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界融合催生新业态的机制及预测

2019-11-25翀,韩

物流技术 2019年11期
关键词:业态商业模式跨界

叶 翀,韩 艺

(福州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福建 福州 350018)

1 研究背景

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共享趋势的推动下,一些缺乏核心竞争力和科技创新力的传统企业将被淘汰,若为生存则需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融合新时代的元素。企业突破传统边界线并不断吸收融合新元素的过程正是跨界融合,通过跨界融合不断调整,稳定后就形成了新业态。业态创新内在规律方面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McNair 的“零售之轮”假说(Wheel of Retailing Hypot-hesis)[1]。跨界融合对于业态创新的影响更多地体现在业态组合要素的改变上,Berman与Evans 提出的业态战略组合(Strategy Mix)概念构成了业态创新研究的核心基础[2]。

我国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后,第三产业比重呈现上升趋势,第一、二产业的比重逐渐下降。为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深化供给侧改革,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的重要性。产业转型升级时不断融入新元素的过程也是一种创新,上述报告强调创新的重要性,它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也明确提出要“强化科技创新引领作用”。以福建省为例,为扎实推进创新型省份的建设,《福建省“十三五”科技发展和创新驱动专项规划》中直接提出“鼓励跨界融合催生新业态”。具体而言,首先引导福建省的企业树立跨界发展理念,尤其是传统产业,以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元素为融合对象,发展智慧化、绿色化、健康化、社交化的新业态,并且不满足于新业态,积极推动其转化为新产业。

但目前企业跨界发展的意识仍不足,新业态的形成过程中还存在诸多困难。面对种种未知情况,企业应该如何实现跨界融合?跨界融合有哪些驱动因素?跨界融合是何种机制?企业在实现跨界融合的过程中又应该如何预测新业态的产生?

2 文献综述

对于创新机制的研究,被誉为“知识创造理论之父”的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运用知识螺旋理论,形象地描述不断创造新知识的动态过程与创新的演化机制[3]。激发要素、强动力等在原始创新的演化机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4]。而将创新的机制运用到产业界,便推动了产业的转型升级和跨界融合。徐运保、曾贵认为业态创新是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运用新的经营理念、技术、方法和手段,取代传统的做法,从而激活和优化配置资源,进而创新商业运作模式,孕育新的产业,实现价值链分解与重新组织,提升资源(包括有形与无形资源)价值的创造能力[5]。跨界正是最直接的路径,例如由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等多领域相互作用形成的多元化跨平台创新[6]。除了技术领域以外,还可以从战略联盟、创新主体跨团队或跨组织的合作来定义跨界,换言之企业跨越组织边界和行业边界,从而实现全方位、多层次创新的活动[7]。张骁等将“跨界”诠释为企业通过一系列行业内或行业间的边界跨越活动来管理企业边界,既包括行业间的跨越与合作,也包括行业内的渗透与融合,尤其是后者,进一步拓展了跨界的范畴[8]。

通过跨界融合催生新业态,融合的本质正是要实现业态创新[9]。从动态的角度分析,跨界融合是企业通过连接内外部异质性知识,产生创意及从创意到创新的过程[10]。从产业跨界的角度而言,跨界创新是跨界融合的发展方向,企业超越本行业传统预设前提,突破既有规则边界,借鉴其它行业的成熟做法,创立新的、更有效的经营规则[11]。从业态组合要素的视角切入,跨界融合创新表现为导入价值链的理论优化重组企业的全部价值活动,对核心要素进行创新,再将相关资源优化配置[12]。实质上跨界是原有价值链环节解构或“跨链”重组,业态组合要素重新排列,企业借助外产业价值链要素重新整合自身价值创造过程以增强竞争力[13]。基于上述研究,本文将跨界融合定义为企业突破传统边界并不断吸收融合新元素的动态过程。

论及跨界融合的驱动要素,多数研究归结于科技创新和市场需求这两个轮子,王少永等在此基础上加入产业环境和资源禀赋等因素的影响[14-15]。当然,跨界驱动不仅是这些主流因素,江积海提出了一个较为新颖的观点:企业可以通过重塑商业模式实现转型升级或跨界发展,商业模式的创新是各构成要素之间互动以适应环境变化的持续过程[16]。吴言动综合上述观点,在传统产业向新型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需求主导、科技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等三大要素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驱动力[17]。对于跨界融合催生新业态,陈放认为新业态在构架上依靠新科技,呈现产业边界和交叉技术的融合,且有广阔的市场发展新前景[18]。技术融合只是一种类型,产业融合还包括功能融合和市场融合等类型,多元化的融合推动产业创新体系与产业不断演化发展[19]。

先行研究主要从跨区域、跨领域、跨行业、跨组织等角度来研究跨界的问题,在跨界催生新业态的机制方面研究不足。吴言动分析创新驱动机制,提出了以产品(服务)改造为目标的需求驱动、以新技术产业化为目标的科技创新驱动和以赢得市场基本面为目标的创新商业模式驱动等三大驱动因素[17]。但该研究是针对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未涉及如何催生新业态与相关的预测分析。结合路红艳的研究成果,技术融合进一步肯定了科技创新对新业态的推动,功能融合肯定了以需求为主导驱动的新业态,市场的融合能够通过创新商业模式实现[19]。因此本文基于需求主导、创新科技和商业模式三大要素研究催生新业态的机制,并根据此机制进行新业态预测的尝试。

3 催生新业态的机制分析及预测

3.1 需求主导催生新业态

不同产业之间存在着功能互补的情况,为跨界融合创造了可能性,反观传统产业自身功能的单一性和局限性,无法切实精准满足客户的需求,并且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17,19]。为了满足客户需求且更好地整合资源实现利益最大化,需要进行跨产业的融合,产生了需求导向催生的新业态。

产业融合表现为产业间的功能互补和延伸,由于产业功能的交叉重叠产业边界日渐模糊[19]。以服务业为例,目前有着向农业和制造业延伸的趋势,制造业服务化价值主张由产品转向服务,创造了新的价值。传统制造业机械化生产产品,缺乏对产品满意度的关注,难以对市场进行准确的把控和判断。而将客户需求要素融入传统制造业产生的新业态,如定制化生产,以客户需求为纽带,将制造业和服务业相融合,实现功能互补,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现代商贸流通服务业与制造业也有这种趋势[20]。

以需求为主导的新业态实现了产业之间的功能互补和价值的延伸,创造客户导向的产业链,通过资源整合减少浪费,形成了以客户为中心的一体化服务体系。随着新时代的发展,服务和客户需求之间的匹配性愈发被重视,产业需要根据客户的需求不断融入新元素,更好地为客户量身打造专业化服务流程,提升客户满意度。例如,对于物流行业而言,第三方物流(3PL)企业提供的是物流的基本功能服务。随着企业对物流是第三利润源认识的加深,需要为企业量身打造一套合理化、经济化的物流方案,或对现有物流方案进行评价,因此产生第四方物流(4PL)企业,为企业提供物流咨询和设计规划。根据客户的需求产业之间主动融合,推出产业增值性服务,提升了产品的原有价值,从以产品价值盈利转向以提供增值性服务为主的盈利方式,将增值性服务作为主要的利润来源,市场空间得到进一步拓展。3PL和4PL的对比见表1。

表1 3PL和4PL的对比

根据大量案例可知,由需求主导作为驱动因素的产业大多具有服务功能单一、资源浪费严重的特点,可以通过对原产业的剖析来初步判断该产业是否需要基于需求主导进行跨界融合,以此来判断新业态形成的可能性。由需求主导驱动形成的新业态能够以需求为核心,选择能满足客户需求的新功能进行融合,以实现功能的互补和延伸,根据客户的需求提供精准服务。此外,在取长补短进行融合的同时搜寻可能实现的新的增值性服务项目。通过对原产业缺失功能和客户需求的分析,可以预测将会产生何种新业态。

3.2 创新科技催生新业态

传统业态对土地、资本等资源的依赖度较高,常受限于客观条件,发展较为被动。随着人力成本上升以及服务效率低下等问题的产生,产业转型升级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创新科技促进跨界融合,实现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能精准把控市场的同时主动迎合市场,并且更好地服务于市场。原本属于不同领域和企业组织的科技,将其合理集成或融合也是一种创新。此类创新能够联合产业链上既存在合作又处于竞争关系的企业,它们拥有共同的知识基础,因此这些企业可以共建新的实体组织,实际上就是通过技术创新实现跨界融合[21]。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因素的新业态打破了传统业态注重自身功能提升的观念,使得跨界融合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和科技的融合,依靠科技进步,通过内部技术与机制管理等创新推进产业的进步。

就服务业而言,传统服务业技术从属性的特征很明显,但科技逐渐向服务业渗透,为了提升服务的质量和标准,在服务业中融入科技元素,产生了由科技创新催生的新业态。传统的服务业不再满足于服务业务的完成,更加追求高质量、高效率的服务效果。由于科技创新,服务业的新业态不仅能为客户提供良好的服务体验和新鲜感,扩大了市场范围,增加了市场的活力,还能为企业节省巨大的人力成本,提高效率,有利于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有助于发展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服务市场接近饱和时,企业之间谁更胜一筹,就是要看谁能给客户带来不一样的体验,而科技无疑是一股强大的动力。可以运用智能化的技术打造以客户价值提升为核心的平台型流通模式,智能化驱动下的转型是流通业发展中必不可少的一环[22]。

我国物流业在发展初期走过一条较为粗放的发展道路,社会化、专业化水平低,物流成本较高。随着越来越多的高新技术运用于物流行业中,产生了科技创新推动的物流新业态,提升了物流效率,实现物流智慧化、智能化、可持续化的发展。相关案例见表2。

表2 科技创新催生物流新业态的案例

纵观我国融合科技创新的新业态,原本多依靠人工作业,由于人为不可控因素较多,使得原产业具有成本高效率低、客户体验差的特点。在科技创新的驱动下形成的新业态能够带给原产业科技元素,以机器代替人或实现人工力所不及之事,合理充分的运用现有资源,实现降本增效。此外,科技元素能带给用户良好的体验效果,并且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最终开创智能模式。

3.3 商业模式创新催生新业态

现代商业环境的剧变导致企业之间的竞争愈发激烈,产生新企业的同时也伴随着一些企业的倒下。企业或许难以创造出新的技术和产品,但可以创造出全新的商业模式。为谋求可持续发展,商业模式不断重塑和创新以实现转型升级或跨界发展。不同产业的商业模式具有很高的可移植性,从一个完全不同的产业中移植过来的商业模式甚至可能成为本产业中划时代的创新[23]。当然,任何商业模式都应与企业自身能力相匹配,企业只有不断地创新,才能获得难以模仿的竞争优势[12]。传统传媒业商业模式的核心是内容,如今把重点放在打造“信息入口”、“场景入口”这两个关键点,免费信息引流之后控制信息入口,进而挖掘场景入口的商业价值[24]。

商业模式创新通过一种商业模式和新元素的融合,吸引大量新顾客或扩大市场的覆盖范围,驱动新业态的生成。将互联网技术融入商业模式,创新“互联网+”的线上线下融合模式,扩大了市场空间,可谓互联网思维指引下的产业融合[25]。

此外,商业模式的创新可能改变原有经营形态和客户群体。丰田公司在转型的过程中曾遇到困难,在保住原有市场的条件下,从成本管控型企业走向跨界融合创新型企业,丰田这种汽车+互联改变生活的创新模式为汽车产业发展找到了新的蓝海。“共享单车”、“共享汽车”等共享经济的创新商业模式颠覆了传统的产品交易,将使用权与所有权分离,以此为契机吸引大量顾客。这种新模式和社会发展的匹配性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所以该模式的成效有待验证,但这正是新业态形成的有益尝试。

一个企业的经营一旦出现恶性循环,造成顾客的大量流失,应该考虑自身的商业模式是否符合时代要求。通过商业模式创新驱动的新业态,能够打破原有商业模式的局限,在融入新元素、进行新尝试后,开创一种全新的模式。此外,创新的商业模式可能改变或者扩大原来针对的目标客户群体,吸引大量的新顾客,挖掘潜在市场,这给新业态的预测提供了参考依据。

综上,新业态的驱动力由需求主导、科技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三大要素构成,根据对原产业的特点和缺陷的分析评价,选择不同的融合方式催生新业态。跨界融合催生的新业态能够改善原有产业的缺陷,并且产生新的价值,此外,不同驱动因素形成的新业态的特点能够对新业态的形成提供预测依据。新业态产生及预测机制如图1所示。

图1 新业态产生及预测机制图

4 智慧无人仓的案例

传统的仓储业采用人工搬运和分拣,费用高、效率低,服务能力不强。仓储业信息资源的供给和需求的配套不协调,导致一些企业的仓储需求无法通过有效的组织衔接进行,浪费了仓储资源。随着电子商务迅猛发展,物流成为短板,在运输接近饱和时,只能通过减少货物在仓库或分拣中心中停留的时间来提高物流的速度。因此,将传统仓储业存在的缺陷和新业态的预测机制相结合,本文预测了由需求主导、科技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三大驱动要素形成的智慧无人仓新业态。智慧无人仓是借助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对货物的智能化、无人化管理。

4.1 大量物流需求催生智慧仓储业

面对日益高涨的物流需求和人工成本,单纯依靠人工搬运分拣已经不足以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需求导向促进了仓储业和科技元素的融合,以机器代替人,通过WCS与WMS系统集成来实现仓储作业的自动化,将各类技术设备整合在无人仓中,以实现不同环境下的无人化管理。无人仓除了提供基本存储功能外,更重要的是对货物信息采集和整理分析的增值性服务。

4.2 科技创新促进智慧仓储业进一步发展

如前所述,智慧无人仓是以大数据、云计算以及物联网等高科技为主,人工为辅来实现仓储作业流程的革命性方式。将前沿技术运用到物流仓储中(例如AGV),提高物流效率,使得仓储业朝着智能化、智慧化的方向不断发展。

4.3 创新商业模式为仓储业开创新模式

智慧无人仓是仓储业和科技企业进行合作的产物,本身就是一种创新的商业模式,通过仓储+科技的新模式开创了智慧物流的新业态。以此为契机,吸引更多行业加入智慧物流中,进一步促进了智慧仓储新业态的发展,在不断融合和创新中打造仓储科技一体化的无人仓模式,推动新业态的发展演变。

综上,基于图1的新业态产生及预测机制,由需求主导、科技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三大驱动因素催生的智慧无人仓新业态,能够很好地解决传统仓储业存在的缺陷(如图2所示)。目前,锐意进取的仓储企业正以智慧无人仓为目标不断进步,降低运营成本、加快技术升级换代、提升精准服务等均为新业态发展的关键问题。但是从已取得的成效来看,智慧无人仓作为新业态发展前景良好,一定程度上验证了预测机制的可行性。

图2 智慧无人仓形成机制图

5 结语

新业态的出现代表着多产业多元素的融合,为不断适应时代的发展,企业根据自身情况不断融入新的元素,催生新业态。目前,跨界创新研究仍然处在理论建构阶段,还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主要从需求主导、科技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三大要素进行分析和阐述新业态的产生机制,并在该机制上初步预测新业态。但催生新业态的因素众多,由于缺乏成熟的新业态研究框架和体系,可能对新业态产生要素分析得不够全面,有待深入研究探讨。本文的预测可以处理部分影响因素,但无法量化说明结果,且预测的准确性有待进一步验证。建议今后的研究中可以导入BP 神经网络、系统动力学等方法,将部分因素数据化,预测将更加准确且具有说服力。随着时代的发展,跨界融合将在各个领域越发普遍,进而催生的新业态仍然在不断演化发展,助力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猜你喜欢

业态商业模式跨界
发挥示范功能,探索数字助农新业态
唤醒街区想象力:多元业态赋能创意社区
牙医跨界冬奥会裁判
“共享员工”更需共同呵护——新业态劳动者的权益如何保障?
有线电视商业模式创新优化研究
这15种新业态、9 个新职业“拍了拍你聪明的小脑瓜”
陈黎贞 数次跨界唯有初心不变
学霸也是人 那些跨界的大拿们①
传统媒体商业模式坍塌的根源
跨界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