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的隐喻分析与意象图式的构建

2019-11-26魏梦婷

文学教育 2019年11期
关键词:弗罗斯特罗伯特隐喻

内容摘要:诗人用诗歌抒情言志,而隐喻作为诗歌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其解读和意义的构建受到了越来越多语言学家的重视。本文以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隐喻理论(CMT)和概念整合理论(MIT)为基础,从罗伯特·弗罗斯特的三首诗A Girls Garden、Leaves Compared with Flowers和Desert Place中选取了在其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分析了诗歌中的隐喻,探讨了隐喻含义的构建过程,继而建立了“植物——人”和“动物——人”这两个意象图式框架。

关键词:概念隐喻理论 概念整合理论 罗伯特·弗罗斯特 隐喻

1.Lakoff和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

诗歌中充满了隐喻,因而诗歌被称为隐喻式语言,可以说诗歌与隐喻是互为依存的关系[1]。语言学自上世纪起就对隐喻进行研究,从单纯的语用学视角到现今的认知语言学视角,有关隐喻的理论进一步得到发展。其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是Lakoff和Johnson合著的《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在其中,他们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即CMT)。他们认为隐喻是概念系统中从一个认知域“源域”向另一个认知域“目标域”的跨域结构投射。在“A即B”这一形式中,B则可以被称为概念隐喻。源域通常相對具体,而目标域则更加抽象。这一理论的提出使隐喻突破了以往的修辞学特性[2]。

2.Fauconnier的概念整合理论

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CMT并不适用于所有隐喻,尤其是一些新奇的隐喻,这是由隐喻的特点所决定的。不同于含义相对固定的转喻,隐喻含义常常会随着人们的需要而发生改变,进而出现新的隐喻,最常见的如漫画、宣传广告等,但概念隐喻理论却无法解读这一类隐喻。为了弥补这一不足,语言学家Fauconnier提出了概念整合理论(Conceptual Integration Theory,即CIT)。在该理论中,之前的“源域”和“目标域”的双域单向映射被发展成了四个心理空间(mental space)的双向映射,即输入空间1(Input1)、输入空间2(Input2)、类属空间(Generic Space)和合成空间(Blending Space)。从两个输入空间中提取出共有的相似部分构成类属空间,而两个输入空间的成分再经过选择性的跨空间映射整合成合成空间。四个心理空间为解读新奇理论提供了更多的途径。此外,Fauconnier还创造性地提出了层创结构(emergent structure)。该结构中的成分除了来自于两个输入空间外,还利用组合(composition)、完善(completion)和扩展(elaboration)这三种人类认知操作建立了两个空间之间不存在的新联系。由此可以看出,尽管概念整合理论的目标也是理解隐喻,但其主要着眼于揭露隐藏在不同含义构建之下的更深层次的内涵。与概念隐喻的双域隐射相比,心理空间是建立在双方更加具体且稳定的经验之上的暂时性结构。Fauconnier指出,认知语言学研究应将重点放在认知结构的创建和某个概念系统的认知解读上,而一句话的解读也可以被看成意义构建的完整过程。由于诗歌中的隐喻具有原创性、跨域性、超常规性等特征,其意义构建过程和推理机制更需要借助较为复杂的多空间投射机制来解释[3]。

3.诗歌中的隐喻与意象图式的构建

罗伯特·弗罗斯特是美国著名的现代诗人,由于他创作的诗歌自然天成,田园气息浓厚,因此人们尊他为“自然诗人”[4]。他在论及诗歌时说:“诗始于普通的隐喻,巧妙的隐喻和‘高雅的隐喻,适于我们所拥有的最深刻的思想。诗为以此述彼提供了一条可行之路。……近些年来我一直想一步步地使隐喻成为全部思想”[5]。细读他的作品,我们会发现其大部分作品中都充满着隐喻。甚至一些带有隐喻含义的意象会在不同的诗歌中反复出现,例如“雪”、“花”、“树”、“鸟”。由此可以看出,诗人极为擅长用一些平凡的意象,利用隐喻去抒情表意。弗罗斯特诗歌另一特点是,他大多描写的是关于大自然的场景,其中的意象也是以动植物为主,以自然事物去隐喻人类或社会是他惯用的写作技巧之一,在弗罗斯特看来,自然是社会的象征,可以反映社会心理和人类心理,例如Once by the Pacific,The Wood-Pile,Wind and Window Flowers等。纵观他的作品不难看出,其大部分作品都充满悲观色彩,这和他的个人经历息息相关。他的一生多灾多难,年幼时父母相继去世,患病的妹妹也死在医院里,中年时妻子患病去世,年老时儿子自杀身亡。这些无疑对他来说是个巨大的打击。他的一生都是在孤独、贫困、哀怨中度过的。尽管在现实生活中遭遇生死离别,但在他的诗歌中我们却可以读到一个个鲜活的的意象,并且他赋予了这些意象深刻的生命含义。他一生居住在乡村,所以他观察自然、热爱自然、赞颂自然,而大量使用隐喻也是其作品中一个重要的特色。在理解这些隐喻时,读者常常无意识地去使用意象图式的构建去理解复杂且抽象的概念。这一构建过程通常分为两类:一类是广为流传的且相对固定的隐喻,它们可以构建我们思考的方式。另一类是一系列的隐喻概念,使得读者可以将某个隐喻应用到某些情景中去。基于此,为了构建弗罗斯特诗歌中的意象图式,我们首先需要将带有隐喻含义的部分与非隐喻部分区分开来。

笔者选取了在自然界常见的几种实体意象如花、风、动物等,而这些意象都是非隐喻的,因为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触碰它们。但诗人却将深刻的含义嫁接在了这些看似简单的事物之上。他认为自然就是人生,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都可以在人类社会中找到对应。结合具体诗歌,笔者总结出两种隐喻意象图式的构建。

首先是“植物——人”框架。植物是自然界一个极为重要的部分,在整个生态系统中与其他事物关系紧密。“植物----人”这一框架包含两个方面,首先,植物有其内在的特点,如发芽、开花、死亡。而这三个属性则可以被隐射到人类身上,因为人是社会构成的最基本的因素,就如植物在自然界中的地位一样。笔者之所以将这两者结合成一个框架是基于人类和植物的共同特点之上的。当植物开始发芽之际,就如同婴儿一样,象征了一个新生命的开始。在春夏秋三季,大部分的植物枝繁叶茂,硕果累累,象征着人类正处在风华正茂的时期,对于大部分的人来说,这是最有活力、最成功的阶段,人们会尽最大努力来实现目标。这一隐喻隐射在A Girl's Garden一诗中有很好的证明。

A neighbor of mine in the village/ Likes to tell how one spring/ When she was a girl on the farm, she did/ A child thing. /One day she asked her father/ To give her a garden plot/ To plant and tend and reap herself,/And he said, ‘ why not?/ In casting about for a corner/ He thought of an idle bit/ Of walled-off ground where a shop had stood. /And he said,‘Just it. And he said,/‘That ought to make you/ An ideal one-girl farm,/ And give you a chance to put some strength/ On your slim-jim arm./ It was not enough of a garden,/ Her father said, to plough;/ So she had to work it all by hand,/ But she doesnt mind now./ She wheeled the dung in the wheelbarrow/ Along a stretch of road;/ But she always ran away and left/ Her not-nice load,/ And hid from anyone passing./ And then she begged the seed./ She says she thinks she planted one/ Of all things but weed./ A hill each of potatoes,/ Radishes, lettuce, peas,/ Tomatoes, beets, beans, pumpkins, corn,/ And even fruit trees./ And yes, she has long mistrusted/ That a cider apple tree/ In bearing there to-day is hers,/ Or at least may be./ Her crop was a miscellany/ When all was said done,/ A little bit of everything,/A great deal of none./ Now when she sees in the village/ How village things go,/ Just when it seems to come in right,/ She says, ‘/ I know! Its as when I was a farmer─/ Oh, never by way of advice!/ And she never sins by telling the tale/To the same person twice.

筆者基于CMT理论,利用双域映射来分析本诗中的隐喻。首先,小女孩希望父亲给她一个花园来种植植物和蔬菜,但因为土地面积有限,父亲并没有告诉她如何种植。随后他发现了一块不大不小的土地,小女孩便开始了她的劳作。然而,最终她只收获了一些野草。显然,花园一开始是小女孩的梦想,因为只要有了属于自己的花园,她就能拥有自己的果实。因此这里花园隐喻了梦想。接下来诗人写到“A hill each of potatoes,/Radishes, lettuce,peas,/Tomatoes, beets, beans,pumpkins, corn,/And even fruit trees.”这些都是女孩的期盼。因此,基于“植物——人”框架,收获的时刻就是女孩最辉煌、最有成就的时刻,而不同的果实既可以理解成是人所获得的不同成就,也可以被解读为是迈向成功的一个个步骤。然而,诗歌接下来的内容并没有如读者预期的那样发展,诗人写到“Her crop was a miscellany/When all was said done,/A little bit of everything,/A great deal of none.”一开始小女孩很渴望实现梦想,也不介意辛苦的劳作。但随后她总是半途而废去做其他有趣的事。从“She says she thinks she plantedone/Of all things but weed.”一句不难看出,最终她只得到了一堆无用的野草,所有的努力付之东流。weed这一意象暗喻了失败,她的梦想彻底毁灭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整个花园隐喻的小女孩想独立的梦想,而野草是现实中的失败(图2)。

此外,After Apple-Picking一诗同样可以暗示这一隐射。苹果的丰收不光是果农种植果树后得到的成就,更是他追求并得以实现美国梦的成就。因此植物的茂盛期和丰收期暗示了人类在其最成功的时刻所获得的成绩。最后,死亡来临。植物变得枯萎,叶落土壤。例如,在The Wood-Pile一诗中,“wood-pile”这一意象不仅是植物的凋零,更是人类精神世界的沉沦堕落。简言之,植物一生的生命循环皆可以与人类世界相呼应。

此外,在这一框架的另一方面中,植物也可以被看成是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众所周知,大自然必须拥有植物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自然,社会与之相同。人类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不同植物之间的关系就如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些植物枝繁叶茂,所开之花娇艳无比,吸人眼球。相反,一些则平淡无奇,以至于我们常常忽略其存在。弗罗斯特观察到这一特点并将其运用到诗歌中。在他的作品里,一些人犹如美丽的花朵受众人的喜爱,另一些人无论外表还是事业都极其平庸,但诗人并不歧视这一类人群,因为在他眼中,自然正是由这样一些“平凡”的植物构成,而那些美丽的花朵一样会面临死亡,它们最终的归宿也一样是魂归土壤。因此弗罗斯特在他的诗歌中常常会关注一些渺小、不显眼的小事物。在Leaves Compared withFlowers一诗中,诗人利用两种事物——树叶和花朵,分别隐喻了生活中不同的两种友谊。

A trees leaves may be ever so good,/So many its bark, so many its wood;/ But unless you put the right thing to its root/ It never will show much flower or fruit./ But I may be one who does not care/ Ever to have tree bloom or bear./ Leaves for smooth and bark for rough,/ Leaves and bark may be tree enough./ Some giant trees have bloom so small/ They might as well have none at all./ Late in life I have come on fern./ Now lichens are due to have their turn./ I bade men tell me which in brief,/ Which is fairer, flower or leaf./ They did not have the wit to say,/ Leaves by night and flowers by day./ Leaves and bark, leaves and bark,/ To lean against and hear in the dark./ Petals I may have once pursued./ Leaves are all my darker mood.

首先,在本诗中,tree是某个或某群人。任何人想要在社会立足,除了需要自身的勇气和毅力之外,朋友也是极为重要的。不同的友谊会带来不同的影响。因此弗罗斯特用flowers和leaves隐喻了两种不同的朋友。基于CMT理论,我们可以找到两个概念域之间的结构相似性。1到4句中,诗人暗示了一个人需要有社会联系,就像一颗树必须要拥有一些“合适的东西”(“right thing”)才能开花结果。但随后诗人调转笔头,他认为对于树来说,拥有树叶和树皮足以。大众普遍认为花朵更迷人,但诗人却把树叶放到了一个更为重要的位置上。如果站在树的角度,尽管花朵会让树木更加美丽,但一颗不开花的树仍然可以被认为是真正的树,但若没有树叶,情况则反之。对于人类来说,有一些事物是必要的,如食物。但有些食物并不像食物那般重要。我们仅仅是出于心理上的快乐或其他情感需求才需要它们。友谊也是如此。基于“植物——人”框架,人类友谊也一样拥有植物的某些特征。外表靓丽的花朵就如同看似轰轰烈烈、令人羡慕的友谊,但实质是虚无缥缈的,即使没有这类友谊,生活依旧可以继续。树叶虽然朴实无华,但它却是树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它则象征了一种更为真实的友谊。失去它,生活则会发生改变,就如同树叶掉落后,树木就会开始枯萎一样。随后诗人提出了问题——花和树叶,到底哪个更美?但他并未给出直接的回答,而写到 “Leaves by night and flowers by day.”此句看似是诗人在告诉读者花朵更美丽,但随后从“Petals I may have once pursued./Leaves are all my darker mood.”可以看出他再次强调了对于树木来说树叶的重要性,进而暗示了真正友谊的实质(图3)。

构成大自然的第二个重要因素是动物,笔者在分析了弗罗斯特诗歌后得出的第二种框架即“动物——人”框架。与“植物——人”框架不同,此框架基于两点。其一是在四季,尤其是冬天,人与动物相似的状态。例如“雪”在他的作品中是一个常见的意象,诗人观察到所有动物在大雪纷飞的日子里都会待在巢穴里,由此我们可以解读出,寒冷萧条的冬季暗喻了一个人际关系冷漠的孤寂社会。在此之中的人类就如同冬眠的动物般安静而渺小,因为在严冬,人们通常更愿意待在家里,封闭在自我世界中。因此就像冬天的大自然一样,整个社会也失去了活力。这一照应可以在Desert Places一诗中找到。

Snow falling and night falling fast,oh, fast/In a field I looked into going past,/And the ground almost covered smooth in snow,/But a few weeds and stubble showing last./The woods around it have it--it is theirs./All animals are smothered in their lairs./I am too absent-spirited to count;/The loneliness includes me unawares./And lonely as it is that loneliness/Will be more lonely ere it will be less--/A blanker whiteness of benighted snow/With no expression, nothing to express./They cannot scare me with their empty spaces/Between stars--on stars where no human race is./I have it in me so much nearer home/To scare myself with my own desert places.

基于CIT理論,我们可以得出两个输入空间——荒地和生活。此诗歌中,诗人描述了一些场景,我们选取一个典型的场景作为类属空间,即雪、动物、野草和星星。通过概念整合,第一个合成空间如下:

首先,大自然充满活力,但大雪却覆盖了自然界的色彩,杀死了动植物,一切都是死气沉沉的。换言之,大雪就如同生活中会扼杀一切快乐的事物。因此在弗罗斯特诗歌中,雪这一意象体现了无助的情感。此外,动物在冬天的活动力会减弱,它们更趋向于待在巢穴里以躲避寒冬。其次,根据“动物——人”框架,本诗的动物暗喻了在社会中孤独的人,他们没有朋友,也没有过多的社会关系。相反,从“But a few weeds and stubble showing last.”一句可以看出,野草却不惧大雪,企图冲破其覆盖。这一意象象征了社会中那些敢于与生活对抗的人。但在大雪面前,野草却显得势单力薄。最后,诗人提到星星之间的距离如此之大,但却不能与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相比,这与上文提到的孤独的生活相照应。这些因素投射到“生活”这一概念中,得出下面的概念整合图示(图4)。

第一个合成空间有四层含义:1、大雪覆盖了生活中的快乐;2、动物躲在巢穴里与社会失去联系;3、野草代表了那些勇于突破孤寂社会的人;4、星星之间的距离象征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第一个合成空间再与第二个输入空间“生活”整合,进而形成第二个合成空间,即生活的无助和绝望。

4.结语

诗歌的意象和象征物是诗歌的灵魂,也是诗人深刻思想的外在表现, 没有适当的意象及象征物也就不可能真正去理解和反映诗人的思想和内心世界[6],因此如何理解隐喻是成功解读诗歌的关键。本文运用概念隐喻理论和概念合成理论,建立了“植物——人”和“动物——人”这两个隐喻框架,为研究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中的隐喻提供了新的视角。

参考文献

[1]侯艳芳,从意向性视角看诗歌隐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11):106-108

[2]王林海、刘秀云,基于概念整合理论的多模态隐喻性语篇的解读[J],外语电化教学,2013(154):28-32

[3]王晶芝、朱淑华,概念整合理论视角下的雪莱诗歌通感隐喻探析[J],外语学刊,2013(3):36-41

[4]张贯之,罗伯特·弗罗斯特:友情情感下的挽歌与其诗歌创作的尊严[J],外国文学,2013(9):68-73

[5]曹明伦,罗伯特·弗罗斯特诗集(下)[M],辽宁:辽宁出版社,2002:924

[6]邓建平、刘长岭,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意象特点及其解读[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50-52

基金项目:(1)2017年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于概念整合理论的多模态隐喻在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中的认知解读”(項目编号:2017SJB0495);(2)2017年全国高校外语教学科研项目:“中外古典诗歌中隐喻与转喻的互动研究”(项目编号:2017JS0014B);(3)2017年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研究课题:“基于英语学习软件的大学英语听说教学功效研究”(项目编号:2017-R-55234).

(作者介绍:魏梦婷,金陵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认知语言学及二语习得研究)

猜你喜欢

弗罗斯特罗伯特隐喻
一片云彩
Looking Forward/by Robert Louis Stevenson期待
爱的隐喻
新老天王技术档案“解密”之弗罗斯特:最善于把控“弧度”的天王
虚张声势
没有鸟叫,关了窗吧
勇敢与懦弱
论隐喻理论构建的参照维度及连续统
概念隐喻新类型中的认知机制探讨:共现性还是相似性
基于隐喻相似性研究[血]的惯用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