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湘西州“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的实践与思考

2019-11-28胡仁贵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9年17期
关键词:湘西计划农民

胡仁贵

[摘要]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是培育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现代新型职业农民的关键性举措,也是解决“三农”问题,促进乡村振兴的具体行动。湘西州“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是湘西州民族地区实现乡村振兴最为快捷、最为有效的手段,乡村振兴为湘西州“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提供了新的发展平台。分析了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实施湘西州“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的价值,找准湘西州“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在服务湘西州乡村振兴中存在的问题,立足于“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更好的服务湘西州乡村振兴,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创新发展策略。

[关键词]乡村振兴;湘西州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实践;思考

[中图分类号]F279.2[文献标识码]A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总战略,也是“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湘西州户籍人口298.99万人,乡村人口150.09万人,占50.2%;湘西州国民生产总值530.7亿元,农业为80.9亿元,占15.2%。湘西州农村人口较多,但农业发展水平低下。从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来看,生产力由物的因素和人的因素构成。其中人的因素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具潜能的因素。因此,湘西州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在农业,关键是提高农民的素质,实现乡村人才振兴。湘西州实施“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采用远程教育方式对农民进行培养,能为推动湘西州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智力、技术保障。

1 乡村振兴背景下湘西州实施“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的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解决好谁来种地的问题,培养造就新型农民队伍,确保农业后继有人”。现实中,湘西州众多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纷纷外出务工,流向繁华都市,只有逢年过节的时候,才能看到一些年轻人,平时整个村里都是寂静无声,渺无人烟。老龄化、空心化是湘西州农村的现实,万事都需要人才,没有人才乡村振兴就是空谈。湘西州实施“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是切实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推进乡村振兴的固本强基工程;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和城乡协调发展,实现农村同步小康的人才保障工程;是培养农村产业发展带头人,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的头雁引领工程。对农民接受高等教育、稳固农村人才队伍及促进乡村产业兴旺、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1 湘西州“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有利于农民接受高等教育

国以才立,业以才兴。湘西州农村的落后,本质上是农村人口素质的落后。要实现乡村振兴,首先要实现人才振兴,提高农村人口素质,也就是要提高农村人口的学历层次。长期以来,由于城乡二元结构,高等教育资源大多集中在城市,农村高等教育资源极为缺乏,农民接接受高等教育机会少,造成农村与城市人口文化素质差距较大,农民文化整体偏低,农业生产率水平低,农村生活水平较低,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同时,随着高校的扩招及城市的强大吸附功能,使得湘西州乡村人才大量向城市非农领域流动,农村大学生本来就少,学成之后回到农村的基本没有,剩下的基本上是老人、妇女和儿童,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形成了农村人才洼地。因此,湘西州针对农村人才缺失的现实,大力实施“农民大学生培養计划”,招生对象仅限于农村,实行“免试入学、学费全免”,为各种原因未能上大学的农民搭建了接受高等教育的“立交桥”,为农民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这一不受时间、地点限制的学习模式,已经为湘西州培养了2947名进得来、学得好、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农村实用性人才,为解决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提高了方案。

1.2 湘西州“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有利于稳固农村人才队伍

湘西州实施“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的目的就是立足于湘西州农村实际,培养“田秀才、土专家”,为农村培养一支永远流不走的人才队伍。首先,湘西州“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不同于大学生村官政策,也不同于全日制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全日制高等教育及职业教育学生很少回到农村,大学生村官的最终愿望也不是留在农村,而农民大学生来自农村,早已融入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实践,他们大部分接受义务阶段教育后就直接进入社会,没有接受正规职业教育,他们深刻体会到“书到用时方恨少”这句话的含义,他们更珍惜专业学习机会,能结合农村发展及乡村振兴的需要学习专业技能及知识,提高自身素质与能力。其次,他们生于农村、家庭在农村、就业于农村,事业发展的根基在农村,对农村这片土地有深厚的感情,农村就是他们的根,学成之后他们会扎根农村,按乡村振兴的总体要求将农村建设的更好。另外,他们熟悉农村工作、了解村情民意、善于处理农村矛盾,也不愿意背井离乡,能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农村实践,彰显知识的力量,为乡村振兴做贡献,成为扎根农村、留守农村、服务农村的中坚力量。同时,“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采取远程开放教育模式,让农民足不出户,即可享受到专家、教授的讲课视频资源,实现家门口上大学,这样既可以参加学习,也可以兼顾家庭与生产,降低了学习成本,缓解了农村人才的压力。

1.3 湘西州“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有利于实现产业兴旺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前提和基础。农业科技人才的缺乏使农民难以实现产业兴旺,农村产业发展受到严重阻碍。2018年末,全国农村实用人才总量接近1950万,不到乡村就业人员总数的5%。湘西州要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除了按照市场需求调整结构之外,还需要增加技术投入、优化产业管理,彻底改变传统的粗放型经营模式,其切入点就在于培育具有科学文化素质、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能、具有一定经营管理能力的新型职业农民。实施“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可以给农民传授科学技能知识,提高农村农民的整体素质,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又为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创造了条件;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激发更多劳动力的释放,刺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民在享受到农业科学技术带来的实惠后,接受农民大学生培养的愿望更强,更希望通过农民大学生的培养来获取知识技能,以此来形成农民大学生培养、农民素质提高、农业科学技术推广的良性循环互动。在农民大学生培养过程中,湘西州坚持以农民传授使用的专业技能知识为基础,坚持“不离乡土、不误农时,工学结合、因需施教”的教学模式,培养出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本土实用性人才,使他们成为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者,将新观念、新技术传递给其他农民,以个体利益带动整体利益,从而推进了农村产业兴旺。湘西州实施“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以来,已培养种植面积2hm2以上、年产值20万元以上的种养大户577名,约占学员总数的19.6%。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培育新型特色农业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

1.4 湘西州“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有利于实现乡村治理有效

乡村振兴不仅要求农村环境美、产业美,同时还要求村社和谐、人情融洽,治理有效。治理有效离不开高素质的农民,农民的素质决定了他们对乡村治理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必须加强对农民的教育,提高他们的政治理论水平、科技文化素质和个人道德品格,从根本上推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法制建设,实现德治与法治相结合,政治治理与村民自治相结合,促进乡村振兴扎实、稳步的推进。农村基层干部是基层治理的参与者、邻里纠纷的调解人、安全隐患的排查员,他们的素质直接关系到一个村发展治理的好坏,通过农民大学生培养,能够提高基层干部的政治理论素质和乡村治理能力。湘西州农民大学生大部分是村组干部,他们更容易与群众沟通,善于做群众工作,在群众中具有较高威信,已经成为了巩固农村基层政权、净化社会风气、化解社会矛盾、增进社会服务和促进社会和谐的一支重要生力军。他们是乡村治理带头人,更是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在农村贯彻落实的组织者和参与者。调查发现,湘西州一些村社会经济发展较快,与村支两委的高素质是分不开的;而一些村社会经济发展缓慢,与村主干的素质不高、能力不强有很大的关系。截止2018年底,湘西州每村培养了3名以上后备干部,组织选聘1031名本土大学生任村主干,筑牢了基层“桥头堡”。如2015级法学专业学员陈万东,通过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的学习,提升了政治理论水平和乡村治理能力,通过竞选成为了吉首市太平镇中百村党支部书记,切实履行抓基层党建责任,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作用,提高村党组织服务群众的能力,2016年吉首市中百村党支部被评为“湘西自治州优秀党支部”。

1.5 湘西州“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有利于实现乡村生活富裕

乡村振兴要实现农民生活富裕,增加农民收人是关键。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农业逐步走向现代化、产业化和专业化,这就必须有高素质的农村专业技术人才,开发农村人力资源。人力资源是人口质量改善、知识的农业增长与发展的关键因素,但湘西州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滞后,通过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推进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培养高素质的农民,提高农民科学和技术水平,大幅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农民的增收和农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湘西州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实施以来,许多学员学习了种植业、养殖业方面专业知识,干起了养殖业、种植业,成为了养殖、种植者的大户,成为了湘西州脱贫致富的带头人,体现了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共同富裕理论,他们发挥争取项目、掌握技术优势,探索“公司+基地+农户”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吸引群众入股分红,助力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直接带领群众走向了共同富裕的道路,改善了农村发展落后的面貌,赢得了群众的信任与支持,加快了农村脱贫致富步伐,涌现出了一批“土专家”、“田秀才”、“猪司令”等。如2014级设施农业技术专业学员颜顺兴,凤凰县吉信镇锡坪村人,他学好生姜种植技术后,带领村民种姜致富。全村生姜达36.67hm2,产量约125万kg,户均增收2.2万元。

2 湘西州“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对乡村振兴的不适应性分析

乡村振兴是国家继脱贫攻坚后的又一重大战略部署,脱贫攻坚已为乡村振兴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乡村振兴是精准脱贫的升华。乡村振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湘西州还刚刚起步,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对其适应还需要一个过程。湘西州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对乡村振兴的不适应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培养的总量偏小

乡村振兴是一个系统工程,主要是实现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总的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内因,而产业、文化、生态及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外因,按内应与外因的辩证关系来看,人才振兴是基础,是产业、文化、生态、组织振兴的保证。湘西州要实现乡村振兴,需要各方面的人才并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不仅需要村组干部,也需要乡村治理、乡村文化、生态农业等方面的领军人物。而湘西州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的招生每年只有300多人,招生对象仅限于村干部、养种植大户、产业大户,培养目标主要是村干部、致富带头人、农村专业技术人才,10年来仅招生2947人,到2020年每村还不足5人,乡村人才的总量、存量及结构均与乡村振兴对人才的需求有一定的差距,还不适应乡村振兴的需要。另一方面,经费投入不足。湘西州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实行学费全免,费用主要是靠上级的扶贫资金,办学经费的不足阻碍了培养规模的扩大。

2.2 “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专业及课程设置不完善

湘西州“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实施以来,开设了茶叶评审与营销、农业设施技术、畜牧兽医、法学(农村法律事务方向)、农村行政管理、农业经济管理等8个专业,有重管理轻技术的现象,教学专业与乡村振兴对接不紧,不能完全适应湘西州的特色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湘西州主要产业如猕猴桃种植、椪柑种植、烤烟栽培、乡村旅游等却没有开设相应的专业,湘西州2018年猕猴桃种植面积达2余万hm2,但专业技术人才不过120人,大部分农户不懂种植技术,管理粗放,农业经济效益低下。另一方面,湘西州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过分依赖于化学肥料和农药、除草剂等,导致土地等生態自然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农村生态环境恶化,但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生态农业方面的课程设置还是空白。同时,乡村振兴需要建设乡村文明,乡村文化是乡村文明的外在表现形式,乡村文明是乡村文化的内在价值体现,这就需要大力发展乡村文化,但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有关乡村文化的课程也很少,这与乡村振兴的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2.3 “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师资力量较为薄弱

湘西州“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借助于远程教育模式对学生进行教学,将高等教育延伸到农村,这一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面临转型发展的问题。湘西州“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教学任务主要由湘西电大和湘西职业技术学院承担,湘西电大负责线上教学,湘西职业技术学院负责线下教学。但湘西电大缺乏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茶叶评审等相关专业的教师,给网络空间教学、线上辅导答疑等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湘西职业技术学院虽然有相关专业相关的专业老师,但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专业知识老化等现象。

2.4 “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教学缺乏创新

一方面,农民大学生年龄差异较大、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基础较为薄弱、承担着赚钱养家的重任,在专业学习上存在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老师做到因材施教。另一方面,教师在课程及面授辅导教学内容设计上,缺乏一定的针对性,没有了解清楚农民大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需求,没有与乡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及学生的发展需要结合起来,教学内容千篇一律,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部分教师仍然沿袭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学模式,强调理论与学科知识的系统性,教学方式缺乏创新,教学实践基地偏少,没有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导致农民大学生看不到学习带来的收益,从而缺乏学习的积极性,而农民大学生对理性的知识不易掌握,他们更愿意接受感官形象的实践教育。

3 乡村振兴背景下湘西州“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创新发展的路径

乡村全面振兴,就是要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关键在于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目前,对于农村来说,人才是最大的短板,也是弱项。湘西州坚持“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与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培养乡村本土特色人才,为乡村振兴提供内生动力,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前提条件。

3.1 健全“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的政策保障机制

制定出台《湘西州人才振兴行动计划》。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里提到,要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建立“三农”工作干部队伍培养、配备、管理、使用机制,落实关爱激励政策。把乡村人才纳入各级人才培养计划予以重点支持,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抓紧出台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三农”工作队伍的政策意见。2019年,湖南省委组织部、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等七部门日前联合印发《湖南省乡村人才振兴行动计划》,提出构建“政府主导+专门机构+多方资源+市场主体”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支持新型职业农民通过弹性学制参加中高等农业职业教育,依托广播电视大学系统和职业院校,到2022年培养5万名农民大学生。湘西州应抓住机遇,制定出台《湘西州人才振兴计划》,在争取上级政策和资金的基础上,确保当地政府部门、企业对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的经费投入,解决农民大学生学费问题;在招生对象上,不局限于村组干部,适当降低门槛,将乡村能工巧匠、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招进来,为湘西州农村培养一大批精英群体;党委、政府还可出台相关政策,打好“乡情牌”,鼓励外出务工、退伍军人等各类乡村能人回乡、返乡报读“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完善乡村创业支持服务体系建设,就地培养乡村本土人才,实现在家门口上大学和就业。

加强组织保障。提高农民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农民大学生得到实惠,看得到希望。在农民大学生毕业后优先聘为村主干或考取乡镇公务员及乡镇事业单位方面,组织部、人社局等有关部门合作,将农民大学生“送一程”。在农民大学生创业上,政府部门要投入一定的资金,落实融资贷款、配套设施建设补助、税费减免、农村土地流转承包等扶持政策,在农民大学生创新创业上“扶上马”,让产业大户实现机械化、规模化生产经营,发展现代农业。完善激励考评机制。将农民大学生日常学习表现与期末考核评价、毕业后使用结合起来,调动农民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3.2 优化“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的专业课程设置

合理设置“农民大学大学生培养计划”专业。应将满足农民的意愿和需求作为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加强调研,将乡村振兴的总要求与湘西州农村发展的实际结合起来,根据湘西州巩固壮大“两果”、“两叶”、“两养”等重点优势支柱产业,大力发展油茶、蔬菜、百合、中药材、畜牧水产等区域特色支柱产业,加快形成“一县一品”“一乡一品”“一村一品”区域型集群品牌的战略部署,开设乡镇经济管理、烤烟种植、乡村旅游等方面的专业,为湘西州乡村振兴定制培养人才,增强农民大学生现代市场意识,提升农民大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在农民选报专业时,应结合农民产业发展实际,合理填报专业,而不能大部分集中在农村行政管理、法学等少数热门专业上,多向技术专业分流,抓好专业人数的均衡性,实现差异化发展。

合理设置“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课程。一方面,结合农民实际,注重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有机结合,多增加应用实践课程,采取“通识素质课程+专业技术课程+实践技能课程”的模式。另一方面,实现乡村振兴,需要保护乡村生态环境,维持自然生态平衡,建设生态宜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乡村。这就需要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开设生态农业、生态养殖等方面的课程,让农业由粗放式发展向集约式发展转变,由注重数量向注重质量转变,发展生态循环农业,让农民树立维护乡村生态系统平衡的理念,让农村保持乡村味,让他们记得住乡愁。同时,乡村振兴要求建设乡村文明,这就要传承和再造乡村文化,乡村文化是通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方式世代相传,成为农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湘西州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要充分挖掘乡村本土文化,组织教师制作贴近生活、贴近自然的本土乡村文化特色课程资源,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乡村文明。如开设《乡土文化保护传承》、《土家吊脚楼建筑艺术》等贴近需求的课程,培育“乡村工匠”等实用新型人才。

3.3 构建合理的高素质师资队伍

湘西州“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作为高等教育向农村延伸的新模式,要得到社会的认可,必须保证农民大学生的人才培养质量,这就要建立一支专兼结合、业务精湛的师资队伍,以滿足农民大学生“按需实教”的要求。一方面,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湘西州按照乡村振兴的总要求及“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的需要,引进部分与湘西州产业发展相关专业的优秀人才,充实教师队伍,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另一方面,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湘西州电大及湘西州职业技术学院要立足现有教师队伍,创新师资培训、培养途径,湖南电大要免费开展骨干教师研修和网络研修,学习空间教学理论、现代信息技术,提升教师自身素质和网络空间教学能力。三是组建由地方普通高校教师及党政、农业、畜牧业、林业等部门的专家或专业技术人才共同参与的教学团队,提高团队协作能力,更好地开展团队教学,提升教学质量。

3.4 强化“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的教学创新及过程管理

湘西州“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在教学上要取得实效,让农民大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提高农民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就必须强化教学创新及教学过程管理。一方面,创新面授辅导方式,根据农民大学生不易集中的现实,采取“送教下乡”,深入田间地头现场教学或举办讲座,构建“学生+基地+专家”的教学模式,提高农民大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另一方面,在课程教学资源制作上,可以根据农民大学生难以集中注意力坐下来认真学习的现实,开发大量的5分钟精品微课程,方便学生利用手机、APP等多种终端进行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加强对教师教学行为及学生学习行为的监管,利用湖南省农民大学生学习平台,精确统计教师及学生的“学习行为次数”、“在线天数”等指标,并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对学习者学习行为进行分析,对农民大学生的学习进行全程辅导、督导、指导,及时评价、反馈学生学习动态及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另外,制定教学管理评价机制,根据学生学习行为及教师教学行为对学生和教师进行奖惩,并作为评选优秀农民大学生及教师绩效考核的依据,与学生的平时成绩及教师的绩效工资等切身利益挂钩,从而促进教与学的良性互动,达到提高教学时效性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陈建民.用远程教育方式培养现代职业农民的思考与实践[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7(4):1-6.

[2] 吴奕涵,顾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社区教育的发展路径[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3):16-22.

[3] 翁贞林,刘馨怡.乡村振兴视域下“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价值解读与实践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2018(05):9-13.

[4] 陈萍.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民大学生培养的困境及路径[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6):24-28.

猜你喜欢

湘西计划农民
耕牛和农民
一桥飞架
农民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小天使研学旅行之湘西助学夏令营(下)
暑假计划
学做假期计划
学做假期计划
Learn to Make a Holiday Plan学做假期计划
湘西大剧院 艺华斋 日月坊装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