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刘墉,积极去漂泊

2019-11-27徐学

环球人物 2019年22期
关键词:厦大礼堂刘墉

我的書橱里有整整两排刘墉“专列”,那是他相赠的书和画册,有我选编作序的他的散文精品集,还有保存多年的合影。最有意思的是书中夹着几张他的行程单,那是当年他来厦门前传真给我的,上面有我密密麻麻的“批注”,写的全是我为他安排的活动,包括找什么人安排签售,去哪儿演讲,演讲场地和演讲之题,何时游览,何时何地接受媒体采访,等等。

在全国高校最大的礼堂开讲

那是2006年,也是在11月,刘墉来信说有意来厦门相会,可以安排三次演讲,讲题有三个:《今夜我们聊聊天》《活出闪亮的人生》和《从文学的美到说话的美》。他说第一个最通俗,最后一个比较适合文学系的师生。我为厦大挑选了最后一个题目,又分别找了两个学校,讲另外两个题目。

挑选刘墉在厦大演讲的场地时,我几番犹豫,小的怕容纳不下,大的又怕冷清。最后,我还是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把演讲安排在全国高校最大的礼堂——厦大建南大礼堂,它楼上楼下有4000多个座位。晚上,我陪刘墉到礼堂旁边走了走,告诉他,建南大礼堂是厦大的地标建筑,由当年的校主陈嘉庚亲自规划督建,它建在海边的坡地上,是要让所有进入厦门港的轮船一眼就看到它。礼堂于1952年完工,里面的50多排木椅,用的是南洋木料,历经半世纪风雨依然坚固牢靠。刘墉听说要在这么大这么漂亮的礼堂里演讲,一下子兴奋起来。我知道他有强烈的表演欲,大学时代他就演过许多话剧和舞台剧,姚一苇的《红鼻子》和张晓风的《武陵人》,他都演过男主角,还拿到台湾金鼎奖最佳男演员奖。

虽然兴奋,他还是按照自己的老规矩,演讲前15分钟到场,拒绝媒体和访客,一人在贵宾室静默独坐,我向有关领导和媒体解释了他的习惯,让他独自一人坐在僻静之处,足足有10分钟。

晚上7点,大礼堂已经座无虚席,无需介绍,他从大幕背后走出,立刻掌声如雷。他开口第一句话是:“我爱厦门!我爱厦门大学!”又是一片掌声。他接着说:“我出生在台湾,后移居美国。我在台湾已很少演讲,也不接受电视采访。现在全家居住在美国,有很多美国大学邀请我去演讲,我也一一谢绝,唯有在厦门,我这两天已经讲了两场,还接受了本地电视台专访。贵校现在存有我全部的作品,我曾一箱箱地寄过来,因为知道这所大学有台湾研究所,有徐学老师,他写的不少评论,我觉得很好,像知音。我给厦大寄书都是一箱箱捐的,三周前还寄了一批书,到目前为止,世界上还没有第二所大学让我如此钟情。”

“为什么我如此‘厚爱厦门、厦大?” 刘墉说,“我也不知道,莫名其妙就爱上厦门,爱上厦大,觉得就像在恋爱一样,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情。”话音刚落,台下再次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本是纯文学的主题,刘墉用极通俗方式来演绎,他抑扬顿挫地吟诵长篇的古诗、散文和童谣;他惟妙惟肖地念起山东快书、数来宝、评剧、京韵大鼓……他富有感情的语调和停顿,演绎和展现了中国语言和文字的魅力。其出口成章的功力,肆意潇洒之态感染了在场观众,一晚上笑声掌声此起彼伏。

文中有画,画里有诗

接触刘墉的作品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但那时我不太欣赏他的励志小品,而看重他的长篇散文。2003年,我应邀为九州出版社编选了刘墉散文精品集,并写下序言《漂泊如何走成沉静》。我写道:他有敏感的心灵,会为许多微未琐碎场景所感动,夜放的昙花、飘洒的雪片、晨雾与晚山等大自然景色能让他柔肠百转,而人间百态更是让他情不自禁——看见空气污染的城市,他会为人们伤怀;甚至看到一大群学子从校门里冲出来时,也会为他们茫茫的未来感到忧心,一个圣诞节外出向穷人散发礼物的老人都能让他久久不能释怀。他还有细致的笔触,山中的云气在他的笔墨中分为晓雾、断云与岚烟,姿态各异;雪花更是墨分五色,“阴影处的雪就更是美了,它们能随着四周光影的变化,而改换为千万种色彩:晨光中带黄,正午带蓝,入夜则是淡紫的‘鸢尾兰的颜色……”这就是他的文中有画。

来厦门期间,刘墉(右)与本文作者交流。

知道我喜欢他的画,那年刘墉特地把刚出版还未上市的《刘墉的情与艺》带来送我,这是一本自传体画册,他儿时的钢笔画,成名后的写生素描和花鸟都选入其中。他翻开画册,一幅幅地向我解说画作后面的故事,比如,那幅《风吹柳花满店香》是画李白《金陵酒肆留别》一诗的诗意。从1974年开始,他为《唐诗三百首》分类,建筑有“垒”“台”“殿”“阙”“楼”“塔”“斋”……声音有“鼓”“角”“砧”“磬”“漏”……一共细分为220类,编成《唐诗句典》出版。唐诗给了他许多灵感,书的最后是讲画法和画论,《翎毛花卉写生画法》其中有《翅膀》一页,细细画着鸟的骨骼,刘墉说:“我会花几年时间研究鸟,研究恐龙和鸡的关系。我还仔细观察过大雁。”语毕,他模仿大雁的鸣叫。我也看到他的山水画法里讲“皴”,写水的侵蚀,地层的上升下降,它们造成许许多多的变化跟国画皴法之间的关系。他的书很畅销,一个原因是他博览群书,他可以写很“辣”的书,也可以写多情的书。

出走、漂泊与沉静

9岁丧父,13岁家中惨遭火灾,刘墉与母亲不得不搬入违章搭盖的草房。对此,他竟有这样的记忆:“弥漫着焦炭味的家,只剩几根黑黑的柱子。却有一枝曼陀罗未被烧毁,闻到它散发着淡淡的幽香,我的心中涌起一阵暖意。”16岁因吐血休学,他对生命的无常、世态的炎凉有深切体验,却总汲取温暖,追寻生命真谛。从一名大学美术系的学生到台湾著名的电视主持人、话剧演员和画家,又成为美国大学的驻校艺术家和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最后是华人世界里著名的畅销书作家、演讲家、艺术教育家、公益慈善家。他总在成功之际出走,他说:“把行李打开,走上舞台,不管一切掌声与嘘声,忘情的演出,然后走下舞台,回到旅馆,收拾行李,走向人生的下一站。”

在纽约住了半辈子,他感觉百里红尘是一片片钢骨和水泥搭起的都市丛林,感觉光怪陆离的霓虹灯之后是荒凉和无边的寂寞。我对他说,中国人的终身大事是安身立命,金圣叹批注《水浒》,看到水浒英雄每每感慨四海之大竟无处安身,写下天下不知有多少读者为此同声一哭。有人套用莎士比亚的名言说:“漂泊,你的名字是华人。”而“忘情演出——收拾行李——走向下一站”,是刘墉作为漂泊者的浓缩写真吗?

没有故乡的人因心无归宿而一无所有,萍飘四方的游子即使并不拥有多少财富,但当他们嗅到故乡的花香,脚踏故乡的红砖巷道,他们便感到心有所归无量幸福,充实得富可敌国。

刘墉认为,消极的漂泊是怯懦的逃避,积极的漂泊是无畏的追求。爱事业、爱艺术就注定一生漂泊,这是他早早悟到的生命真谛。但在漂泊中,或是忘情演出的间隙,或是归途与征途的往来过渡,东去西来的阴晴高空,刘墉也会有难以排遣的惆怅。为了走向平和,他要给自己的心找到一个家。和许多杰出的华人藝术家一样,刘墉把心灵的家园放置于生命的初始之处,就是藏于心灵深处且时常反刍咀嚼的童年印象:小巷、野姜花、年夜饭、枣泥月饼、父亲亲手写的对联……这些印象和记忆附着于中华文化,有博大的中华文化赋予它意义和诗情、框架和底色,使它不流于散乱的“状态”与瞬间“表象”,让我们向往而感动。

刘墉散文作品《萤窗小语》。刘墉水墨画作品《风吹柳花满店香》。

刘墉日常作画。

一条小巷,而不是幽深奇诡的城堡,不是繁华酥骨的街市或静谧侵肌的湖泊,让跑遍千山万水的刘墉,感到此时脚下最为踏实。因为这是故乡的小巷,因为这能让他跑回童年。没有故乡的人因心无归宿而一无所有,萍飘四方的游子即使并不拥有多少财富,但当他们嗅到故乡的花香,脚踏故乡的红砖巷道,他们便感到心有所归无量幸福,充实得富可敌国。

刘墉说,他常带着全家回大陆做公益活动,感到无数细微的真情把他 “包着、托着、裹着、浮着”,让他“沉静”。这种朴素且透明的“沉静”使得刘墉底气十足,足以化解忧郁,也化解喧嚣。就这样,即使在外漂泊,他也独有一种徜徉和逍遥。

刘墉

1949年生于台北,毕业于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系,记者、作家、画家。1993年当选中国美术协会理事,代表作品有《萤窗小语》《人生的真相》《刘墉画集》等。

猜你喜欢

厦大礼堂刘墉
刘墉的一盘棋
厦门大学:一场流动的圣洁
执此长情
普通礼堂建声环境的技术改造
全国最美的10所高校礼堂
刘墉测字劝降
刘墉测字劝降
一声雷响
刘墉的宽恕
Dr.Martin Luther King Day马丁·路德·金纪念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