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高职院校群体性事件的特征和成因分析

2019-12-02林森

科技视界 2019年32期
关键词:群体性事件成因高职院校

林森

【摘 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环境的巨大变化和高等职业教育的高速发展,高职院校逐渐从相对封闭的空间向与社会紧密联系的开放大环境演变。由于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高职院校中发生群体性事件日趋增加,给高职院校的教育秩序和社会发展带来了严重的破坏。因此,加强对高职院校群体性事件的研究,理清高职院校群体性事件的概念,明确高职院校群体性事件的特征和分类,分析高职院校群体性事件形成的原因,对提升高职院校应急管理水平,保障校园稳定和社会和谐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高职院校;群体性事件;特征;成因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457(2019)32-0208-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9.32.097

1 大学生群体性事件概念

关于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概念,国内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界定:徐蕾认为大学生群体性事件一般是指由矛盾或者某一问题作为导火索,参与群体性事件的人员中学生占绝大部分,人员通过一定的组织或者联系方式聚集在一起预谋实施或者已经开始实施罢课、游行示威非法集会、阻碍正常公共交通、静坐、聚众斗殴、攻击党政机关或部门等行为,严重影响公共安全和社会公共秩序的学生群体性行为。[1]欧永美将高校大学生群体性事件定义为,高校受国际形势、国内局势、高校管理等因素的影响,涉及在校大学生切身利益的,各种突如其来的、意外发生的、紧急的,并造成严重后果或重大影响的学生群体性行为事件。[2]

大学生群体性事件具有群体事件的相同的实质属性,是群体性事件具体内容的一个部分。但是因为主体人群的特殊化——高校大学生,所以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相比较一般意义上的群体性事件,在参与人员,参与地点,参与形式以及参与特征方面有着自己独有的特点。高职院校的学生也是大学生队伍的一部分,因为受高职院校特殊的管理模式和学生自身素质因素的影响,更容易引发群体性事件。

2 高职院校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特征

2.1 参与主体的特殊性

高职大学生兴趣爱好相投、思维模式相近,行为方式相仿,具有极高的群体同质性。但是他们的心理、生理都属于敏感脆弱时期,是非判断缺乏经验,容易产生过激行为。高职大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第一次孤身离开家,远离了父母的束缚,从升学晋升的压力中解放出来。大学生是最能敏锐到时代脉动的群体,他们可能不是社会运动的发起者,但可以成为社会运动的急先锋。[3]他们充满了对未知事物的求知欲望,但是个体上的独立让他们对陌生生活存在不安,在精神上更倾向于群体的保护,试图以此来获得成长的经验。

2.2 事件发生的突然性

突发性是高职院群体性事件最主要的特点之一,从本质上说,很多群体性事件是由于矛盾累积到一定程度的积累引起的,多少会有一些征兆。但是由于高职院校管理者地对这些征兆的疏忽,当矛盾发展到“临界点”时候,一旦出现某个导火索,迅速爆发,让人措手不及。这种突然性,导致高职院校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时间难以判断,原因难以确定,态势难以预判、过程难以掌控,结果难以想象,危害难以估量。

2.3 演进过程的扩散性

大学生群体中出现的情绪、特别是负面情绪极其容易互相感染,再加上别有用心之人的“煽风点火”,很容易让负面信息在横向和纵向两个层面加速扩展。高职院校作为国家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基地,群体性事件一旦发生,势必受到社会公众高度关注,影响很快波及校外。同时,大学生是熟练运用网络的主力军,他们可以通过微信、微博、贴吧等能网络媒体平台,让相关信息在网络迅速扩散和发酵,从而产生连锁反应,从校园内到校园外,蔓延扩散到整个社会。

2.4 造成后果的危害性

高职院校群体性事件通常是在没有预警的情况下发生的,不管性質和规模,都会不同程度地威胁学校正常的教学和管理秩序,损害了高校在社会公众中的良好形象。同时,大学生群体性事件发生后,也会极易被社会上别有用心的人乘虚而入,借机破坏社会和谐稳定。另外,如果大学生群体事件长期存在,并且发生频次过高,大学生的社会无序意识自然而生,已有的制度意识和社会校园规范意识渐行渐远,通常情况,这种思想意识领域的伤害更加难以修复,恢复的过程必将艰辛而漫长。

3 高职院校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分类

3.1 利益诉求型大学生群体性事件

利益诉求型也可称作权益维护型学生群体性事件,主要是因为学生的权益在高职院校自身的改革管理中受到侵害,或者利益诉求得不到有效回应和解决,如校园建设落后、后勤服务不到位引发的群体性事件;违规招生,导致学生没有学籍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校企合作不规范,学生对顶岗实习不满引发的群体性事件等。这些事件从本质上都说都是大学生反映自我利益需求的内在愿望和要求,参与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如果大学生的利益表达和权利诉求严重受阻,其必然以一种具有潜在破坏力的方式积聚,在某个具有偶然性的诱发因素的刺激下,以激化、极端、尖锐的方式爆发出来。[4]

3.2 情绪宣泄型大学生群体性事件

情绪宣泄型大学生群体性主要是指大学生以事件作为借口发泄心中不满情绪,往往本身并没有直接的利益诉求,参与者的非理性表达突出。这类事件在高职院校表现突出,例如,因民族尊严、国家主权等政治问题引发的起群体性事件;因贪污腐败、欺行霸市、医患关系等社会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等。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参与形式除了传统的游行、集会、静坐等形式,网络成为大学生群体集中宣泄的新工具。当偶发事件在网络上曝光后,大量与具体事件没有直接利益关系的围观者借机表达心中郁积的对于社会不公正的强烈不满。[5]大学生群体利用网络进行再分享,情绪被传播发酵,演变为强烈的群体情绪,导致群体事件的发生。

3.3 利益诉求和情绪宣泄复合型大学生群体性事件

在高职院校,群体性事件主要是以利益诉求型为主,情绪宣泄型为辅。但是这两类群体性事件往往不是孤立存在的,很多时候利益诉求型群体性事件和情绪宣泄型群体性事件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或者由一种类型向另外一种类型转变。例如,淮安市某高职院某几栋楼学生宿舍进行人员调整,涉及搬迁的学生对学校所做决定不予理解,开始采取极端措施,向宿舍楼下乱扔杂物,破坏宿舍公共物品。本身这是一起因利益诉求不满引起的群体性事件。然而,本身未涉及搬迁的学生,在当时情绪的感染下,联想起平时心中的积怨,为了泄愤也纷纷加入其中。

4 高职院校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成因

4.1 学校自身管理原因

4.1.1 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人员紧缺,造成管理的漏洞

随着高职院校扩招,升级合并,编制瓶颈等因素,高职院校的学生工作管理人员特别是班主任,辅导员力量配备明显不足。一方面,辅导员远没有达到《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提出的师生比1:200基础要求进行配备。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很多老师担任班主任工作是迫于职称评定,将工作重心放在了教学科研,导致不能及时沟通、了解、掌握大学生的现实想法和所面临的问题,学生思想上的困惑得不到及时的引导和缓解。

4.1.2 高职院校管理理念、制度、水平滞后

高职院多数是由原来中专院校升级而成,管理方式和管理理念还停留在中专阶段,有的盲目照搬本科院校,管理模式与校情严重不符。高职院校学生处于被严格管制的地位,他们需要早起跑操,和高中一样上晚自习,经常被“拉壮丁”式参加各类活动,这些管理模式造成学生矛盾长时间聚集,各类问题层出不穷,学生不满情绪在这样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里迅速交叉感染,埋下发生群体性事件的隐患。

4.1.3 高职院校学生利益诉求渠道不够畅通

目前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利益诉求表达不畅通是造成群体性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之一。当学生觉得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害需要向学校反映的时候,觉大多数高职院校没有聽取学生意见的规章制度,学生的利益诉求得不到有效反映,或者部分管理人员要么互相推卸,推拉沉冗,要么不从学生切身利益出发,一味强调“学生必须遵守学校规定”。长此以往,学生丧失对学校信任,心理因此产生利益被剥夺感,从而产生逆反心理,一旦在某个偶然事件的刺激下,就可能导致恶性冲突,爆发群体性事件。

4.2 社会因素

4.2.1 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问题和转型时期出现的问题

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我国综合国力显著提高,同时社会和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产生的各种矛盾也日益凸显,社会治安、贫富悬殊、学术作假、明星偷税等热点问题层出不穷。大学生处于青年时期,情感丰富而不稳定,对社会事件高度敏感,加上他们的家庭境遇不同、经济生活波折、遭遇到的各种文化冲突、感受到的世间冷暖炎凉,加快了学生思想的调谐速度,[6]很容易与社会热点问题产生思想“共鸣”。特别是高职院校的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缺乏对事情本身的理性判断,容易产生行为偏激,一旦出现诱因刺激,他们就可能成为群体性事件的组织者和参与者。

4.2.2 网络信息的影响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已然成为群体性事件的发生的一种新形式。大学生是网络使用最熟练的操作者,他们聚集在论坛、贴吧、微信、抖音等各种网络虚拟平台,匿名发表言论,信息可以在大范围人群迅速传播。很多高职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习惯,当一些虚假或者恶意扩大的消息通过网络传播给他们的时候,他们缺少事件本身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理性判断,加上一些网络推手幕后的恶意煽动,导致他们第一时间盲目点赞、转发、跟帖。当诱发因素出现的时候,大学生在网络迅速互动并相互影响,负面网络舆情的发酵期大幅度缩减,成为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催化剂”。

4.3 学生自身原因

4.3.1 高职院校学生的从众心理

从众是指社会个体在受到外界群体的引导和压力之后,在自己的知觉、观点、行为和上表现出趋于公众舆论和群体中大多数人一致的现象,即通常所说的“随大溜”。高职院校学生素质较低,缺乏自信和独立性,遇事无主见,过于依赖他人,对群体无形中产生强烈的依赖性。当在群体的压力和情绪高度渲染下,高职学生变会自觉加入其中,因为选择从众就代表了与他人一起共担风险,规避责任,做出平常个体没有勇气和胆量做出的行为,不由自主地参与到群体性事件中去,由此可见,从众心理这是导致高职院校群体性事件参与人数迅速增加,事态迅速升级的一个关键因素。

4.3.2 高职院校学生法律观念淡薄

近年来,高职院校的学生生源质量急速下降,只有不到一半的学生是高考正规批次录取,剩下的都是通过提前招生、中职注册、对口单招等形式降分录取。高职院校大学生素质良莠不齐,掌握法律基础知识能力普遍较低,甚至不了解国家的政策法规,加之高职院校重职业技能培养,轻理论教学的改革,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往往还停留在学习《学生手册》的初级阶段,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当利益受到侵害时,学生不会通过正当的渠道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往往采取偏激的做法,高职校园中经常出现的聚众斗殴、打、砸等暴力集群行为就是高职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的直接体现。

4.3.3 高职院校学生的自我迷失

高职院校学生的自我迷失是指高职大学生对于大学生活、学习以及人生规划等方面没有明确的目标、计划和执行力,是一种消极的态度。主要表现为学习成绩落后、爱情失意、就业压力等因素带来的挫折感;在校园乃至社会中的碌碌无为而产生的存在感缺失;还有一些学生受物质诱惑,拜金主义等外部环境的影响。这些因素都会造成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产生偏差。高职院校学生的自我迷失导致他们行动和思维能力减弱,不自觉地从感性角度考虑问题,遇事不能做出合理决策。当学生觉得自己遭遇不公正待遇时,容易产生严重的逆反心理,通过采取极端行为来发泄自己的不满,从而导致高职院校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徐蕾.大学生群体事件预防机制与应急处理引导教育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5(S1):30-32.

[2]欧永美与李锦顺.高校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处理机制研究[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3):78-81.

[3]才立琴.对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分析与解读[J].中国青年研究,2012(06):24-29.

[4]张杨.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条件及其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36):62-63.

[5]许敏.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演进逻辑与生成机理[J].宁夏社会科学,2015(02):51-57.

[6]邱柏生.论社会热点问题对大学生思想倾向的影响[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27(03):20-22.

猜你喜欢

群体性事件成因高职院校
晕纹石成因解读(上)
涉警网络舆情危机与群体性事件
高校学生常见突发事件情况分析
浅析征地拆迁群体性事件的成因、特点及管控
翻译实践问题及成因
“酒”类语符两个修辞场及其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