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汉习语翻译中文化差异的处理

2019-11-15郑凌云

北方文学 2019年30期
关键词:习语翻译策略文化差异

郑凌云

摘要:习语是人们生活实践的智慧结晶,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其句式固定,传播广。本文对比分析英汉两种语言在生态、语言、宗教、物质和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提出在习语翻译中应运用套译法、替代法、增译法、意译加注等翻译方法来最大程度地再现原文的意义和风格,从而减少语言文化的流失,增强读者对译文的理解。

关键词:习语;文化差异;翻译策略

一、引言

关于习语,英语中有这样的定义:An idiom is a set phrase of two or more words that means something different from the literal meaning of the individual words.(Ammer,1997:vii)根据词典中关于英语习语的定义,英语习语由两个或多个词组成,其结构形式较为固定,它的意义与各个组成词的字面意义不同。相比较而言,汉语习语的结构较为固定,表达形式较为独特,其内涵含义常常也不同于其字面意义。因此,译者需把握和理解英汉习语的内涵意义,力求将译文准确呈现给目的语读者。英汉语言承载了英汉两种文化,英汉习语传递了两种不同的英汉文化。对比分析英汉文化差异是做好英汉习语翻译的必要前提。

二、英汉文化差异的对比分析

关于翻译中的文化差异,美国著名翻译学家Nida把其分为五类:生态文化(Ecology Culture)、语言文化(Linguistic Culture)、宗教文化(Religious Culture)、物质文化(Material Culture)、社会文化(Social Culture)。本文尝试着从这五个方面来探讨和分析中西方文化存在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对英汉习语的影响(宁双,2011:261)。

(一)生态文化。其指的是客观的自然地理环境文化。地理位置不同导致了自然环境的差异。这些差异反应在英汉习语中非常常见(邱能生、邱晓琴,2019:52)。以英国为例,其位于大西洋东岸,属于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畜牧和海洋产业最为发达。这种地域文化也产生了许多与之相关联的英语习语。如A smooth sea never made a skillful mariner(平静的大海造就不了有经验的水手).中国地处东亚,虽然东部有绵长的海岸线,但是内陆地区又具有明显的大陆属性,地形地貌差异明显且复杂,有着悠久的农耕历史。汉语习语也凸显了这一特点。如“枣发芽,种棉花”、“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等。

(二)语言文化。中西方均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其都蕴藏着丰富的民间传说,文学作品和历史故事。同样地,习语中有很大一部分皆来源于此。汉语习语多出自于古代典籍,寓言故事和历史事件。如:“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等皆出自《三國演义》,“来而不往非礼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等出自春秋时代由孔子及其弟子编纂的《论语》,“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来自《诗经》;英语习语则多来自《圣经》、神话传说以及文学作品。《圣经》中就有许多脍炙人口的习语,如All are the dust, and all turn to the dust again(一切来自泥土,又回归泥土),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谋事在人,成事在天),Pride goes before a fall(骄傲是失败的先导)等等。有一些习语则来自文学作品和文学家。如Truth is the product of time, not of authority.(真理是时间的产物,而不是权威的产物),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a question(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Truth will come to light(真相终会大白)。另外,与西方神话故事相关的习语也比较常见,如One falls into Scylla in seeking to avoid Charybdis(进退两难)。Scylla和Charybdis是希腊罗马传说里面极其凶残的两只怪兽,分别盘踞在海峡两岸,因为海峡只有一箭之遥,所以通行的船只就经常进退两难。

(三)宗教文化差异。不同的民族,其宗教信仰通常不一样。英语和汉语中带有宗教色彩的习语较为常见。相比而言,汉语表现出强烈的佛教色彩。汉语中常用“临时抱佛脚”来形容平时无准备而事急时仓促张罗。“菩萨心肠”用来形容一个人像菩萨一样无私善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则常用来告诫人们停止杀戮,多行善事。基督教作为西方主要信奉宗教之一,在基督教徒眼里god(上帝)的有着至上的权利,主导人类的命运。因此,在英语的习语中god 和cross(十字架)出现的频率也是非常高。如Have God and have all(拥有上帝就拥有一切),Whom the gods love die young(好人不长寿),A man without religion is a horse without bridle(人无宗教犹如马无缰绳)。还有人们常常用于祝福的口头语God bless you.其中god, church, cross, religion都是与基督教相关的词汇。

(四)物质文化差异。物质文化是指不同地域的不同民族在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事物。不同的地域环境使得物质的文化属性也不相同。有的事物是文化特属的,专属于某一个地域或文化。例如,竹子在汉语中有许多与之相关的习语和成语。人们常用“势如破竹”来比喻作战或工作节节胜利,“雨后春笋则”用来形容新生事物大量地涌现出来。而英语中关于竹子的习语却很少见。

(五)社会文化差异。社会文化这一范畴包含的内容极其广泛。其差异主要体现在人们的生活习俗,思维方式,价值观等方面。最直观的差异就是中西方的传统节日的不同,例如西方最盛大的节日就属西方的圣诞节了。而在中国,农历春节是所有节日中最重要的。生活习俗的差异毋庸置疑地会影响习语。

三、翻译方法探究

習语作为语言中的精髓,其最能突出英汉两种语言的鲜明特色。比较英汉两种语言存在的差异,是翻译英汉习语工作的第一步。对于译者而言,习语翻译不仅要做到通顺达意,更要实现习语所隐含的文化涵义的准确传递。王佐良先生不仅是我国权威的翻译家,同时对于英国文学也颇有研究。他曾经指出,译者在翻译中所遇到的最大的问题就是两种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在一种文化中,有些不言而喻的内容,到了另一种文化里却要很费力地解释。所以,为了更好地进行习语翻译,译者不仅要对两种语言系统熟悉,而且还要掌握两个国家之间所存在的文化差异进行处理(张严心,2016:1)。本文认为可以在习语翻译过程中采用以下方法。

(一)套译法。套译法是,在翻译过程中,套用已经存在的习语进行互译。这种方法适用于比喻意义相同,文化内涵趋近相同的习语翻译。译者在译前需要查阅资料,应首先弄清楚英汉习语所蕴含的意义。例如,汉语中通常用“空中楼阁”来比喻虚无缥缈的事物或者不现实的理论和方案等。《牛津高阶英汉双语词典》中关于castle in the air的解释是:plans or dreams that are not likely to happen or come true.很显然,该习语英汉两种语言中表达出来含义是一致的。因此,这里译者可以直接引用套译的方法来互译。再如,“三思而后行”出自《论语·公冶长》。其含义是做事之前要反复再三思考再行动。经查阅,《牛津高阶英汉双语词典》中关于look before you leap的解释是:advise people to think about the possible results or dangers of something before doing it.不难看出,词典中关于look before you leap 解释是:建议人们在做某件事情前,仔细考虑可能发生的结果或者危害。其含义与汉语中“三思而后行”如出一辙。因此,两者可以采用套译法互译。英汉习语中像这种可以采用套译法的例子还有很多。

(二)替代法。这种翻译方法是将习语中的某个物质用目的语读者所熟悉的某个事物代替,要求不影响源语言信息和风格传递,避免给目的语读者造成理解障碍。物质文化的差异导致了中西方对待同一种事物的看法不一样。例如,在中国人眼里,老鼠通常容易受外界的惊吓,非常胆小,总是在躲墙角的暗处,不敢出来。但在西方人眼里兔子是比较胆小的。因此,汉语习语中的胆小如鼠中的老鼠可以直接用兔子替代。译成:as timid as hare.类似的在汉语中还有“热锅上的蚂蚁”,其形容非常焦虑,坐地不安,英语中cat on hot bricks也通常用来形容非常地局促,紧张,焦虑。因此可以用使用替代法,将兔子替代成蚂蚁。运用替代法,译者不必将汉语习语按照其字面意义进行逐字逐句的翻译,而是直接将汉语习语中对应的事物用译文读者耳熟能详的事物进行替换就好了。

(三)增译法。即译文可先翻译习语的文字意义,再点出其深层的隐含意义,也可对语境或者意义进行加注。这种译法保留了原文的风格,同时也传递了其内涵意义,拉近了读者和原文的距离。例如,汉语中“树倒猢狲散”出自《谈薮·曹咏妻》。其表面含义是树倒了,树上的猴子散去了,其深层的内涵意义是指有权势的人一垮台,依附他的人就跟着散伙了。因此,可以先将其文字翻译为:Once the tree falls, the monkeys on it will flee.再对其深层含义进行说明,解释为:Once the powerful person fails, the people rely on him will run away.首先翻译了其汉语的表面意义,然后进一步对其深层次的含义进行解释说明。避免给译文读者造成理解障碍。再如,在汉语中人们通常说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在中国东风象征着春回大地,风调雨顺。而在西方,特别是英国,受地理位置的影响,主要是来自海洋的西风,西风造就了温带海洋性气候也带来了充足的水汽。因此,在英汉文化中,人们对于西风和东风的看法是有区别的。因此,译者在翻译的时候进行注释是非常有必要的。可试译为:Everything is ready, all that needed is an east wind.—all is ready except what is crucial.

(四)意译加注法。此方法适用于需要对原文中的某些特定的对象进行解释说明的场景。尤其是习语中涉及到特色文化内涵的情况。例如,Rain cats and dogs也是一句较为常见的习语,如果直接译为“下猫下狗”,会让读者无法理解。该习语通常意译为“大雨倾盆”。可以在之后加注:在北欧神话中,狗和狼象征风,猫象征雨。(王涛,2018:33)这样中国读者才会理解源语习语的内涵及其文化来源。再如Without Ceres and Bacchus, Venus grows cold.很显然,仅翻译其字面意思会给译文读者造成阅读审美障碍。但是在西方神话里,克瑞斯是食神,巴克斯是酒神,维纳斯是爱化身。该习语借用神话形象就是为了说明现实中爱情与物质的关系。因此,这句习语通常译为:没有食物,爱情就会冷却。(注释:西方神话中,克瑞斯和巴克斯是食神,维纳斯是爱情之神)

四、结语

英汉习语象征着劳动人民的生活智慧,也体现了真实的社会生活。英汉两种文化在生态、语言、宗教、物质和社会等方面的差异,造就了英汉习语自身鲜明的特色。翻译作为沟通两种文化的桥梁,肩负着再现原文意义和风格的双重使命。因此,在翻译中最大程度减少文化的流失,再现原文含义和风格是翻译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本文倡导正视英汉习语存在的差异,要求在翻译过程中深入探索习语的产生的背景和文化内涵,提出在翻译中采用套译法,替代法,增译法,意义加注法等翻译方法。为了保证习语译文翻译的质量,译者作为文化交流的使者,除了需要精通英汉两种语言,还需要深谙英汉两种文化。只有这样,译文读者才能更好地理解习语,领会两种语言文化的魅力。

参考文献:

[1]Christine, Ammer.The 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 of Idioms[Z].New York: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1997.

[2]宁双.习语翻译与跨文化意识的培养[J].大众文艺,2011(1):261-262.

[3]邱能生,邱晓琴.文化差异背景下英汉习语翻译的异化和归化处理微探[J].上海翻译,2019(01):51-56.

[4]张严心.谈文化差异背景下的英汉习语翻译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16(S1):1-3.

[5]王涛.英汉习语翻译中的文化缺失与补偿[J].英语广场,2018(02):32-33.

猜你喜欢

习语翻译策略文化差异
《作者自述》两个译本的对比赏析
汉语叠词及其英译
国际会展用语特点及口译策略
实用习语 话“鸟”
话“鸟”
习语自有WAR
习语自有W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