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忧国忧民 以死铭志

2019-11-19陈献红

新一代 2019年17期
关键词:屈原

陈献红

摘 要:《惜往日》追忆过去,痛惜往日。本文首先对这首诗的大意和作者作了简要介绍,接着总览全诗逐层逐句深入细致的理解分析,对写作背景进行了推论,并总结了鲜明的写作特点。

关键词:屈原《惜往日》;浅赏

这首《惜往日》辞大概是屈原自投汨罗江之前的绝命之作,作者在临终前回忆自己平生在政治上的坎坷遭遇,痛惜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政治主张遭到奸佞之人的破坏而未能实现,表明了自己不得而死的原因,并希望用自己的一死来唤醒楚顷襄王的觉悟。

屈原(前340年—约前278年),姓芈,氏屈,字原,自叙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国丹阳人(今湖北秭归),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爱国主义思想的浪漫主义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人和代表者。一生两度被放逐,流放中仍不忘国家的兴亡和人民的苦难,在失意中写下了《离骚》、《天问》、《九歌》、《九章》等许多著名的志存高远、忧国忧民、求索真理的辉煌诗篇,《九章.惜往日》就是其中之一的代表作品。全篇可分为六层:

第一层从开头至“身幽隐而备之”,追溯自己曾被楚怀王信任,殚精竭虑、为国出力,终因奸人进谗,遭到怀王猜忌而疏远。“惜往日”即:追忆过去,痛惜往日。《史记.屈原传》记载屈原当初是“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开头四句与这些是相应证的,但接着“国富强”四句,是说当时楚国修明法度,上下同心,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可好景不长,楚王疏远良臣,亲近小人,生活骄奢淫逸,但屈原认为楚怀王虽有过失,可不必深究。“心纯庞而不泄兮”四句言自己对楚王一片忠诚,不肯把机密泄露给别人,因而引起同僚的嫉妒,他们向怀王进谗言中伤于我,让怀王发怒疏远我,这正是《屈原传》“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的真实写照。“蔽晦君”以下六句,是言说那些奸邪小人蔽塞君王耳目、蛊惑君心、欺瞒君王,君王不明辨真相,就疏远贬斥了我,不再思念。

第二层从“临沅湘之玄渊兮”到“使贞臣为无由”,写决心赴死之时的思想斗争,更显得屈原是从容就义。我走进沅水、湘水的深处,怎么忍心深流自沉,那样结果是身死名灭,可惜君王受蒙蔽而心地不明,难查下情,使芳草丢弃在幽深的大泽之中,怎样才能抒发衷情、展示诚信,将安于死亡而不苟且偷生。“独鄣壅”两句是说忠臣并非不尽力,只是由于“鄣壅而蔽隐”而不得辅佐。是故“一篇之中,三致意焉”者也。

第三层从“闻百里之为虏兮”至“因缟素而哭之”,列举前世君王亲近贤人则盛,信谗近奸小则亡的事情,进一步对比说明。“闻百里”六句,历举百里溪逢秦穆公,伊尹遇商汤,吕望逢周文王,宁戚遇齐桓公之事迹,此四人,国君用之而强国。“吴信馋”二句举伍子胥之事,吴王夫差听信谗言令伍子胥自杀,伍去后吴国被越国灭亡。“封介山”四句举介子推之事,介子推追随晋文公流亡,文公复国后没封介子推,介逃入深山,文公以火烧迫其出山,其抱木而死,文公悔悟,追封之。屈原在这里以伍子胥、介子推之事作比,暗示“存君兴国”之意。

“或忠信而死节兮”至“使谗谀而日得”为第四层。承接上文言自古忠臣之死,没有不是君王听信谗言而造成的。“或忠信”四句,是承接前段列举贤臣之例的进一步发挥,指出忠信者反而被迫害死,奸佞者反而信之不疑,全都是君王不能考究加以鉴别,而一味听信小人谎言;“芳与泽”两句,言君王如不能按实审查甄别,就不能分辨忠奸;“何芳草”四句,言君王既不能省察分辨忠奸,则忠臣的命运是不会好的。

“自前世而嫉贤兮”至“如列宿之错置”为第五层。进一步说明自己过去与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正大光明的,如排列在天空的星宿明白透亮,在自己死后,自己所受的委屈,一切都会昭雪于天下。“自前世”六句以美女比贤能之人,在怀王时代,嫉贤妒能已经是这样子了,混淆是非、颠倒美丑,一有好的事物出现,谣言马上就会产生。“愿陈情”四句说自己心情与行为光明正大,像星斗布空,必将越加明白,再去陈情表白都没必要了。司马迁评赞屈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从“乘骐骥而驰骋兮”至末尾为第六层。表明自己将沉江自尽、以身殉国的决心。“乘骐骥”二句之意,驾良马驰骋,却不用控制马匹的器械;“乘氾泭”二句是说乘木筏顺流而下,却不用船桨而依着人力;“乘法度”之句说背弃法度而随心所欲地治理国家,就好比上面两种情况,与之并无差别;“宁溘死”这四句是写赴死之因,屈原说“恐祸殃之有再”。朱熹说“不死恐‘帮其沦丧而辱为臣仆……箕子之忧,盖为此也”;蒋骥说:“谓国亡身虏也”。最后二句说明了自己写完这篇诗作之后就要投江赴死,故可判断这篇诗作是屈原绝笔之作。

这篇诗歌的创作时间,根据诗中“宁溘死而流亡兮,恐祸殃之有再。不毕辞而赴渊兮,惜壅君之不识”几句可知,此篇为《九章.怀沙》之后的绝命词,大多学者没有异议,但是否绝笔有不同看法。林云铭《楚辞灯》以《九章.怀沙》为绝笔,王夫之《楚辞通释》以《九章.悲回风》为绝笔,但不少人认为此篇為绝笔。此篇还有真伪之争,因为文词浅显,且无标题多乱辞,故疑非屈原所作。然而不论怎样,持这种理论观点说服力不是很强,与支持此篇作者为屈原的论点比较,显得并不有力。

通览全诗,这篇诗歌除了具有楚辞的一般特点外,还有一下特点:一是语言质朴率直,浅显易懂,表意明白流畅。如对楚怀王的谴责,在《离骚》等其他作品中,一般较委婉含蓄,常用“荃”、“灵脩”、“哲王”等代替,而此篇中因是投江赴死前绝笔,则无所顾忌,直接责备楚怀王为“壅君”。二是文章结构紧密,前后照应,诗以“明法度”起,“背法度”结,前后呼应。

猜你喜欢

屈原
屈原 端午 龙舟
哀歌·屈原那纵身一跃
梦见屈原
端午思屈原
屈原和楚辞
《读屈原〈天问〉之一》
包个粽子救屈原
屈原及其《离骚》(外三则)
屈原诗·天问
2016屈原故里端午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