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更多舞台把经典传给年轻人

2019-12-03周洋唐牧茂

环球时报 2019-12-03
关键词:话剧戏剧环球时报

本报记者 周洋 本报特约记者 唐牧茂

“还记得围读剧本时,田导笑眯眯的表情背后透着严厉……”12月1日电视文化类节目《故事里的中国》最新一期《凤凰琴》播出前,饰演乡村女教师张英子的90后演员吴谨言在微博上这样说道。《故事里的中国》由央视综合频道、央视创造传媒、中国国家话剧院联合推出,在《凤凰琴》之前已重新演绎《永不消逝的电波》《智取威虎山》等多部经典文学和影视作品。这档文化节目的戏剧总导演,正是吴谨言口中的“田导”——中国国家话剧院副院长田沁鑫。

田沁鑫因《青蛇》《北京法源寺》等话剧被观众熟知。从单一的话剧舞台,到这次用三个舞台打造戏剧+影视的新型舞台,她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这种创新是为了将自带光芒的经典故事讲给更多人听,特别是年轻观众。从最初的《百家讲坛》到如今的《故事里的中国》,经典文化类节目如今呈现出“说、背、读、演”等多种形式,类型的丰富帮助文化类节目吸引更多人关注经典、传播经典。

一部电影,多个舞台

环球时报:对于电视观众来说,围读会这种话剧形式比较新颖。能否介绍一下?

田沁鑫:《故事里的中国》是个讲故事的文化访谈节目,通过演员重新演绎文艺经典故事。节目前期有一个演员接触的过程,这在话剧里叫“坐排”——导演带领大家认识剧本、理解人物和故事推动。我们把这个幕后环节呈现在节目里,观众能看到演员围读剧本的过程,也会对接下来的剧情发展有更好的了解。

环球时报:在半小时内呈现多个舞台,这样的创新是如何考虑并设计的?

田沁鑫:年轻观众的认知是我们传承经典的一份责任,最好的方式就是用现代方式去演绎。舞台结构上我们做成开放和沉浸式,有三个舞台。如果只用一个舞台就会很像戏剧场,在半小时内故事很难展开,于是我们就做成了小型片场,这种多个室内空间的结构解放了编剧,观众也有了新审美,不单能看到戏剧也能看到影视化拍摄的部分,故事浓度一下就提升了,环境和时空也多元起来。

环球时报:在话剧舞台上,您是否也有一些新尝试?

田沁鑫:我很喜欢科幻,对多维空间很感兴趣,觉得用在戏剧里会很棒。我有一部讲田汉的戏剧《狂飙》,为了表现这位大艺术家的浪漫情感,我们当时用了半电影化的舞台结构——8台摄像机,即时拍摄、即时投影、即时剪辑,最终在视觉上呈现出带有奇幻色彩的民国情感氛围。

明星参演,致敬与传承

环球时报:明星参演也是大家关注的焦点。选角时有何考虑?

田沁鑫:选角时最重要的是考虑这个明星适不

适合这个人物,不能让明星本身损害了这个原型,尽量以人物为主。我们会跟艺人统筹、节目导演长时间开会讨论研究哪些角色找谁来演最合适。比如《智取威虎山》那期,我能想到的就是国家话剧院两位优秀演员——倪大红和李光洁(如图),他俩以前分别演过座山雕和杨子荣,所以当时就想一定要把他俩请过来。

环球时报:年轻演员诠释经典角色,会担心吗?

田沁鑫:担心也会有。记得节目总策划许文广说过,这些经典就是一座座高峰,我们要在高峰与大众之间建立一座桥梁,让大家更好地认识和传承经典。节目不仅希望能让伴随新中国成长的长辈们重温那份感动,最重要的是传承给90后、00后。明星能来参演一是向老一辈表演艺术家致敬,二是让更多观众看到他们的演技以及对经典作品新的诠释。

“找到故事的动人之处去表达”

环球时报:戏剧在您人生中扮演什么角色?

田沁鑫:戏剧是我的好朋友,不离不弃。一出戏无论篇幅大小——两三个小时或8个小时,都浓缩了人生精华。浓缩的过程中,节奏是灵魂,会让戏剧变得“利索”。这种节奏比现实生活要快,但容量大,是非常有魅力的。

环球时报:向年轻人传承经典,还有哪些挑战?

田沁鑫:扎扎实实地讲好中国故事,应该是最重要的。举个例子,树是孤立存在的吗?如果不扎根沃土、没有空气养分,树是无法存活的。所以不能做表面文章,讲好中国故事就要了解中国人的复杂性,找到故事的动人之处去表达,语言方式就不能是一种客观的方式。如果站在客观角度去创作,故事就会空洞。▲

猜你喜欢

话剧戏剧环球时报
浅谈文学性在话剧中的重要性
传统戏剧——木偶戏
戏剧评论如何助推戏剧创作
再见啦,秋天!
论戏剧欣赏与戏剧批评
过去的理想
话剧《惊梦》
订《环球时报》 看2010年的世界
订《环球时报》 看2010年的世界
订《环球时报》 看2010年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