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影评:中国电影批评格局重构与转型

2019-11-20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上海200072

电影文学 2019年1期
关键词:话语公众微信

张 峰 (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上海 200072)

一、传统电影批评的失落与网络影评的崛起

20世纪80年代,西方电影理论开始逐渐传入中国,为中国电影理论和电影批评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诸如精神分析批评、意识形态批评、符号学批评、后殖民主义批评等等,这些电影理论和电影批评刺激了中国电影批评的发展。与此同时,随着20世纪80年代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的转型以及90年代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新世纪以来的中国电影批评正在悄然发生变化。艺术批评与文化批评的影响力正逐渐被削减,产业批评遭遇了批评者缺乏经济学知识背景的尴尬,其实用性也受到质疑,唯独网络影评却在大众文化和互联网的时代浪潮中悄然崛起,呈现出一片良好的发展态势。这里所提及的网络影评涉及两种情况,第一种指网友或影评人在网络平台或社交媒体上针对某一部影片发表的评论;第二种指原发表在学术期刊的论文被同步刊登在网络媒体中,笔者在本文中所探讨的网络影评指的是第一种情况。

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72亿,普及率达到55.8%,超过全球平均水平(51.7%)4.1个百分点,超过亚洲平均水平(46.7%)9.1个百分点。全年共计新增网民4074万人,增长率为5.6%,我国网民规模继续保持平稳增长。[1]《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数据表明了网络影评能够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即互联网覆盖人口之多。相比之下,传统电影批评则经由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两次浪潮的席卷之后似乎早已处于失语和失范的状态之中,传统电影批评不再是一家独大的局面,网络影评占据了中国电影批评的“半壁江山”, 中国电影批评格局由此也得以重构。大众文化的兴起与消费主义的盛行作为社会发展进入到后现代社会的标志,网络影评借此应运而生,后现代社会中所体现的去中心化、多元化、碎片化、解构、拼贴等特征在网络影评中十分凸显。互联网门槛之低为观众打开了表达的欲望和评价电影的窗口,似乎网络影评既不需要电影理论与电影批评知识的累积,也不需要遵循学术论文写作的范式。电影批评家对影片的评价再也不能像之前那样对一部电影的票房起到决定性作用,国产电影似乎也永远逃离不了“高票房低口碑”的魔咒。传统电影批评自说自话的时代或许已经终结,网络影评众声喧哗的时代已经到来,电影批评的话语权不再由精英知识分子独享,“人人都是影评家”的时代已经来临。

二、网络影评:文本特征剖析

网络影评良好的发展态势与大众文化和互联网浪潮的到来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互联网消解了精英知识分子的功能,打开了一片新的公共领域空间,精英知识分子不再是电影批评话语权的唯一持有者,批评者的主体身份也发生变迁与转移。网络影评作为一种话语实践,众声喧哗的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奥秘?笔者认为,只有深刻剖析网络影评的文本特征才可以窥视其中的奥秘所在。

网络影评的第一个特征是传播实效性强。相比传统的学术论文,从完成写作到编辑审稿再到排版印刷,少则三个月,多则长达半年之久。网络影评则只需要花费写作时间,省去了排版印刷等环节。一部影片往往在上映前夕,各大论坛、豆瓣网、时光网、微博电影、淘票票、猫眼电影和微信公众号上就可以看到各种电影评论。影片上映之后,各式各样的网络影评铺天盖地而来,淘票票、豆瓣网等各大网站同时也会开启观众评分系统。以电影《超时空同居》为例,自2018年5月18日上映以来,淘票票观众评分8.5分,评论人数687162人;豆瓣评分7.2分,评价人数91020人,短评40587条,长文影评1229条;时光网评分6.8分,影评621条。(1)数据来源于淘票票、豆瓣网和时光网,统计时间截至2018年6月4日15时28分。与此同时,微信公众号上的网络影评也会在影片上映两三天之内迅速传播朋友圈,例如微信公众号“电影解药”于5月19日发表网络影评《超时空同居:我们开始的时候总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微信公众号“影视口碑榜”于5月21日发表网络影评《〈超时空同居〉奇幻喜剧将爱情玩出新高度》;微信公众号“虹膜”于5月21日发表网络影评《〈超时空同居〉之后,你没法再说佟丽娅全靠长相吃饭了》。如果统计这些微信公众号所发表影评的阅读量,可以发现阅读量基本都超过了1万次,甚至很多高质量网络影评的阅读量远远超过了10万次。

第二个特征是文字风格生活化。传统的电影批评文章往往发表在报纸和学术期刊杂志上,因而要经过多轮的审稿、修改和校对。由于学术论文对其学理性有一定要求,因此它的理论深度也较为深厚,所面向的读者群体也较为单一,以从事影视研究的科研机构、高校教师、在读研究生和一线创作人员为主要目标群体。网络影评相较发表在学术期刊杂志上的传统电影批评文章,文字风格呈现出生活化倾向。网络影评所面向的受众“鱼龙混杂”,生活化的文字风格更能吸引受众点击浏览阅读。作者“大旗虎皮”(北京大学李洋教授) 于2018年2月21日在微信公众号“幕味儿”发表网络影评《〈红海行动〉比〈战狼2〉更有价值!》[2],该影评整体语言风格极为生活化,吸引了广泛受众的浏览阅读。

今年贺岁档电影整体质量比过去年好。而且,我觉得2017年的华语电影,整体水平在提高。

……

而且,观众日益趋于理性。前几年,春节是抢钱档期,《澳门风云》这种烂片都能抢走十个亿,但今年,影片的质量、口碑与票房的关系越来越良性。

不用说,《红海行动》在贺岁片里的口碑是最好的。但影片也有不少问题,比如画面太血腥,整体气氛太紧张残酷,不适合春节观看,故事简单粗暴,人物性格模糊,情感淡化,最后的黄饼行动有些多余,等等。

(节选自李洋教授发表在微信公众号“幕味儿”的网络影评)

清华大学尹鸿教授曾在由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华语电影》杂志、《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杂志社共同主办的首届《影视艺术》高峰论坛暨电影批评与学术伦理研讨会发言时谈到,他发表在微信公众号的网络影评阅读量经常超过10万次,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注重文字风格的转换。(2)清华大学尹鸿教授在首届《影视艺术》高峰论坛暨电影批评与学术伦理研讨会中部分发言,会议时间为2017年11月25日至26日,会议地点为上海市宝山区衡山北郊宾馆。发表在微信公众号的网络影评一定要考虑到受众群体知识结构层次的不同,“鱼龙混杂”的网络世界中,李洋教授和尹鸿教授能够迅速抓取网络受众群体的特点,在学术论文与网络影评之间进行文字风格的自由切换,他们的文章因此也就能够得到更多观众的认同。

第三个特征是互动性强。在传统电影批评中,如果对某一学者的学术论文观点不认可,必须通过撰写学术论文来对其进行回应与反驳。例如贾磊磊教授于2006年在学术期刊《艺术百家》第二期发表了《媒体时代电影批评的道德失序与话语重构》[3]一文,两个月之后,2006年《艺术百家》第四期刊登了文章《媒体时代、道德失序、话语重构?》[4],作者为南京晓庄学院的邵建,他对贾磊磊的文章《媒体时代电影批评的道德失序与话语重构》中部分观点进行了反驳。但像邵建这样的学者毕竟还是少数,大部分的学术论文都基本处于无人回应的状态。不过最近几年,华东师范大学聂欣如教授和中国传媒大学王迟老师围绕“动画纪录片”的相关议题通过发表学术论文,以“对话”形式进行了激烈的探讨。网络影评中,无论是豆瓣网、微博电影抑或是微信公众号,它们都具有留言或评论功能,影迷可以对其他用户发表的影评进行评论或点赞,反驳他人观点不需要重写一篇影评进行回应,可以在原影评底部留言或评论。例如豆瓣用户“时间之葬”在豆瓣网发表影评《终于,爱情成为了爱情片的万能解药》一文评论电影《超时空同居》,273人认为这篇影评有用,70人认为没用。[5]豆瓣用户“夜夜夜潇湘”评论回复“不同意,如果陆鸣变成陆石屹,那此间事了一定会把谷小焦一脚踹开。他接近谷小焦只是为了稳住过去的自己,一旦目的达成通道闭合,那么,谷小焦是谁,他怎么可能在乎”。豆瓣用户“北冥有鱼”评论道,“真的很扎心了啊”。相比于传统电影批评而言,互动性这一特征在网络影评中更为明显,极大程度加强了影评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互动。

第四个特征是文字与影像联动。学术期刊所发表的电影批评文章基本为纯文字,少许文章配有图片或表格。但在网络影评中,除文字之外,配乐、视频、表情包、GIF动态图片等形式产生了联动,后现代社会中去中心化、多元化、碎片化、解构、拼贴等特征在网络影评中得以凸显。在“图像时代”中,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方式不再拘泥于单一的文字。图像媒介变革了观众获取信息的方式,拓宽了信息的渠道来源,网络影评文字与影像联动的优势借助互联网平台得以充分发挥。例如微信公众号“奇遇电影”于2018年4月24日发表的网络影评《今年迄今最动人的国片》一文就融入了文字、图片和视频三种元素,该文评论的是刘若英导演执导的电影《后来的我们》,作者在网络影评中插入了刘若英的歌曲《后来的我们》MV。在信息碎片化时代的今天,类似微信公众号“奇遇电影”这样的网络影评写作方式还有很多,它强化了阅读文本形式的多样化,让电影批评不再囿于自说自话的尴尬处境之中。网络影评借助互联网平台,拥有区别于传统电影批评的四大特征:传播时效性强、文字风格生活化、互动性强以及文字与影像联动。

三、微信:网络影评新场域之反思

电影批评作为艺术文化场域中的一个小场域,它的场域内充满了冲突和斗争,同时也受到国家政治场、民间话语场、经济场等诸多外场域的影响。[6]网络影评从诞生以来发展至今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的变迁,马明凯在《网络时代电影批评的梳理与读解》[7]一文中梳理了网络时代中国电影批评发展的三个阶段,“网络时代的迷影言说”是网络影评发展的第一阶段,涌现出周黎明、顾小白、魏君子等一批知名影评人,以新浪“影行天下”、西祠胡同“后窗看电影”和网易电影版为开端,随后新浪博客、豆瓣影评也成为网络影评的重要阵地;“微博时代的众声喧哗”是网络影评发展的第二阶段,以2009年开始出现的微博为标志,140字的字数限制是它的最大特征,这也成为其受欢迎的核心原因;“微信阶段的深度回归”是网络影评发展的第三阶段,微信本身是一个即时沟通软件,电影批评在其中的发展主要体现在朋友圈和公众号两个方面。微信作为网络影评发展的新场域,其火爆原因背后也折射出许多问题,例如影评内容低俗化、话语暴力倾向和红包影评等问题。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固然为观众提供了评论电影的平台,但微信作为一个新开辟的场域必然会受到外部场域的影响,例如国家政治场、经济场等。2017年6月7日,微信公众号“毒舌电影”被封,就在昨日下午,北京市网信办依法约谈微博、今日头条、腾讯等网站,责令网站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加强用户账号管理,积极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健康向上主流舆论环境。[8]微信公众号“毒舌电影”作为知名网络影评公众号,每篇推文阅读量经常超过10万次,由此可见传播范围之广,影响力之大。网络影评即便不用遵循学术论文的写作范式,但也需要在内容层面做到避免低俗化倾向。微信场域除了会受到国家政治场的影响之外,还会受到民间话语场的影响,这一影响体现在网络影评中的话语暴力倾向。对于一个花80元钱买了一张电影票的观众来说,如果他的心里期待没有在这部电影中得到充分的满足,那么,在他看来对影片提出的任何批评都是有理由的。不论是挖苦、讥讽、嘲笑甚至谩骂,都因为付了钱,所有言论都变得合理、合法,都变得心安理得,在某些人看来,钱不仅买到了一部电影的观看权,而且还买到了与观看有关的发言权。但是,钱并不能买来肆意妄言的权利,也不能买来任意漫骂的资格。[3]在网络影评中,最具标志性的事件就是网友对陈凯歌导演的电影作品《无极》的各种评论。《无极》出来以后,有关《无极》的暴力影评非常多,且不说像胡歌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关于《无极》有关的话语很多,说《无极》是无耻至极,说是无聊至极,有的看都没看片子就开始骂人,要拍砖头。还看到一个论断说是卖国电影,是彻头彻尾的日本电影,为军国主义招魂的电影……这种跟风起哄、骂你没商量的影评话语暴力,到现在已经成为很严重的问题,这是我们之所以选择这样问题来讨论的最关键的原因。[9]网络影评所暴露出来的话语暴力倾向问题除了需要反思网络影评自身的话语规范性问题之外,如何提高观众媒介素养也是目前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所在。

随着微信受众范围的扩大,许多电影宣传公司意识到微信公众号背后权力运作中隐藏的巨大商机,经济场开始制约并影响微信场域的发展。类似“虹膜”“枪稿”“青年电影手册”“影视独家”“电影工厂”“环球好电影”等很多微信公众号都拥有上万粉丝,他们推送的网络影评对一部电影的评价甚至会影响到观众在观影前对于影片的选择,也正是因为这一点,红包影评也就频繁开始出现在观众的视野范围之中。观影之前先浏览网络影评再做观影决定似乎已经成为许多观众的观影习惯,其背后折射出微信场域中权力关系的运作。网络影评火热背后所暴露出的内容低俗化、话语暴力倾向和红包影评等问题正是影评人所需要反思与思考的问题。在经济利益面前,是否可以做到坚持独立的学术品格,这涉及影评人自身素养的问题。

四、结语

网络影评从诞生以来发展至今,借助互联网这一新兴媒介,已深刻影响中国电影批评格局。精英知识分子已经不再是电影批评话语权的唯一持有者,“人人都是影评家”的时代已经到来,中国电影批评已经开始转型。通过对网络影评文本特征的剖析并反思其新场域,揭示了网络影评火热背后所存在的种种乱象与问题。现在看来,为了应对互联网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改变电影批评始终缺乏理论支撑的传统局面,并以此克服大多数网络影评的瞬间感性、极端情绪和话语暴力,遏制其背后的权力运作方式和话语生产机制,不仅需要从历史维度检讨网络时代电影批评的是与非,而且仍有必要从电影批评的理论维度出发,建构一种真正面向“电影”的专业的电影批评范式。[10]面对网络影评的崛起,传统电影批评自身也需要进行反思,宏大理论的退潮致使文化批评走向滑坡,重回电影文本本身是电影批评所要面对的一大难题,电影批评需要体现出包容的精神,不应处于自说自话的尴尬处境当中,提倡多元的、包容并蓄的评价体系才是中国电影批评面对网络影评的崛起应该持有的正确态度。

猜你喜欢

话语公众微信
公众号3月热榜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微信
微信
微信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