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研究生支部建设探究

2019-11-24安徽大学物质科学与信息技术研究院王海燕

办公室业务 2019年17期
关键词:双一流一流支部

文/安徽大学物质科学与信息技术研究院 王海燕

一、高校研究生支部工作的意义

2018年11月,中共中央印发了《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对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作出了新指示,提出了高要求,全党自上而下更是形成了一股学习热潮,在学习弄通的基础上,才能做到严格执行。高校党建是中国共产党党建工作的重要阵地之一,研究生作为教育体系的金字塔资源,他们的培养质量关系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真正成果。研究生党建质量是高校研究生培养质量工程的重要抓手,从这个意义上讲,高校研究生党员质量发展关系到党的事业发展的接班力量和质量。研究生党员是研究生群体的先机分子,研究生党支部是体现政治优势,把好研究生政治关,对研究生进行政治引导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基层组织。研究生教育已不同往日的精英教育,规模扩大,素质也参差不齐,按照原有的方式方法去建设研究生党支部,已经不适应时代发展,很多的新现象、新问题、新困难接踵而至,不仅影响了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更有碍我国人才强国目标的顺利实现。

二、一流学科背景下研究生党建及支部工作的特点

我国的研究生教育进入了大众化蓬勃发展的新时期,培养综合素质全过硬的人才已成为时代需求,而加强研究生党支部建设,夯实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基础,是实现这一需求最直接和有效的手段。当前研究生党建工作,尤其是支部工作,有它自身的特点。

(一)党员规模增大,支部设置增多。教育部《2015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高等教育在校研究生规模达到191.14万人,部分高校中研究生党员比例超40%。根据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印发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到2020年,保持研究生培养规模适度增长,在校研究生人数达290万(包括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高校研究生党员的数量不断增加,支部设置也会相应增加。

(二)重业务轻党建,支部建设不力。目前高校研究生党建工作普遍不够扎实,研究生党员从思想上不注重参加支部活动,对自我的要求和管理松懈等问题比较突出。从研究生的年级分布来看,一年级以理论学习为主,二、三年级以实验、论文撰写、准备就业和深造等任务为主,其学业压力更大。另外,导师对研究生的影响也不可忽视,导师们面临较大的科研压力,而研究生又是科研一线的主力军,他们主张研究生将更多精力放在业务学习上。不仅如此,目前的研究生组织生活形式不新颖,内容不丰富,对党员的吸引力不强,也加剧了研究生对支部党员教育活动的忽视。

(三)支部设置形式单一,缺乏创新。根据文献分析,高校设置党支部的方式主要有两种:纵向型与横向型。“横向型”的支部设置一般是以相同的年级、专业或者班级来设置。很多学者都认同这样的设置方式适合低年级,因为群体特点相似,彼此间的交流频繁、了解深入,有利于支部活动开展和日常管理。一旦到了高年级,研究生党员面临的科研压力加剧,支部活动较少,导致成员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也相应减少,支部管理难度增大。“纵向型”支部设置,一般要求支部党员专业相同或相近,或者以学术团队为单元组建起来。由于业务学习的内容较为相似,使得支部党员之间的交流内容彼此贴近,丰富和增强了组织生活和支部活动效果。但因为年级不同,学习层次和时间投入度有差异,给支部开展活动反而带来难度。从党员发展角度来看,“纵向型”模式有时会影响党员发展质量,因为长期工作和生活在一起,会掺杂更多感情因素,多少对党员发展的客观公正有所影响。

三、师生共建的学科交融支部设置探索

(一)一流学科建设提倡学科融合。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简称“双一流”)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旨在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综合实力,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双一流”战略实施之后,各高校都积极响应,根据自身特点采取一系列措施,放狠招,使大招,很多高校更是从学科融合上下功夫,充分抓住一流学科建设契机,以期带动学校其他相关学科的整体发展。以安徽大学为例,为贯彻落实国家和安徽省“双一流”建设战略部署,学校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成立了安徽大学物质科学与信息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安大物科院”),旨在整合优势资源,创新体制机制,搭建高端科研和优秀人才汇聚平台,扎实推进学校“双一流”建设。截至2018年9月,物科院研究生在校生规模已达300余人,涵盖了化学、物理、材料、生命、环境、计算机、电子等多个学科方向。学科交叉和跨学科培养,已经成为物科院研究生培养的必然趋势和显著特色。

(二)学术团队的作用日趋显著。学术团队只是共同参与科学研究和学术研究的团体,它不同于学校内部的常规组织,与正式组织又有一定的区别,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导师相对稳定,学生流动性大。“双一流”建设启动之后,学术团队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学校发展战略层面的学术团队建设内容不断丰富和发展。学术团队“自发式”的组建、“自由式”的发展与管理格局也发生了变化。为了对学术团队做好引导和管理,学校和院系更多地介入进来,以便更好地整合资源、发挥人才优势,更加体现了学术团队在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中的载体作用。

(三)师生共建的学科交融型支部的优势。一流学科建设背景带来了学科融合的新机遇,学术团队的作用也日趋显著。以安大物科院为例,同一年级的研究生党员分布在材料、生命、环境、信息等多个研究方向,归属在不同研究所,给党员之间的沟通交流带来不便,增加了开展支部活动的难度。在支部设置方面,不论是“纵向型”还是“横向型”支部设置都无法根本解决面临的难题。于是我们提出了师生共建的学科交融型研究生支部构建模式,以师生共参与的学术团队为基本单元,融入其他相近学术团队,如环境和健康方向组成“健康学科师生党支部”,量子材料和能源材料组成“材料学科师生党支部”,计算机和电子方向组成“信息学科师生党支部”,支部书记一般由导师担任。这种师生共建的学科融合型支部具备以下几个优势:1.依托学术团队,实现导师双向指导。这种支部设置模式避开了“横向型”支部因研究生毕业而撤销,以及年级特点带来支部工作变动性大的弊端,有效发挥了“纵向型”支部的优势,研究生党员之间专业相同或相近,师生之间、不同年级之间“传帮带”作用凸显。导师不仅能够在业务上对其进行有效指导,也可以共建支部为纽带,加强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意识形态管理,真正实现了党建工作和学术培养双向指导,按照“以党建带学术,以学术促党建”的工作思路,有效提高研究生支部的教育管理水平。2.发挥学科融合优势,创新组织生活。根据研究生更加重视毕业和就业的特点,可以将支部活动和科研交流充分结合。以往的纵向型支部设置是相同或相似专业构成,而学科融合的支部成员来自不同专业,可依托支部开展学科交叉的主题学术交流和组织活动,如生命与环境专业可进社区做生命健康知识普及活动等,从根本上增强支部活动吸引力,提升支部活动的实际效果。不仅如此,不同学科的教师可以整合资源,实现党的组织资源的共享与良性互动,依托专业学术活动载体共同开展党支部建设、学术交流,为研究生支部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3.学术带头人担任支部书记,增强支部凝聚力。目前,大部分研究生党支部书记多半由研究生担任,研究生党员的党务知识有限,工作经验缺乏,在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缺少力度和深度。而在学科融合的师生共建支部内,教师不仅可以在学业上对研究生进行指导,教师中政治过硬、素质全面者担当支部书记,一方面加强了对研究生支部委员党建工作业务的指导,让他们熟悉党建工作。另一方面可以将党务和科研指导相结合,全面提升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和科研能力,增强支部凝聚力。

四、师生共建的学科融合型支部建设的意义

(一)切合当前实际,全面提升研究生党员综合素质。一流学科建设启动后,高校教师和研究生都面临着新机遇和挑战,当前研究生关注的焦点更多是自身需求,他们不仅希望思想政治觉悟和党性修养得到提高,更要求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本文所倡导的师生共建的学科融合型支部,将学术团队的教师直接吸纳进来,并且作为党建和学术的双向指导者,有效调动了研究生党员接受思想教育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增强求知欲和创造欲,全面提升综合素质。

( 二) 发挥融合优势,实现党建学术双向指导。本文倡导的师生共建的学科融合型支部设置和管理模式以学科团队为基本单元,同时融入几个相近的学科团队,结合学科专业相互交叉的特点,不仅为相近学科的学生交流提供可能,更为相近学科教师的学术交叉提供平台,实现了党建工作与学科交叉的科研交流相互促进。这不仅促使有共同专业基础的研究生党员发挥“传帮带”作用,也突显了研究生导师尤其是党员导师的思想、学术双指导的重要作用。

(三)深化党建引领,增强研究生党支部组织力。师生共建的学术融合型支部设置和管理模式的构建,在当前“一流学科”建设背景下有很大的现实意义,比较切合当前急需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这种模式将学科交叉的概念融合进来,在“纵向型”支部设置基础上进行大胆创新,既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实现了支部在党建育人中的支撑作用,又促进了相近学科的交叉融合,为科研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以党建促发展,提升研究生党支部的组织力,发挥支部的战斗堡垒功能,有效深化党建工作在“一流学科”建设中的引领作用。

猜你喜欢

双一流一流支部
支部联建润“甘泉”
中共长沙特别支部的统战策反工作
支部+支部,党建破“地界”——汉阴县基层党组织“三联”机制之“支部联建”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支部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