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少年时光的馨香

2019-12-01葛取兵

鹿鸣 2019年11期
关键词:菱角红薯

葛取兵

红薯

我人生中最初的记忆竟然与红薯有关。

有一幅画面一直清晰生动,四十多年了,记忆依旧鲜活,富有质感。这些温软的记忆,一定承载着馨香的少年时光。

应该是四岁,或是五岁,这不重要,重要的是记忆。正午,夏天的太阳像一块圆圆的盘子(这应该是儿童的映象),悬挂在村子的正上方。我紧随在几个比我大几岁的小哥哥身后,尽管他们并不乐意,而我像一个跟屁虫一样,屁颠屁颠地沾着,不依不挠。菜园就在村子的东边。此时是正午时分,劳累了一上午的大人在荫凉处做短暂的休整,有鼾声四起。原本村子里十分平静,甚至鸡、狗也歇了声。唯一活跃的生物就是我们这一帮小屁孩了。菜园边是茄子、辣椒、豆角,再进去就是一大片生机勃勃的红薯。

盛夏,红薯尚未长成,只有我们小孩子的拳头大小。这个时节,桃李已过,梨枣桔尚未成熟,酸涩得无法入口,唯一可以作为零食解馋的便是红薯。当然菜园子还有黄瓜、西红柿、西瓜,只是因为看管太严,不易得手。终于,小伙伴们盯上了红薯。模仿电影《侦察兵》的场景,把瘦小的身躯隐藏在高大的茄子、辣椒藤中,葡匐前行,爬到红薯地,扯出红薯藤,摘下如鸡蛋般的红薯。菜园的一侧,便是一湾河水。河边有一潭清澈的井水(可惜现在因地下水严重污染,已无法饮用了),洗净,急咬入口,稚嫩的红薯,香呀!那股味道植入骨髓,时光游走,记忆却无法弥散,竟成了一世的缠绵。

红薯,曾经是一个时期乡村生活的主角,满满的烟火味道,深深地嵌入我的生命。一个人童年的记忆,往往都和食物有关。

初春。父亲就把隔年保留下来的薯种,密密匝匝地排在菜园地育秧,打足底肥,上面铺上一层厚实的稻草。一天浇上两遍水,十几天就催生出一地茂密的红薯芽子。少年时经常听到父亲唠咕,“谷雨栽上红薯秧,一棵能收一大筐”。一夜春雨,拂晓又是一天霞光,母亲早早起了床,把大哥大姐叫起醒,提了筐,剪好薯秧。母亲挖坑,父亲浇水,大哥大姐一棵棵地插薯秧。父亲说,红薯这东西,活性好,只要插到土里,别缺水,它就能乐滋滋地生长。

确实,红薯命贱,易侍候,且生命力极强。没过多少日子,就舒筋伸骨了,藤蔓就像长蛇似的在地里肆意蜿蜒。到了三伏天,已经是一片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致了。红薯苗葳蕤繁茂地长,待遮掩满地后,就需要给它翻秧。少年时我也和大人一样,手里握着木杈,把扎了白根的红薯藤子翻过来。木杈重,红薯藤也不轻,一会儿功夫,手上就起了泡。劳作,并不轻松。

一个夏季的生长,秋天如期而至,蛰伏在泥土中的红薯一个个丰硕起来,静等乡人的挖掘。秋雨贵如金,红薯坨胀坼埂。霜降,红薯藤便枯萎了,如乡下妇人沧桑尽现。这时正是挖红薯的好时节了。霜降的红薯,甜似蜜。人们也只有等收获完了地里别的所有东西,才腾出功夫来刨红薯——对于庄稼人来说,红薯,最像是善解人意的朋友。

挖红薯是一件惬意的活计。

母亲一大早将败了的红薯藤悉数割尽,抓住几个好日头,晒干,是漫长冬季里喂猪的好食材。

割尽红薯藤的田地,平整如砥。父亲翻出钉耙——九个齿——常被少年想像成《西游记》中猪八戒的兵器,中看也不中用。现在却是父亲手中的利器,他迈着欢快的步伐来到红薯地,先是拄着锄柄,从远到近,又从近到远,扫视了一会儿,如同一位巡视战场的将军,内心充满了胜利的渴望。稍稍片刻,父亲向手心吐了几口唾沫,搓了搓的,握紧锄柄,对准红薯兜,不紧不忙,不轻不重地挖下去,再往上一提,一嘟噜红薯破土而出,闪烁着新鲜的丰润色泽。我们兄弟几个紧跟在父亲身后,快捷地将一只只红薯理净泥土,放进箩筐。阳光尚暖,气温宜人,田野里洋溢着一年里少有的欢声笑语。

挖出的红薯一筐筐地抬进堂屋,很快堆成了小山。屋子里盈满了丰收的味道。夜色中,父亲佝偻的背影,与小山一样的红薯相互映照。家,便有了一种山样的厚实。

乡下的食物中,红薯的吃法最是多样。烤、煨、蒸、煮、炸、熬、晒,可谓五花八门。最简单的就是直接去皮啃着吃,最过瘾。但少年最喜的是煨红薯。把刚刚从泥土里翻出来的红薯,挑捡一些个头不大不小的,卜通卜通扔進柴火堆里,一个时辰的光景,翻出红薯,用手捏一捏,软塌塌的,便已经熟透了,颁开,香气扑鼻而来,既新鲜又香甜,一口气可以吃上好几个,噎得直打嗝。

在乡下,冬季是农闲时节。地闲,人不闲。接下来的事,便是刨红薯丝,洗红薯粉,做红薯粉条。当然,一定要做红薯片——乡下的女人的拿手活。冬日的阳光暖暖地照耀着。趁着大好天气,母亲忙碌着晒制红薯片。红薯洗净,放在锅中隔水蒸熟,趁热压烂成泥,然后将红薯泥挤压成棒状,或有刮刀刮成薄片。有时会在红薯泥中加入桔子皮,甚至加一些芝麻,增加香气。家家门口用板凳支起几个大簸箕,一片片地摊开,抑或是长长的摆满新鲜稻草的木梯上,或摊放到屋顶上,顺着瓦片一行行排开,最大程度地接受阳光的抚慰。怀想少年时代的村庄,家家门口和屋顶上都流淌着壮观的红薯片的海洋,对于一个少年来说,简直是童话般的场景。

做好的红薯片,晒几个日头后,水分褪去,红薯干略微收缩,金黄中透着浅红,表面凝结着一层胶着的糖衣,在阳光的照射下,仿佛通体透明晶亮。剪成三角形或四方形,用袋子装好,等春节即将临近之时,就是一份美美的年货哩。当然一定还要熬一锅红薯糖。把红薯放在大锅里煮,煮熟煮透后捣烂,搅成糊状,然后用纱布口袋过滤,过滤的时候要使劲地搓揉,尽量把里面的糖水汁都挤压出来,最后将过滤出来的糖水汁放在锅里用猛火熬,直到将里面的水分全部蒸发掉,最后就成了半凝固状黑红薯糖。

香糯的红薯片,清甜的红薯糖,承载了儿时的乐趣,承载着少年时的记忆和乡愁。

洗红薯粉,是农家人对生活的精心设计和美好规划。

洗红薯粉是一个很重的活。洗净磨成粉,再沉淀、脱脂、净化,看似传统实则繁琐、艰辛。先把从地里挖回来的红薯洗净,再用机器碾烂。准备一个巨大的木桶,桶上架一个木架,架上又摊一块袱子(大布巾)。袱子的选择有讲究,窟窿眼越小,粉质越细腻。取一些辗烂了的红薯放进袱子里,舀水边冲淋,边摇晃,然后包住布巾用力挤压,把红薯浆压出来,淌进桶中。洗红薯粉,用水极多。因此洗红薯粉多是选在村口的小溪流边上。少年时的溪水清澈见底,甚至可以直接饮用。记忆里,母亲低头淘洗,阳光下,白发耀眼!

洗出来的浆水在木桶里经过一夜的沉淀,水粉自动分离。天麻麻亮,母親将缸里的水沥干。太阳出来后,再将缸里的湿粉盛起,放在簸箕里晾晒,这需要晴好的天气。边晒边将大块捏碎,便于晒干。一般需要三五个好晴天。晒干后的红薯粉用筛子过一遍,装起来,放进谷仓。

在童年的日子,母亲常常用红薯粉做成早餐,供一家人享用,做法如此简单,用凉水把“红薯粉”溶化,搅拌;再烧热水,当水烧开时,就把溶化的“红薯粉糊”倒进开水里,一边不停地搅拌,一边用火……当糊变粘变色时,就做成了。这,在当年可是美味,更是朴素而简单的快乐,里面有女人关于幸福的全部向往。

北风刮得一天紧似一天,天气一天冷似一天,蹲在树枝的麻雀都冻得缩成一团。正是做红薯粉条的最佳时节。拿出红薯粉,加水搅拌成糊状,用粉条磨具,直接压到烧沸的井水里,捞起放到另一只大水桶里冷却,然后挂在已准备好的竹杆上晒起,手工条粉就算制作成功了。

红薯粉条是农家喜欢的一款菜,可以像面条一样煮,也可以像粉一样炒。还可以炖火锅、炖牛肉,都是非常美味。蚂蚁上树、炖粉条、酸辣粉,下火锅每一个都是至高的美味。至今,无论我们怎么成长或老去,红薯粉条还是一如当初,那么的香,那么的回味悠长。

红薯片、红薯糖、红薯粉、红薯粉条……一砣如此质朴简单的红薯,竟然丰润了乡村生活,幸福而真实。

对于父亲,红薯还有更佳的去处。每年父亲总会挑百把斤红薯到镇上酿酒厂换几十斤酒。那个年代稻谷金贵,能用来酿酒的最佳选择就是红薯和包谷了。天寒地冻,父亲总会温一壶红薯丝酒,压一压风寒。少年时曾偷喝过红薯丝酒,一口酒下肚,一股火苗从喉咙里窜到肚脐眼,又从胸腔里直往上窜,眼泪鼻涕四流。长大后,时常陪着老父亲喝点小酒,聊点家常,其乐融融。酒实在是个好东西,它拉近了我与父亲的距离,让我感觉到了家是如此的温暖。

一杯拙劣的红薯酒,是对父亲一年来土里刨食的艰辛最好的回报。

忙完一切,春天又不远了。选择一些上好的红薯作为来年的种子,放入屋后山坡边避风向阳的窖洞里,这是明年的希望和温暖。这份温暖——丰厚而持久,足以带着父亲以最从容的姿态,越过冬季最凌厉的严寒,守望着初春的一畦新绿。

菱角

秋风起,秋风凉。一夜秋风轻而易举地吹皱了一池秋水,当然也吹谢了一池荷花。荷花谢了,莲藕却白而壮硕,这样的季节,少年惦记的青翠或紫红的菱角也出水了。秋水再凉,因为一枚红菱也令少年喜不自胜。

刚有了一丝念想,母亲就从乡下托人捎来一袋新鲜的菱角。未进屋,一股久违的清香已汹涌而至。打开,一枚枚菱角翡翠一般,青绿鲜亮。迫不及待,剥开一只,菱米洁白如玉,丢入口中,香嫩脆甜,如通透的湖水。心里不由咯噔一下,差点“啊”出声来,对的,就是一惊的刹那间,少年时光的菱事与鲜香,还有一湖秋水,一起扑面而来,周身弥漫。我从来没有想象过,一种食物的味道,直白单纯,让人如此惊艳。

老家在洞庭湖畔,湖汊纵横,池塘密布,正是生长菱藕的好地方。少年的记忆中,采莲摘菱是最大的乐事。在乡下,随便你遇见一处河塘,像菱角这种小野味儿,是极易瞧见到的。采一捧野菱角,往衣兜里一放。然后,沿着农田窄小的泥埂,屁颠屁颠地,撒腿就跑。这是少年时采菱角的画面,时光再久远,却愈发清晰生动,如新鲜的菱,一茬茬地绿了,又红了。

洞庭湖盛产湖鲜,自然少不了莲和菱角。半是莲藕半菱角。乡下的老人挂在嘴边的话。抑或是藕和鱼太出名的缘故,反倒让菱角成了贫贱之物,入不了达官贵人之眼,却是平常百姓人家的喜好。有水的地方就有菱角。到处都是沟沟汊汊的湖洲旷野,菱角如众多的水草无异,自生自灭,无须照管,更不用施肥,也不要除草,甚至不用灭虫,任凭风吹雨打,日晒夜露,在四季的更迭中,次第生根、开花、结果。而且无关乎水塘大小,深浅,只要是一方水面,都是菱的风水宝地。

季节是草木的方向,菱也不例外。初夏,随意站在某一处水塘边,塘里水草密布,菱角、浮萍、莲藕、菖蒲,叫得上名叫不上名的,间杂而生,远看一片绿。芦苇在岸边、浅滩铺开了一层新绿。靠岸的水面上,三三两两地随风漂游的是浮萍,细碎,却又繁密。而在离岸较远的地方,多而形成气势的却是菱角。菱叶以整齐的队形悄无声息地探出水面,碧绿色的叶子挨挨挤挤,染得河水一片翠绿。菱叶呈纺锤形或菱形,也有的呈不规则的六边形。叶片的中间有气孔,尖端的边沿呈锯齿状。叶茎紫红,缀生在青白色的藤蔓上,细看,每一片菱叶玲珑精致,如一幅工艺品。沿着时光的轨迹,菱叶日益繁茂,那碧如翡翠的玉盘很快就布满了大河小沟。农历六月,菱花莹白如雪,如夏天的夜晚点缀在苍穹中的星星,仿佛一幅水墨丹青,煞是诱人。菱花最恶日光,日落西山,夜雾四起,菱花方次第而开,并随月光而转,像极了葵花向日。晨晖初上,菱花便渐渐合拢。少年时见了太多凋落的菱花,白色的花瓣沉入水中,成为鱼儿的美餐,唯残留小杯状的绿色萼筒,中间一根孤单的雌芯。菱花香清雅致,与众不同,耐人寻味。菱花凋谢以后,菱叶渐渐变成了暗绿色。此刻,菱在水面下正默默酝酿着鲜美的果实。菱角在阳光地照耀下,透着斑驳的光影,姗姗如坠,日渐丰实。盛夏的暑气散尽,秋凉时隐时现,菱角终于在池塘里挤得密密匝匝,仿佛等待我们许久许久。虽然一眼看不见,便满塘的菱叶足可以让人生出丰厚的暇想。在乡村,什么季节都有应景的食物,吃着适口舒心。正如初春的香椿,入夏的青豆,当然还有秋的红菱。

八月处暑,九月白露。正是菱角成熟之际。惦记着的不还是我们这群小屁孩。夏秋的午后,少年害怕时间在莫知莫觉的睡眠中,空空地流逝,便呼朋引伴,顶着烈日去采菱。从家中搬来洗澡用的大脚盆作船。但,这“船”可不易划,没有技术的,在水拨来拨去还是在原地打转。但难不倒水乡的孩子,早已熟烂在心了。认准一个方向,左右两边匀速用力,“船”稳稳地向前行进。有了“船”,摘菱角就轻松而惬意多了。划到菱叶旁,翻起菱叶,一串串菱角便迫不及待地钻出水面。拈起一颗新鲜的小菱角,一掰两断,紫红的壳里露出水嫩的菱肉,白净,湿润。挤进嘴里,轻咬细嚼,透着一股湖水的清香甘甜。在村庄,水里长出来的东西,总给人一种纯清感,带有水的灵韵,借了水泽的灵气,才出落得鲜灵娉婷,丰满白嫩诱人。怀想少年采菱的季节,恍若穿越到了那段时分。这一方小世界,安放在午后的静默里,村庄平静如水。鸟鸣声不绝于耳。有蝉声在河边的乌树上此起彼伏。

菱角外皮厚而坚硬,俨然古代武士的铠甲。要吃一只菱角并不容易。好吃,但皮厚难剥,又浑身多角,有二角、三角、四角和五角等多种形状,角硬扎人!尤其是碰上一只老菱角,任凭你左撕右咬,它自崴然不动。一不小心刺破了你唇,弄伤了你的手指。年少时初生牛犊不怕虎。石头砸,菜刀砍,剪刀剪,也是徒劳,才能卸下它坚硬的外皮。吃得多了,便长了记性,有了经验。一汪清水就能分出老菱角嫩菱角了。嫩的,轻漂,浮在水面上,赶紧捞起来,找准菱角中间的凸起处,是菱角最柔软的部位,用牙齿将中间的壳咬掉,再用手指从菱角两端(两端大多为空心),将菱角肉往中间的洞口挤压,便可将菱角肉,一砣白嫩嫩的菱角米轻松挤出,就可以好好品味菱角的好滋味啰!沉在水底下的,自然是老菱角,厚实稳重,带回家,母亲总会做出一道道美食。母亲会把菱角放在锅中煮熟,满屋菱香,久而不散。把煮熟的菱角用大盆一装,全家围坐在一起,已是夜晚,其乐融融。那珠圆玉润的菱角米落入口中,最自然、最醇厚脉脉的淀粉的纯香在唇齿之间流连。烧煮菱角的时候,那浓郁的香气溶于夜雾,弥漫了整个村庄。

菱角的食法其实很简单。活剥生嚼,声脆音香,或用清水随意煮煮,粉嫩甘甜。但各地的食法又不尽雷同。在记忆中,野菱烧肉,实在是比板栗要好。入秋,母亲总是会将菱角纳进她的菜谱,温暖我们的胃。五花肉,切成小丁,放菱角米用微火红焖,半个小时起锅,再配搭上一些青椒,菱角米脆嫩,而里面却又是粉嘟嘟的,颜色油光放亮,有一种清甜的气息缠绕其中,外有肉汁相裹,吃起来又有一湖水的清香。最有名的还是将菱角、莲子、藕带三鲜合炒,名之曰“荷塘月色”,未观其菜,只闻其名,就已是秀色可餐,诗意盎然了。菱角米也是可以炖汤的,而且汤清甜,喝起来不腻。大抵水生的植物,都有这样一种特性。譬如,有一道菜叫菱米炖排骨,就是菱角米与排骨,放入锅中,加清水沸煮十分钟,加上一些盐,撒上几粒葱花,白绿相映,香溢满屋,做法十分简单。上海有一道名汤——香菇红菱羹,听说别有一番风味。老菱米烧小公鸡是中秋节最常吃的一道菜,香甜浓郁,肉糯可口,味道极佳。此外,菱米烧豆腐,菱米烧扁豆都是香味奇特、味美滋口的家常菜。

菱角是一道美食,菱角秧也是夏末当季的一味主要佐餐小菜。夏夜,母亲最喜欢煮白粥。坛子腌的洋姜、霉豆腐,全是下粥的最好菜肴。这时,一定还有菱的鲜香。摘去菱角蔓上的叶片,去掉老茎,洗净,切成小段,揉去涩水,加上生姜蒜子略腌一下,再放几个菜园子里种的土辣椒,大火爆炒,柔韧,咸鲜,微辣,细细嚼来,透着些许鲜菱角的清涩和香味,甚至裹着水乡的风露。抑或再搭配些炒南瓜藤、炒山芋梗,也可以洗净后用盐腌渍,放在坛子里储藏做过冬的咸菜。腌萝卜干、腌白菜及腌雪里红,这些平常的植物,一经母亲的手,就成了一道佳肴,个中滋味,早已刻入心灵深处,一辈子不能忘怀。

菱角是一株古老的植物,在水中浸泡了七千多年,一直新鲜如初。早在北魏的《齐民要术》中记载了菱的身影。闲话菱角,不能不想起那些与菱有关的诗词。屈原的《楚词·招魂》云:“涉江采菱發阳阿”,也是说在古时吴、楚等地夏秋之际乡亲们采菱时兴奋而歌的心情。最爱的是白居易在《春末夏初闲游江郭二首》:“嫩剥青菱角,浓煎白茗芽”。还有一首是南朝梁萧纲的《采莲曲》:“晚日照空矶,采莲承晚晖。风起湖难度,莲多采未稀。棹动芙蓉落,船移白鹭飞。荷丝傍绕腕,菱角远牵衣”。菱多半是和莲难分舍的。菱甚至饱含有爱情的味道。最有名的是采红菱的歌,“我们俩划着船儿采红菱呀采红菱,得呀得郎有情,得呀得妹有意,就好象两角菱儿不离分呀,我俩一条心”。碧绿的河水,田田的菱叶,古朴的木船和满船采菱的男女,最是惹人沉醉的山水画,这样热闹而雅致的场景应该是历代文人不吝笔墨的绝好题材啊。

乡村寂寥人不见,星花菱角满池秋。这种日子已经很久远了,那脉脉的香气渐渐飘渺起来,是否有人如我还在怀念着旧时光呢。从前,这是乡下小孩子们司空见惯的事物。现在城里孩子,很少看到更很少吃到,就是地道的乡下孩子也难以体验采菱的诸多趣味了。

其实,菱是一种敏感的水生植物,绝不在受污染的水中生长的,换句话说,只有纯净清澈,且鲜有干扰的水域才有生长菱的可能。小小的菱承载着一些重要的生态信息,在一定意义上,菱是水质洁净的标志性符号。随着时光流逝,近些年人类对自然界的征服和改造日益加剧,短短几十年感觉是桑田沧海,很多过往的事物都成为我们永远的回忆。如今回乡,那些大大小小的池塘,要不早已干涸,要不受生活垃圾的侵袭,龌龊不堪。在故乡传承千古的菱难以立足,甚至一度销声匿迹。总想寻一片菱池,待月光华美之时,去赏那夜间的菱花,然而每每未能如愿,原本寻常之物,却难以遇见。

茭白、莲藕、水芹、芡实、慈菇、荸荠、莼菜、菱角,堪称为“水八仙”,实在都是清爽的好东西,样样精妙,实为天赐佳物。水里生长的东西,原本就有着水的灵魂。鲁迅在《朝花夕拾》里忆起儿时吃过的极其鲜美可口的菱角、茭白和香瓜,称那是“使他思乡的蛊惑”。确实,那皓腕青菱,香气渺渺的乡间正是我清浅的期许,抑或是我对故乡的念想。

猜你喜欢

菱角红薯
客户都爱“菱角湖”
挖红薯
秋季怎样种植红薯
红薯喂猪 注意四点
给“菱角”洗澡
采菱角
蒸红薯,学一招
坚强的红薯
吃菱角
吃菱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