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桐柏茶尺蠖防控初探

2019-12-02秦永轩罗亚南蔺吉强李雅彬孙国山

安徽农学通报 2019年19期
关键词:危险性分析

秦永轩 罗亚南 蔺吉强 李雅彬 孙国山

摘 要:为正确认识茶尺蠖的危害性,防止其进一步的扩散蔓延,采用有害生物危险性分析方法,对茶尺蠖在桐柏山区的危险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茶尺蠖属于低度危险的林业有害生物。

关键词:桐柏山区;茶尺蠖;危险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 S433.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7731(2019)19-0058-03

茶尺蠖(Ectropis obliqua hypulina Wehrli)属鳞翅目(Lepidoptera)尺蛾科(Geometridae)昆虫,俗名拱拱虫、拱背虫、吊丝虫,是茶园中普遍发生、常造成为害的食叶害虫种类之一,具有发生代数多、繁殖快、蔓延迅速、易暴发成灾的特点[2,3]。幼虫取食叶片形成弧形缺刻,严重发生时,可将茶叶新梢取食殆尽,仅留秃枝,致树势衰弱,造成植株寒力差,易受冻害[13]。大面积发生时,可将整片茶园啃食一光,状如火烧,对茶叶生产的影响极大。为了加强对茶尺蠖的风险管控,笔者在了解其分布、潜在危险、传播扩散及防控难易程度的基础上,采用林业有害生物危险性分析的方法[14],对茶尺蠖在桐柏山区的危害进行了综合分析评价,为有效控制其扩散蔓延、危害提供参考借鉴。

1 研究地概况

桐柏山区位于河南省南部,主要位于桐柏县境内,茶产业是该地区的传统产业,也是特色优势产业,种植茶历史悠久,唐时已是闻名的茶产区,宋时为全国13大茶场之一,2011年被明确为河南省10个重点产茶县之一。全县以浅山、丘陵为主,地处32°17′~32°43′N,113°00′~113°49′E,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称。东西走向贯穿全境的桐柏山是构成县域地貌的骨架,主脉沿线山高谷深,沟窄坡陡。全县地势东南较高,中部突起,东西两侧渐低,山、岗、丘、平地交错分布,平均海拔500m左右。

桐柏县地处北亚热带北部边缘,属季风型大陆性半湿润气候,兼有亚热带和暖温带气候特点,四季分明,温暖湿润,雨水适中。年平均日照2027h,年平均气温15℃,≥10℃的年活动积温4811℃,无霜期211~231d,年降水量933~1181mm,年平均相对湿度74%,对茶生长十分有利。土壤以黄棕壤为主,分布面积最大,主要分布在低山、丘陵、缓岗,占全县土壤面积的82.8%,pH值6.0~6.5,土层厚度在60~120cm,是主要的林业土壤[15]。根据2007年的二类调查成果和全县林业生产统计资料分析表明,截至2012年底,桐柏县林地总面积106606.5hm2,森林覆盖率50.3%,有林地98029.2hm2。截至2018年底,全县茶园面积10667hm2,年产干茶1600t。

2 危险性分析

2.1 定性分析

2.1.1 茶尺蠖發生区域 淮河、长江流域及以南各主要产茶区域均匀分布,部分茶区发生严重,以浙江、安徽、湖南等省多发,并造成危害[12]。调查发现,茶尺蠖在桐柏山区的月河、城郊、程湾等乡镇的多个茶园均已发现,部分茶园已开始造成危害。据调查,全县第1代发生面积1163hm2。

2.1.2 潜在的危害性 茶尺蠖在桐柏山区每年发生5~6代,4月中下旬第1代幼虫始见活动并造成危害,第2代幼虫于5月下旬至6月上中旬发生,以后每隔30d发生1代,除第1、2代虫态容易识别外,后几世代虫态重叠,不易分清。以蛹在树冠下表土内越冬,卵常数十粒至百余粒成堆,上覆白色絮状物。幼虫常见叶片边缘取食,造成嫩叶边缘呈网状半透膜斑,严重时将叶片取食成较大而光滑的“C”形缺刻,是茶尺蠖的典型危害状。初孵幼虫半日后开始在嫩叶上取食危害,1龄幼虫仅取食茶叶嫩芽叶上表皮和叶肉,造成叶面成褐色点状凹斑;2龄从嫩叶边缘向内取食形成缺刻,呈“C”字形缺口;3龄后幼虫食量大增,常常连叶脉、叶柄一并取食,1~2龄期时食叶量很少,3~5龄幼虫是造成危害的主要龄期。幼虫强光时隐蔽,多在清晨、日落后光线暗时危害。幼虫取食叶片成弧形缺刻。具有发生代数多,繁殖快,蔓延迅速,很易暴发成灾的特点。发生严重时,茶叶新梢光秃,仅留秃枝,致树势衰弱,而寒力差,易受冻害[2]。大发生时可将整片茶园叶片取食一光,似如火烧,造成茶园形成“夏树冬景”的现象,不仅对茶叶生产造成严重影响,也会影响经济效益以及生态景观。

2.1.3 寄主植物的经济价值 茶被人类发现和利用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茶叶有健身、治疾之药物疗效,深受广大群众所喜爱。桐柏山区处于北亚热带和暖温带的过渡地带,兼具南北2个气候带的优点,气候温和,日照充足,降水丰沛,有利于多种植物的生长。独特自然生态环境,适宜的气候条件,造就了茶特有的品质和风味,茶产业在桐柏山区蓬勃发展。因此,茶在我国广泛分布,其寄主植物的经济价值较高。故其寄主植物不会成为茶尺蠖在桐柏山区扩散蔓延的限制因子。

2.1.4 扩散蔓延的可能性 成虫多于黄昏至天亮前羽化,白天平展四翅,静息于茶丛中,受惊后迅速飞走[10]。傍晚开始活动,雌虫飞翔能力较弱,受到干扰后能自主飞翔2~5m。雄虫活泼,飞翔能力较强,受到干扰后能自主飞翔3~20m,借地势或风势飞翔距离可达100m。雌雄均具趋光性。远距离扩散远距离传播主要是卵及幼虫和蛹随寄主植物、交通工具、包装材料等进行传播蔓延[8-10]。茶尺蠖适宜生存环境较为广泛,南北气候跨度大,多个省市茶区具有发生,加之交通条件便捷,该害虫具有进一步扩散蔓延的可能性。

2.1.5 防控管理的难易程度 茶尺蠖具有发生代数多,繁殖快,蔓延迅速,易暴发成灾的特点,容易对茶叶生产造成危害。幼虫取食后造成叶片“C”形缺刻,是茶尺蠖的典型危害状。幼虫虫体表较光滑,爬行时体躯一屈一伸,也是其典型识别特征,茶园监测调查中非专业技术员也可以容易鉴别,作出判断。幼虫3~5期龄是其防治的关键时期,应抓住幼虫龄期发育阶段,合理开展防治[4]。如成虫期开展诱虫灯诱集人工捕杀成虫,减少下一代虫口基数。幼虫期根据虫态发展趋势,适时开展物理、化学防治手段,迅速控制虫口危害,开展化学防治时,优先选用灭幼脲、吡虫啉等高效、低残留及环境友好的仿生类农药开展防治。

2.2 定量分析 参照有害生物分析方法,从茶尺蠖的分布、扩散的可能性、潜在的危险性、寄主的重要性及危险性管理的难易程度等方面,根据林业有害生物风险评价指标体系[1]。结合桐柏山区茶产业现状,将茶尺蠖的定性指标作为评判指标,给予相应分值(见表1)。参考其他林业有害生物的危险性评价指标,按照有害生物风险性R值计算公式,茶尺蠖危险性(R)为1.35。

注:P1=2.1;

P2=[P21×P21×P23×P24×P255]=1.46;

P3=0.4*P31+0.4*P32+0.2*P33=0.4×1.2+0.4×1.3+0.2×0=1;

P4=MAX(P41,P42,P43)=Max(0.8,1.1,2.0)=2;

P5=(P51+P51+P51)/3=0.73;

R=[p1×p2×p3×p4×p55]=1.35。

按照R值3.0~2.5为特别危险,2.4~2.0为高度危险,1.9~1.5为中度危险,1.4~1.0为低度危险进行分级。茶尺蠖的R值为1.35,属于低度危险的林业有害生物。

3 评价与讨论

(1)茶在桐柏山区广泛种植,并且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是开展产业扶贫的重要抓手。从评价结果来看,茶尺蠖在桐柏山区有充足的寄主植物,是一种危害性较大的茶园有害生物。茶尺蠖在多个茶园发现,部分茶园已经开始造成危害。成虫能迁飞、幼虫能随移动介质传播,具有广泛传播的条件,完全杀灭该虫存在困难。从评价结果来看,茶尺蠖属于低度危险性的林业有害生物。

(2)茶尺蠖在桐柏山区每年发生5~6代,以蛹在树冠下表土内越冬,第1代幼虫4月中下旬始见,主要以幼虫取食茶嫩叶、嫩枝危害[5]。具有发生代数多,繁殖快,蔓延迅速,易暴发成灾的特点。目前,在桐柏山区的月河、城郊、程湾等乡镇的多个茶园发现,开始在部分茶园造成危害。桐柏山区茶叶种植面积大、分布广,一旦发生危害,势必会对造林绿化成果和以林业生态环境建设造成重大威胁。因此,今后应加强监测调查,做好防控准备,及时发出预警信息,一旦造成危害迅速开展防治,采取措施控制该虫害的扩散和危害。把科学防控的理念贯穿于害虫防治的全过程,有的茶农常注重经济效益,轻视日常管理,经常依靠化学防治,多次施药,由于施药频繁,剂量不一,常造成农药滥用、害虫产生抗药性,造成茶园生态系统恶化等问题。

(3)根据对该虫开展评估,茶尺蠖属低度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目前已在桐柏山区多个茶园发现,因其可造成严重危害,应树立风险管控意识,按照“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防控方针,加强对该虫的认识和研究,积極制定防控对策,做到有备无患[11]。月河、城郊、程湾等乡镇的茶园,应加强虫情监测,及时开展调查。可根据害虫发展趋势,春季20~30d调查1次,夏秋季15~20d调查1次。或虫口密度在5~8头/100叶时,适时组织防控。综合防控技术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趋势,将在茶园生产中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7]。对常发区和多发区,以化学防治为主,迅速控制虫口密度。对于偶发区,密切监测虫情发生动态,以科学的管理措施为主,其他防治方法为辅助。保护益鸟和利用天敌昆虫[3,6],加强日常管理、适度抚育、人工剪除虫枝、开展灯诱等综合措施,可减轻该虫造成的危害。在幼虫期喷洒仿生制剂农药,也可取得满意效果。加强苗木检疫检验,对调运过程中的苗木,要严格检查,一旦发现,立即做除害处理。

参考文献

[1]国家林业局森林病虫害防治总站.中国林业有害生物风险评估[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14.

[2]蒋青,梁忆冰,王乃扬,等.有害生物危险性评价的定量分析方法研究[J].植物检疫,1995(04):208-211.

[3]许宁,陈宗懋,游小清.引诱茶尺蠖天敌寄生蜂的茶树挥发物的分离与鉴定[J].昆虫学报,1999(02):15-20.

[4]桂连友,陈宗懋,刘树生.外源茉莉酸甲酯处理茶树对茶尺蠖幼虫生长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05(02):302-307.

[5]高旭晖,宛晓春,杨云秋,等.茶尺蠖生物学习性研究[J].植物保护,2007(03):110-113.

[6]胡萃,赵启泉,郑蕊莉.茶尺蠖幼虫期的寄生天敌[J].昆虫学报,1979(04):413-419,483.

[7]熊兴平.茶尺蠖防治技术研究进展及展望[J].中国茶叶,2003(03):15-17.

[8]韩宝瑜,周鹏,崔林,等.不同管理方式的茶园生境中茶尺蠖及其天敌密度的差异[J].植物保护学报,2007(01):15-21.

[9]陈亦根,黄明度.茶尺蠖生物防治进展[J].环境昆虫学报,2001,23(4):181-184.

[10]洪海林,丁坤明,吴文,等.咸宁茶区茶尺蠖发生规律与综合防治技术[J].植物医生,2018,31(02):49-51.

[11]李喜旺,刘丰静,邵胜荣,等.茶尺蠖绿色防控技术研究现状及展望[J].茶叶科学,2017,37(04):325-331.

[12]朱德焰,吕立哲,王素华.豫南茶区茶尺蠖、小绿叶蝉重度发生因素及防治[J].茶业通报,2001(04):27.

[13]赵丰华,任红楼,蒋双丰.豫南茶园尺蠖类害虫发生规律及防治[J].中国园艺文摘,2010,26(11):186-187.

[14]何艳萍,钱石生,许丽萍,等.昆明松梢斑螟的危险性分析[J].西部林业科学,2019,48(01):143-145,152.

[15]孙国山,梁勇,陶卫东,等.桐柏山区茶害虫调查初报[J].浙江林业科技,2019,39(01):75-80. (责编:张宏民)

猜你喜欢

危险性分析
O-3-氯-2-丙烯基羟胺热危险性及其淬灭研究
输气站场危险性分析
隐蔽失效适航要求符合性验证分析
基于AHP对电站锅炉进行危险性分析
电力系统不平衡分析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发展趋势分析
同性危险性行为管理有空白
中西医结合治疗抑郁症100例分析
在线教育与MOOC的比较分析
天然状态与饱和状态下的不稳定斜坡危险性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