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误导悟 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2019-11-26

名师在线 2019年1期
关键词:幅图周长算式

张 斌

(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富岭中心小学,福建南平 353416)

引 言

课堂教学是动态的,也是生成的,小学数学课堂也不例外。学生不出错误的课堂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完美的,出现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教师面对学生出错误时的态度。有些教师在学生出现错误时,不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找出错因,而是一味地批评与指责,或者进行冷处理,放弃了许多宝贵的生成性资源。显然,这样的处理方式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可取的。在课堂教学中,在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应该调整课前的预设,充分利用课堂上出现的“错误资源”,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探求错因,凸显知识的本质。

一、运用错误,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恩格斯说:“最好的学习就是在错误中学习。”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源于学习活动本身,它来自学生、贴近学生,让学生经历错误,认识错误,才可以避免错误再度发生。错误是一种重要的课程教育资源,教师要智慧挖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让课堂彰显生机与活力[1]。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分类》时,教师借助多媒体设置了闯关游戏,出示了3幅图:第1幅图只露出一个钝角;第2幅图只露出了一个直角;第3幅图露出一个锐角,然后问学生这3幅图分别画的是什么三角形?前面两幅图,学生回答得很轻松,很显然是钝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闯关成功。第3幅图,因为有了前面两幅图的判断经验,学生自然会回答是锐角三角形。但是说出答案后,智慧之门一直未能开启,学生们都满生疑惑:“为什么智慧之门没有打开?是不是错了呀?”教师此时也故意面露难色地说:“看来同学们还没有找到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这是怎么回事呢?”学生们陷入了沉思之中,都在思考为什么。过了一会,有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知道智慧之门为什么不能打开了,因为第3幅图只露出了一个锐角,还不能判断出它究竟是什么三角形。有3种情况:有可能是锐角三角形,也有可能是直角三角形,当然也有可能是钝角三角形。”等这个学生说完,老师带头为他鼓起掌来。

二、自主纠错,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俗话说:“听过的会忘记,看过的会记得,做过的才会理解。”数学课堂教学不仅仅是讲授那么简单,关键是要让学生经历。面对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错误,教师不要忙于解释,将自己的想法全盘讲出,而应艺术性地处理,将错误抛给学生,引导学生自己去修正错误,挖掘错误背后的正能量,为课堂教学增添活力。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时,教师出示了这样一道题目:1个正方形的周长是8厘米,用2个这样的正方形拼成的长方形周长是( )厘米。题目刚一出示完,就有学生脱口而出:“16”,其他学生也附和道:“对!对!”教师微笑着问:“大家都同意,对吧?”这时有学生站起来强调说:“对的,因为1个正方形的周长是8厘米,2个正方形拼成的长方形周长,自然就是2个8厘米,就是16厘米。”教师没有急于否定学生的答案,而是启发学生在作业本上画一画拼成后的长方形,看看有什么发现。过了一会儿,有学生举手说:“老师,刚才的答案好像不对,我发现有2条边合在一起了。”其他学生也发现了问题:重合的2条边在长方形的中间,周长是指封闭图形外围一周的长度,中间的就不可以算在内了。教师顺势:“对呀!既然中间的不能再算,那么拼成的长方形周长究竟是多少厘米呢?”学生纷纷列式解答:2+4+2+4=12(厘米);(2+4)×2=12(厘米)。

上述案例中,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错误精心捕捉,让错误为学生的成长服务。教师只是适时点拨,让学生通过思考、讨论,成功地实现了纠错,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潜能。

三、巧妙融错,促使学生深入思考

失败乃成功之母,没有失败就总结不出经验和教训,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也是“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犯错误是不可避免的,教师可以合理利用这些差错,内化新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可设置一些“陷阱”,让学生在考验中摔打,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选择、归纳、推理、辨析与批判能力。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教师出示了长方形木框教具(长6分米、宽3分米),问学生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学生很快说出了算式6×3=18(平方分米)。接着,教师将长方形木框轻轻一拉,这时变成了平行四边形,教师问学生:“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多少?可以怎样计算?”结果不出老师的意料,绝大部分学生给出的答案是:6×3=18(平方分米)。教师没有否定学生的答案,而是用力拉动木框,使木框变成了一个更小的平行四边形,教师问道:“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呢?又该怎样进行解答呢?”学生们通过观察发现,刚才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是错误的,不能直接用相邻的两条边相乘。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到底应该怎样计算呢?引发了学生的深思。这时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剪一剪、拼一拼的活动,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进而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让学生经过认识的冲突和有效的验证,可以使学生以后避免出现类似的错误。

上述案例中,教师对学生的错误认知没有急于求成,更没有轻易给出对与错的结论,而是顺着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经历了解答、验证、否定、再探究,进而得出结论的过程,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化错为宝,丰富课堂教学资源

教师在数学课堂中经常发现,有时学生的答案虽然是错误的,但却闪动着创新与智慧的火花。作为数学老师,如果放弃了这样的错误资源,也就扼杀了学生们的创造力。教师应挖掘错误中蕴涵的创新因素,并加以点拨和引导,使之成为宝贵的课堂教学资源。

例如,教学《小数乘除法》时,教师出示了这样一道题目:牧场5头奶牛一周产奶0.7吨,照这样计算,12头奶牛两周产奶多少吨?解答这道题目时,教师在巡视中发现,学生列的都是这样的算式:0.7÷7÷5×12×14=3.36(吨),有一位学生列出这样的算式:0.7÷7×12×(14÷7)=2.4(吨)。教师将这两种算法放到了展台上进行展示,后面一种算法立即遭到了学生的质疑,的确,如果仅仅从结果上进行判定,该算法无疑是错误的。但老师发现,在这样的算式中明显含有创新的味道,于是,老师让学生说出他的想法。这位学生说:“14天是一周天数的(14÷7)倍,前两步算的是一周12头奶牛产奶的吨数。”学生说到这里的时候停住了,考虑了一会儿接着说:“我知道错在哪里了。这里不是0.7÷7,而应该是0.7÷5,算式是0.7÷5×12×(14÷7)=3.36(吨)。”学生说完后,全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结 语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出现的错误是教师无法预料的,课堂因为有了这些错误才变得真实。面对学生的错误,教师不应采取回避的态度,而应该引领学生从错误中反思,帮助他们纠正错误,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拓展他们的思维能力,让他们从“错误”走向“正确”,完善知识建构,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幅图周长算式
认识周长(部级优课)
圆的周长
思维训练营
找不同
奇怪的影子
一道加法算式
一道减法算式
想一想,填一填,分一分,摆一摆
谁大谁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