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禹王书》三叹

2019-11-30胡潇胡秉俊

丝绸之路 2019年3期
关键词:艺术魅力

胡潇 胡秉俊

[摘要] 该文首次发表于2019年第3期《大家》。文章从《禹王书》的宏大叙事、独具特色的写作手法及作者铢积寸累、困知勉行的执着三方面入手,探析冯玉雷在长篇小说《禹王书》“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 《禹王书》;宏大叙事;文化气场;艺术魅力

[中图分类号] I0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3115(2019)03-0118-04

发表在云南出版集团《大家》文学期刊上的《禹王书》是冯玉雷第5部长篇小说。刊发的缩略版8万多字,只是全书的1/3篇幅。

展开《禹王书》,一种强烈的古老文化气场扑面而来,似有绵绵不绝的洪荒之力奔涌着。如此,已不能用平时阅读小说的方式去浏览。我们采取读史书的方法,一边阅读一边做笔记,在沉浸感动之间,穿插着查阅资料印证、辨析一些问题。掩卷回味,感慨万分,余音绕梁,一咏三叹。

一、《禹王书》的宏大叙事令人叹为观止

《禹王书》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大手笔之力作。时间跨度之大,从盘古开天辟地,三皇五帝神话传说,到禹继舜位建立夏朝;地域范围之广,西至昆仑,东达海滨,北望燕山,南抵南海,居九州环顾四方,乃至辐射西亚、东南亚;人物形象之众,涉及近百个有名有姓的人物,有所描写刻画的人物形象就有仓颉、脩己、夸父、嫘祖、羲和、常羲、黄帝、蚩尤、鲧、山羌(牧羊女)、重华(舜)、华胥、施黯、盘古、姜嫄、后稷、女娇(女娲)、共工、伯益、皋陶、精卫、乐师夔、启、义钧、娥皇、女英、防风、后羿、姮娥(嫦娥)等40多个;故事情节之多,几乎涵盖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抟土造人、精卫填海、黄帝擒蚩尤、大禹治水、后羿射日、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共工怒触不周山等全部神话传说;涉及史料之丰富,可以看出《山海经》《尚书》《楚辞》《庄子》《列子》《淮南子》《史记》《左传》《国语》《礼记》《汉书》等等。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禹王书》的宏大气象,如刘熙载所论“叙事之学,须贯六经九流之旨;叙事之笔,须备五行四时之气”。作者心中的小目标应该如《周易》所言“通其变,遂成天地之文”。

当我们以现代人的视角审视历史和传说时,解读、结构、重构,批判性思考等诸多方式,究竟该如何把握,这对于作者无疑是一种挑战和考验。《禹王书》洋洋大观,百科全书式的图景,却并非简单排列组合。作者把散见于庞杂图书资料中的故事和人物,围绕着大禹和女娲(女娇)的形象塑造,打通时空精心编织在一起。从材料的选取,到故事情节的展开和衔接,再到人物形象的刻画和成长,所谓选择性叙事和想象性叙事在小说中有机统一,充分展示了作者冯玉雷深厚的文化积淀、精心的构思和丰富的想象力。对于这种重构历史和传说的文学化叙事,评判标准不能简单化强调“客观”“真实”,应该是建立在当代人类认识水平之上的充满理性光芒的哲学思考。对读者来说,每个人的领悟建构在其自身的价值取向和已有的知识体系之上,正如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好的音乐要有音乐的耳朵,见山见水,见佛见道,“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读者之用心何必不然”都是同理。文学鉴赏的过程一定意义上也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作者与读者共同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

正因《禹王书》气势宏大,以我们的文科功底、文化传播研究方向,且在历史文化方面下过一些粗浅功夫,读起来犹有一种厚重的压力。可以想见,没有一定专业背景的人读《禹王书》难免会有艰涩之感。因此说,作品是属于小众的阳春白雪。好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大家都耳熟能详,这又有利于作品接地气面向大众。有人建议冯玉雷出个注解本,看似玩笑,却不无道理。我们的建议是可以作一个简要的人物图谱作为附录,以便大家阅读。至于是否再作一个故事梗概或主要故事情节及引文出处,可再斟酌。当然,也可遵循另一个准则,“一旦作品开口说话,作者就应该闭口缄默”。

对此,本身也是见仁见智的问题。所谓“国手置棋,观者迷离,置者明白。《离骚》之文似之。不善读者,疑为于此于彼,恍惚天定,不知只由自己眼低”。读者或许担心别人说自己“眼低”,敢于公开说读不懂或没有完全读懂作品,确需要一定的勇气。我们的体会,读《禹王书》的过程中查了一些资料,对丰富和重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是大有裨益的。作者着力刻画的两个人物形象,大禹和女娲的传说,有很多史料支撑。《史记·六国年表》:“禹兴于西羌。”西羌地域,古今学者都认为在今甘肃地区,当代一些学者甚至主张马家窑文化即西羌部族遗存。《淮南子·修务训》云:“禹生于石。”高诱注:“禹母修己,感石而生禹,坼胸而出。”应劭曰:“启生而母化为石。”《左传》有“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还有“芒芒禹迹,画为九州”等等。《太平御览》引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俗说,天地初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絙泥中,舉以为人。”《淮南子·览冥训》记载:“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祸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小说中的一些情节由上述史料而生发。

二、《禹王书》独具特色的写作手法令人赞叹

《禹王书》的书写,是颇有冯玉雷个性特点的“这一个”。作品塑造出诸多英雄形象,通篇贯穿的大禹形象和女娲(女娇)形象暂且不说。当黄帝郑重宣布“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天地成形,万物着落,寒来暑往,秋收冬藏。闰余成岁,神吕调阳”;以及“天干地支搭配的《黄帝历》在众人欢呼中诞生”之时,一个高大的英雄形象诞生了。

舜(重华)“的智慧绝非平常人所能看到”,他“告诉别人的道理正好把握在大家都能够理解的程度,不多不少,不迟不早,恰到好处。这是多数人都无法做到的”。他将尧禅让时告诫他的“十六字心法”郑重地传给禹:“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禅让之后,仍“流尽汗水,淌干心血,鞠躬尽瘁”,直到病死在九嶷山,一个高大的英雄形象跃然纸上。

当开篇的第一个人物仓颉在阆风苑公布造字方案,造字,丢失,仓颉和山羌外出寻找“啃噬文字”的山羊,重新“打捞”文字,直到“禹代表仓颉交付新文字”时,一个智慧坚毅的英雄形象呼之欲出。脩己、山羌、皋陶、夸父、后羿,一个一个人物形象渐次跃出。

时代呼唤英雄,每一个时代都有属于这个时代的英雄,每一个人心中都有属于他自己的英雄。对《禹王书》而言,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是历时13年治水的大禹和炼石补天、抟土造人的创世女神女娲。女娲的传说早于大禹治水时代,作者将大禹的妻子涂山氏之女娇与补天造人的女娲合体,虽难免“穿越”之嫌,但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无疑增添了更大的空间。何况《世本》之《三皇世系》《帝系》中有“禹娶涂山氏女,名女娲,生启”的记载,也算有出处。他们都是中华民族的英雄形象,其精神也是民族精神的源头。

《禹王书》虽然在宏大的背景下叙事,但不影响其细腻的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以及具有冲击力的场面描写和画面感,还有其诗意语言的音乐性。第一章中有一段惟妙惟肖、入木三分的描写:“脩己步履蹒跚,跌跌撞撞,艰难迈出破碎步伐。坎坷阻挡,她重重摔倒。喘息片刻,向前爬几步,歪歪斜斜站起来。站而未稳,趔趔趄趄,向后倒去。她慌乱挥舞双手,试图抓住云朵或鸟翼,都滑脱了。她仰天摔在地上,磕碰,磕碰,碰出金星无数。短暂头疼夹杂着短暂眩晕。她爬起来,晃晃悠悠站稳,踉踉跄跄向前。迈出几步,被裸露树根绊倒,磕、磕、磕、碰、碰、碰,向前栽倒,脸触碰地,鲜血直流。她气息奄奄,昏厥过去……”

小说中又以这段完全相同的文字描写了禹、仓颉、夸父,第八章中对“很多人”遭受洪灾后的群像描写也用了这段话。

对禹(文命)这个集神话和史话于一体的英雄人物,其形象塑造从还在孕育之时起贯穿全篇,既有语言、心理、动作、神态等正面描写,也有通过其他人的诉说、想象、分析、赞誉进行的间接描写。女娲(女娇)的形象,“随着太阳冉冉升起,随着‘候人兮猗的吟唱,一位美若天仙的女子从万道霞光中飘然而至”。从女娲补天开始,作者不惜笔墨,勾、皴、点、染、擦,白描、泼彩,加上雕塑、雕刻种种技法,一个生动感人的女神向我们走来。九个“九天之夜”的铺陈,36500块彩石将天补好;七个“七天后”女娲整理出300多个文字;大量的动作、心理描写,展示出一个既感天动地又有血有肉的英雄母亲(妻子)形象。“女娲低下头,泣不成声:‘河水本清,是什么让它变得如此浑浊呢?”读到此处,不由人沉浸其中,陷入深深的思考。

从第二章中山羌轻声哼唱“候人兮猗”,这句中国最早的情诗就开始在空中飘荡、回响。脩己、禹、女娇反复吟唱“候人兮猗”,女娲激情长啸“候人兮猗”,大禹和女娲轻声合唱“候人兮猗”,女娲化为三生石,金童玉女如泣如诉:“候人兮猗”“候人兮猗”……

还有一些闪光耀着思想光芒的文字,例如:

嫘祖说:“每个人的脚步都是自由的。无论走到哪里,都要带上自己的阳光。”

大禹说:“天地万物,人伦规章,道成之,德蓄之,律约之。”

重华说:“用对人就是做对事。”

大禹说:“人的强大不是征服了什么,而是承受了什么。”

特别值得一提的,还有充满张力的第一人称代词“卬”。凡此种种,使得人物形象立体、丰满、生动。

历史和神话传说题材,与现实题材作品相比,更强调走进去和跳出来的有机统一。作者既要置身其中,与人物同呼吸共命运,又要能以局外之身站在一个高度,观察关照以及引领带动读者咀嚼反思。这既要求高超的匠心手艺,也要有理性思辩的高度和境界。读《禹王书》,我们想到了古人说古诗十九首“凿空乱道,读之自觉四顾踌躇,百端交集。”我们想到了《庄子》“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时恣纵而不傥,不以觭见之也”,“芴漠无形,变化无常,死与生与,天地并与,神明往与!芒乎何之,忽乎何适,万物毕罗,莫足以归”。我们还想到了斯宾诺莎的箴言:“心灵理解到万物的必然性,理解的范围有多大,它就在多大的范围内有更大的力量控制后果,而不为它们受苦。”

三、作者铢积寸累、困知勉行的执着令人感叹不已

梁启超先生在《治学杂谈》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们读一部名著,看见他征引那么繁博,分析那么细密……你所看见的是他发表出来的成果,不知他这成果原是以铢积寸累困知勉行得来。”以我们对冯玉雷的了解,他在治学上是下过大功夫和“笨功夫”的,“铢积寸累困知勉行”可以作为他的精神写照,“胼手胝足”的是大禹,也是玉雷。

近20年来,我们见证了冯玉雷创作《敦煌百年祭》《敦煌·六千大地或者更远》《敦煌遗书》《野马,尘埃》等作品。我们在出版《甘肃文化传承与发展述论》时多次向他请教和探讨。冯玉雷的文化功底,当然主要来自他的勤勉和孜孜以求,还有一个不能不提的因素,就是甘肅深厚的文化底蕴。

甘肃是华夏民族和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季羡林先生说:“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甘肃以其文化上的多元性、包容性、渗透性、融合性,承载着华夏文明数千年的深厚积淀,融汇着古今中外多种文化因素的丰富内涵。

黄帝是由神话人物脱胎而成的历史人物的典型。《史记》将黄帝列为五帝之首,黄帝所属部族很可能起源于甘肃东境。我国新石器时代最重要的主流文化是仰韶文化,仰韶文化是以渭河流域为中心发展起来的;而甘肃境内大地湾一期文化,是渭水流域时代最早的新石器文化,它是目前所能追溯到的仰韶文化的源头之一。我们今天见到的史前陶质乐器,就包括甘肃史前文化遗存出土的陶质鼓、铃、哨、埙等。

伏羲之后黄、炎二帝,所代表的的部族是走下黄土高原向东发展的并与新地域土著部族融合而成的新群体。华夏民族就是在各个部族之间交往、渗透,冲突、战争中融合形成的。反映夏代地理认知水平的《尚书·禹贡》,其“九州”中的雍州包含了今甘肃的东部和中部,陇南的部分地区则归于梁州。

猜你喜欢

艺术魅力
哈萨克族舞蹈的艺术魅力与艺术价值
幼儿舞蹈对幼儿审美价值及艺术魅力培养路径浅析
儿童剧《马兰花》的艺术审美魅力
舞台灯光设计的功能与魅力
舞台音响的艺术魅力
播音主持艺术魅力及创新空间
关于声乐钢琴伴奏艺术魅力的有效思考
浅谈梨园戏《郑元和》
《美丽人生》中的二元对立
漫谈河南豫剧的“哭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