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地震科普研学旅行实施策略

2019-11-30邹春红苏淑娟刘志刚张耀文吴月波

科技资讯 2019年26期
关键词:减灾研学科普

邹春红 苏淑娟 刘志刚 张耀文 吴月波

摘  要:近年来,研学旅行已成为教育热点,实现了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的有效衔接。而地震科普教育基地也已是当今地震科普宣教的主阵地。如何利用研学教育的优势,依托基地科学地开展地震科普研学旅行,更大程度地提高中小学生防震减灾科学素养是值得我们探讨的。该文对地震科普教育基地开展中小学研学旅行的方法进行研究,提出具体实施策略,以期对地震科普研学旅行的开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研学旅行  地震科普教育基地  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9)09(b)-0181-02

在国家的强力推动下,我国研学旅行已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从实施现状来看,仍存在諸多问题制约其有效发展。地震科普研学旅行同样面临各种问题。地震科普教育基地是目前深入持久开展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的最佳场所[1],如何与学校形成育人合力,科学开展地震科普研学旅行,实现防震减灾知识全民普及,已然成为地震部门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

1  存在的主要问题

研学旅行作为教育教学方式的创新载体,推出后就引起强烈反响,但也伴随诸多问题。

1.1 安全制度不健全

首先,地震科普研学旅行的相关安全制度不完善,安全责任的边界划分亦不清晰。其次,研学旅行具有集体性、实践性特征,学生数量多,校外环境不可控,而绝大多数学校无专业研学旅行导师,对研学旅行的安全保障仅靠主观臆断,难以保证安全,这些问题制约着研学旅行发展。

1.2 多方协调难操作

地震科普研学旅行是一项既“研”又“行”的活动,这对研学旅行资源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涉及基地、学校、教育、交通、卫生、食宿等多部门的通力合作,如果协调不到位,研学活动难以广泛和有效开展[2]。

1.3 研学效果不评价

研学旅行是新生事物,如何检验它的效果并非易事。由于我国目前制定的研学评价体系不够具体和完善,研学关键点很难有效反馈,很多学校在开展完研学活动后草草了事,不进行评价,使研学旅行效果大打折扣。如何做好地震科普研学旅行的评价方案,是我们应该及早考虑的问题。

1.4 现场指导不专业

地震科普研学旅行基地的工作人员不仅要明确职责,还要能清楚地讲解专业知识,并能熟练示范操作。目前地震科普研学旅行基地的工作人员多为非地震专业出身,缺乏系统的地震科普知识素养。

2  实施策略

2.1 全面构建研学体系

参考目前地震科普研学旅行实施的现状,基地、学校、老师、学生、家长之间如何顺利运行还存在诸多问题与挑战。科学构建研学旅行运行体系,才能更好地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服务。

2.1.1 学校如何管理

学校管理是学校开展各项工作并得以高效运行的重要保障[3]。研学旅行是校外集体活动,参与学生数量多,管理难度大,学校需结合实际制定实施方案及相关考核办法,实行教师负责制,制定科学合理的奖惩机制。通过开展培训班等方式加大对研学教师的培训力度,严格审查和监督课程资源,确保研学质量。

2.1.2 教师如何实施

教师是开展研学旅行活动中的重要力量,教师的能力水平及素质优劣会直接影响研学实施的质量。研行前,教师可通过让学生观看相关录像、收集相关资料的方式学习地震知识,激发学生对地震科普研学旅行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和探究地震科学的热情,掌握科学的研学方法。

2.1.3 学生如何参与

学生作为研学旅行的主体,其态度和执行力对研学旅行的实施效果有直接影响。研行前,学生要明确研学旅行的意义,做好课程预习。研行中,应清楚整个流程,听从老师的指挥,积极参与活动。研行后,认真完成研学旅行任务,结合自身体会,总结出研学旅行中存在的问题。

2.1.4 基地如何配合

基地是研学旅行的现场,场地的设施条件、安全保障、人员配备等硬件要求需万无一失。基地需与学校共同研发地震科普研学手册,并提供专业的参考及指导。活动后,基地可通过建立微信群等形式,定期对家长、学校做回访,不断优化研学课程。

2.1.5 家长如何支持

家长通过家长委员会、致家长的一封信或召开家长会等形式了解研学旅行意义,与学校签订协议书,明确家长责任。家长也可参与其中充当志愿者,为研学旅行提供一些指导和帮助。

2.2 科学制定研学课程

据已有经验,只有将研学课程进行校本化,才能保证地震科普研学旅行顺利推进并取得实效。

2.2.1 纳入课程计划

地震科普研学旅行课程是体现地震科普教育基地与校本特色的拓展课程,应整合到校内课程体系中去。目前,国家教育部等11部委已发布的文件明确指出,要把研学旅行作为“新”学科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明确学科地位、课时分配、考评办法和导师职责,从而推进教育教学方式的革新[4]。

2.2.2 开发精品课程

地震科普研学旅行目前处于试点阶段,没有现成的模板。鉴于此,地震科普教育基地和学校必须通力合作,因地制宜开发适合学生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规律的研学旅行精品课程。紧密结合基地实际,确定主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地震科普综合实践教育活动,促进防震减灾教育取得实效。

2.3 精细设计研学活动

2.3.1 制订详细方案

研学旅行不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5]。如何保障安全、如何顺利完成、如何惠及“研后之教”均要制定详细方案。为此,在研行前作好充分的预判,分析可能发生的状况,制订详细计划,并告知学生和家长,细化内容,强化措施,明确责任,为研学旅行提供保障。

2.3.2 签订相关协议

现有政策下,结合实际,与专业机构签订协议,委托他们负责组织研学旅行,地震科普教育基地只作为研学旅行的承办方、供应方负责活动的具体实施,这种委托开展的形式,有效规避了活动安全责任,有利于研行活动的可持续发展。

2.3.3 加强安全管理

出门旅行,安全是重中之重,要把安全管理贯穿到研学旅行的每个环节。一报备手续,研行前学校要向当地教育行政部门报备出行方案,批准后方可实施。二建立安全责任体系,学校要与基地协商,科学制订研学旅行安全保障方案,建立相关责任机制,责任到人,行前与家长签订协议书,明确学校、家长、学生的责任权利[6]。三强化安全教育,学校制订研行安全手册,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培训,强化安全意识。四制订应急预案,学校与基地联合制订火灾、食品卫生、设备故障、地震等各项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并针对摔伤等意外情况,聘请医务人员向师生讲解相关处置措施,确保发生意外时,能正确自救互救。五购买出行安全保险,学校或基地要为所有参加研学旅行的师生购买旅游意外险,提高研学旅行安全系数。六配备工作人员,一个研学旅行团队至少要配备1名带队老师、1名辅导员、1名安保人员、1名医护人员,确保研行学生安全。

2.3.4 制订研学手册

研学旅行最终成效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制订的研学旅行手册是否适用[4]。研行前,地震科普教育基地要与学校根据基地现场情况、学生兴趣及认知水平共同制定地震科普研学手册,做好课内知识的深化及课外知识的拓展。

2.4 监管研学过程

对研学旅行有效监管,是规避旅行风险的关键,需学校、基地及相关部门分工协作,共同执行。

2.4.1 导师的选配

研学旅行是一个开放式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导师要有随时掌控局面的能力。研行同时要与基地、交通、教育局等多个部门交涉,因此导师的选派还要考虑其社交能力。除此之外,研学中难免会发生意外,因此选派的导师还必须具有冷静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2.4.2 小组的划分

小组的划分要结合学生性别、爱好、性格及自理能力等因素,保持各组之间相对平衡。每个小组设立小组长,协助带队老师管理小组研学中的各项事宜。要充分发挥小组每个成员的优势,根据成员的特点,合理分工,做到事无巨细。

2.4.3 人才的培养

研學旅行最终目的还是学。因此,培养知识面广、专业性强又具备导游讲解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是促进研学旅行专业化的主要措施。学校应与基地联合,对研学导师进行培训,不断提高其综合素质。政府部门应出台相关政策,为高校提供资金支持,发展相关学科,加大对专业研学导师的培养力度[7]。

2.4.4 成果的深化

每次研学后,基地要建立学员研学评价制度,并向学校形成工作总结报告,不断优化研学质量。学校要在学生对研学旅行意犹未尽时,通过开展活动照片展、撰写研学游记等活动,助推研学旅行成果的深化和拓展。还可通过举办座谈会等方式,邀请家长进行旁听,通过自评和他评相结合的方式做好总结评估,并选出优秀个人、团队等,进一步延伸活动后的教育效果。

3  结语

地震科普研学旅行通过学生自身体验、发现、实践等方式认知地震、“感受”地震,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防震减灾科学素养的全面提升,无疑是对传统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方式的一次革新。道理虽明,实践之路却值得我们继续探讨,地震科普研学旅行还有一段艰难的路要走。地震部门要抓住机遇,探索创新,不断推动地震科普研学旅行健康快速发展,使防震减灾科普宣教工作迈上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 邹春红,苏淑娟,石晓辉,等.浅谈如何发挥防震减灾科普宣教主阵地作用——以烟台地震科普教育基地为例[J].防灾减灾学报,2015(4):89-93.

[2] 夏可军.研学旅行中值得关注的问题[J].中国民族教育,2017(3):48-49.

[3] 钟林凤,谭诤.研学旅行的价值与体系构建[J].教学与管理,2017(11):30-33.

[4] 向长征.试析中小学校研学旅行的实施策略[J].中小学教育,2017(9):17-19.

[5] 沈旎.让研学旅行玩出名堂来——谈研学旅行课程项目的开发与实施[J].今日教育,2017(9):28-31.

[6] 叶玉宏,朱烨,杨凡,等.老师如何引领中小学生研学旅[M].北京:总课题组秘书处,2017.

[7] 于书娟,王媛,毋慧君.我国研学旅行问题的成因及对策[J].教学与管理,2017(7):11-13.

猜你喜欢

减灾研学科普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中国“防灾减灾日”问答
快乐研学之旅
防灾减灾(消防)应急疏散演练
基于研学旅行的地理综合思维培养例析
紧绕目标定位 开发研学课程
气象部门防雷减灾工作及问题分析
科普漫画
科普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