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想悟构建诗意之美
——以《散文诗两首》为例

2019-11-26■代

甘肃教育 2019年20期
关键词:金色花红莲荷叶

■代 燕

(兰州市教科所,甘肃 兰州 730046)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让学生获得美的熏陶,培养学生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能力。诗词是作者“情动而辞发”的产物,集绘画美、音乐美、思想美、意蕴美于一身,因而诗词教学一定要关注其“美”。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感受、触摸到《金色花》和《荷叶母亲》两首诗歌的美呢?

一、充分诵读感受诗歌韵律,以读传情还原诗歌

诗歌语言凝练,形式精致,讲究韵律和节奏。如《金色花》这篇散文诗不适宜过度分析,最好只教学生反复诵读。

第一步,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基本的感情基调。全诗是以孩子的口吻表达对母亲的依恋之情,语言简洁、清新、细腻,读时应当语气轻盈,语速欢快,读出句子中“笑嘻嘻”“暗暗匿笑”“悄悄地开放”这些词的感觉,身临其境,情感随之跳动,读出味道。

第二步,加以想象。三个生活场景非常美好,当妈妈沐浴后湿发披肩,穿过金色花的林荫,在小院做祷告;当吃过午饭,妈妈坐在窗前读《罗摩衍那》,树的阴影落在妈妈头发与膝上;当黄昏妈妈拿了灯去牛棚,孩子的突然出现。学生应当边诵读边感悟这一幅幅美好画面,初步感受泰戈尔诗歌具有宗教氛围的爱的气息。

第三步,读出抒情节奏。从整体看,柔和甜蜜的欢喜,孩子俏皮的跳动,静谧氛围的沉静。指导学生读好这些情绪,把握好朗读的节奏,很容易唤起学生的心理体验,字句的美妙自然显现,根本无需对文本细割、分析。如此原汁原味地教学生诵读,在声音、意境的感染下,还原诗歌一个有机的整体。

二、借助想象感受情境(画面),体味意韵(境)之美

叶圣陶先生说:“要鉴赏文艺,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在审美教育中,当学生有一定的认识后,随即而来便是如何通过想象与联想,把感知理解串联成完整的艺术形象。

《金色花》篇幅短小,意蕴丰富,写的是一个假想,“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由此生发想象——一个神奇的儿童与他母亲“捉迷藏”。三个场景依次是:妈妈祷告时,孩子变成的花散发香气;妈妈读书时,孩子投影于书页;妈妈拿灯去牛棚,孩子突然恢复原形。在这里,我们借助场景的描绘,展开想象,读到了诗歌中的母亲是沉静的、虔诚的,安详的,也是善良的、慈爱的;“我”是天真活泼、机灵“诡谲”的,又是天生善良的。深入品味,这个小精灵有着无所不能的神性,它一动意念,就变成了一朵金色花。金色花是印度圣树上开着的,诗人吟咏此花,本来就含有对神的虔敬,创造了一种宗教氛围。同时,母亲是一个虔诚的宗教徒——沐浴后祷告、窗前读《罗摩衍那》,保持着一种沉静、安详的性格,也给诗作带来了些许宗教氛围。

再看《荷叶·母亲》第四自然段,阅读此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感受画面所营造的景致之美。作者以饱蘸深情的笔触,描绘了夜雨后两缸莲花的情状,景致美,画面美。一白一红,白莲在繁杂的雨点的摧残下凋零了,“白瓣儿小船般散漂在水面”,那小小的莲蓬和淡黄色的花须孤零零地留在梗上,凄清、冷落。那朵初开的、亭亭玉立的红莲,是高雅、清芬、瑰丽的形象。从审美的角度而言,亭亭的红莲自有蓬勃茁壮之美,消逝的白莲又何尝不是生命的自然之性?所以,在对比中的厚此薄彼,窄化了学生的思维与审美。

三、走进诗人的情感,理解诗中蕴含的哲理,感悟诗歌思想意蕴之美

学生为什么要欣赏文艺作品,为的是要启发心灵,实现一个完美的人生。阅读诗歌,领略诗人的情思,受到精神的感染和美的熏陶,才是完成了文本对学生美的教育和感染。

《荷叶·母亲》一诗中“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无遮拦天空下的荫庇?”诗人被雨打红莲,荷叶护莲的生动场景所感动,从而联想到母亲的呵护与关爱,表达了对母亲的赞美之情。诗人撷取生活中细小的物象,捕捉刹那的灵感,抒发内心丰富的情感,蕴含着深深的哲思。

语文教学是富有生命力和丰富情趣的,语言的丰富表现力会带给学生美好的享受和感悟。诗歌的教学只有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还原诗歌的原汁原味,借助想象体会画面意境之美,感悟理解诗中蕴含的哲理与情思,方能准确解读,读出诗歌之味,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和鉴赏能力。

猜你喜欢

金色花红莲荷叶
金色花
初中数学高效作业分析研究
蒲公英
伴着汽笛穿越“金色花海”
荷叶像什么
蒲公英
荷叶圆圆
荷叶伞
小蚂蚁喜欢躺在荷叶上
蔡红莲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