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认识网络新闻监督的力量

2019-11-18刘畅

今日中国 2019年4期
关键词:网络新闻舆论监督

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互联网舆论的蓬勃兴起,让很多人对利用网络舆论进行监督给予了厚望,尤其是在自媒体舆论场里,无论是一句嚣张的话语,还是一段记录真实情景的现场视频,都会引起整个社会的“围观”和热议。网络新闻监督为什么有力量?首先,因为公开。碎片化的信息,刺激着高度敏感的社会舆论神经,进而导致了极为快速地传播和扩散,必然会引起监管者和决策者的高度重视,加大了事实的调查力度,促进整个事件的严格和公正的处理。这种“以公开促公正”的舆论影响模式,决定了网络新闻监督的持久力和恒定性。

所以,几乎每一个网民都对一些曾经引起过广泛争议的网络新闻舆论事件耳熟能详。当年,围绕着陕西农民周正龙拍摄的一张华南虎照片的真假问题,在网络上引起了轩然大波。各种新闻报道,各种小道消息以及传闻,让人雾里看花,难辨真伪,最终在警方介入调查之后真相大白。这一事件的讨论,曾经引起过某些媒体的疑虑:把舆论公共资源用在这样的“小事”上算不算一种“浪费”。其实,当时很多人没有意识到,正是这样的“小事”才是后来层出不穷的网络热点舆论事件的尝试和预演。此后,事故现场出现的疑似面带微笑的官员杨达才,引发了人们的愤怒,进而有网友发现杨达才在多个场合佩戴的名表。一时间,随着“表哥”的倒下,网络舆论的“反腐功能”引起了惊叹。名表、天价烟、不雅视频、宝马车等标识性物品背后的热点事件不断出现,也代表着新闻监督的巨大能量和强大的社会效果。

其实,网络监督是最为直观和具体的群众监督。所谓“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正因为生活处处有“群众”,发挥着难以估量的群体智慧,才显得网络监督随时发生、无处不在。这种群众监督的力量要求着在“从严治党”和新时代的公职人员时刻检点自己的言行,才能适应网络时代的舆情环境。

因此,可以看到,中国互联网技术蓬勃发展的20年,也是网络新闻监督如影相随、高速成长的时期。受外部环境和内部形态的影响,网络新闻监督时而涓涓细流、温润如水,时而气势磅礴、一泻千里,千折百转,奔流不回。但不管是萌芽和肇始之初,还是星火燎原、兴旺至极,抑或处于沉寂徘徊的低谷,抑或处于调整发力的阶段,都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和期许。人们普遍将其视为推动社会进步和繁荣的重要力量,并因此展现着未来发展的巨大潜力和光明前景。

网络舆论监督的成功,往往离不开线人的爆料和内部知情人的举报。越是知悉内情,爆料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在广大网民和群众的合理质疑之下,有关部门的舆论反应、舆情应对变得越来越及时和迅速,“第一时间”发声表态,已经成为社会管理部门的基本常识和必然要求。“发声”之后,往往是“亮剑”,针对违法违规事件和腐败行为的当事人,也往往能得到最快和严肃的处理。可以说,社会管理部门的积极应对和连锁反应,是网络新闻舆论发挥作用的重要保障。

当然,网络新闻监督也存在着一些隐忧。比如,在海量信息和众说纷纭中,各种不负责任的小道消息和传闻让人真伪难辨。而出于利益和现实考量,很多利益纠纷当事方可以以正义之名诱导和捆绑舆论,以期占领舆论高地和掌握发声权,影响事态的发展和最终的处理结果。但是,互联网舆论也是一个开放的场域,在人人都是爆料者、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情景之下,各种爆料和反转,又让这种舆论形态具有高度流动和不确定性。所以,在自媒体舆论场里,加强对虚假信息的管制、辨别和处理,显得极为重要。专业媒体也要加速转型,改变话语方式,快速进军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主战场,积极核实信息,准确报道事实,发挥理性和建设性的作用。以社交媒体,尤其是微博、微信的发展为标志,自媒体影响着社会的舆论走向。在各方努力之下,网络新闻监督提升质疑能力、提高事实呈现水平,与反腐倡廉、从严治理的大形势形成良性

猜你喜欢

网络新闻舆论监督
加强网络新闻的监督与管理
哈里梅根活得这么欢脱 却以一己之力引发英美两国舆论
提高审议质量 强化人大监督
突出“四个注重” 预算监督显实效
浅议网络新闻传播的实现途径
新时期如何做好网络新闻的编辑工作
做到监督常在 形成监督常态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人大监督有力量
广播节目主持人的正确舆论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