三、产业融合的驱动力

波特等认为,技术创新和技术融合是产业融合发生的主要动力。哈梅尔认为,“政府放松管制、经济全球化、私有化、新技术应用正在使产业边界变得毫无意义。Yoffie(1997)将政策管制、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战略联盟等作为产业融合的动力。[13]植草益(2001)认为,不同领域的产业由于技术领域的不断创新而具有可以相互代替的关系,产业融合与技术创新和相关政策放松造成的产业边缘模糊有着直接的关系,可以为企业提供扩大规模、开拓市场、开发新产品的有利条件,帮助企业演化出更新更好的格局。[14]马健(2002)认为产业融合被产品特征和市场需求共同左右,不仅可以改变原本的竞合关系,而且造成产业边界的模糊化甚至产业被重新划分。[15]

产业融合的发生普遍认为由以下几种情况驱动,技术融合和业务融合造成的竞合关系的改变;市场融合造成的需求侧改变;产业管制环境变化造成的竞争环境的改善。

1、技术融合和业务融合

技术融合是产业融合的先决条件,只有在技术创新开发出替代型产品或者服务的时候,才可能对原本产业的技术线路和竞合关系发生改变。技术融合只是产业融合的诱发因素,更加需要调整原本的发展战略,整合物质、人力、技术、管理等各方面资源,才能不断研发新产品,扩展新业务,提升竞争力。

2、市场融合

技术融合和业务融合为产业融合提供了最基本的技术支撑,是产业融合的先决条件,但是产业融合得以实现,必要条件则是市场融合。只有创造出足够的市场需求,才能让技术融合和市场融合的价值得到体现。因此企业应该建立新型的竞争合作网络,实现资源共享,控制市场风险。

总体而言,早期的产业融合主要内容是技术融合、业务融合与市场融合,技术创新、商业模式的转变是产业融合的外在表现形式。当一个产业技术溢出,同时能够设计出顶级的商业模式,那么很可能产出新的产业融合。

3、产业管制环境的变化

产业管制的放松让原本自然垄断产业可以凭借自身技术和经营优势互相介入,只有当竞争不断被激化,产业间的竞争规制才会逐渐趋于同步,才能进一步为产业融合扫清障碍。

四、产业融合的效应

产业之间的高速融合带来了产业边界的快速消失,迫使企业不断改变新技术,寻找新顾客群体,满足新的消费需求。因此对经济增长、战略革新都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1、产业融合是产业创新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伴随着技术的不断溢出,企业乃至国家都需要进行战略规划,采取必要的行动,减缓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助推经济增长。但是同时也会导致新市场进入者的爆炸性增长,容易造成市场不均衡,企业不断死亡、聚拢,以此来增加市场活力,助推经济增长。

2、产业融合是产业转型和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

产业融合无论在单个企业还是在整个行业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在微观方面可以提高一个企业的效率,宏观上可以改变一个行业甚至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产业融合是传统行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手段,许多学者总结了产业融合的效应,例如陈柳钦总结出了产业融合的六大效应,即创新性优化效应、竞争性结构效应、组织性结构效应、竞争性能力效应、消费能力效应、区域效应。胡永佳则认为产业融合会带来新的竞合关系的改变,有利于优化市场结构,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

3、产业融合是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的有效途径

模糊的产业边界让跨学科研究提供越来越多的可能性,甚至成立了许多新型学科和新型的商业领域,这个趋势为提高公用资产的利用率提供了可能,有利于他们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

五、产业融合的特征

产业能够实现融合的必要条件分别是技术创新和管制放松。融合的内在动力是技术进步,具有决定性作用,是促进融合的主要矛盾;放松监管则是在主要矛盾作用下的诱导性因素。只有在两方同时促进下,才能降低产业间的壁垒,为之间的渗透、交叉乃至融合提供可能。

产业融合的多发区域为产业边界与交叉处,以往的產业革命主要是自身产业内部的变化,现代以电子信息革命为代表的信息化革命,显著特点就是它的强交融性。改变了原本的交互模式,将相互独立的行业相互渗透,造就产业融合的发生。

产业融合改变了原本的竞争合作关系,让融合后的产业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呈现指数级的增长,虚拟企业、战略联盟等多种全新的组织形式开始涌现。

六、产业融合的障碍

目前许多产业间的融合都具备了融合发生的前提条件,但是在实践中,很多融合无论在广度还是深度上都未达到期待的水平。这表明这些驱动因素是产业融合的必要条件,但绝非充分条件,还存在许多制约产业融合的障碍因素。

1、信息化水平不高

对产业融合来讲,信息化的发展水平决定了产业融合程度的高低。中国信息化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之后进入飞速发展时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信息化水平落后于许多产业的实际发展水平,且区域间差异比较明显,不利于产业间大面积的融合。

2、相关制度有待加强

伴随需求供给端多元化的需求特征,客观上要求组织结构形成有利于及时沟通和反馈的制度安排,以最快的速度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满足现实需求。这就需要不断优化制度建设,这是实现产业融合的基础条件,以便提出制度保障。但是目前制度不健全的现象还大面积存在,条块分割、行业壁垒仍然屡见不鲜,各个行业出于自身利益考虑,行业间的垄断仍然难以打破,导致协调不畅,综合发展机制薄弱,难以迅速把握需求,进行快速的跨界融合。

3、复合型人才匮乏

人才匮乏也是重要原因。产业融合首先要具有先进的理念、开拓的视野、丰富的经验以及较强的协调能力等具有综合素质较高的复合型人才。但是我国现在的人才队伍当中依然存在高层次应用人才培养不足的难题。

七、结论

产业融合从原本的传统行业开始,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产业融合速度也在不断加剧,面积也不断扩大,從原本的制造业逐步延伸到服务业、金融业等领域。不断渗透、转移,成为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的显著成果,也成为经济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从最初的渗透造成了产业边界的模糊与整合,到产品整合、业务整合、企业整合到最后的市场融合,研究边界逐步打破,研究内容日益宽泛,研究深度也日益加深。

产业融合为新兴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有利于产业间新型竞合关系的构建,提升经济总体发展水平。总体而言,产业在不断融合,技术创新、管制放松是融合的重要动力来源。随着产业生产的不断融合,技术、管理、企业、业务、市场等方面也开始走上了融合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 周振华.信息化与产业融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98-102.

[2] 李美云.国外产业融合研究新进展[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5(12)12-20.

[3] 傅玉辉.大媒体产业:从媒介融合到产业融合[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3-35.

[4] 刘雪婷.中国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机制理论及其应用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

[5] 厉无畏、王慧敏.产业发展的趋势研判与理性思考[J].中国工业经济,2002.04.5-11.

[6] 李美云.国外产业融合研究新进展[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5.12.12-20.

[7] 施永红.产业融合理论视角下长三角文化产业发展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

[8] Marx K. Das Kapital. A Critique of Political Economy [M].Gateway Editions,1961.45-52.

[9] Alfred Marshal. Principles of Conomics [M].Gateway Edition.1890.245-247.

[10] 胡汉辉、邢华.产业融合理论以及我国发展信息产业的启示[J].中国工业经济,2003(2)16-21.

[11] 王丹.产业融合背景下的企业并购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博士论文.2008(5)4-5.

[12] Gerum E,jurts I, Stiglitzs N, Industry Convergence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of Innovation [R].Phillips University Marburg, Department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and Economics,2004.

[13] Yoffie DB.Competing in the Age of Digital Convergence. New York: The President and fellow of Harvard Press 1997.1-35.

[14] (日)植草益.信息通信业的产业融合[J].中国工业经济,2001(2)24-27.

[15] 马健.产业融合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53-57.

【作者简介】

薛金霞(1988—)女,汉族,河南孟州人,硕士,研究方向:体育产业,主要从事体育经济学和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工作.

曹 冲(1985—),陕西渭南人,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讲师,从事民族传统体育赛事研究.

猜你喜欢

产业综述融合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SAPHO综合征1例报道并文献综述
基于迁移学习模型的小样本学习综述
刚柔并济
知识追踪综述
共指消解技术综述
破次元
融椅
揭阳市麻竹笋产业发展思路研究
美丽乡村要靠富民产业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