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中国诗词大会》走红看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现实意义

2019-11-29韩奕朴

中学政史地·高中文综 2019年10期
关键词:中国诗词大会形象化古代文学

韩奕朴

如何通过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让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的光彩,成为滋养我们的源泉?面对这个大课题,《中国诗词大会》节目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该节目仿佛一面镜子,折射出我们对传统文化的回归;仿佛一声号角,召唤我们更好地传承经典、筑牢文化自信。一个成功的电视节目证明了“曲高”的古诗词也能引来众人和,关键是要符合大众文化追求,顺应传统文化传播规律,创新传播形式,进而实现从“有意思”到“有意义”的文化认同升级。

《中国诗词大会》不仅告诉了我们诗词的魅力,而且生动展现出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水乳交融”是如何缓解社会“文化焦虑”的。因此,我们也愈加急迫地让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承中焕发时代风采,以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文化自信。

首先,古代诗词中运用的写作技巧丰富多彩,值得借鉴。常见的有对比、抑扬、衬托、象征、借景抒情(以景结情)等。如王昌龄《从军行(其二)》中有这样的诗句:“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前三句均就乐声抒情,说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那么尾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來表现“不尽”呢?诗人以“高高秋月照长城”这一景色来结情。这样一来,仿佛在军中置酒设乐的场面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这样也就化抽象为形象,抽象的事物被赋予了形象化的特征。又如,写“愁”的有:“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写“喜”的则有:“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这些都涉及抽象语言的形象化表达问题。这些诗句颇耐咀嚼,给人鲜活之感。读完以上这些,同学们会意犹未尽。古代诗词中类似抽象语言形象化表达的例子不胜枚举。

其次,古代文学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履行复兴中华民族的使命。《论语》道:“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孟子》中也说:“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句话的意思是:古代的人在得志时恩施于百姓,不得志时修养自身。穷困时洁身自好提升个人修行,得志显达时就要造福天下苍生。

古代文学透射出中华民族是一个充满智慧的民族。我们的民族非常关注生存之道和发展之道。中华传统文化是高度智慧型的文化,承续着一种清醒冷静而又温情脉脉的睿智:不狂暴,不空想;贵领悟,轻逻辑;重经验,好历史;以服务于现实生活,保持现有有机系统的和谐稳定为目标,对解决当前人类面临的许多问题很有帮助。

总之,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和积累了数千年。“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我们理应有这个文化自信,也更要有这个文化自觉。

猜你喜欢

中国诗词大会形象化古代文学
古代文学作品鉴赏思维与视角的转换
高校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研究
网络环境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模式探究
学诗2
《中国诗词大会》火爆背后
“中国诗词大会”唤醒民族精神
央视《中国诗词大会》掀起诗词狂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