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假期,一起来游学

2019-11-27策划执行本刊编辑部

学生天地 2019年23期
关键词:插花皮影姐姐

○策划/执行 本刊编辑部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中国传承至今的教育古训。游学,是这一古训的体现,也逐渐成为热门、时尚、鲜活的教育形式。在甘肃省静宁县,一群热爱教育的老师领着学生走遍家乡的山山水水,开启了一段游学之旅。让我们一同领会他们“情到深处无言辞,诉诸笔端即华章”的读写体验吧。

静宁名片

甘肃省静宁县有“华夏之根、红色圣地、金果家园”的美誉。据考证,自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繁衍生息。红军长征五次途经静宁,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等中央领导曾在界石铺宿营。静宁现在还是农业部划定的全国苹果优势产区之一。

优秀作文选登

描景篇

夏游珍珠林

○鲍园馨(三年级)

怀着满心的欢喜与期待,我们登上了去往珍珠林的大巴车。一路上,车窗外的景色飞快地变化着,有郁郁葱葱的树木,一大片一大片的玉米地,还有……

快到珍珠林了,远远望去,只见珍珠林全是绿,绿得没有一点杂色掺进。走近一看,还是满眼的绿,还有一簇一簇的野花,那悄悄开放的花朵就像给珍珠林编了一个朴素的花环。

眨眼工夫,我们便来到了目的地——珍珠林。珍珠林内树木枝繁叶茂,露珠在叶子上闪闪发亮,经过询问,才知这就是珍珠树。偶尔,太阳透过密密的枝叶,洒下几束金光,照在那晶莹的露珠上,这时露珠透出淡淡的白光,也有绿色的光、黄色的光……

顺着石板铺成的台阶向上,我们便到了兴隆寺。一进门,便看见两簇茂密的灯笼花,那灯笼花开得秀丽淡雅。我们纷纷赞美它的生机勃勃。穿过小院,来到菩萨洞前,洞内有着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的塑像……

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玉皇洞,正中央是非常有名的玉皇大帝,他皮肤偏黑,身穿金衣,嘴角微微上翘。我仔细一看,他仿佛会说话,会呼吸,两根上扬的粗眉和那对显眼的大耳朵,脸上甚至连人中都雕得非常细致,一目了然。我不得不赞叹艺术大师那高超的雕塑技术。

临近中午,我们恋恋不舍地登上返城的车,虽已饥肠辘辘,但心里充实着,快乐着!

点评:本文从观察角度来看,既有移步换景,边走边看,也有定点观察;观察顺序上,运用由远及近,由外到内等方式。当然,描写珍珠树、玉皇大帝,都能抓住其特征。另外,作者融情于景,加之比喻等手法的运用,使语言非常生动传神。

从成纪故城到大地湾

○杨梦周(六年级)

成纪故城,距今已有许多年的历史。时过境迁,现在最能体现其特色的,莫过于残存的那些古老的城墙了。

来到成纪故城遗址,一堵墙屹立在我面前,城墙损毁严重,墙体缝隙中,长着许多野草。这城墙在当时一定挡住了敌人的进攻,也保护了不少平民百姓。如今,它已失去了往日的威风。这古老的城墙,仿佛在向我们诉说着历史的沧桑,诉说着战争的残酷和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参观完成纪故城遗址,我们来到了大地湾博物馆。博物馆中有各种陶瓷,还有许多还原后的墓葬……我觉得最能代表大地湾特色的,不是彩陶,也不是陶鼓,倒是那些不起眼的瓦片。这些瓦片并不那么雅致,甚至有些别扭。可仔细看,瓦片上有的刻着龙头,有些刻着文字,还有些刻着花纹……也正是这些瓦片,在它们并不出众的外表下,隐含着大地湾五期文化的悠久历史。

我们还顺便参观了大地湾遗址,在第一期文化中,民居用柴草盖成,上部呈圆锥形,下部则是很规则的圆柱体,占地面积也只有六七平方米大小,屋内陈设非常简陋。可随着时间变化,大地湾民居也在不断变化着。从一个个简陋的茅草屋变成木头屋,再到后来的大型建筑。每一次变化都是质的飞跃,为大地湾文化添上了厚重的一笔。

无论是历史悠久的成纪故城,还是瑰丽的大地湾,都是古成纪的一部分。在历史的天空中,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点评:本文借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行文思路,而且不单单是对成纪故城和大地湾的简单介绍,其中还加入了自己独立的思考,实属不易。文章主体部分写成纪故城、大地湾博物馆和遗址,首尾呼应,结构明晰。作者词汇量相对丰富,加上叙议结合和合理的想象,使整篇游记充满古风韵味。

状物篇

这里是“忆风润园”

○罗金珠(六年级)

“忆风润园”生动、形象地向我们展现了祖先们的智慧。

走进“忆风润园”,首先会看到一台石磨,石磨后面是一面墙,墙的左边印着二十四节气歌的红色大字,再依次挂着各个节气所对应的农具,有臃脖、石磨、独轮车、犁、背篓、镰刀等。

听老师介绍,臃脖是用许多碎布拼接缝合而成的U 字形垫圈,里面用麦草填充,柔软而结实。驴子耕地拉车时套在脖子上,以保护其脖子不受伤。

石磨是用来磨面的。它整体成圆柱形,分上下两层石板,上层的石板上有五个大小不一的孔,工作时谷粒就从两个较大的孔里掉下去,磨成的面粉再从两块石板的缝隙中漏出来。

独轮车,顾名思义,只有一个轮子。它的用途是帮助人们在崎岖不平的路面上、山区里运货。这个轮子为什么是圆的?为什么在造车时只造一个轮子,不造两个或三个?对农耕文化研究颇深的王富贵老师滔滔不绝地讲起原因:圆的每一条半径长度都相等,滚动起来才平稳;如果换成别的形状,就无法保持车身平稳,走在颠簸的路面上,货物容易掉下来。造一个轮子,可以不择路面情况工作;造多个轮子,就要选择路况,路况太差,车就不能行走,车子也就发挥不了它独特的作用。我们听了恍然大悟。

接下来,我们还参观了其他农具,我们从中认识到,祖先们在生产劳动过程中,不断研究、不断探索,取得了丰硕成果。遗憾的是我们在生活中能见到它们的机会越来越少了,欣慰的是“忆风润园”保留了这些农耕文化的遗存物。

点评:如果单单是状物,作者对臃脖、石磨和独轮车从形状、材料、用途等方面进行了描写,难能可贵的是,文中不是平均用力,写独轮车,更多写到了其工作原理,让我们不知不觉上了一堂生动的实践课。作者对传统农耕文化遗存的热爱之情,不经意间流露了出来。

旧物的光芒

○樊彤彤(六年级)

今天,我们在“萌叔”的带领下,来到了静宁县博物馆。开始参观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用青砖搭成的仿古式圆门,上面还有块牌子写着:静宁百年什物展。

我随着人群进入展厅,靠展厅左边是皮影展,正当我们茫然地看时,一位老爷爷开始为我们讲解:皮影戏相当于现在的电视节目。皮影是用兽皮或皮纸做成的,大约有20 厘米高,表演时,用灯光把皮影的形象照射在幕布上,艺人在幕后一边操纵皮影,一边演唱。皮影一般身体做得少,头做得多,表演时只换头,这样可以节省材料。当然皮影制作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皮影人的脸有红脸、黑脸、白脸和花脸,每种脸所象征的意义是不同的。听到这里,我不禁想:“皮影戏不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表呀!可惜我们已经不太能见到了。”

通过爷爷的介绍,我一下子喜欢上了皮影戏。你看,那位小姐正迈着碎步,仿佛要去赴宴,再看她的头饰,多精致呀!站在她旁边的是一个人高马大的红脸大汉,他手拿一把大刀,仿佛是要奔赴战场的将军。

随后,我们参观了一些农具和其他生活用具,比如这石锁,颜色是淡灰色,整个一个长方体,中间还有手提的地方。如果练武的人想练臂力,就可以将它提起,再举过头顶。这相当于现在的一种健身器材了!此时此刻,我又在心底里开始佩服劳动人民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了。

这次参观,让我了解到过去劳动人民的艺术作品和生活用具,它们是一个时代的代表,每一件文物都是劳动人民的汗水与智慧的结晶。我不由得深深感叹:文化是属于劳动人民,并被劳动人民传承的。

点评: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博物馆“静宁百年什物展”那么多展品,作者精心选择了两件,一件是皮影,一件是石锁。关于皮影,作者从制作工艺、材质、外形等方面极尽描写;石锁描写相对简单,当然颜色、形状和用途交代得很清楚。作者感情升华到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实属不易。

写人篇

我学会了插花

○祁 轩(五年级)

一个阳光明媚的星期天早晨,老师告诉我们,今天要跟李婷姐姐学插花。我心想:我是个男孩子,还要学插花吗?

到了目的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彩色的壁画,接着是排列整齐而又精致的桌子和椅子。这个房间,古朴中带着华丽,房间的主人一定是位雅致的人。这时,从屋子外面走进来一位小姐姐,只见她穿着一身淡灰色的西服,戴着一副黑框眼镜,一头乌黑的短发透着干练。她笑眯眯地朝我们走来。老师为我们介绍说这是李婷姐姐。

随后,李婷姐姐开始演示插花的步骤。一把剪刀在她灵巧的手里跳起了舞,她一会儿剪剪花枝,一会儿剪剪叶子,一会儿剪剪根部,动作那么娴熟,我们都看呆了。

剪完之后,就开始插花了。她拿来粉色的纸花盒,一边插一边对我们说:“一定要把花枝剪得尽量短一些,这样就会插出高低的层次,看起来更加美观。并且插的时候花枝之间不要离得太近,太近的话,花会呼吸不到新鲜空气。”她插完后,便让我们学着她的样子自己来插花盒。

我学着李婷姐姐的样子,但是心里很是紧张,我先把根部剪短,再修剪花叶,接着把多余的花叶全部剪掉。所有的花枝剪好以后,把它们整理到一起。我先插一种花,再插一株草,并且前后保持空隙,就按这样的顺序插了起来,没用多久,一个漂亮的花盒就做好了。

回家的路上,我一直想着李婷姐姐说的话:“插花是一门艺术,可以陶冶情操,让人心平气和。”我觉得自己今天收获了很多。

点评:小作者是个生活的有心人,他写学插花,注意对环境的描写,人物也是在特定环境中出场,从衣着打扮、肖像等方面描写后,重点落在她教大家如何插花上,这一节又集中进行动作、语言描写,李婷姐姐专心致志、一丝不苟的形象刻画得十分鲜明。

小老师梨涡姐姐

○王祺英(四年级)

梨涡姐姐是我们四年级的作文指导老师。她个头不高,可十分漂亮。弯弯的眉毛下有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显得很有精神。梨涡姐姐常穿白色衬衫,使她本来雪白的皮肤更加白皙。

你们一定很想知道,我们老师为什么叫梨涡姐姐。那是因为她一笑,脸上便会出现两个可爱的小酒窝,并且像姐姐一样关爱我们,所以我们叫老师梨涡姐姐。

梨涡姐姐很善良。一次活动结束,我发现梨涡姐姐闷闷不乐,事情还得从头说起:我们看完李平利老师画画后,正准备回家,有一位同学惊叫:“你们快看,鱼缸里的鱼死了!”我们过去一看,李老师院子里的鱼缸中几条鱼肚皮朝天,翻着白眼,好像是被人蒸了似的。我们开始猜测:“是不是谁抓的时候,不小心把它们捏死了?”“还是它们相互残杀致死?”“有可能是中毒了。”一大堆想法出现在我们的脑海。

看到这样的结果,梨涡姐姐伤心地说:“我相信大家是爱这些金鱼的,你们不会去伤害这些小生命的,让我们祝愿小金鱼在天堂永远快乐!”大家听到梨涡姐姐这样说,都伤心地低下了头,每个人都为小金鱼默默祈祷!

这就是我们美丽、善良的梨涡姐姐!

点评:作者眼中,梨涡姐姐是“漂亮”“善良”的,开篇外貌描写后,通过具体事件展开描写其性格特点,情节简单但内容充实。文章详略处理较好,抓住一点,以小见大,于细微处见真情,于点滴间懂真谛。没有华丽的词藻,却满是真情实感,平实质朴的语言让梨涡姐姐的形象跃然纸上。

记事篇

第一次骑马

○王铎雯(六年级)

六点多钟,太阳已经露出了半个脸,我迈着轻快的步伐上了车。经过10 多分钟的颠簸,车终于停了下来,我们来到了靳寺马场。

一进大门,远处便能看见几匹马儿,它们中间最为“耀眼”的是一匹白马。这让小伙伴们都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走进马厩,虽然扑鼻而来的是一股难闻的气味,但我们毫不在意。一位和蔼可亲的叔叔为我们介绍这儿的马。这些马年龄都在10 岁以下,每匹马都有自己的“特长”,有的擅长速度,有的擅长跨越,让我们大跌眼镜的是有一匹马竟擅长“教书”,难道马儿也会教书?马儿也有老师学生之分?它们是怎样上课的呢?这一连串的问题出现在我的脑海中,让我百思不得其解。

该展示马术了,一位与我年龄相仿的男孩戴着头盔,身穿马术服,很轻盈地踏上会“教书”的那匹马的马镫,跨上马背,十分轻松地骑了几圈,我们直呼“牛”。

轮到我们了,本想着不骑,但看着大家都那么主动,我也耐不住性子,找了一件合适的衣服穿上,排起队来。我上马时有些费劲,两次才成功。骑在马上,踩上镫子,马跑了起来,我在马上一起一伏,直呼快点。会“教书”的马仿佛听懂了我说的话,竟加快了速度,这让我不由得有些紧张。最后,马又加快了速度,像苏炳添短跑冲刺那样快,我吓得大叫,但马却很平稳,随后渐渐停了下来。下马后,我有点惊魂未定。

在回家的路上,我们还兴奋地谈论着这次骑马的经历,回味起来,还有些意犹未尽呢。

点评:骑马活动前颇费周折,乘车路程不长,但到达目的地后又是听马场工作人员讲解,又是看别人展示,终于轮到自己时,“爽”“紧张”“吓得大叫”“惊魂未定”这些心理描写,很好地把第一次骑马的过程展现了出来。

(作文点评:张彩霞、杨叶 作文供稿:“家在静宁” 中小学生游学暨读写特训营)

猜你喜欢

插花皮影姐姐
Cлово месяца
月光皮影
不老的皮影
那篮叫灰姑娘的插花
皮影的来历
讽刺插花欣赏
认识“黑”字
皮影世家
巧手姐姐
插花如何保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