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噻嗪酮防治马氏粉虱药效试验

2019-11-26胡月田立超周涵宇

绿色科技 2019年19期

胡月 田立超 周涵宇

摘要:为探究低毒农药噻嗪酮对马氏粉虱的防治效果,以联苯菊酯为对照,采用喷雾法研究了噻嗪酮对马氏粉虱初孵幼虫的防治效果,并测定了30d后虫体大小。结果表明:噻嗪酮不同处理对马氏粉虱防效不同,但与对照药剂防效无显著性差异,且各处理组30d后虫体大小均显著小于空白对照组,说明噻嗪酮可对马氏粉虱进行有效防控。

关键词:噻嗪酮;马氏粉虱;药效试验

中图分类号:$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9)19-0156-02

1引言

马氏粉虱是重庆地区常见园林植物天竺桂上的主要害虫,该虫以若虫群集在桂花叶片背面剌吸植物汁液,使叶片失去光泽,提早脱落,严重时几乎所有叶片背面布满虫体,影响景观效果。噻嗪酮是一种具有良好选择性的高效、长效昆虫生长调节剂,对飞虱、粉虱、介壳虫等具有良好的控制作用,可抑制幼虫蜕皮而致其死亡。我国对马氏粉虱的研究报道较少,目前没有针对性的防控药剂,且没有相关防控的报道。因此本文以噻嗪酮为试验药剂,以联苯菊酯为对照进行药效试验,对探索马氏粉虱有效防控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2材料与方法

2.1试验材料

试验药剂: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山东淄博绿晶农药有限公司)。

对照药剂:5%联苯菊酯悬浮剂(江苏功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供试对象:天竺桂马氏粉虱。

2.2试验方法

设置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600倍、1000倍、1500倍液,5%联苯菊酯悬浮剂1000倍液和清水对照共5个处理,采用常规茎叶喷雾法,在马氏粉虱初孵幼虫时期(长约0.3l mm,虫体白色,可近距离移动)将配好的药液均匀的喷洒在相应的植物叶片背面。整个试验期间仅施药1次。施药前统计各处理虫口基数,每棵树在东、南、西、北4个方位选取4片叶,做好标记,施药后分别于7d、15d、30d进行调查,采用肉眼观察记录活虫数(虫体紧贴叶面,周围无异常视为存活;虫体翘起或被白粉包围视为死亡),并于30d测量各处理组马氏粉虱幼虫体长。

幼虫体长测量方法:施药前测定幼虫大小,药后30d分别对噻嗪酮600、1000、1500倍液,联苯菊酯1000倍液及空白處理进行测定。具体方法为:各处理随机挑选4片叶,每片叶随机挑选3只幼虫,通过体视显微镜和0.01mm测微尺进行虫体长度测定,对测定结果进行spss软件分析。

2.3数据处理

根据调查数据计算各处理的防效(校正死亡率),按公式(1)、(2)计算,计算结果保留到小数点后2位。

并对结果进行方差分析(spss统计软件),观察不同处理之间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

3试验结果

由表1可知,噻嗪酮不同处理浓度对马氏粉虱防效不同,其中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和1000倍液处理7d防效较低,仅为20.16%和39.46%,1500倍液7d后防效达72.83%,对照药剂5%联苯菊酯悬浮剂1000倍液处理防效达71.35%,但方差分析显示,各项数据均无显著性差异,说明调查结果波动较大,数据集中程度差;15d后噻嗪酮不同浓度处理防效为57.30%~73.94%,与对照5%联苯菊酯悬浮剂1000倍液处理防效相当,亦无显著性差异;30d后,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600倍液防效达70.79%,略高于1000倍液处理的66.43%,但任然低于1500倍液处理的89.03%,各处理防效均无显著性差异。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处理组各天防效均高于600和1000倍液处理组,这可能与药剂作用方式及试验环境相对复杂有关,如天敌活动,降雨量大等。

由表2可知,施药前虫体大小约为0.31mm,药后30d 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600和1500倍液处理组虫体大小无明显变化,分别为0.31~0.29mm;1500倍液处理组大于1000倍液处理组的0.34mm,且有显著性差异;对照5%联苯菊酯悬浮剂1000倍液处理30d后虫体大小为0.32mm,与施药前虫体大小和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不同浓度处理虫体大小均无显著性差异;而空白对照组虫体大小明显增大,达到0.46mm,显著高于各药剂处理组。

4结论与讨论

由上述试验结果可知,通过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600~1500倍液处理后,天竺桂马氏粉虱得到有效控制,30d后整体防效均高于60%,但与对照药剂5%联苯菊酯悬浮剂i000倍液处理相比,防效较差,方差分析无显著性差异,说明试验药剂处理防效与对照药剂处理防效相当,也表示各处理组数据波动较大。药后30d不同处理马氏粉虱虫体大小与空白对照存在显著差异,进一步说明噻嗪酮及联苯菊酯处理对马氏粉虱有较好的防治效果,能使附着在叶面上的马氏粉虱生长受阻,或直接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