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六改一增”防治小麦全蚀病

2019-12-04贾友江

农业知识 2019年22期
关键词:全蚀轮作病区

文 / 贾友江

小麦全蚀病的病菌主要来源于残存在土壤里的带菌根茬以及混杂有病根、病茎、病叶鞘等残体的粪肥、种子等。因此,控制病害应做到保护无病区,封锁零星病区,压低老病区病情;因地制宜实行轮作倒茬,增施有机肥、磷钾肥,选用耐病丰产品种,深翻倒土,并辅助于药剂拌种。

1.改单一连作为轮作倒茬。全蚀病随寄主作物复种指数和连作次数的增加逐年加重,而与非寄主作物(如蔬菜、棉花、葱蒜等)轮作1~2年的麦田,病情明显减轻。因此,可采取重病田大轮作,轻病田小换茬。具体是重病田种植小麦1年以后,改种蔬菜、棉花、油菜等作物;轻病田小麦收获后,复种花生、大豆、葱、白菜、萝卜等非寄主作物。

2.改低茬收割为高茬收割。全蚀病病菌侵染部位仅限于小麦根部和茎基部15厘米以下。高茬收割可有效控制种子间残体带菌。收割后及时清除田间麦茬,集中处理。

3.改常温沤肥为高温发酵灭菌沤肥。由于常温沤肥不能使病菌死亡,易将大量病菌带入田间,扩大发病面积。而高温发酵处理粪肥,可杀灭存活病菌。高温发酵灭菌方法:在“大暑”前后,把麦糠与水拌匀,堆在平地上,堆高2~3米,长宽不限,表面加盖塑料薄膜,经1~2天,堆温可达50℃以上,发酵3天后即可拆垛用于基肥,扒垛时,将四周及堆底半尺厚发酵温度不足40℃的麦糠扒除,重新堆积发酵。麦田严禁施用未经高温处理的土粪、麦糠、秸秆等,防止病菌随土粪扩散。

4.改自留种为购良种。麦田中的病麦与无病麦混合收割脱粒时,种子间夹带大量病体残屑。正规种子生产部门生产的良种,经严格精选,无杂质,可杜绝病菌传播。

5.改浅耕为深翻。实践证明,深翻50厘米左右可使小麦全蚀病白穗率降低80%以上。深翻后,需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

6.改单一施肥为配方施肥。合理搭配肥料,培肥地力,促进小麦健壮生长,也是防治该病的一项重要措施。

7.增强药剂处理。首先,要土壤处理,播前可使用70%甲基托布津每667平方米2~3千克,加细土20~30千克,均匀施入播种行间处理土壤;其次,要进行药剂拌种,可选用3%敌萎丹400~600毫升拌种子100千克,或2.5%适乐时200毫升拌种子100千克;最后,就是药剂灌根,在小麦返青期时,用15亿/克的蚀敌微粉剂或15亿/克消蚀灵水分散性微粒剂,每667平方米选用100~150克,兑水150千克,顺垄喷灌于小麦茎基部。

猜你喜欢

全蚀轮作病区
小麦全蚀病的危害与防治
抗组胺药在皮肤科病区的应用现状分析
CT室-病区一体化护理模式在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患者检查前准备中的应用
PDCA循环法在基层新冠肺炎定点医院隔离病区职业防护中的应用研究
农民瓜菜“接茬轮作”增效益
轮作制度对敦化市土壤主要理化性状影响的研究
小麦全蚀病的发生与防控
小麦全蚀病的发生与防控
蔬菜轮作有原则 合理种植效益增
病区护士戴手套操作预防职业危害性感染的依从性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