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建构论视角下的科学传播研究

2019-11-29

科技传播 2019年16期
关键词:受传者传播者科学知识

文 余

1 科学传播

1.1 科学传播的概念

人们对科学传播的认识通常认为经历了3 个阶段:1)科普,认为科学传播是掌握了科技知识的科学家通过媒介向大众直接灌输科学知识的行为,是一种自上而下单方向的行为,公众被动接受科学知识对知识本身不会产生影响。2)公众理解科学和知识,强调公众不单单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科学家和媒体在传播科学知识的同时,有责任和义务让公众去理解科学,公众真正自觉的去支持维护科学,而不仅仅是因为科学家说它是科学的,大众就无条件的相信,当成真理,要有自己的思维去判断和理解科学,从而推动科学事业的发展。3)科学传播,认为科学传播的实质不再只是单纯的科学向公众传播,同时也强调公众向科学传播的重要意义,它反映了科学传播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公众可以通过自己对传播的科学的反思而与科学家进行互动,促进科学的发展。

1.2 科学消息的来源

在传统的科学传播中科学信息主要来源于科学家,他们为了展示自己的科研成果获得公众和机构的支持,发布自己的科研成就,以获得资金的支持,除此之外,政府通过发布科研信息,来推动科研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随着21 世纪网络的大力发展,信息传播的媒介发生了巨大变化,科学信息的来源也复杂多样。除了专门机构和科学家发布,公众的二次传播和各种网络媒体也会对信息进行转载也成为非常重要的信息来源。

1.3 科学传播的内容

科学传播的内容也发生了阶段性的变化,在科学传播开始由于传播的主要目的是获得机构和公众的支持,所以内容主要关于科学取得的成就和对社会和世界带来的影响。再加上科学知识本身的晦涩难懂。媒体对科学知识的实质并没有太多的描绘。随着公众理解科学知识阶段的发展,科学传播的出发立场变成了普通大众,为了让大众能够去理解科学,培养公众的科学素养。科学的传播除了科学知识外也包括科学的精神、文化和方法等内容,让公众更好的去理解认识科学。现在网络传播的发展,大众获得科学信息的方式多样。以公众为核心,打破了以科学共同体为核心的传统科学传播模式,更注重大众主动对科学内容的获取,反思和反馈,科学传播成为传受双方互动的过程,科学信息也是相互的影响相互传输。

2 社会建构论的基本含义与特征

社会建构论回答了社会如何被人通过实践所构建,伯格和卢克曼在1966 年出版的《社会实在的建构:知识社会学纲领》中在米德等人的符号互动论的基础上,提出社会建构的3 个过程:外化、内化和客观化,所谓外化,就是人类将自己的主观意识或心理活动在外部世界中实践行动,从而形成了社会。所谓客观化,就是人类将自己外化形成的社会又区别化成与人类相对立的独立的实体。内化指客观化了的社会在进入人的意识。三者之间相互并存和相交,形成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只有在三者持续和并发的过程中了解社会的主观和客观的实在的建构的相互性及复杂性。

目前,我们将社会建构论归纳有3 个基本特征:

1)过程取向分析,认为社会秩序不是既定的事实,实践是互动的,是人类与社会分类、理解、反思即外化的过程的结果,反对社会实在论;

2)历史与文化分析取向,客观的社会条件和不同组织与群体的社会关系、文化等;

3)机制分析取向,通过社会的市场、权力、法律等机制来构建宏观社会。

3 社会建构论视角下的科学传播

我们一般认为科学传播系统可以分为传播者、传播渠道、传播内和受传者,科技传播系统是一种信息和知识传播系统,既遵循一般传播系统的规律,又具有自身的特点。分析科技传播系统的结构,首先要了解其基本要素。本文在社会建构论的视角下通过剖析科学传播中各因素的互动过程来建构科学传播信息。

科学传播的传播者包括科学传播信息的生产者——科学共同体,专门从事信息采集的工作者,如科学记者。还有科学政策的制定者和传播组织,科技和教育部门等。受传者指信息接收者,在现代传播系统中,公众不只是被动接受,而是双向互动。受传者和传播者角色之间相互交替和互换。发出信息时是传播者,接收信息时又成为受传者。特别在互联网中,人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主动的参与者。传统的科学传播媒介主要来自报刊杂志、电视和一些学术论坛,随着互联网的出现,打破了科学传播的时空限制。科学传播媒介变得多样。增大传播方式的复杂性。

社会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被构建的,在这个角度下,科学传播的内容也是可构建的,在传统的科学传播观念中,科学知识是客观的,传播者只是发现了客观事实并传播给大众,基于社会建构论的视角,科学传播信息是传播者在主观意识下通过自己的积极行为所构造,而不是仅仅在某种客观规律趋势下造成的。科学传播信息是被构建的,除了客观的科学事实,影响科学传播信息构成的因素还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传播者对信息内容的选择和加工,传播者的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内在因素包括传播者自身的人格、文化知识基础。外在因素有传播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工作环境、以及传播内容的影响群体带来的压力或约束。另一方面是受传者对传播信息的影响;受传者对内容的选择是由受传者自身的社会背景和社会需求决定的,受传者的需求会返过来影响科学传播信息选择和处理的过程。此外,受传者自身所处的社会环境影响、对传播信息和传播者的印象也会影响受传者,自身所处的社会文化层次导致受传者对相同的科学传播内容会产生不同的理解。科学传播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必须对科学传播内容进行全面的建构而分析整个科学传播的过程。

在传统的科学传播中,媒介是信息的传递者,科学知识单方面的流向大众,科学家与公众之间通过媒介实现知识的共享。社会构建主义的核心阐述知识不是由认知主体被动获得的,而是由认知主体主动构建的结果,将社会构建主义反映到科学传播,认为在科学传播的过程中,首先,科学传播的内容是可质疑的,不仅仅是客观的科学事实,而是客观与主观的结合。其次,公众不单单是科学知识的被灌输对象,单纯的知识接收者,而是在自己的思想知识建构基础上,对获取的科学知识进行反思和构建,形成自己的科学知识体系。

科学传播的过程也可以看成是外化、内化和客观化的三个过程。传播者在自己建构的思想知识基础上发现并传播科学信息,我们在将科学传播的信息客观化,客观化的科学传播信息又反过来影响我们的知识建构。

4 总结

科学传播建构过程的复杂性决定了科学传播的复杂,也正因此,对科学传播的研究更应全面的去把握,把控科学传播的各个过程。注意传播者,媒介和传播者之间相互联系和各自的自身建构。此外,科学传播的主体因着眼于公众,首先关注他们在建构中的需求,也是科学对于他们最有意义之处。其次,新媒体环境下,科学传播更有助于公众需求的传达,但新媒体环境的复杂也使得公众要理解科学的本质:“科学是可错的”。最后,由于我国的社会现实决定了公众对科学的态度也应是复杂的。

猜你喜欢

受传者传播者科学知识
误传了几千年的俗语,你也是传播者吗?
蜗牛看牙医
论传播在现代博物馆中的应用
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滑雪运动研究可视化分析
2000-2017国外关系从句研究动态的科学知识图谱分析
让我们都成为直销正能量的传播者
社会化知识及其客观性探析——兼议朗基诺的科学知识观
新闻传播者的现代意识
亳州五禽戏社区受传者研究
亳州五禽戏社区传播效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