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晋北平鲁区踢鼓子秧歌艺术的文化成因

2019-11-23穆世琇

艺术科技 2019年12期
关键词:艺术特征文化传承

穆世琇

摘 要:平鲁区踢鼓子秧歌是晋北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民间舞蹈艺术。它融拳术、舞蹈、戏曲为一体,是千百年来当地人民生活智慧和艺术创作的结晶。本文力求从文化视角探究平鲁区踢鼓子秧歌形成的原因,从表现主题、表现形式和艺术创新3个维度归纳分析,发现崇尚英雄、集武术和戏曲元素于一身以及不断地自我创新是传承和发展平鲁区踢鼓子秧歌的内驱动力,也是保护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使命。

关键词:平鲁踢鼓子秧歌;艺术特征;文化传承

踢鼓子秧歌是流传于山西晋北地区的一种民间舞蹈艺术形式,尤以晋西北平鲁区最为盛行。2014年,踢鼓子秧歌入选第四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有力地促进了该项艺术在当地的传承和保护。

总体来讲,平鲁区踢鼓子秧歌具有粗犷、奔放的艺术特点。当地每逢年节,各村都会组织踢鼓子秧歌队上街表演,春节期间更是热闹非凡,是一项深受当地群众喜爱的民俗文化。踢鼓子秧歌能够流传千年,且形成如今鲜明的艺术风格,离不开滋养它产生、发展的地域文化,为此,想要深入了解平鲁区踢鼓子秧歌,不妨先从文化成因的视角一探究竟。

1 崇尚英雄成为平鲁区踢鼓子秧歌的表现主题

平鲁区地处晋西北内外长城之间,西北沿长城与内蒙古自治区接壤,西南与山西省忻州地区毗邻,北接朔州市右玉县,南连朔城区,素有“朔北雄城,塞外天险”之称。因地理位置所处内外长城之间,古时成为历代北方游牧民族和汉民族兵家争夺之地,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在这里相互碰撞交融,从而形成独特的边塞文化、关隘文化。唐朝名将尉迟恭就是平鲁人,后来被人们推崇为中华门神的原型形象。近代以来,平鲁区是山西境内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千百年来这里的人民历经战争洗礼,逐渐形成保家卫国,勇于抗争的战斗精神,崇拜英雄成为人们共同的价值所向。

这种崇尚英雄的文化倾向,在平鲁区踢鼓子秧歌中随处可见。与处于塞上高原的劳动人民粗犷豪放、勇敢勤劳的性格特征吻合,这也正是踢鼓子秧歌能够扎根于朔州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踢鼓子秧歌从男演员扮相来看,采用戏曲中武生扮相,短衣襟小打扮,最显著的是一条长长的银髯飘洒前胸。扮演的人物原型多取自中国古典名著《水浒》中的梁山好汉,常见的有武松、石秀、林冲等,威风堂堂,大义凛然。踢鼓子秧歌女演员也是女中豪杰,诸如孙二娘、扈三娘等。从扮相上就预示出主要表现的内容多为保家卫国、英雄儿女等主题,就这样一代代地演绎历史故事,传颂英雄豪杰。

2 表现形式是集武术、戏曲元素于一身的民间舞蹈艺术

武术和戏曲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戏曲中有文戏、武戏之分,平鲁区踢鼓子秧歌吸收了武戏的元素较多,用舞蹈动作、步伐神态等作为主要手段来加以表现,加之配有专门的吹打乐队伴奏,锣鼓喧天,舞姿翻飞,一派中国民间闹红火的场面。虽然有武术和戏曲元素,但那些只是舞蹈艺术的辅助手段,只是為表现主题服务。

平鲁区踢鼓子秧歌表演形式按照规模大小划分,分为大场子、小场子、过街场3种。“大场子”表演队伍少则20人左右,多则108人,表演队形变化多端、调度严谨,各类角色分工明确,配合密切。队形变化主要有“凤凰双展翅”“大十字”“满天星”“偷营”等。“小场子”是以“鼓子”“拉花”为主的小型集体舞蹈,表演人数2至5人,一鼓(男角)一花(女角)谓“单凤朝阳”、一鼓二花谓“双凤朝阳”、二鼓二花谓“双挂印”、一鼓多花谓“落帽场”。“过街场”则是表演队伍分两行纵队边舞蹈边行进,乐队在前,表演者在后,锣鼓喧天,声势浩大,队形变化有“龙摆尾”“双出水”“蛇蜕皮”“天地牌”等。

经过历代艺人不断完善,平鲁区踢鼓子秧歌从内容到形式逐渐形成了一套规范的程式。从应用场景、角色分工、乐队形制、表演规模、服装道具等各环节作出明确要求,平鲁区踢鼓子秧歌加入了戏曲音乐的板鼓,表演中伴奏火爆热烈,节奏灵活明快。“鼓子”表演的主要看点是武功身手,技巧突出拳道和踢腿,“拉花”左手是帕、右手是扇,主要看点是身法的转动和扇帕的翻飞,二者都在戏曲与武术方面程式化动作明显。吹打乐队主要是大鼓领衔,配以铙钹、堂鼓击之,有的还会编制唢呐和笙丰富和声。乐队除了热闹气氛,就是与舞蹈节奏和演员的身韵体态浑然一体,相得益彰,听得给力,舞得舒展。

3 新时代平鲁区踢鼓子秧歌走向创新

艺术贵在创新,作为一项晋北文化遗存,平鲁区踢鼓子秧歌需要在创新中不断发展。新中国成立前,踢鼓子秧歌常演《打酸枣》《摘南瓜》《拉老汉》《观灯》等小节目。新中国成立后,踢鼓子秧歌受到上级文化部门的重视,《落帽》《单凤朝阳》《大王惩霸》等新加工创作的节目多次赴中央、省、地参加文艺调演,受到广泛好评。近年来,在平鲁踢鼓子秧歌名家的共同努力下,成立了朔州踢鼓秧歌舞蹈家协会,平鲁区也建立了分会。协会广泛吸引民间艺人、舞蹈教师、舞蹈毕业生参与踢鼓子秧歌的传承和发展,创新表演,服务群众,使平鲁区踢鼓子秧歌不断取得新的进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文化自信”正在平鲁大地上积极践行,继承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是踢鼓子秧歌人的共同担当和使命。

参考文献:

[1] 史琰琰.浅谈山西民间舞蹈踢鼓秧歌的表演特征及其成因[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8,6(S1):158-159.

[2] 陈元元.踢鼓子秧歌文献综述[J].音乐时空,2016(08):44-46.

[3] 平鲁区紫晨歌舞艺术团[DB/OL].平鲁踢鼓秧歌纪实,https://v.qq.com/x/page/r0374jdrll5.html,2014.

猜你喜欢

艺术特征文化传承
谈微纪录片《了不起的匠人》的几点启示
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当下中国大陆喜剧电影的艺术特征与发展
浅谈大学校园设计中的文化传承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