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结合地方文化资源拓展农村小学美术课堂教学

2019-12-03冯雪莲

黑河教育 2019年11期
关键词:美术教材资源

冯雪莲

[摘要]地方文化是重要的地方美术课程资源。地方文化中一些原生态的文化资源其状态与形式各异,内容丰富,涉及广泛,恰好可以转化为美术学科的课程资源,对农村学校的美术教学有着重要的推进作用。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美术教育与地方文化相结合,对美术学科教学的创新、地方文化的传承和个性人才的培养也有着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地方文化资源;农村小学;美术教学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指出,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学校,教育应与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以地方文化为特色的资源符合当前的课程需要,而相对落后的农村学校则更要注重从文化传统中挖掘地方美术课程资源,通过地方文化资源拓展农村小学美术教学,使学生在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探索自然与地域的内涵,这样既可以传承文化,又可以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课程也会更具综合性和多样性。

一、开发农村小学美术课程地方资源的意义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美术教材内容越来越丰富,越来越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但对于农村学生而言,有些课程还是无法有效开展。一方面,教材部分课程对教师综合素质要求较高,而很多农村学校美术专职教师较少,教师的专业素质不高;另一方面教材中部分课程对学习备品的要求较多,农村学校的学生对材料的购买与准备达不到要求,致使教师在教学中只能让学生“了解教材”,既无法完成教学目标,课程也过于单调。然而,虽地处边远农村,学生身边也有许多有价值的自然景观、风土人情等丰富的地方文化资源,也有很多学生喜闻乐见的事物、许多唾手可得的材料可以应用于美术学习活动中,但却未被开发。作为教师,我们要引导学生拓展教材,走进课外和校外,在丰富的社会环境里学习和探索。教师还应成为美术课程地方资源的开发者和应用者,引导学生充分挖掘各种地方资源的内涵和价值,提高利用率,使学生更加热爱家乡,更好地传承民族文化。

二、地方特色文化与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融合

1.注重学科联系,强化对民族文化内容的理解

美术文化涉及的门类很多,如果再将一些地方文化渗入美术教学中,这就对学生的理解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美术教师应加强学习,引导学生在原有积累的基础之上去理解、感受美术知识。

例如,教学《对称的美》一课,教材设置中引导学生结合对称的定义运用剪纸、绘画、対印等方法表现对称的美,而我重点选择了运用剪纸的方法来表现对称的魅力。在引入对称的概念时,我没有直观强调对称的含义,而是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原有知识,加深学生的理解。在备课时我发现,本课是四年级课程,学生在学习三年级数学课程《图形的运动》时已经了解了对称和对称轴的概念,于是我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与传统文化剪纸教学内容有效融合,这样学生对本课知识和学习技能的掌握就非常扎实,对作品的设计和表现也尤为精彩。还有一些教学内容,如《走进春天》一课,可以借助语文课文《春天来了》的背景展开学习;每册教材设置的《电脑美术》一课,可以借助微机课教学辅助学习,甚至可以邀请微机课教师共同参与学习活动;还可以将音乐课的优美旋律应用于美术教学。综合其他学科教学,美术课就不再枯燥乏味,学生学习一些较为陌生的传统文化内容也会变得轻松。

2.地方文化特色内容与美术教学有机结合,促进学习方式多样化

我国是文明古国,有很多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遗存。嫩江市明代置卫,清初设驿,素有“北国粮仓”之美誉,矿产丰富被誉为“地址摇篮,矿产之乡”。在本地区附近有鄂伦春博物馆、达斡尔族风情园,还有古老的民间年画、剪纸,民间建筑、民间家具等。我们可以将这些优秀文化与现阶段的美术教材有机结合,用美术手段来记录和表现,将地方文化渗入日常教学之中。例如,在教学《平凡的美》一课时,我带领学生去附近的街道,引导学生观察、感受、记录。孩子们最初来到自己熟悉的街角只顾着嬉笑,完全没有进入认真观察的状态。这时,我用速写的方法表现了一个废旧的手摇井,孩子们的注意力不由自主地被吸引了,逐渐开始细心观察,并能够从独特的视角发现美、表现美。不久,农院里晾晒的衣物、家中古老的家居摆设、房屋下休憩的猫狗、乡间小路上摇摆的鸡、鸭、鹅……竟然都跃然纸上。学生们真切地感受到看似平凡普通的物品也有与众不同的美感。再如,教学五年级下册第十六课《小布偶》一课,课前布置学生搜集资料,通过查找家中旧照片、走访长辈等,了解北方传统服饰的特征,如冬季的围巾、大围脖、大棉袄、狗皮帽子等,尤其是搜集具有北方地域特色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二人转的服饰,这些都为孩子们的美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参考。如今,很多农村还保留有传统节日独特的庆典方式,如春节剪窗花、写对联、刻挂签,元宵节制作冰灯、老井口滚冰(寓意滚病),端午节踏青等,类似的这些内容我们都可以与教材相融合,将其作为课程的拓展练习。

把地方文化资源与教材内容有效结合,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激发了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深刻感受到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3.注重校本课程研发,发挥地方资源的工艺性

不同的地域都有属于自己的物产以及多样化的生活方式,民间艺术文化更是形态各异、五彩缤纷。这些民间艺术品大多就地取材,充分利用材料的地域特征展现其工艺性。身边植物的花瓣、叶片、支条,动物的皮、毛,农村随处可见的石子、秸秆,甚至干枯的野草都可以成为美术创作的重要素材。有些素材可以作为教材内容的拓展与补充,而有些素材与教材内容联系不多,但却非常适合学生学习。针对这种情况,教学中我们可以结合课程设置与学生的年龄特征编写适合本区域学生学习的美术校本教材,使学生对地方文化资源的理解更深刻,掌握更具体。例如,本学期我们学校就开发了麻绳画、树叶粘贴画、蛋壳粘贴画、树枝立体造型、禽毛粘贴画、野草插画等民间艺术校本课程。这些都是学生身边唾手可得的素材,学生对这些素材的肌理、质感、色泽等都比较熟悉,在制作过程能够得心应手,更能做到因材施艺。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计划将草绳编织、秸秆插接、柳条编制等传统工艺应用于美术校本课程中,并尝试给这些民俗风格添加创新的时代元素,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对传统文化、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又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4.拓宽展示平台,激发创作热情

在生活中有些地方文化资源是显而易见的,而有些资源却被忽视甚至被认为没有任何创造价值,如一些废旧的材料,学生很少利用其进行美术创作。针对这一情况,我思考了许多解决方式,其中最有效就是结合各种活动展示学生的成果,如开展美术绘画、制作周展或月展,举办校园艺术节,推选优秀作品参加各级各类比赛等。还可以将优秀的学生作品展示在学校的走廊里,丰富走廊文化,让每一个参与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受到文化的熏陶与感染。各种各样的艺术活动和形式,营造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校园氛围,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制作与展示机会。在展出和颁奖典礼时我们还邀请家长与任课教师参与其中,学生获得了教师与家长的认可后,自身的创作热情也更高涨。

课程资源是课程目标有效达成的重要因素。虽然各地的文化背景不同,教育状况有差异,但地方文化资源对补充和拓展美术教学资源、丰富学生的学习和创作空间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作为基层美术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坚信,不论是具有千百年文化的古城,还是适时新起的现代都市,不论是设计优雅的亭台楼阁,还是依山傍水的山野村落,任何地方都会有属于自己的历史、文化和特色,只有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才更容易走进课堂和学生的内心,才能有效实现农村学生美术学习的价值,提高本地区的美术教育水平,才能使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发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得以塑造。

参考文献:

[1]方湘侠.民间美术[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1999.

[2]胡知凡.谈美术作为一种文化的学习[M].北京:中国美术出版社,2003.

[3]王大根.美术教育论[M].北京:中国美术出版社,2010.

[4]田斌奇.让乡土资源走进美术课堂[J].课程教育教学研究,2007,(1).

[5]杨景芝.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

[6]胡剑雄.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美术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J].新课程研究(下月刊),2010,(9).

(责任编辑 赵永玲)

猜你喜欢

美术教材资源
教材精读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