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在第一学段诗歌教学中引导学生展开画面

2019-11-26林树妹

名师在线 2019年1期
关键词:学段黑板古诗

林树妹

(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万松园小学,广东广州 510000)

引 言

在学习过程中诗歌对一个人的作用不可估量。孔子在中国古代诗歌第一个高峰后,就简明扼要告知世人学诗的重要性,故有“不学《诗》,无以言”。自教育部审定义务教育教科书推行后,我们看到编入课文的诗歌数量在上升,诗歌受到了重视。孩子们未入学前,家长会一字一句教孩子念古诗,当孩子能在人前背诵古诗时,往往会让听者竖起大拇指。此时,孩子对诗歌的兴趣盎然,所背下的古诗数量比较可观。但进入小学阶段后,每当见到一首首早已烂熟于胸的古诗时,他们似乎并不感兴趣;对活泼有趣的现代诗,也仅只是熟读带过。如何让孩子们继续热爱古诗,进入高层次学习、享受诗歌呢?笔者认为引导学生展开画面感是诗歌教学中的关键。

一、展开画面,开启想象之门

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想象是儿童巨大的财富,第一学段的学生擅长想象,教师要注重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展开画面就是引导学生开启想象之门,学生的想象主要来源于“直接的印象”和“需要的推动”。由于此阶段学生的知识、能力有限,在精美的诗歌语言面前,教师的引导就是客观的“推动”,这种“推动”重在把被动的需要转化成学生的主观需求,重在拓宽学生的想象空间,把这种想象化为学生脑海中一幅幅鲜活的画,从而让学生更好地领略语言之美。

二、展开画面,领会诗境之美

台湾知名画家、诗人、作家蒋勋说过:“诗很像一粒珍珠。”珍珠是要经过海水、蚌壳慢慢滋养、打磨而成,我们的语言、文字就是经过众口相传,慢慢琢磨,才变成一首又一首华丽的诗。其实,诗人在创作一首诗时,脑海里是有画面的,读者通过读诗,想象画面,就是走入诗人的意境,还原或触摸诗人所要传达的信息。就如苏轼评论王维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般。《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第一学段学生明确提出要求:“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要让学生获取初步情感体验,就需要展开想象,初步形成画面,体会诗境,进而才能感受语言的优美。

三、展开画面的策略

根据诗歌所表达的不同内容、风格,以及第一学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教师在引导学生展开画面时可以选用不同的策略[1]。

(一)编故事丰富画面

学习古诗时,用编故事的方法帮助学生展开画面,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统编教材一年级上学期第一次的诗歌学习就是学习园地一的古诗《咏鹅》,这首诗学生已经能倒背如流了,要让学生对这首古诗有新鲜感,可采用课前讲故事的方式。教师引导:“这古诗里边其实是有故事的,有谁知道啊?”孩子们满脸诧异,于是在这种好奇心的驱动下,教师开启了小故事:夏天来了,湖水很清很清,蔚蓝的天和粉红的荷花都清晰地倒映在湖面。一只大白鹅从远处游了过来,头上鲜红的冠像戴了一顶红帽子一样,配合着它雪白的羽毛,十分精神、帅气。瞧,它伸长脖子继续它的歌唱,水里倒映着它雪白的衣裳和红色的鹅掌,十分潇洒。远处有个七岁的孩子叫骆宾王,他看到这个情景就作了一首诗,名为《咏鹅》。娓娓道来的故事把学生带入新的画面,给学生原本比较单一的记忆加上了色彩。二年级下册的《村居》也可在课堂上编故事,让学生看着插图,抓住“忙趁东风放纸鸢”一句想象画面,各抒己见,跟随着诗中的“儿童”去发现春天,享受春天。

(二)画图画延伸画面

黑板上的简笔画具有概括、形象、简练的特点,简单的线条在黑板的平面上能形象勾画出事物的主要特征。虽是几分钟寥寥数笔的简笔画,但能伴随着所学的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迅速地建立起画面来,从而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其学习热情,加速其记忆的效果,最终提高语文教学的水平。

一年级下册《池上》反映的是古代儿童生活的诗歌,细腻传神地再现了小娃偷采白莲的情景,把一个天真无邪的小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这首诗语言通俗,不难背诵。但关键是那“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该如何让学生展开想象,获得画面,从而具有初步情感,倒是这首诗教学的难点了。针对这一难点,有教师在黑板上左右两边各画了几张大小不一的荷叶,再请学生上黑板随机添画,于是学生就添加了荷花和莲蓬,一池的荷花在师生的合作下几分钟便呈现出来。教师则用纸皮将中间的“小娃撑小艇”做成了版画贴在黑板上,当问“浮萍一道开”该如何画时,学生陷入沉思。教师让学生反复诵读诗句后挪动版画上的“小娃”时,在黑板上很自然地留下了一道粉笔末的“踪迹”,这巧妙的“画”帮助学生解开了难题,打开了画面,拉近了学生与诗中“小娃”的距离,从而使学生产生共鸣,有效突破了难点。根据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继续引导学生学习古代儿童生活的古诗《所见》《宿新市徐公店》,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做动作呈现画面

学习诗歌时,用肢体动作角色代入配合背诵的方式,能够帮助学生融入想象画面。二年级下册《祖先的摇篮》是一首现代诗,教师要以儿童的视角,通过好奇发问,让学生推想祖先在古老的原始森林里简单、自由地生活的场景。其中二、三小节推想祖先生活场景是教学难点,因为这些想象都源于真实的生活,如何让学生在这合理的推想中打开画面,产生兴趣成了教学设计的重点。教师用了抓住关键词的角色代入法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让学生体会到祖先的自由自在。

教师:摘到野果了,放进嘴里尝尝,哇!学生:好酸啊!好甜啊!齐读第二小节,教师:掏到雀蛋了吗?学生:掏到了。教师:那为什么要用“掏”不用“拿”?学生:因为要爬树伸长手,所以用“掏”。教师:一起来爬树掏鹊蛋吧。学生边做爬的动作边读书。教师:和野兔赛跑是怎样的情形啊?我们也来和野兔赛跑吧。学生站起来做着跑步的姿势,意想不到的情景出现了,因为在原地做奔跑动作,地板回声较大,这声音刺激着学生跑得更欢快。教师:你们为什么跑得这样急?学生:因为野兔跑得快啊!这让诗句内容马上变成了鲜活生动的画面。教师让学生在这画面中反复诵读,体验情感,解决了教学的难点。

(四)配音乐融入画面

音乐是世界的语言,人在融入音乐时,自然能迸发出心灵的情感语言。诗歌是需要朗读甚至朗诵的,大声地朗读可以锻炼学生的语感,提高其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配乐有宁静磅礴的古筝或竖笛,也有轻快活泼的现代轻音乐,朗读中教师要筛选音乐,配乐要与诗歌的内容相辅相成,要根据诗歌的体裁、内容、风格来选定。合适的背景音乐,能调动课堂气氛,创设情境,让学生尽快进入角色,并帮助学生展开画面,陶冶思想情操。

结 语

在第一学段的诗歌教学中,引导学生展开画面其实就是教会学生展开想象,就如王国维先生《人间词话》中写的:“一切景语皆情语”。一步步引导学生在诗歌学习中展开画面,有助于学生品味诗歌的艺术魅力,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猜你喜欢

学段黑板古诗
长在黑板上的诗
放缓坡度 因势利导 激发潜能——第二学段自主习作教学的有效尝试
“拟古诗”之我见
积累真素材 表达真情感 彰显真性情——第三学段作文指导教学策略探索
黑板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湖州试行普通高中学校学段制
会发光的充气式黑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