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呵护学生思维的火花

2019-11-20杨世秋

广西教育·A版 2019年9期
关键词:赤壁思维能力核心素养

【摘要】本文以杜牧咏史诗《赤壁》教学为例,论述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尊重学生的探索发现,呵护学生思维的火花,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教会学生带着思考去阅读,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語文教学 《赤壁》 思维能力 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9A-0081-02

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如何对这些铺天盖地的信息进行甄别,进行更理性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成为新的教育目标。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就曾说:“我教不了别人任何东西,我只能促使他们思考。”在今天的语文课堂上,这句话应该成为教师追求的目标。教师不应该让学生成为知识的“复读机”,而应该自觉地在课堂上教会学生养成理性、谨慎的思维习惯。本文以语文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杜牧的咏史诗《赤壁》教学为例,探索如何在课堂上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养成主动思考的习惯。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赤壁》表达的思想情感。

2.体会杜牧咏史诗的写作特点。

【设计意图】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可借助注释基本把握文言文字面上的意思,能把握诗歌所描写的景物或所叙述的故事,即诗歌的内容。但从诗歌所写内容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因此在教学中,笔者注重引导学生掌握理解诗人情感的方法。

一个诗人由于生平经历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念等,诗人特定的思想会在诗歌里体现,从而形成不同的写作风格。若能从诗人同一类型或同一题材的诗歌中做深入的探讨,可以归纳出这个诗人某一题材的诗歌的写作特点。因此本课将通过比较、分析、归纳杜牧的咏史诗,探讨其咏史诗的写作特点。在探索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二、课前准备

学生通过查阅历史课本及相关资料,整理晚唐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及杜牧的生平经历,从而了解咏史诗的特点及了解历史故事“赤壁之战”。

【设计意图】对古诗的鉴赏,笔者提倡一种知人论世的方法,即结合诗人所处的时代以及诗人的生平经历思考诗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因此在学习杜牧的《赤壁》之前,由学生自行查阅材料,对诗人及其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然后对诗歌内容进行理解和分析,这种阅读是带着思考的阅读,阅读浅易内容的方法学生已经自行掌握,但对于诗歌中比较隐晦的情感的体会成为学生学习的疑难点。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唐代诗潮波澜壮阔、气象万千。人们常把唐诗分为四个时期——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初唐格律诗逐渐走向成熟,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直至“安史之乱”爆发之前,唐诗达到了全盛时期。安史之乱使唐王朝迅速由盛转衰,盛唐时的激情到了中唐也受到了抑制。从中唐到晚唐,诗文一度有些冷落,但到了文宗开成年间,杜牧、李商隐等一代优秀诗人崛起,再度开创了唐诗新局面,今天我们来学习晚唐时期杜牧的咏史诗。

【设计意图】由唐代社会的演进过程了解唐代诗歌发展过程,导入新课,让学生体会到理解和鉴赏古代诗歌不能脱离时代背景及诗人的经历。

师:请同学们朗读《过华清宫》,说说你从诗歌中读到的信息,杜牧想借这个故事抒发什么感情?

【设计意图】明确咏史诗是借历史故事讽刺今朝现象。从学生的学习过程看到,学生理解诗歌所写内容比较容易,体会诗人借故事抒情则是难点,因此要教给学生理解的方法。即结合作者所处的时代和作者的经历来探究。

师:请同学们根据自己查阅的资料说说晚唐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如何?生活在此时期的杜牧是一个怎样的人?

学生自主发言,互相补充,对杜牧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检查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果,检测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教师适时补充学生没有关注到的一些信息。

(二)学习《赤壁》

师:请同学们朗读诗歌《赤壁》,思考诗中叙述了什么故事?

学生明确诗歌讲述的是三国时期一次以小胜多的战斗——赤壁之战。

师:仅仅了解诗歌的内容是不够的,你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了哪些疑问?提出来和同学们一起探讨。

经过几分钟的独立思考,学生提出了许多疑问。学生先在学习小组中与小组成员共同讨论解决,若小组不能解决的,提交到班级共同讨论。

学习小组不能解决的,提交到班级共同讨论的问题如下:

1.诗句“东风不与周郎便”中的“东风”有什么特殊含义?

2.为什么要写“二乔”被锁在铜雀台?这与赤壁之战的故事有什么关系?

3.作者想要抒发什么感情?

学生围绕这三个问题,在学习小组中继续讨论,寻找解决的方法,然后派出代表陈述小组的讨论结果。

关于“东风”的讨论如下:

生1:我认为“东风不与周郎便”中的“东风”,指的是周瑜赢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的一个重要因素,也可以理解为机遇,如果没有这个机遇,赤壁之战必败无疑。

生2:“东风”是赤壁之战取胜的功臣、英雄。但从整首诗来看,似乎杜牧对这个“英雄”并不持非常肯定的态度,是否是借此来讽刺什么?

师追问:讽刺什么呢?请结合诗人的经历来探讨。

生3:杜牧实际上觉得“东风”算不了什么英雄,但在这首诗中却把这个东风说得非常重要,是不是讽刺晚唐时期并没有真正的英雄?

师:“东风”不是真正的英雄,那么晚唐是不是没有英雄?

生4:我感觉在这首诗里,有作者怀才不遇之感,自己才是真正的英雄,却没有人了解。自己拥有满腔热情与才华,却没有遇上好的机遇,我从中读出了杜牧的悲愤之情。

师:人们都认为“周郎妙计安天下”,而杜牧却不这样认为,他觉得当年的周瑜只是侥幸取胜,因此他想借此表达“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的感慨。

关于“二乔”的讨论如下:

生1:在《三国演义》中,我知道大乔是孙策的妻子,小乔是周瑜的妻子,铜雀台是曹操修建的一个行宫。如果大乔、小乔都被锁在铜雀台上,就意味着赤壁之战周瑜战败。

师:事实是否如此呢?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呢?

生2:“二乔”被锁在铜雀台是作者的想象,他是假设“东风”不来帮助周瑜的话,吴国就会被曹操打败,事实并不如此,作者通过想象这样的结果,更体现了“东风”的重要性,是“东风”让周瑜取胜了。

师:可不可以将“铜雀春深锁二乔”改成“国破家亡在此朝”?

生3:不好,诗歌讲究含蓄,“国破家亡在此朝”显得太直白了。

生4:用“二乔”的命运暗示了国家的命运,是以小见大的手法,诗歌的内涵更丰富一些。

关于诗歌情感的讨论:

生1:我认为诗人很渴望能够有“东风”这样的机遇来让自己施展才华。

生2: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设计意图】这几个问题引起了学生热烈的讨论,使课堂教学达到高潮。教师通过让学生自主阅读,提出疑问,让学生的思维真正激活。问题来自学生,真正实现为学而教,学生有了探究问题的主动性。学生已懂的,不再耗费时间进行教师和学生之间你问我答的无谓讨论,只讨论学生不懂的、不能理解的,这样才能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真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思考的兴趣,对诗歌的探讨深度也逐步加深。

(三)拓展阅读杜牧的《题乌江亭》,探讨杜牧咏史诗的写作特点

师:运用刚才理解《赤壁》的方法,我们来学习《乌江亭》,请同学们朗读诗歌后思考:1.作者写了什么历史故事?抒发什么情感?2.《题乌江亭》在写法上与《赤壁》有哪些相似之处?3.读了杜牧的咏史诗,你认为他的咏史诗有什么特点?

学生首先独立思考解决第一个问题,明确诗歌叙述的是“项羽乌江自刎”的历史故事。作者借此批评项羽胸怀不够宽广,缺乏大将风度。再通过最后两句设想项羽假如回江东重振旗鼓,说不定就可以卷土重来,表达了对项羽负气自刎的惋惜,委婉批评了项羽不善于把握机遇,不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不善于识人用人。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探讨作者写历史故事的目的是为了讽刺当朝统治者不能知人善任。

第二个问题稍有难度,但通过小组讨论后,也基本能理解。

《赤壁》与《题乌江亭》题材相同,都借写历史上有名的故事讽刺当朝社会及统治者。诗歌后两句都对历史史实作了相反的假设,反说历史,引起读者的深思,使诗歌意蕴更为丰富。

师:有人说杜诗:“如铜丸走坂,骏马注坡,谓圆快奋争也。”也有人说:“杜牧,人如其诗,个性张扬,如鹤舞长空,俊朗飘逸。”你赞同吗?根据今天学习的三首咏史诗,请说说你对杜牧咏史诗的特点的理解。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迁移拓展,让学生对杜牧的咏史诗有更多的了解。学生在比较阅读中分析其异同,找到杜牧咏史诗写法上的相似之处,进而进行归纳总结。这是思维能力的较高层次,对于八年级学生尚有难度,因此,老师多作引导,让学生尝试更为深入的思考。

四、教后反思

本课教学目标是理解杜牧咏史诗表达的思想情感以及了解杜牧咏史诗的写作特点,掌握阅读鉴赏杜牧咏史诗的方法。教学的重点是解决学生阅读杜牧咏史诗中的疑难问题,鼓励学生自主阅读,积极思考,敢于提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的疑难问题作为教学重点,学生已懂的内容不再赘述,将课堂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提高教学效率,同时促使学生主动思考,鼓励和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呵护学生思维的火花。教师尊重學生的智慧,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学生在探讨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时,给学生补充相关资料,帮助学生进一步探索。整节课的教学容量较大,在理解和分析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积极讨论,培养学生审慎地思考、严密地论证的习惯。

注:本教学课例获得教育部“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部级优课。

作者简介:杨世秋,女,教育硕士,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初中语文教学。

(责编 秦越霞)

猜你喜欢

赤壁思维能力核心素养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鏖战赤壁(下)
鏖战赤壁(上)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