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州工业园区规划历程及经验

2019-11-15王丽

中国经贸导刊 2019年29期
关键词:苏州工业园区历程经验

王丽

摘 要:对苏州工业园区建立至今的规划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总结提炼出科学性与现实性相统一、长远性与动态性相统一、严肃性与合理弹性相统一、分层制定和实施、理念以人为本等规划经验。

关键词:苏州工业园区 规划 历程 经验

苏州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始终强调规划的重要作用。苏州工业园区启动之初,花费3300万元用整整一年时间编制总体规划,接着又花费2亿元编制150项单项规划,截至目前,园区不惜耗巨资先后编制了300多项规划。在此基础上,苏州工业园区确立了“先规划后建设”的开发程序和“执法从严”的规划管理制度。

一、规划历程

苏州工业园区的规划先后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4-2000年):重点关注70平方公里中新合作区的时期。该阶段通过吸收借鉴新加坡的规划编制经验,以“新镇”建设为核心理念,主要对70平方公里的中新合作区进行规划编制,而周围的行政辖区只是通过概念性规划进行了宏观控制。规划结构突出贯穿“河西新区—苏州古城—一期园区—二、三期中心”的轴线规划思路,形成以城区干将路向东延伸至金鸡湖的直线为中心轴线,沿中轴线发展商业中心,并在商业中心南北两侧设置居住区,在居住区两侧设置公园绿地的空间布局。从宏观来看,整个中新合作区又分为三个实体区域,分别是:一区衔接苏州古城区,面积15.2平方公里,为现代化新型商务区;二区位于金鸡湖东,面积16.4平方公里,为高质量的滨水住宅和高科技工业区;三区靠近上海,面积35.3平方公里,用于用地较广的工业企业。这一时期的主要规划有:《苏州工业园区初步规划》《苏州工业园区首期开发区总体规划》《苏州工业园区二、三区总体规划》《苏州工业园区首期开发区详细规划》《苏州工業园区二期建设指导详细规划》《苏州工业园区三期建设指导详细规划》。另外,该时期还编制了《苏州工业园区周边地区概念规划》以及园区下辖各镇的总体规划和控规,初步形成了以70平方公里中新合作区为主导,带动周边各镇共同发展的格局。

第二阶段(2001-2005年):由70平方公里转向全域开发时期。随着2001年中新两国股权比例的调整以及按照园区规划应以每5年全面检查、每10年组织修订或调整的要求,园区开始对城市规划实施情况进行检讨,并依据发展目标和功能定位进一步调整总体布局规划。相对于前一时期,该阶段的规划核心理念是“区域”规划建设,使苏州工业园区的发展从70平方公里的中新合作区建设进入到整个区域的协调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的规划,重点强调苏州工业园区与苏州市的功能对接和与周边乡镇的协调发展两方面内容。强调苏州工业园区的规划编制目标是将其建设成现代化、园林化、国际化新城区和高科技工业园区;强调规划要按照70平方公里中新合作区、100或110平方公里新城区、260平方公里管辖区3个概念范畴展开;娄江以南按照新城区功能对规划作调整,娄江以北主要规划建设中心镇、中心村。相应周边镇区建设的总体规划也同步进行修订调整。另外,该阶段规划也强调了生态水系网络的建设,对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强化共建共享。总体而言,该阶段的规划处于对原规划进行完善和调整的时期。

第三阶段(2006年至今):全面融入苏州,建设东部新城时期。随着新一轮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和园区自身经济社会水平的提升,苏州工业园区的功能定位进一步提高。此时期苏州工业园区规划的核心理念是“新城”规划建设。苏州工业园区不仅成为了苏州市的中心城区,同时也是带动长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区域。在本时期规划中,按照苏州市委市政府的“苏州中心城区发展方向在东部、市域CBD在园区、未来新城在湖东”的发展战略,苏州工业园区在苏州市总体规划中被定位为首要发展地区,并以园区为核心建设“苏州东部新城”,实现“东进沪西”的合作战略。此时期编制的重要规划有:《苏州工业园区规划》《苏州工业园区空间发展战略》《苏州工业园区分区规划(2005—2020)》等。至此,苏州工业园区实现了从城镇到周围区域,再到新城的发展定位转变,园区发展进入了全新规划时期。

二、规划基本经验和认识

(一)科学性与现实性相统一

苏州工业园区的规划选址具有显著的区位优势。首先,从大范围来看,苏州市位于我国“T”型发展轴和长三角城市群上,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从小范围来看,园区位于苏州古城和上海市的连线上,具有承接苏州、对接上海的优势。园区的空间布局同样遵循着城市空间结构规律。城市空间地价呈现自中心向外围由高而低的变化态势(需要顾及道路等影响),现有产业的单位土地面积利润具有自商业、工业、农业依次递减的规律(需要顾及居住空间一般而言,住宅布局在商业与工业之间,一方面,利于是居民方便地接触就业和休闲空间,缩短生产与生活、休闲的距离;另一方面,需要大运输量的工业远离商业区,且在居住区外围,能使工业高效利用对外交通干线,且避免生产型交通与生活型交通的混杂。)。因此,城市空间结构呈现中心商业、住宅其次、再外工业、最外围农业的核心-外围结构。正是遵循着这一规律,苏州工业园区在规划之时就明确提出距离苏州城区最近的一区为工商业中心,再远一些的二区为高科技工业及住宅区,最远的三区为轻工业的空间布局模式。较好地遵循了空间结构规律。在理想的规律之下,规划同时兼顾了客观现实情况。以园区规划核心理念为例,随着园区发育阶段的不同,规划核心理念先后经历了“新镇”(点状增长极)、“区域”(核心-外围结构)、“新城”(更大区域定位)三个层级的演变。再以空间布局为例,空间结构规律并非纯而又纯的功能分割,在每个功能内部都会有融合的情况发生。另外,园区建设具有一定的过程,最开始建成的是一区工商业中心。实质上最初在该区外沿也规划了大量工业生产空间。只不过,在后期发展过程中,随着园区的发展演化,这些工业空间通过“退二进三”,属性发生了变更。另外,结合苏州全市中轴线的大格局,苏州工业园区内部同样规划了“轴线式”布局。

(二)长远性与动态性相统一

苏州工业园区的规划非常注重长远性。目前,园区的总体格局与当年规划“蓝图”中所描绘的图景相差无几。“在明确的发展边界的基础上有一个理想的、超前的综合发展规划”是园区成功的重要原因。正是规划具有长远性,才使得到园区的投资者具有明确的预期,继而,使他们能够在园区内愿意投资、放心投资。另外,随着时间的变化,内外环境和条件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为了与时俱进,苏州工业园区规定园区规划建设局每年检查一次分区规划或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实施情况,并负责组织一般性修改和调整;园区管委会每5年全面检查一次规划实施情况,每10年组织修订或调整一次,通过动态性地调整,保证了规划的科学合理性。

(三)严肃性与合理弹性相统一

苏州工业园区规定“规划即法”,园区的行政管理层不能干预正常的规划审批,技术管理层无权更改法定规划,规划的执行受到层层审批和监督。由于实施了一系列制度和管理措施,保障了規划的严格执行。另外,规划对整体空间布局、建筑、广场、路灯、雕塑、植物种类等都进行了严格规定,覆盖面广且细。不过,虽然规划巨细无遗且不容违背,规划制定和执行过程中也允许合理的弹性情况出现。例如,安排了大量的预留地,引入了“白地”、“灰地”、“弹性绿地”的概念。再如,设定了可浮动的指标,以工业用地容积率为例,高层厂房的容积率设定为2.1-2.5,低层厂房的容积率设为0.3—0.4,具有相对灵活的弹性。即使在规划执行过程中出现特殊情况,当事人也可以通过三次机会进行规划修改申请(第一次向管理者提交设计书,第二次向规划局提出“违规申请”,第三次向园区管委会提交“上诉”)。

(四)规划具有层级性

从苏州工业园区规划本身而言,分为三个层级:概念规划、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另外,重点区域还有城市设计规划。概念规划具有战略性,从远期发展角度确定园区定位;总体规划具有宏观性,确定园区的性质、规模、土地利用结构和总体布局等;详细规划具有细节性,在每个区域总体规划的基础上,详细制定土地利用性质、建设密度、高度等指标。另外,规划的公共服务提供也具有层级性。中央核心地带发展购物中心、饭店(宾馆)、文化娱乐中心、办公楼等辐射范围大的公共服务;居住区以邻里中心的方式提供综合性、全方位、便捷性的服务;工业区以综合便利中心的形式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服务。

(五)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

苏州工业园区的功能定位虽然是苏州市的经济增长极,但其将人作为园区最核心的保障要素。在规划中,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例如,在园区金鸡湖规划设计中,环湖围边22公里全部开放,成为公众休憩的绿地空间,随后才是以道路分割的低密度住宅。由此,保障了该空间公众首先受益。另外,规划控制环金鸡湖周边居住用地的基本原则是离湖越远,建筑密度越高,以便使更多的住户能够享受湖景。

参考文献:

[1]苏州工业园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苏州工业园区志(一、二、三)[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

[2]赵大生(编).苏州工业园区深度解读(上、下)[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苏州工业园区历程经验
中国的历程
乐淘淘“先进”经验
邮票上的70年光辉历程(集邮)
乐淘淘“先进”经验
ImprovingListeningandSpeakingSkillsthroughWatchingAmericanTVSeries
Can lucid dreams kill you?
今天我叫早
相关经验
我想这样做
中国南极科考30年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