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瑶乡恭城, 又是一年柿子红

2019-11-17覃颖敏

中国-东盟博览(旅游版) 2019年10期
关键词:柿饼白霜柿子

覃颖敏

如果说哪种水果最能代表秋的韵味,那么柿子肯定算是数一数二的了。当秋风吹起落叶,大自然的绿衣渐渐褪去,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悄悄换上了“红装”,橙红的柿子如灯笼一般挂满枝头,染红了漫山遍野。

此时的瑶乡人民挑起扁担竹篓,穿梭于柿林间;慕名而来的游客欢欣雀跃,大片橙黄色的果子收买了他们的心;远方的吃货开始蠢蠢欲动,准备大批量订购柿子与柿饼;早已见惯不怪的柿农禁不住窃喜,今年的柿子是不是比去年更红了。

瑶乡福地,产中华名果

恭城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隶属于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市,境内以山地丘陵居多,养育了多才多艺的瑶族人民,他们吃苦耐劳,以农业为生,衍生出丰富多彩的恭城瑶乡文化。

柿子作为中国的乡土物种,在明代万历年间从福建邵安远道而来,在恭城栽培种植已有400余年的历史,人称“水柿”。而之所以又称其为“月柿”,据当地人的说法,则是因为用恭城水柿制作的柿饼,在经过多次的晾晒与捏形后,像极了农历十五的圆月,月柿这一名称便沿用至今。

“月柿三千担,值银四万元以上”。在清朝,恭城月柿作为贡品进献皇宫。在抗战时期,月柿则成为军需民食的战时干粮。据民国二十六年《恭城县志》记载:“恭城土产最盛者莫如黄糖、生油、茶油、木油、月柿、黄豆、红瓜子七种行销境外”。当时华东行、大中、王润记等几家大商号销售的月柿饼,随着木船摇摇晃晃至梧州、广州等地,再转销港澳地区,恭城月柿的名声便是如此打响的。

而恭城柿子种植的规模,由20世纪80年代末的7000多亩到现在已经增长到了18万亩,年总产量超过30万吨。这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瑤乡福地,在1996年就被授予全国唯一的“中国月柿之乡”称号。2000年,恭城月柿被中华果品流通协会授予“中华名果”称号。

目前,恭城县已形成了以莲花镇、西岭镇、嘉会镇为核心的恭城月柿产业带,月柿深加工已成为全县三大支柱产业之一。除了鲜果、柿饼外,创新研发的柿馅饼、柿叶茶、柿果酒等系列产品也远销海外。

自2001年以来,在恭城实施的无公害生产示范基地建设中,还慢慢探索出一套成熟完善的标准化种植技术体系——恭城月柿栽培系统。2017年9月,这一系统被农业部认定为第四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成为继龙脊梯田稻作系统之后,桂林市入选的第二个“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恭城柿子的古耕文明将在现代技术的加持下得以延续。

白霜红果,往事的味道

柿子挂枝的季节又被称为“多事之秋”,秋风吹起时总能勾起人们的百般思绪,因此柿子又常常是文人雅客借以抒发心意的物件。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老舍先生就曾在自己家中的院子里种着两棵柿子树。他大抵是真的十分喜爱柿子,还在《想北平》中写到:“对于物质上,我却喜爱北平的花多菜多果子多……西山的沙果、海棠,北山的黑枣、柿子,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

带白霜的柿子,常被称为柿饼,这也是恭城人民的手艺活儿。“霜降下柿子”在农村几乎是一句谚语,之所以说“下”柿子而不是摘柿子,有人曾如此解释:“下”有最终收成、一次摘完的意思,就像“无边落木萧萧下”传达出具体而有力的程度,有一口气把活儿干彻底的意思。这多有农家人朴实勤劳的感觉啊。

而新鲜的柿子要变成带白霜的柿饼,还要经过划萼、镟皮、晾晒、捂汗、捏形、捂霜等6道工序。恭城红岩村是著名的制柿村,家家户户都会制柿饼,霜降过后,雨水减少,村民们便开始采摘柿子,划掉柿子顶的萼之后,搬起小板凳坐在院子里开始镟皮,左手快速转动把子,右手扶按住柿子,在力的作用,镟出的柿子皮在空中形成抛物线,如舞动的橙红丝带。

最养眼,也最讨摄影师喜爱的,是晒柿子的场景,楼顶上、院子里、挂墙上都是柿子,因晾晒的时间不同,不同批次的柿子颜色有深浅之分,褐红色、橙色、黄色……红岩村被柿子覆盖起来,无人机、“长枪短炮”纷纷出动,力求摄下极具有冲击力的晒柿子照片。

捂霜是制作柿饼的最后一步,与捂汗不同。捂汗是柿子能否成为柿饼的重要转折点,捂汗成功时,柿子的表层是湿润且具有弹性的,一般需要一个晚上,最多不可超过两天一夜。捂霜时的柿子必须是经过反复多次晾晒的,再在封闭的容器里捂上一两个星期,表面就会形成白霜。然而根据恭城老人的说法,柿饼性寒,一定要春后才能吃,过年回家把柿饼带走,再捂上一两个月,那时的柿饼才真是人间美味。

从柿子变成柿饼,从苦涩变成甜蜜,从金黄变成暗红又变成雪白,柿子的华丽转身里有着岁月的痕迹,有着远方家人的殷切期盼,舔一舔柿饼表面的白霜,生活的苦累都被甜蜜感化了。

猜你喜欢

柿饼白霜柿子
秋落柿子红(油画)
葡萄上的“白霜”是不是农药
家乡的柿饼
晒柿饼
捡柿子
核桃柿饼卷DIY系列产品的包装设计
小兔运南瓜
来自柿子的烦恼
葡萄上的白霜有毒吗
自己熟的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