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为物役简单生活

2019-12-05柴一博

新西部下半月 2019年10期
关键词:物欲

【摘 要】 物欲是人与生俱来的基本欲望和真实欲求,过分追求物欲满足,便会陷入物役的深渊,成为马尔库塞所指的“单向度的人”。庄子“不为物役”思想与马克思的异化学说有异曲同工之妙,为我们厘清物欲和物役二者关系提供了评判标准和解决依据。我们应引导人们构建正确价值观,倡导理性消费,不为物役,简单生活,保持精神的自由。

【关键词】 物欲;物役;不为物役;单向度的人;简单生活

物欲和物役问题在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的现代社会中更加凸显,把握好二者的关系,对于人们追求美好生活具有重要意义。对于生存所必需的物质满足,属于合理的物欲追求。醉心于除此以外的物欲,都可能陷入物役状态。 物役现象在当今社会中是显著的社会问题,做到“不为物役”对于追求美好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物欲和物役

1、物欲

人性论是从古至今最重要的哲学命题之一。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人性阐述分为两层意思:一是指人的本性,二是指人的本性中的人性与兽性分类中的一种。恩格斯说:“人来源于动物界这一事实已经决定,人永远不能完全摆脱兽性,所以问题永远只能在于摆脱多些或少些,在于兽性和人性的程度上的差异。”[1]人的主要特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人的需要和为满足需要而进行的实践活动;二是人为满足需要而进行的活动中的彼此之间的关系,即社会关系。这里所说的需要,是指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求,这是人类从事生产劳动最强大的内推力。马克思、恩格斯提到:“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2] 满足生存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是人类的首要追求。因此,人的物欲是生而就有的,人为了生存必须去满足基本物欲。随着现代化进程推进,社会个体出现过分追求基本物欲以外的物质享受。

2、物役

庄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揭露了“人为物役”现象的哲学家。他在《山木》篇中说道:“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一上一下,以和为量,浮游乎万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其中“物物”即视外物为物,“物于物”即为外物所役使。庄子认为以顺应万物为原则,遨游于至虚之间,把外物看作是物而不被它所役使,那就不会受到牵连。他强烈反对物质利益对人身心自由的极大束缚,自己居于穷陋之处,不为富贵所动,视功名利禄如粪土,表现了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

“人为物役”与马克思的异化概念具有异曲同工之妙。马克思从社会现实出发,将黑格尔等人的神秘莫测的异化概念还原到劳动实践中,提出了“异化劳动”概念。“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3] 马克思在阐述异化学说时,运用到了“物化”概念。物化本是个中性词语,将自己的智力、劳动能力等转化为劳动产品。但马克思所指的物化是人自己创造出的物作为人的对立面,反过来奴役人的现象,是异化过的物化。虽然庄子和马克思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但二者都表现出了“物役”思想。

二、物役现象

谋求生存所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是人的基本需求和欲望。但是在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科技水平极大提升的现代社会中,由于社会个体满足物欲的能力不同,在谋求物欲的过程中难免求欲心切,导致了“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使人陷入物役的深渊。

1、单向度的人

马尔库塞在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影响下,在《单向度的人》一书中以全新的角度对人的异化再次进行全面論述,他认为技术进步是导致人的异化的根源,其中心议题是:“当代工业社会是一个新兴的极权主义社会,因为它成功地压制了这个社会中的反对派和反对意见,压制了人们内心中的否定性、批判性和超越性的向度,从而使这个社会成了单向度的社会,使生活于其中的人成了单向度的人。”[4]单向度的人是指丧失否定、批判和超越的能力的人,也就是丧失了合理批判社会现实能力的人。在科技潮流的力推之下,追求越来越多高品质消费品成为人们生活方式的主旋律。工人阶级薪酬的提高,消费品的阶级性不再区分,因此日常生活中的消费品出现多元化选择,导致工人阶级消费欲望不断增强。社会个体的差异性导致对于物欲的反思和处理方式不同,因此物质主义和享乐主义盛行,让物质财富成为人们生活的桎梏,成为统治人的工具,人的理性也在此被消解。

在单向度的社会中,人的消费行为同样也产生了异化。弗洛姆说过:“消费活动应该是一种有意义的、富于人性的和具有创造行的体验。”[5]而现代社会出现的消费,已经将消费的意义扭曲,成为对人为刺激所激发的满足。它已经不是单纯的满足人的生存和需要,而是成为人生活的最终目的。人只有通过获得更高价格的消费品或奢侈品,才能证明自我存在的价值,才能满足自尊心。尽管这种需要并不是生存所必需的,但广告的诱惑和攀比心理,还是会诱导人们去想方设法满足虚假需求。

2、手机异化

智能手机的出现,毋庸置疑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随着智能手机功能的不断强大,我们越来越离不开手机,它成为我们每天接触时间最长的工具,数据显示我国人民日平均滑动手机2000余次。当出门不用带钱包、购物不用出大门、看报不用买报纸等一系列生活方式成为常态,意味着人们越来越依赖手机,成为了“低头族”,被手机所奴役,而人们对此还乐此不疲。人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生活在现实社会中,人不能摆脱社会而独立存在,具有群体性的需求。手机和移动网络可以将所有个体连接起来,个人如果拒绝使用手机,那么很大程度上将与社会其他成员减少联系,这并不是当代社会成员所能接受的。因此,不论男女老少都拿起了手机,都沉浸在科技提供的新鲜感和满足之中,失去了内在的自由和理性判断,被技术所控制。

智能手机依靠便于携带、信息传播快、功能齐全等特点,为人们提供便捷,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使用手机,人可以是信息的发送者,也是信息的承接者,而且传播信息分秒之间。在快节奏的当今社会,过载的、碎片化的信息通过手机APP推送到手机时,人们并没有太多时间去甄别和思考。自媒体的兴起,更是让网络环境变得扑朔迷离。而手机用户每天接受着大量此类信息,会逐渐丧失自我判断和自我认知的能力。但人性中的过分欲望却驱使人继续接受,满足新鲜感和求知欲。信息的快速交互,可以让你轻松了解他人分享的生活方式。但面对良莠不齐的网络环境,若缺乏理性认知,思维很容易沉湎。例如抖音、快手等软件的兴起,名车、豪宅经常曝光,炫富风潮不断。部分网络主播更是招摇过市,其行为竟引诱心智尚未成熟的未成年竞相模仿。在满足生存物欲之后,此类信息必定引起人们对更高层次物欲的向往,因此享乐主义和攀比之风更加盛行。大学生作为社会的特殊群体,不具备经济能力但具备强大的消费能力。为了追求更高层次的物欲,超前消费、炫耀消费成为流行趋势,校园贷、裸贷等恶性事件频繁发生。满足了过分物欲,被物所奴役,身心自由受到约束和牵连。最为重要的是在心智塑造的重要阶段,对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产生极大影响。

三、简单生活

周国平在《论简单生活》中曾提到:“活得简单才能活的自由。自古以来,一切圣贤都主张过一种简朴的生活,以便不为物役,保持精神的自由。”面对极具诱惑的现代社会,我们应借鉴“断舍离”的生活态度,追求简单的生活方式,寻求精神的高度自由,回归人性的本真。

1、构建正确价值观

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中,难免会受到资本主义在经济、政治、文化、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提高自身素质和认知判断能力,树立正确的物欲观和价值观。谋求基本物欲是我们毋庸置疑的权利,但一定要坚信财富不等于幸福。我们还应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应清楚地认识到人的满足最终在于生产活动而不是消费活动。欲望是无止境的,不能将生命的意义归结于此。获得幸福不是占有更多的物质财富,而是在社会中贡献自己的力量,实现自我责任和自我价值。

2、倡导理性消费

弗洛姆认为:“消费应该是积极的、健康的、有益的体验活动。”对于消费行为,我们应时刻保持理性认知,辨别是否为虚假需要的消费。面对多元化的消费品时,还有结合自身角色和自身经济能力,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消费品。著名的“棘轮效应”可以诠释冲动消费后果,即人的消费习惯形成之后有不可逆性,易于向上调整,难于向下调整,也就是所谓的“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要避免因广告刺激效应或诱导消费而产生的消费行为的发生。满足物欲要讲究实事求是,结合自身实际需要。获得消费品后,要做到“役物”而不是“役于物”,让物为人服务,满足主体需要,平衡好主体性人和客体性物的关系。

3、注重精神生活

维持一个人生存并不需要太多物质条件。额外的物质条件固然能为人提供生理和心理的满足享受,但过分追求,便会深陷其中。这也是现代社会中出现的奇特现象:拥有许多物质财富却感受不到幸福。只追求物质享受,必定忽视了内在精神需求。心灵空虚,何谈幸福?虽然物欲是永无止境的,但肉体的需要是有限的,因此物欲带给个体的满足是有限的。选择简单的生活,避免追求无意义的物欲,将更多的时间留给自己去思考、去充实人生。就像周国平所说:“人最宝贵的东西,一是生命,二是心灵,若能享受本真的生命,拥有丰富的心灵,便是幸福。”

四、结语

当前社会正处于马克思所提出的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第二大社会形态中,人为物役的现象也是人全面发展的必经阶段。社会历史的发展从一开始并不是完美的,是在曲折中前行。因此对于物欲和物役,我们应该坦然面对,理性分析。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社会主义建设、人的全面发展进行不断探索。步入新时代,我们更应该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着眼于人的真实需要和根本需要,平衡好“人”与“物”的关系。力求不为物役,简单生活,方能实现美好生活。

【注 释】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2012.9.478.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2012.9.158.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2012.9.51.

[4] [美]赫伯特·马尔库塞著,刘继译.单向度的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218.

[5] [美]艾瑞克·弗洛姆著,欧阳谦译.健全的社会[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134.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人民出版社,2012.9.

[2] 晏辉.走向生活世界的哲学[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5.

[5] 曾波,胡新范.人就是人[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

[6] 赵玲.消费的人本意蘊及其价值回归[J].哲学研究,2006.9.

[7] 夏志远.“异化”的生产与启示——读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J].前沿,2017.12.

[8] 张静丽.手机与“单向度社会”“单向度的人”的关系 ——读马尔库塞 《单向度的人[J].城市广角,2017.3.

【作者简介】

柴一博(1995—)男,山西万荣人,西北政法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

猜你喜欢

物欲
章金宇
尤金·奥尼尔戏剧中的精神异化
从髡残《禅机画趣图》自题说开去
成长中的精神守望
张爱玲散文《流言》都市意识研究
浪漫情怀总是诗
《后物欲时代的来临》
运动能够抑制物欲
从庄子逍遥人生谈其对物欲的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