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唐顺陵石狮的艺术特征与价值

2019-12-05姚若琳

新西部下半月 2019年10期
关键词:石狮表现手法艺术特征

【摘 要】 本文叙述了唐顺陵石雕形成前后时代背景。对顺陵石蹲狮、石走狮雕刻表现手法分析得淋漓尽致。不论走狮与蹲狮从表现手法上都是体面与平面相结合,在当时众多的平面线条表达基础上融入大体面的转折,使石狮更加立体生动,线条依附于形体肌肉体积走向,不生硬不概念化,线条的贴合准确,表达有力。使我们清晰的看到顺陵内石狮雕刻对后朝的深远影响,其石雕远超唐朝时期陵墓标准。

【关键词】 顺陵;石狮;表现手法;艺术特征

顺陵作为唐时期最具代表性陵墓,其石雕呈现出的文化和艺术特征是当时综合国力的强盛体现,也是当时女性社会地位发生转变的开始。石狮雕刻的表现手法以及性别区分都使其拥有先导性,开唐时期之先河。

一、顺陵的主人及顺陵的来由

1、顺陵的主人

唐高宗咸亨元年(670年)九月,武则天母亲杨氏去世,唐高宗因对武则天的宠爱顺其之意,令杨氏墓以王妃等级修建墓冢,葬于咸阳原上(今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底张镇韩家村),当时称为杨氏墓。杨氏墓于永昌元年(689年)武则天登基前夕,改称为明义陵,并追尊称杨氏为“忠孝太后”,追尊称武士彠为“忠孝太皇”。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登基,身份的变更使武则天以全新的身份,再次追尊杨氏为“太祖孝明高皇后” 改明义陵为顺陵,并对陵墓规模进行大幅度扩建,超越唐朝帝王陵标准。

顺陵虽不属于唐十八陵,但其陵中石刻体量巨大惊人,獬豸、石狮、石虎、石马、石蹲狮、石羊、石莲花座、石础、石人耸立于陵内。其中石狮造型开唐朝帝王陵之先河。

杨氏本就出身高贵,是“隋宗室观王雄弟始安侯达”之女。父亲杨达与兄长杨雄和隋文帝杨坚、隋炀帝杨广同出杨渠一系。隋朝时期,弘农杨氏家族是天下王族之首,越国公杨素及其子杨玄感等都是杨氏家族的代表人物。隋朝滅亡后,弘农杨氏家族中的杨姓“十一宰相”世家,唐太宗的杨氏群妃、唐玄宗的杨皇后、杨贵妃等均与皇室显贵联姻,无不显示着这个家族的声望。

杨氏四十六岁嫁入丧妻的唐朝开国功臣武士彠家中,此时武家已有武士彠的长子武元庆和次子武元爽,婚后杨氏与武士彠育有三女,武则天位次女。古代的男尊女卑观念严重,因为没有为武士彠再生育子,以此导致了杨氏母女于武家族中的地位是不被认可或卑微的。武士彠死后武家二子与族人开始排斥杨氏及其三个女儿并迫使其搬出武家投奔居住在长安的堂兄杨师道家中。因与家中长兄等人的关系,导致在武则天幼年就有着异于常人的忍耐与城府,促使其在入宫后直至称帝时期果断强势的性格。

2、杨氏墓改称顺陵的缘由

因为样貌妩媚动人,637年十四岁的武则天被召入宫,唐太宗李世民封其为五品才人,赐号“武媚”。武则天在做才人的十二年中并未与唐太宗有过多接触,一次为唐太宗驯马的经历足以看出武则天对事与物绝对的控制欲念和掌权后的严酷刑罚。即便面对的是唐太宗最喜爱的马匹亦是如此,为达到自己预期,冷酷绝情绝不轻易放弃和手软。以至于十二年里未得到唐太宗李世民更高的赐封。

649年,唐太宗病重,二十六岁的武则天开始与当时二十一岁的太子李治相识并建立联系,此时的太子李智开始沉迷于武则天。同年,唐太宗驾崩,太宗遗诏命武则天与其他嫔妃送感业寺(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六村堡乡后所寨西南)出家为尼。从唐太宗最后对武则天的召命来看其是要流放武则天,嫔妃出家为尼没有任何俸禄,寺院清苦,可能是希望佛家思想可以教化改变武则天内心的欲望也或许是希望解决掉唐太宗内心之患。同年李治即位。

651年,李治重新召武则天入宫,并封为,二品“昭仪”。655年,废王皇后立武为皇后,此举表明李治已不是当初单纯沉迷宠幸武则天,而是把她作为与前朝老臣的权力争斗的开始。前朝老臣拥有的势力抑制了李治皇权的发挥,此时的武则天也希望能从与王皇后的后宫权力争斗当中胜出,所以此时李治与武则天的利益是一致的或者说是相符合的。都是希望确立自己的新权利,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二人的关系是夫妻也是战线同盟。由于武则天幼年的家庭环境迫使她对母亲尤为孝顺,武则天母亲杨氏去世后,武则天求唐高宗李治为其母修建的杨氏墓按照王妃墓葬标准建造。

永涥二年(683年)李治驾崩于贞观殿,此时的武则天已经具有王权初征。逝去高宗李治,太子李显即位,称唐中宗。李显继承了高宗懦弱的性格,甚至因为没有准备自己可以即位导致在政治上没有任何抱负。李显即位以后韦氏皇后开始谋划扩张自己权利与地位,唐中宗李显也想以此方式扩大自身王权,但此举激怒武则天,导致废除李显皇位继承人身份。人的欲望都是随着身份地位的不断提升而成倍增长,这时期武则天的内心开始想确立自己的王权地位,并开始为称帝做铺垫。所以也就能说明了为什么689年改称杨氏墓为明义陵,是为自己称帝前对朝野群臣的试探,也是抬高自身身份地位的一种手段。

二、顺陵的建造

1、杨氏墓的建造

杨氏墓初期特征,据《顺陵碑》记载,咸亨元年(670)年八月二日,杨氏卒于九成宫之山第。闰九月辛丑朔廿一日辛酉,迁座于雍州咸阳县之洪渎原郑恭王旧茔之左。《顺陵碑》曰:“葬事并依王礼,给班剑四十人,羽葆鼓吹,仪仗送至墓所往返”,而并未与武士彟合葬。这是按照杨氏生前遗愿“以为合葬非古,礼贵从宜,将追罔极之悲,愿在先茔之侧”来安葬的。从杨氏去世到埋葬,大概经历了70天时间。墓葬的营造过程仅有短短两个月,其墓室、封土规模都不是太大,现在覆斗形封土高约12米,底边边长43.7米—46.2米,墓道经钻探长22米、宽约3米、带3个天井,应当是初建时的规模。当初杨氏墓内石刻种类及数量分别为:一通墓碑,一对石柱,两对石虎,两对石羊,及一对石人。这些石刻就是杨氏墓最早的石刻陪葬。是武则天称帝后改为顺陵的王陵的内城。

2、明义陵的建造

684年,改杨氏墓名为明义陵,对陵墓进行大规模扩建,陵园四周修建陵墙,在陵墙的南门内侧增加了八对石人,但实际我们只可看到六对,其中有两对石人的位置只有最初的基座和夯土并未发现石人。相比较前后石人特征“前后时期石人均头戴小冠,上身着广袖交领衣腰系宽带,双袖垂制膝下,下着曳地长裙,裙裾下露圆形高头履,双手拄环手仪刀于胸前,刀鞘有竹节状箍。不同处,封土前西侧石人个体更显高大,体型瘦长,背部更为平直,连体石座后面与石人后面平齐,小冠较高。”通过两时期石人对照,发现共性更大,时期短年代相近。此次对杨氏墓的扩建,按照民间风俗,墓葬建成后再对墓葬进行位置和大小的改动是可以改变命术的,武则天一直信奉宗教及一些方术,一方面出于身份和内心欲望的转变,也是再一次对朝野上下群臣的试探。

3、顺陵的建造

690年武则天登基称帝,改国号为周,此时的武则天完成身份转换,再次对明义陵进行扩建,并改名为顺陵,这标志着她终于向世人开始展示她拥有的至高无上的皇权,在明义陵当时增加的陵墙之外又一次增加了数对巨型石刻造像,其中增加了:南门神道内(已毁坏的一通顺陵碑外,一对石柱,一对獬豸,三对石人,一对石走狮)并在南门神道南端增加两个大型乳阙,东门(一对石蹲狮),西门(一对石蹲狮),北门(一对石蹲狮),三对石马及三对牵马石人。总体面积较之前杨氏墓扩大十三倍,形成最终的顺陵规模。

古代墓葬封土高低是由严格的等级制度划分,陪葬大臣坟高四丈以下,三丈以上,官吏之墓則根据官品的高低来确定坟冢高低,一品官坟只可高一丈八尺,二品以下每低一品减低二尺,六品以下高为八尺。(出自 唐会要 卷 21)以初期封土高低来看杨氏墓所属等级应为陪陵大臣级别,当时并未按照真正王室标准建造。从杨氏墓到明义陵再到顺陵除了扩建陵墓外,其实是对武则天权利的一种演变表现。

三、顺陵石狮造型特征

对杨氏墓扩建改称顺陵的过程中,石狮造型尤为突出。石狮分布为:东门(青龙门),西门(白虎门),北门(玄武门)各一对蹲狮石刻,南门(朱雀门)是一对走狮石刻。

1、石蹲狮和和南门走狮造型特征

(1)石蹲狮造型。三对石蹲狮均高3米左右,胸宽1.1米,基座高0.5米,为历代石狮雕刻中形体最大,此时期的顺陵蹲狮开始呈现出牡牝形态区分。牡狮体型硕大,前肢与胸部肌肉粗壮坚实,肌肉体积感明显,较为刚硬。头部鬃毛为直顺自然散开,嘴巴张开,面目威严,尾部由身后绕两腿内侧出腋下贴于体侧。其中有一细节格外突出,石狮前肢肘关节明显呈旋涡状卷曲花纹鬃毛。表明当时工匠对狮子的外形特征观察的极其细致入微。牝狮体型较牡狮稍小,且圆润,胸前肌肉呈浑圆整体,未见刚硬肌肉线条。头部鬃毛呈卷曲状,嘴巴多为闭合状,前肢肘关节一样拥有旋涡卷曲花纹鬃毛,尾部皆由身后绕腿内侧出前肢下贴于体侧。

(2)南门走狮造型。走狮高3.15米,长3.2米,宽1.45米,亦分牡牝。牡走狮胸部肌肉线条较牝狮稍显刚平,头部鬃毛符合行走动态特征鬃毛直顺走向呈顺风状,嘴部闭合微纵鼻呈龇牙形态,面部呈恐吓状,步态小,尾部自然下垂。工匠对此形态特征的雕刻表明此时牡狮呈现初期紧张或惧怕状态。牝走狮胸部及前肢明显较牡走狮更加浑圆整体发达突出,胸肌结构微妙。步态大,前肢侧面在行走时肌肉的线条明显,头部鬃毛卷曲,嘴巴大张,双目圆瞪眉头紧锁,面目威严。从视觉上对比牡走狮与牝走狮明显感觉牝走狮的体量,形态,头部都更为丰满庞大。

2、顺陵石狮的艺术表现手法

牡蹲狮体积强烈浑然敦实,头部方正,骨骼眉弓明显,块面体积感明确,分为五面前、后、左、右及顶部,体现狮头宽短有力的特征。眼睛圆瞪有神,眉弓中间有纵皱使石狮面部表情看起来威严凶狠。面部线条完全按照体积形状表现走向,简洁大气不拘小节但又恰到好处的为形体服务。鼻唇线条流畅,口大张,卷舌,鼻成如意状,正面唇过度左右两侧线条呈平面化过度,体积转折较硬。耳部多以贴耳服从状,象征着顺从。头后鬃毛顺直自然最大程度与雄狮头部毛峰类似呈披散状。胸部与前肢粗壮肌肉感明显,肌肉起伏块面强且浑圆厚重,前肢侧面肌肉线条明显简练描绘肌肉用力的状态,肘部有明显类似于云纹的卷曲状线条刻画,前爪骨骼明显有力,象征着王权的威严。身体后驱腿部放松,大腿骨坐姿呈弯曲状,膝部表现简洁到位,呈现出膝部弯曲时骨与肉自然紧绷状态。整体体积块面与骨骼结构明确简练大气,形体准确写实。

牝蹲狮较牡蹲狮相比耳部多为圆立,嘴部微张或闭合,头后鬃毛呈云纹卷曲状。身体线条较圆润。

牝走狮不论头部还是前胸、前肢步态视觉上都更大,身躯粗壮,后驱厚重,嘴部大张,舌卷曲,眉弓中间纵皱更加明显,鼻襟纵起,耳部贴合。牡走狮与牝狮相比视觉上略小,面部最明显不同处在于嘴部呈龇牙状态,步态也较小。头后鬃毛呈走势顺风状披散。

从以上信息来看,不论走狮与蹲狮从表现手法上都是体面与平面相结合,在当时众多的平面线条表达基础上融入大体面的转折,使石狮更加立体生动,线条依附于形体肌肉体积走向,不生硬不概念化,线条的贴合准确,表达有力。

四、顺陵石狮对后朝石刻的影响

因顺陵所处历史背景原因,反复修缮扩建两次中,实是把690年时期的时代表现手法带回到之前670年杨氏墓当中,可以看到当时期二十年中艺术雕刻手法与审美观念的发展与变化,雕刻手法更加注重体积感和大块面相结合,呈现厚重的空间效果。在空间体面上加以平面线条的刻画,线条依附于物体本身形体走向准确写实,此时表现出中国古代意象对形体的影响开始减弱。

顺陵石狮开始有牡牝之分,外貌形态细节上也有不同区分,以此作为唐时期的石刻代表。武则天的乾陵也受其影响石刻体量一致,块面体积明确。气势宏大。以至于定陵、桥陵、都保持此石刻造像特点。到唐中晚期的泰陵、建陵、元陵等因国力衰退,帝陵石刻体量上开始缩水减小,但石刻风貌一直保留沿用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 田有前.唐顺陵营造过程研究[J].考古与文物,2013.

[2] 孙彬荣.关中唐陵石刻的政治寓意[J].乾陵文化研究,2010.

[2] 郑茂良.浅说唐陵石狮[J].乾陵文化研究,2018.

[3] 曾科.试论唐陵石狮的造型演变[J].文博,2013.

[4] 王溥撰.唐要会卷21[M].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

姚若琳(1983—)女 ,陕西西安人, 讲师, 研究方向:油画、雕塑、美术考古.

猜你喜欢

石狮表现手法艺术特征
《石狮》
试探通用数字语言符号的同构图形创意表现手法
厚重感
略论消费文化视域中的艺术表现手法
当下中国大陆喜剧电影的艺术特征与发展
汉语言文字的艺术特性与创新设计
电影《煎饼侠》的大众艺术美学特
2013年“石狮爱乐杯”全国个人赛6局
小石狮——黄土高原农家的“守护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