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陶渊明诗歌中的叠字研究

2019-11-27刘周霏

文学教育 2019年20期
关键词:陶诗叠字亭亭

刘周霏

喜用叠字是陶诗的语言特色之一,在陶渊明现存的124首诗歌之中(含联句一首),有115首五言诗使用了叠字;9篇四言诗中共使用了29处叠字,只有《酬丁柴桑》一篇没有使用叠字。陶渊明喜用叠字这一点,在钟书林先生的《隐士的深度:陶渊明新探》和李剑锋先生的《陶渊明及其诗文渊源研究》中已有论及。钟书林先生提到陶诗中的叠字“通常用于表现时间或空间概念”[1];李剑锋先生提到陶诗的叠字得《古诗十九首》的风神,以及陶诗的叠字运用具有散淡的特点。不过,书中关于陶诗叠字的论述都比较简略,所以本文将详细讨论陶诗中的叠字使用情况,探析陶诗叠字的渊源,以及叠字在陶诗中的语用功能。

一.陶诗叠字综观

陶渊明现存的一百二十四首诗中,一百一十五首五言诗,用到了九十六处叠字,九组四言诗,用到了29处叠字。使用频率较高的叠字有:“遥遥”7次,“依依”6次,“悠悠”6次,“行行”5次,“去去”5次,“亭亭”4次,“时时”3次,“迟迟”3次,“茫茫”3次。在陶集中用叠字最多的五言诗是《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和《和胡西曹示顾贼曹》,皆用了四组。

从词性上看,陶渊明诗歌中的叠字属性丰富,多数为形容词,比如“依依”、“暧暧”、“栖栖”、“翩翩”、“迟迟”、“寂寂”、“荣荣”、“明明”等;此外还有动词:“去去”、“行行”、“步步”;副词,表时间和频率:“每每”,“时时”、“ 年 年 ”、“朝朝”、“日日”、“夜夜”;名词:“人人”、“事事”;还有特别一点的叹词“咄咄”。在诗歌中将叠字用作副词、动词和名词的用法,于陶渊明之前是很少见的。

陶渊明虽然喜用叠字,但是并不刻意,叠字在陶诗中有对偶或者近似对偶的分布方式,“班班有翔鸟,寂寂无行迹”(《饮酒·十五》);“冉冉星气流,亭亭复一纪”《饮酒·十九》;也有自由散落的分布方式,“峨峨西岭内,偃息常所亲。”(《述酒》)“厉响思清远,去来何依依。”(《饮酒·其四》)总体来说以单句叠字居多。叠字的自由分布在《和胡西曹示顾贼曹》中体现的尤为突出,“不像《古诗十九首》一样放在相邻的分句里连用,而是散落在全诗不同的地方,既增加了绵长的韵致,又避免了模仿的生硬和雕琢。”[2]这首诗前八句写“可爱”的田园风光,后八句感物之盛衰与自身的遗憾,情感的转接突然,但是四组叠字在诗歌中的自然运用,使得整首诗具有了一种散淡流畅的气质。

二.陶诗叠字的渊源

(一)四言与《诗经》

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诗经》的诗歌语言有很多特点,尤为突出的要数诗篇中叠字的精妙,留下了很多为后世所激赏的叠字佳句。而《诗经》对于“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饮酒·十六》)的陶渊明来说,更是影响颇深。潘德舆说“陶公亦《三百》之苗裔”(《说诗牙慧》),是因为从陶渊明四言诗的章法、语句以及赋比兴的表现手法之中都能看到其脱骨于《诗经》的痕迹。

陶渊明的四言诗流传至今的有九首:《停云》、《时运》、《荣木》、《赠长沙公》、《酬丁柴桑》、《答庞参军》、《劝农》、《命子》和《归鸟》。刘克庄《后村诗话》说:“四言自曹氏父子、王仲宣、陆士衡后,惟陶公最高,《停云》、《荣木》等篇,殆突过建安矣。”[3]《诗经》对陶渊明四言诗的影响,首先体现在标题的命名,“陶渊明四言诗的题目明显受了《诗经》的启发,特别是《停云》、《时运》、《荣木》和《归鸟》四篇的命名直接受到《诗经》的影响,都是以首句中的两个字命名。”[4]除此之外,观察陶渊明四言诗中的叠字运用,可以发现陶诗中很多的叠字或是因袭、或是化用于《诗经》。例如:

《停云》的“霭霭停云,濛濛时雨”,“濛濛”形容微雨绵绵的样子,可见于《诗·豳风·东山》:“零雨其濛”;陶诗“翩翩飞鸟,息我庭柯”,“翩翩”,形容鸟类疾飞的样子,可见于《诗经·小雅·四牡》:“翩翩者鵻。”

《时运》的“迈迈时运,穆穆良朝”,“穆穆”表醇和美好貌,可见于《大雅·文王》的“穆穆文王”;“洋洋平泽,乃漱乃濯。”洋洋形容水势盛大的样子,可见于《卫风·硕人》的“河水洋洋”。

《荣木》的“采采荣木”与《周南·卷耳》的“采采卷耳”,“采采”都是形容植物茂盛的样子。

《答庞参军》的“惨惨寒日,肃肃其风”与《正月》的“忧心惨惨,念国之为虐!”,“惨惨”都表示忧心不安的样子;而“肃肃”与《召南·小星》中的“肃肃宵征”相同,都表疾貌。

《命子》的“亹亹丞相,允迪前踪”与《诗·大雅·文王》的“亹亹文王,令闻不已”和《诗·大雅·崧高》的“亹亹申伯,王缵之事”,“亹亹”都用来形容人勤勉不倦的样子。

当然,陶渊明的诗歌虽因袭但不蹈旧,其四言诗同五言诗一样,描写了自己的生活,比如“有酒有酒,闲饮东窗”(《停云》);揉入了自己的情感,比如“岂无他人,念子实多。愿言不获,抱恨如何!”(《停云》)这些四言诗中或有诗人饮酒为乐的生活细节,或有诗人对友人真切的怀想,这些细节和情感丰富了陶渊明的诗歌,使其四言诗在吸收了《国风》自然朴实与《雅颂》工丽丰腴的同时,保有自己的内容与风格。所以张谦宜《砚斋诗谈》说陶诗:“温雅和平,与三百篇近;流逸松脆,与三百篇远。”[5]许学夷《诗源辨体》说:“陶靖节四言,章法虽本风雅,而语自己出。”

(二)五言与《古诗十九首》及魏晋诗歌

关于陶诗源头,《诗品》说出于应璩和左思,然而正如袁行霈先生所说:“陶潜诗歌的渊源并不像钟嵘所说那么简单……与其说源出于应璩,不如说出于汉、魏、晋诸贤,应璩诗绝不足以笼罩他的。如果一定要在众多源头中特别提出三个来,则不妨说其源出于《古诗》,又绍阮籍遗而协左思之风力。”[6]其他两个暂时按下不表,先谈谈《古诗》即《古诗十九首》与陶诗五言的关系。

《古诗十九首》的叠字特色很明显,在部分标题里就十分醒目,比如《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青青陵上柏》、《冉冉孤生竹》、《迢迢牵牛星》、《凛凛岁云暮》和《明月何皎皎》。十九首中有十四首用到叠字,最多的一首之中用到六组叠字。《古诗十九首》在那个五言诗的发展略显青涩的时代,起着很重要的典范作用,随之后来的诗人在创作五言诗(尤其是乐府诗和拟古诗)之时,就十分注重运用叠字。

陶渊明的拟古诗虽未注明拟自何首,但从叠字的运用上却不难看出《古诗十九首》的遗韵。例如《拟古·其一》“荣荣窗下兰,密密堂前柳”与“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结构很相似,韵脚也一样;《拟古·其七》“皎皎云间月,灼灼月中华”,“皎皎”形容月亮可见《明月何皎皎》,“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纬”。而在陶诗中出现频率高达5次的“行行”,可见于《行行重行行》的“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除了拟古诗,陶渊明其他诗歌中的叠字运用也很有《古诗十九首》的意味,例如《拟挽歌辞·其二》的“荒草无人眠,极视正茫茫”意境与《回车驾言迈》中的“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很像;《拟挽歌辞·其三》的“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和《咏荆轲》的“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则类于《去者日以疏》的“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戊申岁六月中遇火》中“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描写夜晚的氛围,其意境也肖似《迢迢牵牛星》的“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诗经》与《古诗十九首》的影响不仅仅作用在了陶诗一家上,叠字在魏晋时代的文学作品中,并不是新鲜的生面孔。从不同作品中叠字的使用情况来看,可能有一部分叠字是那个时代的诗人们都爱用的。例如:

“悠悠上古”(《劝农·其一》)、“世路廓悠悠”(《饮酒·十九》)、“悠悠东去云”(《与殷晋安别》)的“悠悠”,表长久、遥远之意。可见于:“悠悠分旷野”(阮籍《咏怀》);“悠悠百世后”(左思《咏史》);“悠悠三千里”(蔡琰《悲愤诗》);“悠悠远行客”(曹植《杂诗》)“悠悠行迈远”(陆机《拟行行重行行诗》)。

“行行循归路”(《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其一》)、“行行失故路”(《饮酒·十七》)、“行行至斯里”(《乞食》)的“行行”,可见于:“行行日已远”(曹操《苦寒行》);“行行至吴会”(曹丕《杂诗》);“行行将日暮”(曹植《圣皇篇》);“行行将复去”(陆机《齐讴行》);“行行日已远”(石崇《王昭君辞》)。

“停云霭霭”(《停云》)、“蔼蔼堂前林”(《和郭主簿·其一》)的“蔼蔼”(霭霭)。可见于:“玄驷蔼蔼”(曹植《责躬》);“蔼蔼皆王侯”(左思《咏史》);“蔼蔼风云会”(陆机《日出东南隅行》);“蔼蔼庆云被”(陆机《吴趋行》);“蔼蔼方林”(陆机《赠顾令文为宜春令诗》)。

此外,还有“翩翩”、“去去”、“穆穆”等叠字在魏晋诗歌中的出镜率也不低。也许是由于魏晋时期,诗歌词采的发展还不够成熟,以及受《诗经》和《古诗十九首》的影响颇深,因此在形容某些意义的时候,叠字的运用大体是比较固定的,比如在形容月亮的时候,大多用表洁白貌的“皎皎”;形容风、被风吹起的衣袂时,大多用表轻盈貌的“飘飘”。

三.陶诗叠字的功能

(一)叠字的用法新创

在叠字的使用上,陶渊明有不少“新创”。这种“新创”在训诂学的角度看,更准确的表达应该是“词义的引申”。《训诂方法论》中讲词义的引申,有一种类型是“理性的引申”,“这些理性的认识常常反映出客观上的相对运动,因此,又常常与某种哲学史的相因关系一致。因与果、时与空、动与静、施与受、反与正、虚与实……都是相因相关的,因此可以互相引申。”[7]时与空的引申在陶诗中体现的尤其多,有的叠字在之前只被用在表示空间概念,而陶渊明将词义引申用在表示时间概念上,它们就具有了空间和时间上的两重涵义。这些叠字在陶诗中的出现频率较高,体现了陶渊明对世界的认知,以及独特的生命体验。例如:

“遥遥”,《和郭主簿》“遥遥望白云”,指距离遥远;《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遥遥沮溺心,千载乃相关”,指时间长。

“迢迢”,通常用来形容“路途漫长”,如《读山海经·其三》“迢迢槐江岭,是为玄圃丘”;在《拟古·其四》“迢迢百尺楼,分明望四荒”,指“楼高高的样子”;《戊申岁六月中遇火》“迢迢新秋夕”形容“秋夜漫长”。

“亭亭”,《戊申岁六月中遇火》“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读山海经·其三》“亭亭明玕照,洛洛清淫流”表示月亮高远的样子,《读山海经·其七》“亭亭凌风桂,八榦共成林”表树木高貌;“亭亭复一纪”形容时间的久远。

“悠悠”在陶诗中也同时具有时间和空间的概念,《饮酒·十九》“世路廓悠悠,杨朱所以止”形容空间的遥远,《劝农·其一》“悠悠上古,厥初生民”形容时间久远。

“去去”一词在此前的诗歌中多用为“远去”之意,比如“去去不可追”(曹操《秋胡行·其一》),而在陶诗中有死亡之意,为陶渊明首创,如“去去百年外,身名同翳如”(《和刘柴桑》);“去去欲转速,此生岂再值”(《杂诗·其六》)。

元好问说陶渊明“此翁岂作诗,直写胸中天”,但是想要言辞达意的直抒胸臆也并非易事。陶渊明对于语言的天才掌控力让他能够挖掘词语新的用法与内涵,词义的引申使陶渊明的诗歌词浅而意深,用平凡的词语达到超人的高度。

(二)叠字的情感表达

不同于整个时代“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的风气,陶诗的语言简洁明净,尤其体现在景物描写上。而在写景物这一方面,陶诗中叠字的出场率不可谓不高。例如,《戊申岁六月中遇火》的“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写七月将半的漫漫秋夜;《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的“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写隔世已久的凄清冬景;《饮酒》的“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写徘徊不安的孤鸟;《拟古》的“苍苍谷中树,冬夏常如兹”写四季郁葱的松柏;而这些叠字妙就妙在,描摹景物的同时也可表达诗人的情感。如《和胡西曹示顾贼曹》中“蕤宾五月中,清朝起南飔;不驶亦不迟,飘飘吹我衣;重云蔽白日,闲雨纷微微;流目视西园,晔晔荣紫葵”,南风飘飘、细雨微微、紫葵晔晔,连用三叠字描写了仲夏五月的田园风光,同时也表现出了诗人处于清新自然的光景中,不禁洋溢的欢欣之情。

蒋伯潜《论诗》里说“叠字在诗中往往可以表示具体的意感。”有学者谈诗歌中叠字的功能,常说“叠字增强了诗歌意象的形象性”,与其赞同这个说法,毋宁说是叠字增强了诗歌意象的意感。使用叠字并不能使一个意象变得惟妙惟肖,而是能使这个意象变得有感染力,达到“一切景语皆情语”的效果。所以“陶诗大多是写意传神的,即使描写景物,也不作纯客观的再现,而是将诗人的主观感受投射到外物之上。”[8]口中言语、眼前景象和心中情感,浑然相融,陶诗的写物不仅仅是写物,而是以叙述的态度来表达感慨,不着痕迹而情景妙合。

陶诗看似平白,实则深邃,朱光潜先生说:“凡是稍涉猎他的作品的人们对他不致毫无了解,但是想完全了解他,却也不是易事。”[9]看似平白的诗歌背后,是陶渊明深邃的思想和人生。探讨陶诗的语言艺术,能使后世离陶渊明的深邃更近一点。叠字在陶渊明诗歌丰富的语言艺术里,不过是冰山一角,然而从中我们可以略窥见这位大诗人的写作手笔,以及在陶诗与《诗经》、《古诗十九首》以及魏晋诗歌的渊源探讨中,发现各时代的文学作品之间的接受与联系。

猜你喜欢

陶诗叠字亭亭
咏 松
苏轼和陶诗研究综述
姜大同
陶渊明诗歌意象的张力
陶诗之桑意象管窥
汤亭亭的《女勇士》
叠字家园
叠字回廊
愿做一枝荷,一生只为你亭亭
成语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