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爆款文章看读者对科技类媒体的新需求
——《科技日报》“正听”版稿件带来的启示

2019-11-29

科技传播 2019年3期
关键词:科技日报节能灯辟谣

《柿子和酸奶同吃会致死?今年是“冷冬”?你被这些谣言骗过吗》阅读量“10万+”,《这些食物的“另类”功效都是谣言,别信》阅读量“10万+”,《盘点3月谣言 这些社会热点“新闻”竟然都是假的》阅读量“10万+”……这些爆款文章均出自《科技日报》“正听”版面。该版面开办两年多来,每周一期,已经刊发辟谣类报道200多篇,从这些稿件的阅读量和转载量不难看出,互联网时代,除了硬科技新闻报道,读者更希望从科技类媒体上看到哪些内容,获取哪类知识。

1 选题接地气,及时科学地辟谣,让读者少上当受骗

梳理“正听”版的稿件,不难发现文章涉及的内容十分接地气,针对读者关心,朋友圈、微信群、公众号等流传的造谣文章,及时解读,科学辟谣。真正做到了“以读者为本”。稿件中既有和“吃”有关的食品安全类内容:草莓是最脏水果?小龙虾生活在污水里专吃生活垃圾?也有和“用”有关的揭开产品“伪科技”面纱的:足贴变黑是在吸脂排毒?量子挂坠能防癌?等。

2018年4月,朋友圈流传这样一篇文章:《草苺被列为最脏水果,你还敢吃吗》,其中提到美国环保机构环境工作组织(EWG)已经连续3年把草莓列为最脏水果。让不明真相的读者很闹心,还能不能好好吃草莓了?“正听”版马上策划了一期报道,采访了两位食品安全领域的专家,原来这个EWG既不是政府管理部门,也不是学术机构,只是一个倡导环境保护的民间组织。而决定蔬果是否安全的标准不是“是否检测到农残”,而是“是否检测到农残超标”。离开了农残量和控制标准谈危害,完全没有意义。文章发出后,有读者第一时间留言:“守着草莓基地,经常去摘草莓,心里还一直犯嘀咕呢,家里人还老发些草莓打药的东西给我看,这回终于可以放心大胆给娃吃草莓了。”“赶紧转给老妈看,天天给我转一些食品安利。”“希望小编经常出这类文章,长辈们太爱谣言了,怎么科普都不听!”

造谣黑手不仅伸向食品安全领域,还给不少产品贴上“高科技”标签:可以防癌的量子挂坠”“除甲醛的负离子瓷砖”“抗疲劳的石墨烯内衣”……不少消费者为这些云里雾里的高科技产品大掏腰包,殊不知自己花高价买入的却是一些“伪科技”产品。为此,“正听”版策划了一期《捂好钱包,别搭理这些伪科技》报道,让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告诉读者:负离子可去除空气微小颗粒物,但是所谓负离子能“净化血液”“修复细胞”等功效,尚无系统的研究报道和确切的临床案例;量子目前应用都很高大上,暂时还没有与日用品扯上关系,目前所谓“量子+生活”的产品,几乎都是骗人的东西,消费者不要轻信市场上这些炒作的概念;石墨烯性能优异却难以量产,以石墨烯服装类产品为例,石墨烯厚度只有几纳米,造价极高,如果用完全单层纯石墨烯制作,一条内裤都至少得几亿美元,但就算用纯的石墨烯做,也很难有商家宣传的功效。

像这类所谓“高科技”产品的案例不甚枚举,正听版也相应推出了诸如《家用美容仪是真有料还是商家噱头》《别上当,发热内衣不会生热》等稿件,及时告知读者真相和相关的科研进展及应用。

这样的稿件不仅受到了读者的欢迎,还被很多网络平台转载。有读者在后台留言:“这类新闻得多点,毕竟懂这些的老百姓太少了!”

2 报道扎实严谨,采访有名有姓的专家,提高读者科学素养

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是传声筒。尤其是一些自媒体或网络平台,只追求流量不考虑内容的真实性。这些谣言类文章往往具备这样的共性:打着科学的幌子经不起推敲;陈年老梗改头换面重新包装;张冠李戴、断章取义;东拼西凑、扭曲事实;只谈毒性不谈剂量;所谓专家多无名无姓……

“节能灯致癌”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篇造谣类稿件。2017年年底,《科学家紧急曝光!这个华人家中每天都在用的东西,竟含恐怖致癌物》谣言粉墨登场。它引用美国《科学生活》上的一段文字佐证节能灯会致皮肤癌,还煞有介事地称,节能灯里的汞会致人死亡外,德国科学家表示,节能灯通电过程中会释放出萘等多种致癌物质。这个科学家到底是谁?文中并没有答案。

为保证文章的严谨性,正听版及时刊发的辟谣文章采访了三位有名有姓的专家:半导体照明联合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李晋闽研究员;中国照明学会专家工作委员会顾问、复旦大学教授周太明;广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照明室主任李自力。请他们对谣言逐一批驳:谣言中提到的实验和生活情形相距甚远,节能灯里的紫外线很难射出,里面长波紫外线也不会穿透人体的真皮;汞是有毒的,这一点没错。文章里说2.5克就会死人,这一点也可能是对的。但1只节能灯中只有几毫克汞,即使灯打碎了,也要几百只灯同时碎掉;科学界尚无实验表明节能灯会释放出萘等有毒物质。

有同事告诉编辑,她今年在一个大群里看到有人还在发节能灯致癌谣言,群友讨论得很热烈,她直接把科技日报的这篇稿件链接发上去了,群里顿时鸦雀无声。

类似这样的稿件还有很多,像《足贴变黑是在吸脂排毒?别逗了》《砭石汗蒸:小心保健不成反伤身》《想靠吃药防晒,不黑你黑谁》。文章涉批驳的伪科学都具有很强的迷惑性。而部分受众既缺乏基本的科学常识,又没有阅读完整信息的耐心,更别说抱着怀疑和批判精神亲自去求证了。秉持“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助其传播。这也给我们科技类媒体在内容传播上指明了新方向——多做些辟谣类的科普报道,传播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提高读者的科学素养,用科学精神捍卫真理,粉碎谣言。

3 全媒体发布,不同端口不同表达,推送给更多读者

有了好的内容,如果不能让更多读者看到,也起不到更好的辟谣效果。互联网时代,各家媒体单位都是既有报纸,又有移动端,(网站、微信、App等,本文主要讲微信公号)。一篇稿件只有全媒体推送,才能达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科技日报》对“正听”版的辟谣类稿件也是全媒体发布。不同的端口有不同的表达形式。报纸上的内容发布在微信上,绝不是简单的“搬迁”。而是增强微信公众号的创新性和对受众的吸引力。这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

3.1 在标题制作上体现微信的特点

既要简洁生动,又要应用醒目的字眼,保证能够第一时间吸引受众群体的注意,促进受众对新闻信息的阅读和转发,增强传播效果。比如《别揣着这些谣言跨年!赶紧转给朋友们》《你以为戴上驱蚊手环、贴上防蚊贴、蚊子就退避三舍啦?然而专家却说……》《洗衣粉油条、硼砂烤冷面……路边摊的这些传闻是真的吗》《谁在朋友圈造谣?为世界杯助兴的小龙虾竟被说成哈夫病罪魁祸首》等,这些标题增强了代入感和亲近感。

3.2 行文上要体现网络语言特点

既要赶得上潮流,又要用得准确。针对食品健康类谣言,“还能不能愉快得吃XXX啦?”是辟谣类文章中常用的句式。类似还有“我走过最长的路,就是你的套路”等,而”怪我咯、有木有、神马、吃瓜群众、蛮拼的、重要的事情说三遍、整个人都不好了……”也是稿件中常用的词儿。

3.3 版面上要有视觉冲击力的照片与视频

不同于报纸上的稿件,微信上的辟谣文章要求文字、表情、图片、视频等进行有机结合,丰富传播内容和传播形式,促进信息传播效果的进一步增强。微信后台的小编随手都能翻出一堆表情包。

正是有了这些努力,“正听”版的稿件才能取得目前的传播效果。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虽然我们已经采取多项措施防止谣言的传播,但是造谣者散布谣言的脚步却从未停止。科技类媒体肩负着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的重任,应该从辟谣的角度和读者一起,保持求真知的欲望、常行探真理的实践。

猜你喜欢

科技日报节能灯辟谣
如何从人文主义视角报道国际科技新闻
《科技日报》:地下水变“能量水”卖出天价警惕披上科技马甲的新式骗局
“最强辟谣101条”引发质疑
关于拍卖的辟谣
韩揭示食欲调节生物学机理
节能灯省电技巧
《科技日报》报道长江科学院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成果
辟谣是为方便面“正名”第一步
建立LED节能灯回收体系
网络时代政府辟谣的应急管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