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传统民俗文化活动与乡村文化振兴的关系

2019-11-16徐业华

艺术大观 2019年35期
关键词:民俗文化民俗传统

徐业华

摘要:“现代化的代价不能是终结中华民族自己的文化传统。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统的民俗文化,是保护我们民族的根和魂,是保护我们民族精神的 DNA。”

关键词:民俗文化;振兴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将之列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坚定实施的七大战略之一。乡村文化、乡风文明上升到乡村振兴保障的高度纳入战略蓝图。

一、开展非遗民俗活动是助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各级政府要提高认识,采取措施,因地制宜挖掘打造举办有本地特色的穿越民俗文化活动,使优秀非遗资源后继有人,得以传承。各文化馆(站)及文化志愿者是实施充实乡村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发展的中坚力量。目前,我省已完成两万多个自然村环境整治,全省国字号传统村落数量已达163个,进入全国第一方阵。一些村庄一半以上的村民迁出了原村落,有的搬进了城镇,有的将房子建在公路边,不少老村庄变成了“空心村”。 农村文化建设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同质化较普遍,不同程度地存在农村文化 “被城市化”现象。随着城乡二元结构的不断打破,城市文明不断引入农村,农村文化生产与消费、礼仪与交往都呈现出与城市文化相似的风貌,如电视文化的流行、“中西合璧”式的婚嫁仪式、千篇一律的文娱活动等。这种文化既脱离乡土文化的根脉,也与真正的城市文化相隔膜,其所带来的结果是农村文化生活变得单调与“飘浮”,一些低俗文化如赌博、迷信等现象有所抬头。二是传统民间文化在逐渐消逝。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民间文化活动的开展大多以经济利益如旅游、招商等为目的。在功利目标的驱使下,民间文化资源被任意开发,而缺乏系统的发展规划,民间文化活动往往沦为简单的文化模仿。三是公共文化空间弱化。农村文化设施分布不均、效益不高、不够实用的问题还很突出。劳动力大量外流,家庭结构的变化导致以地缘、血缘、共同精神为纽带的村落慢慢衰落。传统庙会、歌舞会、民俗表演等公共文化活动,让位于以个人或家庭私性活动场域为单位的如看电视、上网等活动。这种私性文化活动反过来又影响到农民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的积极性。第二、发挥礼俗文化的现代功用。乡土文化中的礼俗文化包含有“崇尚自然、注重人伦、讲究礼仪、奉亲敬祖、修己务实”等精髓。要运用村规家训、牌匾楹联、俗语格言等乡风教化资源,发挥传统节日的文化传承功能。加强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古镇、古村落、古民居是乡土文化的物质载体,但由于当前农村组织的变化,导致农村社区生活的离散性和公共空间的弱化。对此,要发挥村民委员会的文化整合功能,加强传统文化场所如家族祠堂、集市等的保护与传承利用,或新建文化大礼堂、道德讲堂、舞台、非遗陈列室、村史博物馆和网络空间等,广泛开展戏曲曲艺、传统习俗娱乐等活动,打造村庄的文化“地标”。

此外要加大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中共中央“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提出要“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发展,引导文化资源向城乡基层倾斜,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因此,在增加农村文化服务总量、加强文化扶贫的同时,要着力强化供给侧改革,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围绕农民需求来建构多种文化样式,创作更多反映基层群众生活、乡土气息浓郁的作品,使文化活起来、传下去,并在此基础上创造出新生态的乡土文化。

结合美好乡村建设,修复乡土文化景观,提高乡建文化质量。生态宜居的乡村要尊重自然环境,尊重历史肌理,尊重地域文化,建议基于县域总体规划,编制镇村规划,打造与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匹配的美丽乡村,提振乡村自信和吸引力。

再次发展优秀乡风民俗,增强乡村文化驱动力。优秀民俗文化能够凝聚民心、教化人心,是情感的纽带,能够增进乡土生活的幸福感,积极利用优秀传统民俗文化的正能量,把传统道德约束与村民自律、村组织管理有效结合起来,促进和谐稳定;使优秀民俗成为乡村公共活动的平台资源,在文化上有傳承,在发展中有凝聚和认同。

推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建设具有共同价值的“乡土博物馆”等文化设施,重视具有识别价值的乡村聚落、民居住宅等“乡土景观群”,使集物候节律、传统节日等与日常生产生活一体的“农业遗产带”焕发活力,进一步发展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发挥乡土文化景观的人文辐射作用。

二、利用非遗开展活动是提升乡风文明的必要手段

由中宣部、中央文明办等单位倡导的“我们的节日”这一主题活动在全国各地已经蓬勃开展了十多年。当涂县今年将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为主线,以春节、元宵、清明等七大传统节日为重点,引导广大群众在积极参与中体验节日习俗、展现中国精神、增进文化自信。

1月中旬,当涂县将民歌与民俗嫁接,组成了一个广受欢迎的文艺节目,《民歌傩舞庆丰年》参加了全国乡村春晚和全省乡村春晚。由此,拉开了当涂县乡村春晚蓬勃兴起的序幕。太白镇、大陇镇、塘南镇等相继举办乡村春晚。乌溪镇南广村近年在三月三都举办群众文化活动,但由于主题不突出,我们根据该村历史文化情况,为其策划了晏公文化艺术节,既弘扬了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又承担了凝聚共识培根铸魂的职责。正是通过挖掘本土文化,搭建艺术创新平台,丰富和满足群众文化的需求,让群众找准了新定位、把握了新要求、担当了新任务,做好先进文化的实践者,文明精神和乡村振兴的传播者。

充分发挥民间文艺传承民俗、广接地气的优势,联合地方党委政府及文化宣传部门,在传统节日的重要发源地、流传地,开展地域特色浓郁、形式多姿多彩、具有时代风貌的节庆文化活动,积极探索节日文化融入当代文化建设的新思路和新途径。今年端午节我们在太平府文化公园举办民俗“射五毒”“点红”“系五线”“诗词吟诵”等活动。尤其是“射五毒是中国传统端午习俗,五毒指的是蟾蜍,蛇,蜈蚣,蝎子,壁虎。民间曾有“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之说,用弓箭石子射打,以驱除“五毒”,是一种辟邪遗俗,均含驱除,期盼幸福生活,预防病疫,祈福之意。

通过这些民俗活動的恢复和开展,增强了全民对非遗项目的保护意识,推动当涂群众文化工作上新台阶。

三、引导村民不忘根本积极传承优秀民俗文化

习近平指出:“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我国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2014年2月17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

民俗是民间流行的风俗习惯,它与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是绝大多数人共同拥有的行为模式与价值观念。农村作为民俗活动发源成长的土壤,民俗活动的内涵与形式和农村生活密不可分。民风民俗通过长期的心理灌输,使人们形成自觉的行为方式,更好地得以交流、融合,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民风民俗教育与规范着人们的生活,维系与调节着人们的各种关系,不仅对于个人的成长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对于社会的进步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事实上,传统民俗活动反映了一个地区的文化发展历史,是传统的社会环境、经济环境、自然生态的产物,反映了当地群众的生活娱乐和审美情趣。更是紧密联系国家方针政策的产物,并深受其影响。民俗融洽在我们每个人的血脉和生活流程中,存储在社会各阶层的心理结构中,具有无形的凝聚力。地方特色鲜明,时代特征明显的传统民俗活动是乡村治理的坚实基础。

民俗活动是乡村文化生活的“花朵”,而活动举办之前的运作规划是“根叶”。活动举办之后的评判与影响则是民俗活动结出的“果实”。乡村振兴根据文化部门的职责主要是文化振兴,因此这些民俗活动的价值特别体现在它的运作机制上。支撑着这一系列民俗活动的价值体系和运作机制,虽然形成于农耕社会,但可以延伸到当下以及未来。

旧的传统村落和传统民居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信息,但居住条件难以满足居民对现代生活的需要,较多的农村选择了拆除旧居建设配套相对完善的新式住房,原有的传统文化正逐步走向“空心化”,从而导致传统村落逐渐消失,古建筑遗迹难以得到保护。那么怎样才能让乡村和民族地区在发展过程中不脱离自己的“根脉”,不阻断自己的传统文化,留住乡愁、留住特色呢。

“来,响亮的锣鼓敲起来!”伴随着喜庆的锣鼓声,一条金灿灿的长龙在城墙上游动,或腾空而起,或回旋环绕,精彩纷呈的舞龙表演瞬间点燃了现场的气氛,观众响起了一阵又一阵的掌声。你方唱罢我登场。这边掌声刚落,城墙上又玩起了一群“狮子灯”“跑旱船”“跳五猖”,观众们直呼过瘾:看得目不转睛。

我们通过举办一些非遗民俗活动,让优秀的民俗文化得到了解、传承和保护,让我们的美丽乡村建设更接地气,更聚人气。此外,还将通过村与村之间比一比、赛一赛,让民俗文化融入乡村振兴中去,让村民参与到乡村振兴中来,建立起非遗民俗活动的机制。此外,要将非遗民俗文化资源与民俗生态旅游资源有效地结合起来,积极推动传统民俗文化资源与生态旅游、乡村旅游资源的有效整合,使旅游与民俗文化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形成良好的文化生态。以民俗非遗文化促进旅游业发展,又以旅游业促进民俗文化的更好传承,达到二者的良性循环。在利用民俗文化发展旅游的过程中, 一定要树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责任意识。

乡村民俗是传统文化中与农民生活紧密相关的一种文化,乡村振兴,文化同行,当涂县通过挖掘、传承和保护民俗文化,让村民留住心中的乡情,守护心灵的家园,赋予乡村振兴更多的内涵和人气,从而促进了乡风文明的形成。

猜你喜欢

民俗文化民俗传统
提高民俗文化意识,延续民俗文化
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
漫画民俗
漫画民俗
探析伏牛山文化圈特色民俗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存在问题与解决对策
少年力斗传统
浅议河北民俗文化档案资源建设
印度汉娜,一定要民俗风?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