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传统媒体主持人转型升级的策略

2019-11-17逄小艳

新闻前哨 2019年11期
关键词:传统媒体主持人个性化

◎逄小艳 杨 康

一:传统媒体主持人存在的问题

新媒体时代, 我国传统电视媒体正在经历一场由事业型机构向产业型机构转变的过程, 电视节目业态的变化导致主持人生存环境改变, 加上大量非职业主持人的批量涌现。 当传受关系发生改变, 电视媒体所制作的节目成为商品,用户体验决定一档节目的成败,做为商品化要素的主持人,如果不能让受众产生记忆点,形成使用以来,那么“被边缘化”将从忧思变为现实。

1.缺乏个性化

个性化不仅是主持人自己的标签, 有时候也能成为一个节目的灵魂,甚至一家媒体的招牌。具体来说主持传播的个性化主要包括造型服装的个性化,气质性格的个性化,思想内涵的个性化,语言表达的个性化等等,是一个主持人在主持节目时,自身特质由内而外的延伸。

然而,我们看到大多数主持人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千人一面”、“千篇一律”, 在工作中仅仅实现了主持人最基础的串联功能。 这里既有个人的问题,也有行业的问题。 尤其在竞争加剧,变现压力很大的时代背景之下,大量节目制作人选择制作迎合受众、成本低、见效快的流水线节目。 什么节目火,就抄什么节目。于是对于支持人的选择上也是千篇一律,节目是抄袭主持人就要求模仿,往往会违背主持人的个人特点,也违反了艺术创作规律。这样“千人一面”的节目和主持人会加速观众对一种节目形态的厌倦,形成审美疲劳,主持人和节目同时面临被淘汰的危机。

2.没有专业化

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 受众的消费需求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从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电视媒体也必须开始由点及面的强势传播向点到点传播方式转变, 分众化就成为传统媒体主持人寻求转型的突破口。 反之, 没有一技之长,不能将自己和节目精准定位,找不到自己的受众,哪怕专业过硬,标榜“全能型”主持人,在分众化的今天,我们也认为这样的“万金油”什么节目也主持不好。

值得注意的是,专业化与专门化并非一个概念。主持人这个岗位始终强调节目,主持人可以学习深造,并且不断追求多掌握一门知识, 但并非要求主持人一定要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像学者一样。 这并不科学也不现实。 主持人最重要的职责还是以人格魅力、文化品位等素质,辅以对相关专业的了解,从而调动和激发受众的接受欲望。

3.不够复合化

在各播出机构, 其实一直以来都强调打造采编播一体化的的主持人, 优秀的节目主持人不仅仅要求能够将节目的各个部分有效的串联起来,还要具备相关的编辑能力、临场应变能力等等。而如今我们对行业观察以后,发现如今的主持人复合化进程还要更加深入。

例如中央电视台的董卿由主持人向制片人的转变,让我们看到了只有成为一个复合型的主持人, 只有具备相应的策划能力、能对节目的打造、塑造提出更多有指导性、有操作性的建设,才深度参与节目制作,能够对节目产生重大的影响,才能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但是现在大多数主持人还只是一个传递编导、 导演要求的“传声筒”,没有参与到节目制作的链条中来,没有扎根节目,让自己也成为生产要素。 这不仅对主持人自身不利,同时也不利于提升节目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和生存能力。

4.不擅隐藏化

尽管,曾经主持人在传播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不可撼动,但是在新媒体时代,想要在节目中充分展示自己,就要学会隐藏自己,依据受众偏好,在有限的话语空间内突出节目、突出嘉宾。

曾经有媒体人评价,很多主持人是“端着火锅做节目”,既怕烫着别人,也怕烫着自己。 这样的节目,显然不会吸引人。当然,如果一味放飞自我,变成端着火锅舞节目,不顾及泼洒的热汤是否烫着观众,表面上是放下了架子,实际上也是不妥的。所以,适度的隐藏化,做到润物细无声,也是主持人转型需要思考的方向。

因为从传受关系看,“去背景化” 的主持人会让受众觉得更平民化、更个性化、更生活化、更真实,从而受众无需仰视和“敬而远之”,由此,主持人将更具亲和感,而受众更容易获得轻松愉悦的收视体验。

二、传统媒体主持人的转型升级策略

新媒体时代虽然是一个巨大的变量, 但同时也是一个巨大的增量。 笔者认为, 这是一个传统媒体主持者云烟散尽、再出发的年代。弄清了传统媒体主持人普遍存在的几个问题,突围之路也较为清晰。

1.领域延伸

转变思路,改变过去主持人单一的角色功能,将自己由播出型向生产型进行转变。在新媒体时代,不能止步于做一个单纯的功能型主持人。 湖南卫视的主持人汪涵, 从担任《天天向上》的制片人到《火星情报局》的主持人,虽然播出平台不同,受众收视习惯不同,但是两档节目的成功都离不开汪涵深入节目链条制作的各个环节, 对全局进行整体布局的把控。 这种领域内的延伸不仅可以充分的挖掘主持人自身的个人特质, 更重要的是围绕主持人的定位可以更清晰的拓展节目内容、团队素质、市场运营推广,从而打造更多优秀的节目,形成一个主持人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3

2.平台延伸

新媒体时代的包容性和多元性,给勇于探索,善于创新的主持人提供了更广阔的展示平台。 通过微博、抖音、微信公众账号等各大新媒体平台,通过各种形式与粉丝互动、分享内容,利用跨界传播的理念,充分放大自身优势,实现多屏联动,多平台互动。 提高自身的曝光率,加强与粉丝之间的粘性,强化在各种场景下的受众印象。将自己与粉丝之间的链接范围和规模扩大,将链接的频率和强度提高,创造更多的链接红利与场景价值。

3.品牌延伸

当主持人作为商品要素进入市场, 如果仅仅止步于节目本身,不能将自己当做“产品”进行合理有效的营销,那么主持人就不能满足于市场的新需求, 很难让自己渗透进各个领域, 因为曾经仅仅作为观众的用户如今已经具有绝对的自主选择权和评论权。我们看到现在很多主持人,不仅主持节目,也围绕自己的特点,出演话剧,发专辑,出书、创办公益活动等等,在各个领域不断强化自己的品牌特征。根据营销理论中的4C 理论,品牌营销要要基于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在可涉足领域内全方位强化自己的形象,并且和受众搭建起良性的互动,将自己的品牌价值最大化。

4.产品延伸

学会打造产品模式,充分利用角色杠杆,对自我社会资源和自身影响力进行二次开发,把内容转化产品,探索自媒体形式与自商业的形式的融合与发展, 构成良性的运营模式。 这样成功的案例有很多, 财经节目主持人王凯和他的“凯叔讲故事”、凤凰卫视主持人梁文道和他的“看理想”、央视主持人周洲和她的“有养”……其实都是基于主持人品牌下的媒体产品,在这种“主持人创客”的模式下,作为以主持人品牌经营下的信息产品, 不仅将主持人从广告收益中解放出来,在给他们的职业生涯带来更多可能的同时,我们欣喜的发现,因为自身产品的成功,粉丝的集群,他们又重回主持舞台。

注释:

[1]张国光:《融媒体时代主持人转型策略》,《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7年第9 期

猜你喜欢

传统媒体主持人个性化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新闻的个性化写作
传统媒体为什么要包装自己的“网红”
上汽大通:C2B个性化定制未来
传统媒体在新形势下如何实现突围
五问传统媒体:你以为熬过寒冬就是春天吗?
满足群众的个性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