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墨丹青中的如画江山

2019-11-22槑槑

小演奏家 2019年9期
关键词:山水画山水画家

槑槑

我国绘画艺术源远流长,其中以山川等自然景观为主要对象的山水画占据着首要位置。游山玩水的文化印迹,以山为德、水为性的内在修为,结合咫尺天涯的视觉创作,一直是山水画演绎的主线,从山水画中我们可以体味到中国画的色彩、意境、格调和气韵,更可以领略到东方美学与哲思,中国山水画是华夏民族的文化底蕴,更是中国思想最为厚重的积淀。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早期山水画主要作为地图的形式存在,目的是案城域、辨方州、标镇阜、划浸流,以强调实用性为主,不具有审美价值。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频繁,百姓生活颠沛流离,文人们对社会现实极度失望,只能将满怀才情寄托于山水之中,由此开始推崇老庄思想,继而发展成为玄学思想,提倡寄情山水,这也直接促进了山水画的发展。东晋顾恺之的《画云台山记》和南朝宗炳的《画山水序》都提出了士人有观赏山水的需要,山水是道的体现,“圣人含道映物,贤者澄怀味象”,他们希望通过山水画来“不下堂筵,坐穷泉壑”。但是魏晋山水画当时还很不成熟,呈现出一种“人大于山,水不容泛” 的面貌,例如著名的《洛神赋图》中山水描绘比较稚拙,比例关系也较为混乱,所以这一时期画中的山水一般只是作为人物画的背景而存在。

隋代的建立结束了我国三百多年南北分裂的局面,政治的统一、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绘画艺术的进步,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可以说是传世的第一幅完整意义上的山水画。

唐代对绘画进行了细致的分类,在透视和构图两方面都达到了相对成熟的阶段,山水画也从人物画的背景中独立出来,成为一门重要的画科。唐代著名画家李思训、李昭道被称为“大小李将军”,他们的作品用色浓烈,画面格局宏伟华丽,装饰性很强,确立了山水画“青绿金碧”一派的风格,被后人推为“青山绿水画派之祖”。盛唐时期的吴道子被后人尊称为“画圣”,以佛教题材画和人物画像著称,但其山水画造诣也非常高,堪称“中国独立山水画祖师”。传说天宝年间,唐玄宗想看嘉陵江的秀丽山水,命吴道子去写生,没想到吴道子从嘉陵江游历回到长安后却两手空空,唐玄宗问其缘由,吴道子说:“我没画在纸上,都记在心中。”果然不出一日,吴道子便凭借记忆在大同殿的墙壁上画出了嘉陵江风光,即《嘉陵江山水图》。吴道子的山水画风格豪放,气势磅礴,并利用线条与色块的组合改革了山水畫的形制,使其成为具有极大装饰性和趣味性的独立画科。晚唐时期,山水画独特的创作技法——皴法初步形成,大大丰富了山水画的表现手法,使其从单纯的线条勾勒敷色发展到根据对象的质地、纹理、向背等进行皴擦,皴法不仅反映了艺术家的审美取向,也代表了山水画的艺术生命。

到了宋代,宋太祖崇文抑武,文人的社会地位得以提高,科举制度完善,画院蓬勃发展并出现了画学。在宽松的政治文化条件下,画家得以尽情施展自己的才华,追求细节的刻画,绘画技巧急速提高,山水画空前繁盛。南宋时,受宫廷画院画风的影响,画家普遍追求细节的真实和诗意的表达,代表画家有李唐,他的画作斧劈皴自成风格,此外马远和夏圭开创了边角构图,被人们称为“马一角”和“夏半边”。

元代画家注重对真实山水的描绘,强调“意笔草草,写胸中之逸气”。赵孟頫开元代文人画风气,他在《松雪斋集》中主张“作画贵有古意”和“书画同源”,为文人画的创作奠定了理论基础。“元四家”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大力弘扬文人画风气,他们以寄兴托志的写意画为旨,强调诗、书、画、印的有机结合,状物寄情。这一时期的山水画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正式取代人物画成为中国绘画的主流。

明代后期,在上海、松江一带存在着众多画派,其中以华亭派影响最大,其代表人物董其昌极力推崇纯文人画,并提出了南北宗论:按画家的身份、画法、风格,将画家分为两大派别,北宗为:赵傒、赵伯驹、赵伯骕、马远、夏圭、李思训父子,南宗为王维、张璪、荆浩、关仝、董源、巨然、郭忠恕、米芾父子,董其昌认为南宗是文人之画,而北宗是行家画,因此他崇南贬北,极力提倡文人画。

清代闭关锁国政策和文化专制政策导致文人思想被禁锢,故绘画多以摹古为主,其中以“清初六大家”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吴历、恽寿平为代表的清代画家,强调“日夕临摹”、“宛然古人”的艺术主张,适时迎合了当权者的思想束缚政策,被奉为“正统派”。与之相对,一批具有强烈民族意识的画家突破传统思想,被称为“创新派”,其中以“四大名僧”石涛、朱耷、髡残、弘仁和“金陵八家”龚贤、樊圻、吴宏、邹喆、谢荪、叶欣、高岑、胡慥为代表。

现代山水画在继承传统山水画的构图形式、笔墨语言和审美思想的同时,不拘泥于传统,大胆创新,如现代画家张大千《摩诘山图》中的大泼彩、傅抱石《待细把江山图画》中自创的抱石皴、李可染《万山红遍》中的色彩积染法、于治学《雪漫兴安》中的泼白法等等,他们敢于破除古法,自创新法,彰显自己鲜明的个性魅力,展现了现代人“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博大胸怀,对于山水画审美观念的更新和现代山水画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水墨共舞的语言密码

一幅美妙绝伦的山水画究竟是怎样画成的呢?自然少不了画家的作画技法,即中国画的语言密码。

密码一:布局

画面的布局也叫“构图法”,顾恺之称其为“置陈布势”,谢赫称其为“经营位置”。中国画讲究立意定景,远则取其势,近则取其质,并巧妙地运用画面的空白,使无画处皆成妙境。中国画有着“细细看、面面观、看得透、窥其穿”的要求,即能从山前看到山后,从山下看到山上,从房内看到房外,而这种要求是为了满足赏画者“饱览卧游”的需要,使咫尺千里的美景尽在眼前。

山水画构图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三远法”:平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如郭熙的《窠石平远图轴》;高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如荆浩的《匡庐图轴》;深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如巨然的《万壑松风图轴》。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晦暗,平远之色有明有晦。

中国山水画的透视法不同于西方绘画的定点透视法,而是无焦点的无点透视,其视点推移法则正好符合中国人欣赏山水画的习惯。

密码二:笔墨

笔墨是重要的中国画审美要素之一,一幅好的山水画不光题材、内容、构图要好,用笔用墨的功夫也是極其重要的。值得注意的是,笔墨是为绘画服务的,不顾一切地追求笔墨则会导致画作脱离实际。

作画时,用笔讲究点、勾、皴、擦之法和下笔的轻重、疾徐、偏正、曲直以及侧笔、圆笔、中锋、偏锋、逆锋等,用墨讲究淡墨、浓墨、泼墨、积墨、焦墨、破墨、飞墨等法,此外还有“五墨”、“六彩”之说。用笔与用墨的变化既是不同绘画的需求,也是不同画家的修养与绘画风格的体现,最高境界应是心手合一、笔随心运、水墨淋漓、自然天成,而不是矫情做作、故弄玄虚。

密码三:设色

中国画又名“丹青”,可见色彩在中国画中的运用非常广泛,如新石器时代的彩陶、早期的墓室壁画、大小李将军的青绿山水画、黄筌父子的花鸟画,都是鲜艳夺目、重色而不重墨的。但随着道家思想的影响逐渐加深,人们崇尚素朴自然的追求影响着绘画中色与墨的运用,特别是山水画,其更是道家思想的最好体现,用墨也就逐渐超过并取代用色,文人画更是极少用色。

山水画的设色是随类赋彩、以色貌色的,强调对象的固有颜色,但并不是很客观地描摹自然,其主观赋色的情况也有很多,如金碧山水、浅绛山水的设色便带有一定的主观性。

密码四:点景

中国山水画中除了一些体量比较大的主体景物,如山石、河流、树木以外,画家们往往还会添加一些小的点景之物用来丰富画面内容、渲染氛围,从而传达出画家自身独特的情趣。点景的人物、房屋等虽然在画面中所占比例较小,但意义深远,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成为中国山水画中必不可少的点缀之笔,表现着山水画“物我统一”的艺术境界,这一点也与我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理论相契合。当代画家赵春秋在创作雪景山水时常以红色的春联、灯笼或红衣人物点景,点点红暖更烘托出皑皑雪景的清冷萧瑟,冷暖对比鲜明,可谓匠心独运。

物我和谐的美学精神

山水画所表达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的美学精神,山川、河流、草木是大自然送给画家的可师之资,是画家真正的老师。画者游历名山大川,感受自然,保持自我的本性,实现天人合一,唯有这样,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才会有生命力。

天人合一

中国传统哲学强调天人合一的境界,其中“天”指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山川、草木、河流等,而“人”是画者的自我体现。在画家眼中,人是主体,天地万物不是独立存在的客体,而是自我发自内心的感悟,是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的相互统一。画家不拘泥于自然的束缚,注重在人与自然的和谐之中寻找真谛,营造出物我合一、物我两忘的审美效果。画家在描绘自然景物时,采取用身心去感受的方式拥抱自然,创造出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艺术作品,如倪瓒的山水画《渔庄秋霁图》,以墨浓而枯的干笔描绘出雨后清新的枯林景致,画面中枯木稀疏,水面空旷,山峦平远,笔墨干枯明快,如秋月寒夜之下的万顷湖水,意境荒寒,气韵深远,令人俗虑皆忘。这幅画不仅创造出一种纯净清雅、淡泊自守、无欲无为的意境,更在萧条与凄凉中显示出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饱含着云林孤苦、茫然悲凉却不卑不亢的复杂心境,是画家内心追求的真实写照,达到了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唐代画家张璪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艺术创作理论,成为中国美学史上“师造化”理论的代表性言论。“造化”即大自然,“心源”即作者内心的感悟,这一理论认为艺术创作来源于对大自然的师法,但是自然之美并不能自动变为艺术之美,对于这一转化过程,艺术家内心的情思和构设是不可或缺的。因此画家在作画时不仅要描摹外在自然形象,更要领悟自然,师自然之变,使情景交融,通过物我合一,达到艺术和谐统一的美学精神。

意造境生

山水画的意境就是山水画所创造的境界,意造境生就是营造“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的境界。山水画营造的意境不仅仅是优美的景色,更多的是画家对理想境界的追求,是超脱烦琐与庸俗社会的心灵居所,如南宗山水代表人物董源的作品大多淡墨轻岚、温雅柔润、平淡天真而不露刚拔之气,北宗山水代表人物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则以拔地而起的大山、一泻千尺的瀑布,描绘出北方山川的壮美之姿,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南宗山水和北宗山水虽然所表达的意境不同,但都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人在画中游

曾经,画家在游历山水时挥笔而作,如今,让我们跟随前人的画作一览昔日的湖光山色。

展子虔《游春图》

《游春图》是展子虔传世的唯一作品,也是迄今为止存世最古的画卷,现藏于故宫博物院。该图以全景方式描绘了广阔的山水风景,图中除山、水、树、石外,还勾勒出白云、楼台、院落、桥梁、舟楫,并点缀以踏春赏玩的人物车马,展现出一派杏桃绽开、绿草如茵、波光粼粼的春日融融之景。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

《千里江山图》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烟波浩渺的江河和层峦起伏的群山,渔村野市、水榭楼台、茅庵草舍、水磨长桥等静景中,又穿插着捕鱼、划船、游玩、赶集等动景,动静结合,恰到好处,现藏于故宫博物院,是集北宋以来水墨山水之大成者。

马远《踏歌图》

《踏歌图》是南宋画家马远创作的一幅绢本设色山水人物画,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画家不仅描绘了雨后初晴的京城郊外景色,还勾勒出丰收之年农民在田埂上踏歌而行的欢乐场景,正如图上题诗所云:“宿雨清畿甸,朝阳丽帝城。丰年人乐业,垅上踏歌行。”

梅清《高山流水图》

梅清以画黄山著称,与石涛、弘仁成为“黄山画派”的代表人物。梅清的《高山流水图》描绘了这样一幅图景:一座圆柱形山峰矗立在群峰之中,一旁山壁陡峭奇险,山下苍松掩映,松下一位隐士席地而坐,正在观赏对面的瀑布。画中山石皴线和石上苔点极为随意,却将黄山的奇峰、异石、怪松、瀑布等胜景融为一体,笔法高逸,意境旷远,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张大千《仿巨然晴峰图》

张大千借元代《万山积雪图》的构图章法,以巨然长披麻笔法创作了这幅《仿巨然晴峰图》。整幅画用笔圆润柔和,色调清雅,密林重山,层次分明,曲径通幽,引人入胜,显示出张大千刻画山川胜景的高超技艺。

李可染《万山红遍》

《万山红遍》取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之词意,气势雄壮豪迈。李可染运用饱满的构图、黑白对比和大面积艳丽的朱砂红,结合中国画特有的笔墨技法,将诗词中的秋色美景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

猜你喜欢

山水画山水画家
空蒙山水间
论南宋山水画的艺术审美性
《山水间》
山水朋友
酷炫小画家
程灿山水画作品
张自启中国画——山水画
张和平山水画欣赏
山水聚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