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太阳与铁”与艺术理论主体性

2019-11-16郭旭雯

艺术大观 2019年35期

摘要:在面对艺术这一最生动的、活的知识时,再为博学广知的人都会遭受习惯性思维威胁的可能,我们決不能说理论或方法之类的是某种偏见的捷径,我想它所具有最优秀的素质是使人们进一步的接近美,与艺术的目的同道才是其正解。但我认为我们将艺术的趣味转变成“学科”之时,即使用某种研究方法对难以捕捉之物进行讨论、分析,我们最应将该创作者、艺术家放于第一位,这正对应着三岛由纪夫文中 “太阳与铁”这一文学概念所引出的美学问题,本文我将浅析其对有关艺术理论研究的启发性思考。

关键词:艺术理论研究;太阳与铁;审美主体性

“肉体通过集体,通过同苦,才能达到通过个人所不能达到的某种肉体的高水准。”此语出三岛由纪夫的《太阳与铁》。其书中所包含的对一个“临界点”的界定已到达了“感性”层面中无比精确的程度,而这一点也绝对能够将人的肉体与行为和美的“同感”建立出一条无比直接的路径关系。这实现了解读的人能在现实意义上更加完整的参与艺术,使艺术理论与艺术美并驾齐驱,而并非某一方是另一方的注脚。

一、有关艺术理论认识方法与文字工作的反思

(一)阿拉斯曾表示过,一个说话、写作的人是通过言辞思考的,而绘画的思考是无声无言的,绘画的运作范围就在不可命名之物当中,如果借助言辞释放画中的感情,那只能是个达纳伊德斯之桶。但是我们首先认识到,语言的表达方式与绘画的表达方式本身就存在着本质上的差距,便不必为不可跨越的其间差异而苦恼,而最终要达到的是:一种“传达”所获得的有效效果。首先必须承认的是必然的差异中也存在着所谓的必然,这必然就是核心的艺术美。我们决不能用笔录去制约绘画想象的“连绵”,这仅是对研究者明确出“不破坏”艺术的初步要求,在此之上进而接近某种奥秘。在这种艺术所构造的效果之持久度与思想广度所构建的思维的多边形中,一种表达与另一种表达的交集会产生力量的共振,由此便是有关人类创造力的证明:有效的学识、有价值的知识。我们试图让某种表达使人们接收到这样的信息:美的踪迹——艺术最该不断被回眸的东西。

(二)如今多媒体媒介所占有的空间是无形而巨大的,艺术的可见与不可见的界限也变得模糊了,因此文字所起到的“示意”作用日益重要。如果对比古典绘画,更多可将那时理解为眼睛——即目光构筑绘画的世界,那时绘画是比文字更为快捷的媒介式物质。但这个时代,文字首先附在艺术品的表面,主导着人们想象力,也更加成为理解一个艺术品的巨大条件。我们寄希望于文字,我们必须必从它的角度,从一大段对该作品的论述中寻找到艺术的认同的踪迹、感动的踪迹,用它去理解这世界里存在着的另一种思想,我们将缩小与人的距离寄希望于它,从文字身上寻找亲密感,这就是研究艺术理论主体性的必要性。艺术理论研究早应随之拾级而上,它也要将艺术中“永恒性”和“不确定性”保存在文字中。

二、艺术理论主体性的思考——铁的恩惠

(一)阿拉斯曾如此描绘弗拉格奈尔的《门阀》:“无是爱欲冲动的对象。”他是这样表达自己与画中“不可描述之物”相遇的,他将自己置于描绘这梦一般的物质之内,而我自认为绘画的主体性就是在这种姿态下绽放的。同时这种对绘画品评的文字就如我们水墨画中题写的诗句,相得益彰的描述魅力更余味无穷。也如达米施在《云的理论》中所说:“最重要的不是建立各种不同的表达体系,而是要运用其自身所有的术语,去提出体系本身的问题”。即便对要素的难免产生各种“错时”的偏差,而我们要做的是去解读艺术的趣味,而不是拆解与拼读后将其截断成个人的“智慧成果”。

(二)三岛的作品文章所表达的肉体与言辞衍化成文字历程中主体性的矛盾。是可运用于艺术理论的经验,因为肉身经验的普遍性会给出一条人们接触社会普遍的美某一种途径的暗示,艺术思维与创作者的肉体经验的凝聚成的好奇与活力是“铁”,附着其上的是象征性般的艺术理论研究方法——即“太阳”。

实则这种象征性是对现代大众艺术中最不虚无的一个时刻,这赋予这种理论最好的现实意义的实现途径,因为从这些推断得来的“语言”才是坚定的,艺术理论方法像是给任何有意者的一把鱼竿。时代逼迫着艺术家与观者的关系可以手牵手般的密切,而艺术理论主体性研究方法改造表达方式是一个很好的契机,唤出曾经可以让身体体验艺术创作者传达的讯息后,最终还能回归实际肉体意义。

参考文献:

[1]阿拉斯.我们什么都没看见[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2]徐莹丽.论三岛由纪夫作品中的矛盾性[D].辽宁师范大学,2012.

作者简介:郭旭雯(1996-),女,汉族,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美术学专业在读研究生,绘画艺术创作与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