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教学模式三个误解的厘清

2019-11-15张建国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19年9期
关键词:课型本土化流程

张建国

教学模式不同于教学流程,我们更应关注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实现条件、教学评价等方面的研究;要探索教学模式的多元化;借鉴他校的教学模式不能搞整体移植,要嫁接创新。

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  教学流程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许多学校热衷于构建“教学模式”,形形色色的“模式”不断涌现,有“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感觉。客观地讲,对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从整体上促进了课堂效益的提高。但是有些学校对“教学模式”存在一些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应该引起我们的思考。

一、教学模式还是教学流程

教学模式与教学流程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乔伊斯在《教学模式》一书中指出:“教学模式是指建立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基础上,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的,将教学的诸要素以特定的方式组合成具有相对稳定且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框架,并具有可操作性程序的教学模型”[1]。因此,教学模式应包括理论依据、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实现条件、教学评价等要素。换言之,教学模式要回答“为什么这样教”“教什么”以及“如何教”等一系列问题。而教学流程一般是指构成一堂课“比较稳定的各个板块、环节、步骤和运转程序,包括空间上的教学结构框架和时间上的教学活动程序”[2]。简言之,教学流程主要关注“如何操作”的问题;从范畴上看,教学流程从属于教学模式,相当于教学模式中的“操作程序”。因此,二者切不可混为一谈。

将教学流程当做教学模式,往往使教学研究囿于“术”,而忽略了“道”。这样的教学流程缺乏灵活性,会制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同时,由于缺乏对教学流程合理性的关注,使其课堂操作缺乏理论上的支持,难以把握正确方向,往往背离正确的发展方向。只有“道”“术”统一,教学模式才能真正发挥威力。因此,在课堂教学研究中,我们一定要认清教学流程与教学模式的区别,在重视具体操作环节的同时,更应关注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实现条件、教学评价等方面的研究,使教学模式成为一个体系,为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二、一科一模还是一科多模

现在很多学校要求“一科一模”,即一个学科建立一种课堂教学模式,所有教师都要遵照使用。其实从乔伊斯关于教学模式的定义看,教学模式具有其各自的“实现条件”,脱离具体条件的教学模式是低效、无效甚至负效的,一科一模不如一科多模。

教师不同,模式不同。教师的思维方式、教学风格各异,如果要求所有教师都采用一种模式,肯定是不合理的。于漪擅长情景教学法,讲课声情并茂,注重熏陶感染;魏书生独创六步教学法,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和自学能力;钱梦龙的导学式语文教学模式以“导读”为其标志,独步“江湖”。让我们设想,如果让这三位大师套用对方的教学模式去上课,那将是怎样的场面?只有让老师根据自身特点去探索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才可能得心应手,成为具有自己风格的教师。否则,模式将成为限制教师发展的牢笼。

学生不同,模式不同。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学模式的选择必须考虑学生的情况。比如,在不同的年级,学生的年龄差异会导致认知水平的不同,采用不同教学模式才能适应学生学习的需求。其次,即使是同一年级,由于班级差异,对教学模式的要求也不相同。笔者在上课时,往往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有的班级上课气氛极其活跃,而有的班级恰恰相反,异常安静。在不同的班级中就有必要调整教学模式,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内动力。另外,学生的知识背景也是须考虑的问题。所以,教学模式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改变,一成不变地使用“一模”显然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

课型不同,模式不同。以教学任务作为划分标准,课型有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讲评课、实验课之分;以课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为标准,有讲授课、讨论课、自学辅导课、练习课、实践或实习课、参观或见习课之分。新课改以来,又出现了解疑存疑课堂、自悟互教课堂、讨论合作型课堂等新课型。不同课型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目的各不相同。如果用一种模式去“套”,就如同“以一药治百病”,岂不荒谬?多样性的课型需要多样式的模式。

巴班斯基在《论教学过程最优化》中指出:“把真理具体性的方法论原则转用于教学过程,就必须分析教学的具体任务、内容的特点、师生的可能性,并根据每种情况,按照一定的标准,选择出最好的解决方法”[3]。可见,由于教学活动的复杂性,“一模”是不能满足教学需要的,应该而且必须允许“多模”。

三、整体移植还是嫁接改造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一些“名校”的教学模式也随之出名,学习、模仿者层出不穷,但是往往效果不佳,中途夭折者有之,变形走样者有之,更有邯郸学步,适得其反者。究其原因,往往是有些学校只是在整体移植,而没有做到嫁接创新。

学习他校的教学模式,必须考虑其产生的背景。任何模式的产生都有其独特的背景,有些做法只适用于一定的范围或对象。有些在“原产地”的东西,在新的地方未必适用。《晏子春秋》中晏子说“桔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好吃的桔子变了味,非桔之过,水土不服而已。如果一味地照搬照抄,只会受到模式框架的束缚,限制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教师自身优势,影响课堂的整体效益。

学习他校的教学模式,必须充分认识其模式的不足。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都有其不足。某名校的教学模式,将课堂时间、学生组成、学习内容划分为固定的比例,要求严格执行,这本身是否合理?是否适用于所有学科?是否适用于每一节课?这些问题都值得思考。所以,对于其他学校的教学模式,既要虚心学习,也要理性分析,避免盲目崇拜,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学习他校的教学模式,必须要实现模式的本土化。只有将他人的成果与本校实际结合,才能“接地气”,使之蓬勃生长,真正发挥作用。因此,实现教学模式的本土化尤为重要。实现本土化,以下四个方面尤为关键。

一是学习感悟。要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真正领会先进教学模式的精髓,不要过多地被形式上的东西吸引眼球,要深入挖掘模式中蕴含的教育思想、教学理念,消化吸收,化为己用,深入人心。

二是实践应用。理论到现实是有距离的,模式该如何操作,效果如何,还需要在实践中加以验证。要善于在實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思考解决的途径,不断改进,最终形成相对合理的教学模式。

三是制度促进。在推进教学模式校本化的过程中,由于教育教学观念的落后或出于对新模式的不信任,有些老师拒绝改变,抵制新模式的推行。这时候就需要学校出台相应的制度,引领、激励教师,促使其投入到改革的队伍中。没有制度的促进,教学模式的校本化往往会流于形式,不了了之。

四是创新提升。对先进教学模式的本土化必须要经历从“入格”到“出格”的过程。在充分学习、借鉴先进模式的基础上,学校要结合本校的教学思想、教学实践、自身优势,对其进行改造、升华,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教学模式。这样才能“破茧成蝶”,真正完成教学模式的本土化工作,使之扎根于本校,成长为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参天大树。

总之,对教学模式的认识永无止境,我们只有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探索,才能真正把握它、运用它,使之成为我们改进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发展和自身进步的利器。

参考文献

[1] 乔伊斯.教学模式[M].荆建华,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09).

[2] 顾晓峰,陈永忠.中学政治课教学流程优化模式探讨[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04).

[3] 巴班斯基.论教学过程最优化[M].吴文侃,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  王   颖】

猜你喜欢

课型本土化流程
基于“主题语境”的高中英语阅读本土化研究
急诊快捷护理流程在急性脑卒中抢救中的应用
与元英&宫胁咲良零距离 from IZ*ONE
基于核心素养的创造式课型组合操作体系
学科教学中的课型设计思路
四川省高考志愿填报流程简图
“一课四备”磨课流程例说
国内少儿音乐教育发展的困境与思考
法律移植视阈下英、德民事诉讼制度在山东租借地的“本土化”
“AutoForm金属板料成形仿真软件”市场在中国的开拓及本土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