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索乡村振兴的动力机制 上海市农村经济学会举办学术研讨会

2019-11-26

上海农村经济 2019年11期
关键词:上海市动力上海

■ 本刊记者

为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实现“治理有效”的发展目标,2019年11月14日,由上海市农村经济学会、上海财经大学三农研究院和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信息所联合举办的“上海乡村振兴动力机制研讨会”在上海财经大学红瓦楼236 会议室召开。

作为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第十三届学术活动月系列活动之一,研讨会上,来自本市高校、农业农村主管部门、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济济一堂,围绕“如何增加上海乡村振兴动力机制”展开了深入研讨。会议由上海市农村经济学会会长王东荣主持。

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系主任赵德余教授作了题为《要素—资产转换视角下乡村振兴的动力机制》的报告。赵德余教授主要从要素如何转化为资产、如何持久转换和“金山银山如何分配”等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第一,要素如何转化为资产?赵德余教授提出其关键在于产业发展。因为产业是要素的载体,而其他主要要素,如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和环境等要素资源均可通过产业产生持久收入流。第二,如何持久转换?赵德余教授提出主要体现在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效应上。一方面,要素转换为经济收入后增加了农民的获得感;另一方面,村集体经济分红后农民对环境的保护意识提高,产生了持久动力机制。第三,“金山银山”如何分配?赵德余教授提出要想让老百姓分享“金山银山”,村集体经济一定要有收入分红机制,要充分与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

上海市农业农村委村镇建设处汪琦作了《美丽乡村建设实践与探索》的报告。上海美丽乡村建设分为村庄改造、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美丽家园”工程建设三个阶段。村庄改造重在保基本,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关键是美在生态、富在产业、根在文化。“美丽家园”工程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基础,奠定上海乡村底色;以持续推进美丽乡村示范村为载体,形成上海乡村一抹绿色;以探索实施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为标杆,绘就上海乡村全色。当前上海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主要表现在八个方面:第一,规划与策划——对乡村的认识从模糊到清晰;第二,布局形态的优化——从无序到有序;第三,生态环境的修复——从脏乱到清洁;第四,村容风貌的打造——从粗糙到精致;第五,发展动能的培育——从单一到多元;第六,文化精神的提振——从外形到内涵;第七,运作动能的提升——从短期到长期;第八,治理效能的升级——从传统到现代。汪琦还介绍了吴房村、塘湾村、革新村、向阳村、莲湖村、园艺村等上海美丽乡村建设的实践案例。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顾海英教授的报告题目是《上海进一步推进农民居住相对集中的难点和对策思考》。顾海英教授指出,当前上海农村集中居住的总体福利维度上升,农民居住相对集中成为上海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实现形式之一,但宏观和微观诉求存在显性问题,总体推进不如预期。推进上海农村居住的目标导向应为:优化土地资源配置,集中节约用地;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激发乡村发展活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她基于新政实施调研发现上海农村集中居住主要存在五个难点问题:镇保户宅基地建房资格权的认定问题;农民集中居住的意愿差异明显问题;集中上楼与集中平移执行中的安置面积差异问题;推进农民集中居住镇级资金支持压力大的问题;集中居住农民后续权益保障以及撤并区域后续建设和空间管控问题。为此,需要分类梳理户籍,厘清农民集中居住区域人口构成状况;针对历史遗留问题,结合乡村的实际情况,进一步细化宅基地建房资格权的界定;实施分类引导,细化农民集中居住的操作标准。

同济大学国家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程国强教授的报告题目是《如何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程国强教授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首先,农业增长动力是否出现弱化趋向。一方面,农业总产值不增反降;另一方面,农业增长的基础不断弱化。但要素方面并未发生显著变化,主要体现在土地和劳动力资源并未减少,说明农业增长动力出现了弱化趋向。第二,为什么农业发展内生动力弱化?一方面,农地流转难以促进规模化生产,上海可能不适合中国普遍的农业框架;另一方面,农业生产成本高,主要体现在物质与服务费用、人工成本和土地成本等方面。同时,上海市农村转移性收入高,保障外溢性作用明显。最后,程国强教授分别从政府与市场的边界与定位、加快农业经营制度创新升级、率先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和政府职能改革优化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上海财经大学三农研究院院长吴方卫教授以《走精简集约型发展道路、形成‘城乡共生’型的上海特色乡村》为题,作了如何发展具有上海特色的乡村发展实践探索的报告。他认为,上海首先由于缺乏有效的农业产业组织,导致农业发展动力机制存在问题。其次,乡村存在严重的凋敝。主要体现在:一方面年轻人大量流入城市,农村留下的大部分是老年人;另一方面,乡村建设缺乏特色。第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存在问题。为此,应以产业制度改革为切入点,合理规划经营组织农村的三块地,逐步规划、执行和落地;以建设美丽乡村为抓手,建设一个好的环境;通过都市建设,提高都市乡村发展能力;探索城乡共生,尽量做到城中有乡、乡中有城,共同发展。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信息所的刘增金副研究员作了题为《增强上海农村发展动力研究》的报告。他认为,首先,上海增强农村发展动力的内在逻辑在于要进一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关键是要发挥国际大都市的比较优势,重塑城乡关系,着力增强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要以绿色田园、美丽家园和幸福田园为三大重要抓手。其次,上海农村发展动力不足表现在绿色农业发展、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村社会治理等方面,他分别从市场视角,政府视角和社会视角分析了上海农村发展动力不足的原因。他指出,乡村振兴要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目标,以绿色农业发展、村集体经济发展、农村社会治理为增强农村发展动力为重要抓手,充分发挥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村民、村集体和政府、市场、社会力量的作用。

上海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王振研究员的报告题目是《寻找乡村产业兴旺的上海之路》。他提出,上海乡村振兴不能只靠转移支付,否则乡村发展很难,要大力发展产业,如果没有产业支撑,乡村振兴发展就不会产生持久动力。而同时乡村振兴主要包括两个范围:一是纯农村,二是城中村,要两手一起抓。当前上海乡村振兴存在主要问题有:农业提质增效缺乏规模化基础,农业绿色发展的基底改造力度不够,催生乡村经济新动能尚未形成探索性思路。要通过引进农业优质企业,推进规模化专业化,推进产业融合,导入文化旅游产业等方面外力为乡村产业注入新动能。

在讨论与交流环节,原上海市农委主任、上海市人大财经委主任袁以星等专家学者作了点评。袁以星指出:首先,乡村振兴战略中,总书记提出五个振兴,缺一不可。这五个方面的统一协同性、关联性和整体性容易被忽略。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不平衡和不充分两方面,而城乡发展更能体现不平衡和不充分,农民尽管拥有土地,收入也在逐步提升,但如何让农民有更多获得感,这就是乡村振兴的动力机制所在。

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农村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对于发展经济学和发展政策的理论与实践是一笔极其宝贵的财富,值得农经学界认真总结。与此同时,上海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其乡村振兴既具有普遍性,也具有其特殊性。通过对近年来上海市农村改革与发展的基本经验和基本规律的总结和提炼,进而逐步找到上海市乡村振兴动力机制所在,并指导上海市新一轮农村改革的实践,也正是本次研讨会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猜你喜欢

上海市动力上海
上海电力大学
学习动力不足如何自给自足
上海市风华初级中学
上海之巅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上海市房地产学校
腾势400 用在上海市区的来回穿梭克服里程焦虑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10)
动力船
上海──思い出の匂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