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一流”建设视域下针对“三率一管”的引导式学生培养模式探究

2019-11-22赵云龙

大学教育 2019年11期
关键词:双一流

赵云龙

[摘要]结合“双一流”建设的理念和目标,以中国矿业大学为例,指出目前矿业学科学生存在的“高考志愿报录率”“本专业升学率”“学生就业率”和“民族学生管理”(简称“三率一管”)四个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探究“引导式”学生培养模式,并抓住“双一流”建设机遇,面向国际化构建“矿业+英语+数学”的基础巩固板块,从民族学生成绩提高、学习生活条件改善、民汉学生间沟通交流、民族学生榜样培养等方面对“民族学生管理”进行阐述。

[关键词]双一流;三率一管;引导式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9)11-0172-03

一、引言

“双一流”建设[1]是在“985”“211”平臺建设成果的基础上,全面破除门槛,从师资队伍、人才创新、文化传承及成果转化等多方面进行规划,进一步完善学科体系、整合优化内部结构、落实社会参与机制,促进学科差异化发展,创建平等竞争的环境,进一步提升建设学科的核心竞争力。以中国矿业大学为例,矿业学科作为“双一流”建设学科,已经连续多年在专业评估中位列全国第一,其培养的学生逐渐成长为各个行业的领军人物,其在促进我国以能源行业为中心的现代工业发展的同时,也形成了“科研解决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促进科研体系完善,完善科研体系保障科研”的良性学科发展循环。

学科建设离不开人才的培养和储备,但自2012年以来,国内煤炭行业形势急转直下,近年来持续低迷,供需比连续增加,产能过剩的问题愈加凸显。虽然煤炭市场的发展对学科研究的发展不会产生本质动摇,但对学科学生的影响却持久深远,矿业类专业优秀新生比例连年下降,长此以往,学科后续发展将得不到保证。目前,此背景下的学生培养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简称“三率一管”)。

1.本科学生“高考志愿报录率”。通过对2012级以前的历届学生进行高考志愿调研发现,矿业学科除少部分高分学生调剂外,第一志愿“报录率”基本控制在95%以上。通过对2017级矿业类专业新生进行问卷调查,有42.36%的录取学生来自于专业调剂,且有49.31%的学生存在转专业的意向。学生对学科的认同感不强,信心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科的人才质量。加之一年基础课程学习之后,成绩优异的学生的大规模外流,这进一步减少了矿业人才的储备。

2.本科学生“本专业升学率”。通过近几年对学习成绩优异和综合素质突出的学生施行“卓越工程师”集中培养,师资和学习资源的倾向性配置、大比例的海外实习机会,使得这部分学生成长很快,专业素养和国际眼光都得到了充分的提升。但这部分优秀学生留下来继续在本专业深造的比例较往年有大幅下降。优势人才的流失,直接影响学科的发展生命力。

3.学生“就业率”[2]。在全国高校“就业推进难”大形势背景和煤炭行业持续低迷的影响下,矿业学科的专业对口性和艰苦性与学生的就业期望反差较大,学生期望跳出专业寻找其他岗位工作。受专业限制,热门企业初选通过难度较大,这导致学生找工作的周期拉长,就业积极性减弱,或者找到的工作不尽如人意,后期毁约频繁。一方面,这使对口企业的人才就业量减少,学生心理压力增加;另一方面,这也使得企业对学生的诚信满意度下降,对后续学生就业产生负面评价,破坏学校就业生态。

4.少数民族学生“管理”。少数民族学生大多存在“信仰不同、学习基础弱”的问题,很多学生从入学开始就存在“民族抱团”现象,萌生“群体之外”的想法,他们觉得自己得到的外界关注较少,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孤立的心理,导致学习成绩差或者无心学习。这时,他们会转而从其他方面寻找存在感与自我价值,甚至迷失自我。

二、“引导式”学生培养模式及方法

(一)“引导式”学生培养模式

在“双一流”建设的历史机遇期,在特殊的行业背景和学科条件下,如何能够切实从“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发掘学生的学习潜力,提高学生的专业认同和自豪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指导,以及如何做好民族学生的管理,使民族学生能真正融人集体生活中去,这是我们应当思考并解决的问题。针对上文提出的“三率一管”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扎实推进相关工作。

1.首先,针对志愿报录率低的问题,应清醒认识到这属于客观现状,短时间内要想改变收效甚微,应做好持久战准备。可依托“双一流”建设的巨大发展空间,创新专业研究方向,提升专业自身的吸引力和号召力,形成完备的宣传材料,以教授为主导,走进高中,走进学生,实地展示专业实力、专业前景和专业优势,促进他们树立正确的学科价值观和专业发展信心,再加之以系列配套激励举措,如学费减免、本硕博直通培养等,进一步引导优秀学生加入到本学科、本专业的学习和发展队伍中来。

2.在新生入学教育过程中,做好全体学生“转专业意向”调查和持续关注工作,依托相应的人才培养计划,将学习刻苦努力、干劲十足、成绩优异的学生纳入第二学期的“卓越预备培养班”,为他们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优越的学习和实验环境、强大的对外交流平台,保证足够的资金支持,培养这部分学生的国际视野,提早对其进行国外实习、交流及联合培养。此外,依托“导师制”施行计划,将这部分学生纳入各大方向研究团队的“后备人才培养库”,提早进入课题组参与科研,给他们提供良好的科研环境,提升他们的科研认识与认知,依托“双一流”建设学科优势,提升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和自豪感,从根源上减少优秀学生转专业。

3.在保证优秀学生培养的基础上,施行“硕士提前培养计划”,学生在大四学年就将其纳入到研究生培养序列,给他们提前学习研究生课程,提前接触并正式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硕士两年毕业并授予学术型学位。期间针对学术成绩突出的学生,除奖助学金及助研津贴外,给予额外适度金额的科研奖励,以激励学生的专业学习热情。此外,学校应总揽全局,固本拓新,及时制定“国际视野拓展计划”,重点倾向继续专业深造的学生。综合形成“激励+机会”的引导式培养模式,减少人才外流,增加人才储备。

4.受大学生就业大环境和行业形势的影响,应当坚定信心,清醒认识,逆流而上,实际拓展就业渠道。对外,应充分发挥校友资源的推荐作用,同时在推进就业过程中发挥主动作用,积极探访,深度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积极推荐符合条件的学生参与应聘。对内,要切实做好职业规范和就业引导工作,为学生提供高效的就业指导和信息服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和长远发展的观念,尤其要提高学生的专业就业认知,注重未来职业发展空间的教育引导。其次,针对非行业就业的学生,在教育引导过程中,着重强调专业的相关性,让学生选择自己擅长和相对专业匹配度高的、发展空间较大的工作岗位,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所长,让其在其他领域有所发展。

(二)基础能力督促强化

依托“双一流”建设搭建全方位、高品质创新平台,同时注重强化学生的基础能力,促进学生逐渐形成“矿业+英语+数学”的面向国际化发展的培养“基础思维”,以学风建设为契机,进一步巩固学生基础课程的学习,具体针对英语和数学,可以采取以下方式督促强化。

1.据统计,矿业学科学生有超过半数来自农村,其语言环境匮乏,学习积极性不高,学生的英语能力存在较大缺陷。为进一步促进学生英语素养的提升,打好英语学习的基础,应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以赛促进。

(1)每天保证适量的单词记忆,依托早点名制度,预留半小时为单词记忆时间,以班级为单位制定统一的单词学习计划,规定记忆进度,每周检查并记录结果,每月汇总,按照正确率排出具体班级单词学习名次,基于相应表彰奖励,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打好英语学习基础。

(2)每半月以班级为单位组织英语班会,自定主题,学生依次发言;每月联系留学生同学,举行语言交流联谊活动;根据每个月学生英语口语情况,每双月各班遴选两名学生参与年级英语演讲比赛,邀请专任教师评议打分并排名,旨在创造良好的英语交流氛围,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

(3)以班级为单位搜索英文美文,建立共享群组,自定阅读量,并组织学生每周规范抄写美文一篇,要求字迹工整。此外,在抄写完成以后以英文形式总结叙述文章大意并完成读后感,长期坚持以促进学生的阅读、写作及翻译能力的逐步提升。

(4)长期英语知识的积累和英语素养的培养。积极动员学生参与国外学者教授的全英文讲座,鼓励学生与其面对面交流,在拓展自己学科眼界的前提下逐步提高英语能力。

2.高等数学对专业课程的学习起“下层基础”作用,学习方法和学习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专业课程的学习效果及以后相关专业的继续深造。在平常的学习中,应注重过程积累和阶段性考核评估,以促进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

高等数学的学习主要在于相关定理、概念的理解和配套实例训练,这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足够的熟练度才能及时反应、快速应对、准确解决问题。为此,可以通过以下方案促进学生的学习。

(1)注重课堂笔记的记录,每两个月举行一次评选,年级传阅优秀笔记,鼓励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此外,工整的课堂笔记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复习效率,梳理学习思路,提高学习成绩。

(2)章节学习完成后,以班级为单位测评,班委负责做好例题的评阅和打分,并做好记录。此外,定期向任课教师了解课程进度,请教师进行年级集中测验,以测验成绩作为评价依据,及时发现成绩相对较弱的学生,采取“一对一”帮扶机制,并对有明显进步的学生及时鼓励,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逐步树立学习目标。

在“矿业+英语+数学”的面向国际化学科的培养思路下,严格推进学风建设,引导学生扎实基础,及时提供机会拓宽学生视野,在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增强“双一流”建设学科的自豪感,留住人才,科学发展。

三、少数民族学生管理

随着国家“少数民族骨干计划”的扩大实施,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学生可以到内地接受高等教育,但由于民汉学生在生活习惯、民族风俗、宗教信仰等方面存在差异,这导致在学生管理过程存在诸多挑战。本着“民族团结,培养少数民族人才”的理念,必须在各个方面表达对民族学生的关注和关怀,制定特殊管理方案[3],扎实促进民族融合,提高学生的成才率,增加少数民族的人才储备。

少数民族学生普遍存在学习基础薄弱、家庭生活困难、沟通交际能力较差、榜样引领作用缺乏的现象,鉴于此,在日常的管理过程中,应当增加关注力度,多向、全面帮助他们。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采用“引导式”管理增强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帮扶和关注。

1.“结对子”建立学习帮扶小组。在学习过程中,我們为每一位民族学生配备了成绩优异的学习伙伴,从课堂到课外,全面落实“帮带”措施,实行“一对一”指导。同时形成良好的竞争式“学习小组”,固定时间针对每个学习小组的学习成绩进行量化考核,并且在固定展区公示。一方面,这样可以通过学习途径增加民族学生和同学的交流机会,增加他们的民族亲切感;另一方面,这样可以在竞争中形成激励和赶超意识,保证在提高民族学生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的前提下,巩固汉族学生的知识架构,强“交流+学习”的“双赢”效果。

2.同等条件下倾向考虑的“精准资助”理念。大部分的民族学生家庭贫困,且收入来源不固定。在每年的“助、贷、减、补”工作开展过程中,应加大力度、切实满足民族学生的生活需求,在广泛听取学生意见的前提下,如遇同等条件,倾向于或优先考虑资助民族学生。这样一方面可以真正贯彻落实国家和学校的资助政策,实现“精准资助”;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资助拉近与民族学生之间的距离,以情感人,推动民族学生精细化管理。

3.创造条件增强民族学生主动表达的意识。大部分的民族学生具备艺术天赋,但囿于内心的退却感.主动表现较少。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应当有针对性地开展系列活动,如“民族文化学习活动”“民族才艺展示活动”“民族文化节”等,为少数民族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帮助他们打开心扉,让他们主动融人大学生活。此外,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应及时召集少数民族学生召开座谈会,鼓励他们将自己在学习生活过程中的所想、所感、所悟表达出来,持续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形成沟通交流意识,这样也便于掌握民族学生的思想动态,进一步推动民族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4.以“党建”促进民族学生榜样培养。党代表先进性,学生党员发挥的榜样作用有助于民族学生的统筹管理。首先,在学生党员的发展过程中,要注重顶层设计,正确区分民族风俗习惯、民族传统与宗教活动的差别。应建立少数民族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台账,实施“滴灌式”跟踪培养,严把政治表现关、考察审查关、党员标准关,注重同学推荐、日常行为关注、入党程序透明、发展审批严格、发展党员公示,积极推动少数民族学生在学院、班级和其他社团组织担任职能工作,推动其党性和能力的双向“平行”培养,进一步激发其榜样意识。其次,在少数民族党员发展过程中,应当严格执行理论教育,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为契机,切实解决好民族学生党员成长过程中的“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开展主题明确的党日活动,宣传党的政策法规,充分发挥杰出少数民族党员的引领作用,牢固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不懈努力奮斗的“中国梦”。再次,多次邀请少数民族党员教师对民族学生进行引导,鼓励他们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建设美丽家乡,增强民族学生的责任意识,进一步突出榜样作用,推动“以党建带动管理”的模式良性发展。

四、结语

1.“双一流”建设对于学科的整合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资源利用率更高。在此背景下,以中国矿业大学为例,结合近几年学生的综合情况,主要解决“高考志愿报录率、本专业升学率、行业就业率和民族学生管理(简称“三率一管”)”四个问题,以提升学生的专业归属感和自豪感,储备专业人才。

2.针对“三率一管”问题,探究“引导式”学生培养办法,并且抓住“双一流”机遇,构建“矿业+英语+数学”的基础巩固模块,旨在开阔学生的眼界,为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3.针对民族学生管理问题,从“结对子”建立学习帮扶小组机制、同等条件下倾向考虑的“精准资助”理念、创造条件增强民族学生主动表达意识和以“党建”促进民族学生榜样培养四个方面着手,着重提高民族学生的学习成绩、改善民族学生的学习生活条件、增进民族学生与同学的沟通交流、树立民族学生榜样,进一步推动民族学生管理有序化、常态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杨炯,吴鹏.“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人才队伍建设路径研究[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1-3.

[2] 罗仙平,邓衍义,何锦龙,饶运章,李晓波.提升矿业人才就业质量的实践探索[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1(4):30-33.

[3]亢小萌.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与管理对策探讨[J].高教学刊,2017(15):132-134.

[责任编辑:陈明]

猜你喜欢

双一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双一流”大学建设的实践探索
教育政策执行视角下“双一流”建设实施的思考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发展分析与对策思考
“双一流”建设不能缺失本科教育
回归人才培养本位加快“双一流”建设步伐
“双一流”为“青椒”打造更大舞台
“双一流”后,高校改革何处去?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大学长啥样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