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国时期家庭教育之研究

2019-11-26罗曼丽

文学教育 2019年33期
关键词:梁启超胡适儿子

罗曼丽

一.思想教育

第一是端正人品。梁启超要求儿女具有健全的人格,“所谓健全人格,至少应该包括:有远大的志向、有自省的能力、严于律己......自由独立、有爱国情怀等等。”①人格健全的人,品性才端正。胡适也教导儿子做功课固然要考得好成绩,品行要名列前茅,但最重要的是做人要是上等的。既要有志气,也要懂得谦虚和气,品性端正。

第二是树立志向。“自古圣贤,未有不以立志为重者也。”②自古以来,能够称之为贤人、圣人的人,都很注重志向。钱均夫对钱学森的教育十分的重视并且用心良苦,钱学森说:“我的第一位老师是我的父亲。”钱均夫不仅致力于开启儿子的智慧,更致力于培养其人生志向。鲁迅也很注重对海婴的立志教育,希望他长大后做实事,不要做“空头文学家或美学家”。

第三是明白人伦。梁启超对儿女的教育都来源于父爱。他说自己是最具有感情的感性之人,对于儿女的爱都是十二分的投入。他写了非常多的家书,以此表达了他的拳拳父爱。胡适之父在台湾供职后不久,其母就带着胡适去投亲。因为其母是农民之女,不识字,其父在公务之暇,会剪一些红纸方笺,用毛笔写上楷体字,教冯顺弟识字,然后两人又一起教胡适认字,其乐融融,是一项十分促进亲子教育的行为。后来,胡适在美国留学,也还保持与母亲的通信联系。当有了儿子后,取名为“祖望”,就是祖母望孙的意思,充分表达了他对母亲的纪念和孝心。

二.学业教育

在教育内容方面,不但注重儒家经典的学习,也注重与现实相结合。

民国时期以儒家经典作为儿童的启蒙读物。胡适的启蒙之书是他父亲自己编手写的《学为人诗》,用四言的韵文编排,内容是忠、孝、节、义,这是做人的基本道理。接着读编写的《原学》,讲的是关于哲学的道理。之后,胡适又陆续读了很多儒家经典,比如《小学》《论语》《孟子》《大学》《诗经》等。梁启超的祖父也注重如家经典教育,为他购买了很多经史子集的图书。甚至在家里建立了一间名为“留余”的书斋,专门用来读书。梁启超4、5岁的时候,他的祖父就开始向他讲解四书五经。6岁的时候,转由父亲教授中国的历史和经济。他8岁的时候开始学习写文章,9岁写的文章能长达千字。

民国处于内忧外患之际,家庭教育中也渗透了爱国教育。梁启超是著名的改革家、思想家和教育家。甲午战后,他以教育作为切入口,认为救国要先培养人才,呼吁进行学堂改革。在家教方面,梁启超也有特色之处,他把家教做为国民教育的基础。他认为:“教育之事,为国家前途所托命。”③学校教育如是,家庭教育亦如是,没有例外。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和前提,他认为家教不只是梁家的孝子贤孙,能够出人头地,而是能够为国家承担道德责任的。

在教育方法上,注重多种教育方式,比如:自然教育法,言传身教、平等教育法、因材施教等。

宋耀如有很崇尚自然教育,他的房屋是自己设计的,设计之时,就特地将院子坐落在一大片的庄稼地间,因为这是一个天然的教育场所。孩子可以在这里抓青蛙和扑鱼,充分地与大自然接触。钱均夫寓教于乐,崇尚自然教育,认为大自然是一本读不完的宝书,城市的环境无法得到自然的熏陶。每年的春秋季节,钱均夫总要带着儿子到郊区农村或者风景优美的香山等地去游玩,还会解释各种自然现象,以及大自然的重要性,不失时机的讲解经典古籍,比如说钱学森看到鹰飞,对父亲说:“我想成为那只大鸟,飞到太空。”钱均夫便适时为儿子讲庄子的《逍遥游》,指导儿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梁启超的祖父梁维清,不仅教他读圣贤之书,更重视言传身教。童年的梁启超和祖父生活在一起。白天的时候,他跟着祖父一起读书、玩耍。到了晚上,和祖父睡一张床,祖父会讲睡前故事,关于英雄豪杰的或是名士硕儒的。梁维清擅长利用身边的事物展开具体生动的教学,比如亲身经历的节日庆典和祭祀活动,并且能够将其历史娓娓道来。梁家家风来自于亲身体验和感受,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当地当时的社会风气,由社会主流思想所影响。梁家家长在道德、事业上自制力,能够达到自省和自律,这是梁家家风代代相传的内在驱动力。

在家庭里要把儿童看成朋友,注重其个性的自由发展。胡适在这方面做的很好,当他的妻子冬秀责备儿子之后,他会劝导说,一起改变态度,把儿子当做朋友一样对待。鲁迅也很注重对孩子的尊重,在《我们应当怎样做父亲》中,充分表达了对孩子的疼爱,尊重对待海婴的爱好,与儿子做朋友。

宋氏夫妇有三子三女,每个子女都十分优秀,宋耀如有他独有的教育方式。每到家庭晚会,子女们各施其能,弹琴、跳舞、唱歌、十分热闹。宋家的周末晚会,有固定的时间,这样能够养成良好的习惯。也是宋耀如想出来的办法,在这个欢乐和谐的氛围中,子文爱唱歌、子良喜欢跳舞、作画,会拿着自己的得意作品让父母指点;母亲教子安弹钢琴,有时,母亲也会让子安为大家伴奏。这种独具匠心的教育方式,即照顾到每位孩子,增强家人之间的感情,而且更符合孩子个性的发展。

三.生活行为教育

养成教育是近几年流行的家庭教育,在民国时期,也十分注重生活行为教育。

梁启超十分担心儿子梁思成,一方面担心儿子的身体,另一方面就是担心儿子的心理发展。在家书中就写到对他身心健全的发展进行指导,家书中就写到自己害怕儿子会走入寂寞孤僻的路上去,希望梁思成可以保持活泼的朝气,这是他最想看到的。为此,他还劝告儿子,不要专门做一门学问,要分出一点时间和经理去学习常识、文学或人文科学科,因为单个的学科,太单调,这样就容易产生倦怠之感,这是不利于长期发展的。

胡适的母亲叫冯顺弟,她教育胡适有自己的一套办法。当胡适做错事的时候,他母亲会在其他人不在的时候对他进行教育,不严重就用眼神进行交流,犯错严重就会等到夜深人静之时进行教育,充分尊重儿童,并能够及时引导。

胡适也很注重对儿子身心健全的发展,在书信中也时常关心和教导儿子进行身体锻炼。儿子生病了,胡适会守夜,悉心照顾,平时也经常带儿子进行户外活动,比如爬山等,增加运动的机会和运动量。

民国时期的家庭教育中,也十分注重对孩子行为方面的指导。当孩子做错事的时候,父母都会及时地给予恰当的指导。梁启超的母亲十分地慈祥,每天都是笑容满面,也很疼爱梁启超,还是梁启超的启蒙老师。但是如果梁启超做错事情了,他母亲就会很严肃,把梁启超带到房间进行严格的教育。梁启超的父亲很注重家风的传承,如果梁启超违反了家风家训,都是会收到教训的。

四.启示

民国时期大家众多,与其家庭教育密不可分,为此,我们应学习前人的经验,为现代家庭教育提出相关意见。

首先,转变家庭观念,注重儿童道德教育。现在很多家长认为教育就是开发智力,把智力放在家庭教育的首位,而忽视了儿童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和思想品德教育。家长要转变家庭观念,重视家庭教育,重视对儿童的道德培养。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树立家风,家长首先以身作则,为儿童树立良好的榜样,在与儿童的相处过程中,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多花时间与儿童进行交流、玩耍,给予儿童充分的爱。

其次,要注重家庭教育的方式。家长要留心观察孩子的行为举止和性格特点,针对孩子不同的兴趣爱好进行恰当的引导。再如自然教育法,给予儿童宽松的教育环境,不约束孩子的天性。在当今,越来越多的家长信奉“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剥夺了孩子的自由,这样是不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家长要恰当施爱,满足孩子的正常需求即可,对孩子的过分要求应当以恰当的方式加以拒绝,并应摆明道理,对子女进行教育,帮助儿童摆脱不良恶习培养子女的独立生活能力。对子女恰当的爱,有利于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健全人”。梁启超有九个儿女,宋家有六位儿女,各个都在各自的领域取得相应的成就,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再次,要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家庭是儿童最初接受教育的地方,涉及儿童的方方面面。其中,最主要的思想品德教育和养成教育。儿童在学会做人的同时,学会独立,这样才能更好的适应环境。家长不能把学校教育的内容和任务完全转移到家庭当中,也不能把家庭教育的责任推卸给学校。在家庭教育方面,虽然也有知识性的教育,但科学系统的知识,还需要在学校里完成,家庭应做好配合,加强与学校的联系,督促孩子完成学习任务,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最后,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给予儿童良好的成长环境。如今社会步伐加快,很多家长只顾赚钱,物质基础好的,请保姆照顾儿童,物质基础差的,就把儿童完全交给父母,从而忽视了与儿童的相处。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儿童,通常是内心缺乏爱和安全感。家长与儿童相处时间短,互相不熟悉,关注的只能是儿童的学习成绩这些外在的表现。这样的教育会对儿童造成很大的伤害,所以,家长应该有计划、有目的的增加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可以每周固定有亲子活动,经常带孩子去接触外面的世界,与儿童亲密互动等等,让孩子充分享受到爱。

注 释

①梁启超《新民说》,《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四,中华书局1989年3月版,第1 页。

②凤巘书院学规,清光绪元年(1875年),《中国书院学规集成》,第686页。

③梁启超《在广东高等师范学校演说词》,夏晓虹辑《饮冰室合集集外文》,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 月版,第602页。

猜你喜欢

梁启超胡适儿子
胡适的美国恋情
打儿子
梁启超:成为一个不惑、不忧、不惧的人
梁启超的开场白
谁的儿子笨
你养的好儿子
胡适清红先负王琳娜
瞻仰胡适故居 见其未知一面
胡适、张君劢眼中的斯宾诺莎
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