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析中学德育问题及其对策

2019-11-22韦瑜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19年10期
关键词:行为规范待人孝心

韦瑜

[摘   要]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做人教育是德育的底线要求,“先成人,后成才”的理念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文章将从对德育现状的反思中,探究做人教育的基本内容和怎样建立好学校、家庭、社会的德育网络体系等问题,论述做人教育和提高德育实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关键词]孝心;行为规范;待人

[中图分类号]    G6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9)30-0066-03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德育日趋重要,因为做人教育是德育的灵魂,学会做人是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先成人,后成才”的理念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有人说,你可以做不到舍己为人,但你不能损人利己,你可以不是圣贤,但你应该认同道义,你攀升不到道德的最高境界,但道德最低下限必须坚守,那是人类最后的底线。这些话语道出了做人的基本准则,可见,育人必须先育德。

一、反思德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反思一:德育倒位,脱离实际,轻视人类共性

过去的德育尊崇高轻平凡,先是进行阶级性、政治性教育,最后进行人类共性教育。小学时,学生就高唱“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这种德育动机本来是好的,让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然而,高空论的目标让学生望尘莫及,其效果自然大打折扣,没有实效性。而人类共性中的讲究卫生、尊重长辈、诚实等品质我们呼吁了几十年,有人上了大学甚至成家立业后还是做不到。如果教师自己教的学生没有向自己打招呼,这不是学生高傲,而是教育者的失败。

(二)反思二:德育单一,没有形成齐抓共管的德育体系

以往德育主要依赖学校单方面的工作,家庭、社会参与极少,许多地方的家长只有望子成龙的愿望,把子女的教育全部寄托给学校。他们认为,把子女送进学校就万事大吉。而学校方面,由于学生人数多,只能在课堂上少许渗透德育,平时通过规章制度约束学生,真正让德育思想、道德情操在学生中得到熏陶,能使他们领悟得到的相当有限。而且毕竟德育不同于智育,它需要亲身实践,学生在实践中才能明确什么是道德的,什么是不道德的,光靠学校说教肯定不行。

(三)反思三:学校重智育轻德育,片面追求升学率,只抓教好书,不求育好人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重智育轻德育一度使德育的评价机制偏离正常轨道。不少学校以文化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标准,对学生的评价以“成绩好”代替“三好”,这种价值取向对学生的心理暗示是舍真求荣,导致学生对功利过早追求和对道德淡漠。为了追求升学率,有的教师对“教书育人”的认识有偏差,往往使德育“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人们也普遍认为德育是学校领导和班主任的事,因而德育流于形式。

(四)反思四:德育格式化,无情感交融

以往的德育停留在规章制度和训斥层面,教育者总习惯于说大道理、讲空话,居高临下地教训学生,要求学生应该怎样做,自己却做不到,格式化的思想教育工作做不到言传身教,学生心里不服气。因此,学生不可能听从教育,教育效果要么是表面的,要么是暂时的。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没有真情实感的交流,没有建立平等、民主的关系,就没有情感交融,学生的良好品德言行就难以培养起来。

(五)反思五:校外不良影响,对学生毒害极深

目前,社会上的腐败现象,弄虚作假的风气,以私利为目的经营的游戏厅和网吧环境重重包围着学生,这些是学生不良的交友场所和违法犯罪现象的助长剂。加上单亲家庭不断增多,有的家庭成员甚至犯罪、吸毒等,对学生都具有负面影响。有人说,现在的教育效果是“5+2=0”,即5天的学校正面教育效果,很快会被周末两天家庭和社会的不良影响带偏。

以上德育存在的问题以及德育被弱化现象,导致的结果是令我们触目惊心的。20世纪90年代,出现了北京大学学生卢刚在美国枪杀同窗及师长的惊人血案;湖北某市小学教师刘某以学生不按时完成作业、上课不认真听讲为由,罚学生吃牛粪;新千年之际,浙江金华学生徐力举起锤子砸死自己的母亲。如今,中小学生暴力犯罪的事件屡见不鲜,如果说这些是特例,那么下面的例子應该是普遍的。为骗取作文高分,不惜假设父母双亡;为请假,不惜假设家人病故;为结拜兄弟争口气,打群架。这些不道德的行为,令人掩卷长思,感叹良多。

相比较而言,以下几个广泛流传的例子值得我们思考。

例1:中国学生与日本学生一同参加夏令营,日本孩子吃苦耐劳,讲究卫生,把废弃物捡装起来,没有人随便乱扔。而中国孩子拈轻怕重,把吃剩的饭菜到处乱扔。

例2:一位中国部长在欧洲某国办事,上洗手间时听到叮当作响,不知何故,走出洗手间时,有位妇女求他再进洗手间去看一下,说她儿子进去很长时间都没出来。部长进去仔细一看,一个七岁的小男孩正在满头大汗地修马桶,原来他发现马桶坏了冲不了,但“规则”意识让他认为不冲马桶是不能走的,于是他力不从心地修起马桶来。

例3:世人公认美国前任总统克林顿做出的政绩是显著的,美国人却因他的道德问题不放过他,要弹劾他。

可见,欧美等发达国家看重的是人格道德,是日常的行为规范,而他们这些“条件反射”式的举动显然非一日之功。与我国的德育现状相比,难道我们没有反思的必要?

二、需要加强德育的方面

(一)孝心教育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其根源来说,是子女对父母基于血缘关系的亲情,是子女回报父母养育之恩的一种责任感。现在的孩子从小倍受宠爱,他们只知受爱,不懂爱人;只望受助,不愿助人;只图享受,不思奉献,导致子女虐待双亲的事屡见不鲜。如何教孩子做人,是关乎国家前途和民族存亡的重大课题,古人云,“孝为百善之先”,就是提醒我们要意识到孝心教育、做人教育的迫切性。

(二)从小抓起,进行基本的日常行为规范教育

有句印度谚语是,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人生。中国也有“习惯成自然”的格言,这都说明了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孩子养成良好习惯,要从良好的行为做起。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废弃物、穿戴整齐、勤换勤洗、起床叠好被子、尊敬师长、打扫庭院等贴近孩子的行为看起来容易完成,做起来难,况且是要天天做,持之以恒,贯穿整个人生。从小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使他们在生活中坐有坐相,站有站相,这才是正确的、平凡的、真实的要求,从而才能塑造平凡的崇高。

(三)诚信教育

诚信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始于两千多年前的孔子时代,那时仁、义、礼、智、信就是儒家思想的要义。古往今来,做人要求无不以诚信为本。诚实守信才能赢得人心,赢得真理,也才有感召力和推动力。狼和小孩的故事中,由于小孩行骗,当狼真的来时,他喊救命人们也不再去理会,他最终因不诚实被狼吃掉。现在有些人,为了名利,在工作中采用虚报、冒报、假报等手段,他们不知当年“亩产十万斤”的教训,饿死了多少人。

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需要人们具备诚实守信的素质,中国加入世贸后,我们应该看懂,社会需要诚实守信来规范。许多有识之士大声疾呼,重整社会风气 迫在眉睫。富兰克林论诚实时有这么一句话:诚实是最好的政策。可见,从小培养孩子诚实守信是何等重要。

(四)律己教育

律己教育是做人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内涵。人类所出现的一切行为过失乃至犯罪,究其原因都是律己的失败。我国传统道德中,将慎独视为律己的最高境界,是应当吸取的律己精神的精髓。一个好学生必须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一个好公民必须遵守法律法规。个人的自由必须以遵守公共秩序为前提,因此,从小强化秩序意识、纪律意识、法制意识尤为重要。这是做人教育尤其是律己教育所不能缺少的育人底线。

(五)待人教育

中华民族是礼义之邦,礼貌待人是人们共同生活的基础,谦逊礼让是有教养的表现。当今世界充满激烈的竞争,由于竞争,人际关系淡化,感情冷漠,已成为社会健康发展的羁绊。人类要生存与发展,就必须加强交往合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21世纪《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报告,将学会共同生活作为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这体现出人类交往与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人们的交往与合作,必须以互敬互让为基础,待人接物要有诚心和爱心,同时也要有宽容的精神,容别人的成绩,容别人的缺点,容人才能豁达大度,容人才能调节心境,容人才能换取真情。如何待人可遵循我国古代的一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要学会共同生活,待人教育已时不我待。

上述五方面的德育内容,我认为是做人教育应具备的。如果人要有更高的道德境界,还必须接受爱国爱民、勤学敬业、自立自强、见义勇为、立志成才等方面的教育,但不管是哪方面的教育,我们都应该以人为本,只有这样,德育才具有更好的实效性。做人的德育内容确定后,实施便是关键,如何实施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我认为必须切实加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通力合作,密切配合,建立完整的德育体系。

三、在学校、家庭、社会中实施德育的具体措施

(一)学校教育

学校是德育的主阵地,德育在学校工作中占据着首要地位,学校教书育人活动中,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要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必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切实做到寓道德教育于各科教学之中,做到德育与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相结合,把德育具体化和形象化,做到既管教又管导。

2.狠抓学生的养成教育,把德育寓于实践中,贴近学生生活。

3.创造有利条件,加强课内外多种方式的思想教育、行为教育、品德教育和纪律教育,充分发挥激励作用,利用板报、广播、图书室、团队活动等,寓德育于娱乐中,进行多种形式的德育,提高做人教育的效果。

(二)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的影响是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无法代替的。家本身是孩子生活的地方,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和对子女的教育方法、对孩子的成长有重要影响。如果父母的行为不检点,对孩子溺爱或者经常打骂等,都会给孩子的身心健康带来不良影响。英国教育家尼尔说:“问题少年是问题父母的产物。”清朝光绪年间有个“临刑责母”的故事,讲的是一位母亲对自己孩子小时候的偷窃行为不但不制止,反而给予鼓励,使孩子从偷一个蛋、一块肉发展成江洋大盗,最终被处死刑。临行刑前,这名偷窃者当众痛责母亲对自己年幼时偷窃行为的鼓励和怂恿。这则故事至今仍发人深省,天下父母应引以为戒。事实证明,家庭教育与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有着密切关系。那么,家庭教育应注意哪些方面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点。

1.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

家庭稳定和谐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孩子从小生活在温馨的家庭中,他们会感到生活美好,从而以旺盛的生命力、充满激情的状态去面对现实和憧憬未来。相反,如果家庭破损,父母经常吵闹或行为不端,将给孩子心灵留下阴影、造成创伤,使他们气馁、沮丧,觉得世界充满争斗。有资料表明:失和的家庭是造成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原因,有近二分之一的犯罪少年来自于单亲家庭、繼亲家庭或婚姻动荡的家庭。美国心理学家索克说:“对于孩子而言,父母离婚带来的创伤仅次于死亡。”可见,良好的家庭关系,才能使孩子情绪稳定,身心健康发展。

2.父母言行要得体,做孩子的表率

近墨者黑,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孩子,这有一定的道理。我身边发生过一件事,有个同事带8岁的孩子上街买鱼,临走时,趁卖主不注意,他多拿了一条小鱼,而这一动作被他身旁的孩子看见了。之后,这个孩子跟同学去买爆竹,也趁卖主不备,多拿了就走,结果被卖主发现,告到家里,同事批评孩子,但孩子反驳说,你去买鱼时不是也多拿了店家的鱼吗?同事无言以对。这件事说明,父母的言行对孩子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北京海淀区法院少年法庭有资料表明,15个持械斗殴犯故意伤害罪的青少年中,有12个孩子的家长性格粗暴,经常打骂孩子;7个犯诈骗罪的青少年中,有6个孩子的家长不诚实;14个犯盗窃罪的青少年中,有13个孩子的家长崇尚金钱、贪小便宜。可见,孩子的性格行为跟家长的性格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

3.关心了解孩子,注意教育的技能和方法,做到预防和矫治

要教育好孩子,首先要了解孩子,了解他们的长处和短处,然后根据其特点,切中要害,看其弱点在哪个方面就从哪个方面找突破口。不要全面开花,一下子讲太多道理,孩子会厌烦。父母要多与孩子沟通、交流,掌握孩子参与社会活动的信息,一旦发现有不良倾向或行为,要及时教育和引导。一点一滴地纠正,孩子才会信心十足,教育效果才好。

孩子逐渐长大,他们的活动范围也随着越来越广泛,他们如果离校时没有直接回家,离家后没有直接到校,家长会很担心,要么一再追问其去向,要么对其行动诸多限制。这些做法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使其产生叛逆心理。这时候应该多与孩子沟通,不要采取跟踪追逼的方法,要坦诚相待,诱导孩子懂得不按时回家或不按时到校的危害性,循循善诱,让孩子接受事理,这样教育效果就会更好。家长绝对不能以硬碰硬,打骂、训斥,因为一旦亲子关系弄僵,就很难施教了。

(三)社会教育

社会环境对孩子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社会环境的净化。为此,国家必须以法律制度来规范市场经济,切实加强监察和打击力度,使黄、赌、毒、非法经营的游戏厅和网吧等不良因素无法滋生,消灭孩子不良交友场所和违法犯罪的潜在地。同时,学校、家长和社区要经常沟通合作,建立健全相应的德育机构,做好社区教育的统筹协调。充分利用社区的积极因素,建立校外基地,开展丰富多彩、文明健康的教育活动,营造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社会教育环境。

德育已成为时代教育的主题,做人教育是德育的根本,在提倡以德治国的今天,要使德育更有实效性,是学校、家庭、社会共同面对的问题和任务,这个任务艰巨又复杂,任重而道远。如何培养做人的合格者,是教育之本。也许我们不能把所有的孩子培养成圣人,但我们有责任把他们培养成正直的人,以实现“千教万教,教人求真”的目的。

[  参    考    文    献  ]

[1]  孫亚萍.三思“德育的底线”——读《底线伦理》随想[J].教书育人,2003(11):25-26.

[2]  尚秀云.家庭教育应当成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第一道防线[J].班主任,2003(3):8-10.

(责任编辑 斯   陌)

猜你喜欢

行为规范待人孝心
日子
日子
日子
日子
排毒孝心汤
用爱和孝心撑起一个家
孝心歌
强化大学生行为规范教育的必要性
用公平正义守护社会伦理秩序
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