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师徒制到班级制:中国武术传承的嬗变与困境

2019-11-25苑城睿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拜师师徒师父

苑城睿 陶 萍

(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4)

1 师徒制与班级制:中国武术传承的历史嬗变

1.1 师徒制:传统武术传承的精神纽带

在早期社会,武术技艺一般都是按照血缘关系进行传承。经过社会的变迁,武术的传承慢慢变成以一种模仿血缘关系的形式进行,而这种模仿血缘关系的传承形式就是师徒制。师徒制,即师父与徒弟之间的武术传承形式,师父与徒弟是师徒制的核心要素,师父收徒弟和徒弟拜师父都有特定的标准。首先,师父收徒弟叫择徒,在收徒之前师父要进行考察,考察徒弟的人品、性格等,一旦徒弟品行不端,师父就不会收下。古语云:“师看徒三年,徒看师三年”,徒弟拜师父也有特定的流程,这套流程称拜师仪式。仪式是师徒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拜师有专门的仪式,也叫拜师程式。首先需要有“介绍人”,负责把介绍来的弟子送到拜师的专门场所[1]。其次拜师者在拜师前要递“拜师帖”,帖子上写着拜师者的出生年月日、籍贯、生辰八字等。最后拜师者“磕头立誓”,对着祖师爷和师父立下誓言,这时拜师者就算正式进入本门之内。这一套拜师仪式在外行人看来不过是一种形式,但是对于师父和拜师者却有着重要的意义[2]。当习武者进入师门后,其自身会有一种归属感,一种身份的认同。当他融入了一个群体后,就要履行师门的职责,约束自己的行为,不断发扬本门的精神。同时,视传承传统武术、弘扬传统文化为己任。师徒制其实就是为了更好延续传统文化的一种方式[3]。

1.2 班级制:现代武术传承的主流方式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十分重视传统武术的开展和推广,学校成为了武术开展和推广的主要阵地。首先是武术作为学校体育项目被写进了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中,武术操、少年拳、初级拳一路、二路、三路应运而生。其次是各大高等院校也开设了武术的课程,24式简化太极拳、三路长拳、初级刀、初级剑等成为了高校武术课的主要内容。目前,我国各大高校体育学院相继开设武术专业,并设有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4]。由此可见,武术传播已在学校中“生根发芽”,成为武术后备人才的培养基地,而学校中武术的传播方式——班级制,已逐渐取代师徒制,成为现代武术传承的主流方式[5]。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需要,武术传承方式逐渐由师徒制转向了班级制,由此武术分为了几大“派别”,一类是以民间拳师为代表,遵循传统的师徒传承制度,注重传统武术的“民间派”;一类是以学校武术教师为代表,提倡现代武术传承班级制,注重武术教学与理论研究的“学院派”;还有一类是以各武术专业队为代表,以武术套路“高”、“难”、“美”、“新”为特点,注重武术竞技比赛的“竞技派”。

2 武术传承中的利弊分析

2.1 从师资角度分析

师徒制的师资大多都是民间的武术拳师,师父口传心教,弟子谨遵师命。这不仅仅是学艺的阶段,也是一个修为的过程。在师徒制中,师父不仅仅传授的是技术,还会约束弟子的行为,为弟子传授做人的道理。民间拳师对弟子进行一种“武化”教育,对弟子的身体进行锻造,对弟子的人格进行塑造。民间拳师传授武艺体现为一种身体与人格共同塑造的传授方式。

班级制的师资大多是高校毕业的武术专业学生,他们通常都是以各专业队运动员的身份考入大学,毕业之后,从事学校武术教育的工作。班级制的教师由于毕业于专业的院校,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因此在理论方面略高于师徒制的教师。但是由于他们之前接触的多是竞技武术的内容,所以传授到学校中的武术多少带有竞技武术的味道。他们的传授内容几乎为竞技武术,传授方式似乎只有单纯的技术,至于对学生人格的塑造方面则比较欠缺。

2.2 从教学角度分析

师徒制在传承中多是一个师父教授多名弟子,历经数年习练,弟子才算出师。师徒制传承的成本很大,需要数年的精力,但是收益却不高,数年的辛苦只培养出零星的弟子。这种师徒式教学周期十分之长,并且教学模式没有规定,缺少系统性,没有完善的教学制度。传承方式的不完善,导致传承人在传承中没有尽得师父精髓,甚至有些人因为周期太长而中途放弃。师徒制在教学方面还有一个弊端就是师父会什么,徒弟就学什么,教学内容十分单一[6]。假如师父平生只会形意拳,那么弟子只能学到形意拳,而不会其他拳种或器械。

而与之相对的班级制,具有标准化、系统性的教学模式和严格规范的教学制度。数名教师分别在不同的班级教学,有利于对学生大规模的普及,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教学周期较短,普及的人群众多。并且在教学内容上,国家已把武术写进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十分丰富,每个阶段都有与之相对应的内容。可见,班级制传授方式在教学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2.3 从文化角度分析

文化是一个熏陶的过程,师徒制传承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它是中国武术的精神纽带,是一种精神符号。择师拜师、拜师仪式、师门戒律无不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老拳师通过时间的积累,自身不断内化与升华,经历了岁月的积淀,不断地对武术进行延伸,延伸的过程中结合了传统中医思想、兵家思想、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等内容。因此老拳师不仅是武术的传承者,还是文化的传承者[7]。

班级制的教师,其理论功底比较扎实,但其教授的理论内容比较死板。班级制教师遵照教材进行授课,而教材内容十分固定,包括武术的定义、内容、价值、意义等。这类知识内容十分繁多,学生不容易理解,甚至对其感到烦躁。可见,武术文化的传承不能靠死记硬背,要借助其他学科的教育进行辅助,把武术与文学、历史、医学等相结合,使武术理论生动丰富,入木三分。

3 师徒制传承中的困境

3.1 师徒制教育渐渐被班级制教育所取代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大力发展武术运动,为了发扬民族传统文化,武术开始在学校中普及[8]。国家非常重视学校武术的开展,小学各个年级均开展武术课,初高中开展套路和武术操,在高校中开设武术普修课,并成立武术专业,培养武术人才,学校武术的规模越来越壮大。武术教育的主战场已由师徒式教育转向了学校教育,师徒式传承的教育方式已经向学校武术教育方式转变。武术传承的地方已由师门场地变为了学校场地,传统的称谓已由师父徒弟转变为了老师同学,传承的仪式已由传统的拜师仪式变成了师生之间的问好 ,传统的师生关系已由亲如父子般的师徒关系转变成了现代的师生关系[9]。武术在传承中习武者没有一种身份的认同,没有一种对传授者应有的敬畏感。

3.2 民间派武术群体与学院派武术群体的割裂

民间武术群体的师父是由师门传承下来的,而学校武术的教师大多由各大高校的教师来担当,这两类教师的地位和文化基础存在着差异,所以在交流中会出现种种问题与争议,导致民间武术群体渐渐与学院派武术群体相割裂。学校武术受西方竞技体育思想影响,越来越把武术竞技化、表演化,体现不出武术的技击性。在教学中,无法把武术的精神和文化内涵表达清楚,这一点使民间武术师父不满。而民间武术师父更加注重武术的技击性,但是动作没有竞技套路舒展美观,学校武术教师认为其“登不上大雅之堂”。因此“民间派”与“学院派”互相排斥、互相抵制,学院派武术教师认为他们是高等学府,具有高等学历与教育,把握着这一专业的前沿,具有绝对的话语权,民间的拳师都是“坐井观天”[10]。而民间武术群体认为“学院派”是花拳绣腿,阻碍了武术的发展,把武术搞得面目全非。但是,由于民间武术群体没有绝对的话语权,使其得不到发展,同时也得不到学术前沿的信息,因此造成了其与社会有一定的脱轨[6]。

3.3 师徒制传承的老龄化现象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人们的生活节奏逐渐加快。人们的生活方式影响着武术的传承,青年人每天上班朝九晚五,甚至还有加班,由于工作的节奏太快,有时间习练武术的人占一小部分。中年人是家中的顶梁柱,承受着“上有老,下有小”的尴尬境遇,压力重重,因此有精力习练武术的太少。而习练武术的主要人群只剩下了老年人,老年人是习练武术的“主力军”。人们都知道武术是中华民族的国粹,是祖国的瑰宝。但是由于工作的繁忙和家庭的压力,真正有时间并且愿意花费金钱和精力的人太少,只有老年人有时间并且在金钱上相对自由,所以武术传承的对象只剩下老年人[11]。这是一个尴尬而悲哀的局面,试想一下,百年之后,中国武术将会失去大批的传承人,武术作为中国的传统体育项目将要变成无人传承的尴尬局面,经过一个世纪之后,中国武术会不会像其他民族传统文化一样面临着无人可传,甚至是失传的危险。

3.4 拜师与收徒的目的发生了转变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更关注的是自我,而非群体。人们的价值取向正在发生改变,越来越多的人追求名声与权力,在这种环境下拜师与收徒之间的目的也发生着改变。首先,徒弟拜师的目的发生转变,有的徒弟不是以武术为主要行业,他们往往在拜师之前都有自己的职业,而拜师学武只是自己的爱好,平时只是在业余时间习练武术,只是把武术作为健身娱乐的一种方式,从而导致不会苦下功夫、一心一意,武功不会有什么造诣[12]。这样的人不能成为好的传承人,甚至没有传承中国武术的能力。还有一种情况更加普遍,即“拜师不学武”现象,有的人贪图师父的名声大、名望高,希望拜师后能够给自己带来好处,使自己的名望提升,但是拜完师之后很少或者不习武,甚至拜完师之后就从来没见过师父,之后打着师父的旗号“招摇撞骗”,这类人一定程度上极大地阻碍了武术的传承。其次,师父收徒的目的发生了转变,师父收徒的标准变松了,越来越青睐于收社会地位高、家境优越的人为徒,同时希望凭借着徒弟的地位来提升自己的地位[13]。

3.5 西方体育文化阻碍师徒制的传承

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文化,这里就包括西方体育文化。西方的体育思想逐渐渗透进来,人们越来越推崇西方体育,认为西方体育属于一种高雅文明的体育运动,高于本民族的传统武术。人们把西方的思想、西方的制度、西方的规则融入到了传统武术中,以求和西方接轨,和世界接轨[14]。最后武术被迫被分为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两种武术形式各不相同,使武术“分家”。这是一种“崇洋媚外”的思想,这种观念一旦形成,人们都有从众心理,从而造成传统武术的传承没有了传承的人,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缺少了载体,师徒制的传承变成了“有师没有徒”的现象。如果一直没有传承,就会造成传统技艺的失传,传统文化的缺失。

4 中国武术传承的未来走向

4.1 师徒传承应与学校教育相融合

学校武术大多数是一对多,虽然它的效率高、规模大,但是不能兼顾到每个学生。目前所倡导的“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来施教,这一点学校武术很难做到。而民间武术大多是“一对一”培养,徒弟的学习效果好。如果把民间武术教育方式同学校武术教育方式相融合,武术教学采用“精英化”培养,一个老师教授少量学生,重点学生重点培养,教师资源可以引入民间教师做“特聘教师”,来进行联合培养[15]。这样既可以解决学校武术学习效果差,教学内容缺乏实践性的问题,又可以使民间武术师父发挥自己的专长,与学生走的更近,传承传统技艺的同时,传承民族传统文化。这种模式属于“民间”与“学校”之间的联姻,加强了他们之间的对话,以求共同发展。如此一来,这种传授的新模式既与时俱进又传承传统文化,不失为一种可探索的方向。

4.2 全民健身推动中国武术传承

在全民健身战略下,社区是大众体育的主战场,传统体育非常适合在社区中开展。大众利用闲暇时间投入到健身保健之中,而武术作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健身保健方面有着特殊的功效。例如太极拳因其独特的运动形式而老少皆宜,它不需要场地的限制,在小区、广场、操场、公园等地均可参与,同时不需要复杂的设备和昂贵的消费,徒手就可以进行运动健身。所以,在全民健身战略下,武术作为一种健身养生的体育项目,不断地进入千家万户,使武术群体不断壮大,人群的基数不断地扩大,避免出现无人传承、无人可传的危险局面。因此,在全民健身背景下,武术要把握好时机进行传播与传承。

4.3 追求使命感与加强文化自信

中国有五千多年的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师徒制作为一种文化历经了时间的洗礼留存至今。师徒传承这一具有仪式感的符号,深深烙入习武者的心中,每一个习武人都在追寻着自己的身份认同,追寻着自己的“根”,而师徒传承就是根之所在。现在师徒面临着种种问题、重重考验,有的人甚至崇洋媚外、数典忘祖,多是由于对本民族的文化没有自信。我国的历史文化悠久,没有理由在文化上“谄媚”他国,国人应加强文化自信,使文化传承变为自身的使命。当人们有责任在身时,就会产生一种使命感。拜师收徒不仅仅是一种传承仪式,还应是一种文化的信仰,一种烙在武术人身上的印记,这是武术传承下来的一种文化烙印,也是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

5 结语

传承犹如火种,火焰高则兴旺、火焰低则衰败。师徒制和班级制作为中国武术的两种传承方式都有效地传承了武术,推进着武术事业的发展。当前,师徒制和班级制作为一种传承方式都不能独立地承担起中国武术传承的重任,只有二者相互融合,才能更好地传承中国武术。在健康中国战略下,推动武术的开展,使每一个传承者都成为健康的传递者。让武术成为一种烙印,印在每一个传承者的身上,加强国人的文化自信,使每一个传承者都充满着民族精神。寻找民族之根,无需崇洋媚外,让每一个传承者都成为中国的骄傲。

猜你喜欢

拜师师徒师父
扎根现实的罗丹师徒
唐僧师徒为什么不“飞着”去取经?
湍河之畔拜师记
唐僧师徒的超速罚单
师父穿越啦
倒霉的师父
功夫猪
云山之间
欧阳修拜师
李固千里拜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