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识语言魅力,听笔者声音
——关于加深学生文本理解的有效尝试

2019-11-26骆淑芬

读与写 2019年2期
关键词:文意语境词语

骆淑芬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五常中心小学 浙江 杭州 310000)

要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提高课堂效率,加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达到与笔者心灵上的沟通,从而深化语文课程的价值。同时,《新课标》也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加深对文本的解读有助于提升课堂效率,培养学生语用能力,从本质上提升教学质量。那么,在常态课上,教师如何帮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解读呢?根据日常生活中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这需要教师的有效引导。那么,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有效引导”,充分担任好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这一重要角色呢?

1.潜心会文,细嚼语言,理解文意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意自见。“读”是解读教材的前提和基础,是实现教者与文本对话最传统最有效地方法之一。要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读”最关键。那么,如何引导“读”便至关重要了。一年级下册《两只小狮子》一课中对“两只小狮子”的理解,在课前大多孩子只停留在狮子的“勤”“懒”的表象上,并不能从本质上了解和学习勤狮子的美好品质,因此我通过让孩子练习小狮子的“滚、扑、撕、咬”来感受狮子的勤。此教学环节非常流畅,把学生的思维深深地引入到文本的字里行间当中去,从文本中具体的“语言”去体会小狮子的勤劳,嚼出语文的真味。通过此次教学片段,我总结如下:

1.1 引导要从文本出发。想要扎扎实实地上好语文课,引导一定要从文本出发,让学生自己到文本中去找答案,教师切勿“离开课本,自问自答”。从文中找“关键词”的方法一方面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另一方面又锻炼了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引导时还要注意层层深入,步步递进,把相关的词语顺序做一个整合,让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加完整和深入。

1.2 引导要角度多维化。教师引导学生体会文本中的语言时不仅仅要从字面意思来把握,还应多维思考,鼓励学生打开思维空间,从不同的角度来体会个中深意。

因此,在日常教学当中,语文老师特别要注意引导学生“潜心会文,细嚼语言”,并利用不同的思维角度加以理解,让学生真正明白文本的内涵,从而学有所得,学有所悟。

2.抛疑引思,以思激趣,探究文意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日常教学当中,教师要经常用“疑”来引导,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让他们自行去探索问题,解决问题,能在自主探究中获得真知和快乐。

2.1 以问来导,促进文本理解。对文本的理解,不仅仅要从字面上理解意思,更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知道文本写作的意图,达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2.2 适时示弱,激发探究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假如教师样样都以“告知”的方式将答案教给学生,那么长此以往,学生肯定会失去对文本的探索欲望。相反的,假如连教师这个万能者都不知道的问题由“我”(学生自己)来教给老师或大家,自然而然就有一种优越感和成就感。即教师的“不为”造就学生的“乐为”。通过这种引导方式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让学生自主探究,达到实效。上述案例所示,教师简单的引导,学生内心就“炸开了花”,纷纷开始了自我探究,主动探究“地心引力”,而且在认识的过程中还锻炼了归纳能力和思维拓展能力,一举多得。

“抛疑引思,以思激趣”,以疑为导向,以思为中心,以趣为动力,从本质上加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从而提升教学质量。

3.深入语境,品读韵味,聆听文意

有人说一个词语就是一幅画,一个意蕴,一种心情。读词语也是一样,要深入语境,读出它的情感色彩。有些词语感情色彩很浓,褒贬明显,如“厌恶”“喜欢”“高兴”等。有的词语则不明显,但读者却可以根据语境推敲一二,从而感受语言的魅力,聆听笔者所要表达的主旨。

我在执教二年级上册《识字1》一课中,通过引导学生深入语境来理解文本的其中一个环节。如“五谷丰登”“瓜果飘香”两个词,通过写,说说意思,想象等环节感受收获的情景。

很多词语都是要透过语境才能读出味道,领会真意。教师与其简单的说说词语的意义,还不如通过有意引导让学生明其意、悟其情,通其理,从而升华主旨,丰富学生内心情感,提升教学质量。

3.1 根据学情,引导有序。二年级的学生形象思维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因此“视频、音乐、图画”感受特别强烈。在教学时,适当适时穿插,加深学生印象。此外,在引导时,应注意循序渐进。

3.2 画面感染,动之以情。每个词语,它都有自己无限的生命力,要我们去用心灵感受,才能与之共舞,产生共鸣。

要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以达到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教师的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导亦有道”。因此,本论文根据低段教学实践对“如何高效引导”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总结如下:一、从文本出发,潜心会文,细嚼语言,多方面理解文意。二、以问来导,以思激趣,适时示弱,积极探究文意。三、根据学情,深入语境,引导有序,深度聆听文意。当然,教学实际情况多种多样,教师们还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寻求更适合自己、适合学生的教学之路。

猜你喜欢

文意语境词语
容易混淆的词语
创作与做梦:精神分析语境下的“植田调”解读
找词语
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1)
主题语境九:个人信息(1)
参考答案
勿让“排他性”判断遮蔽语文纯粹的美
跟踪导练(三)2
一枚词语一门静
书面表达练与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