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逃出熔炉》与美国平民电影的创伤书写

2019-11-15娄晓超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河南新郑451150

电影文学 2019年10期
关键词:熔炉平民生活

娄晓超 (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河南 新郑 451150)

由斯科特·库珀执导的《逃出熔炉》(2013),为观众掀开了美国没落工业小城底层工人生活的一角,揭示了以罗塞尔·贝兹为代表的平民生活中的创伤。在缓慢的节奏、沉重的情节以及冰冷的画面质感中,电影充满了对自处绝境的平民的同情以及时代变迁带来的失落感,也包孕了某种沉淀与思索。

一、作为平民电影的《逃出熔炉》

美国电影中,向来不乏对在身份、职业和生活上平凡无奇者进行充分展示的作品,电影人们热衷于挖掘出日常生活中平凡个体在经历和心理活动上的戏剧性,甚至喜爱用平民来进行某种国家形象的代言与宣讲,这其中最为知名的便是由罗伯特·泽米基斯执导、主人公成为美式文化和美国精神象征的《阿甘正传》(1993),这类作品便是受众颇广的美国平民电影。工人、农民以及普通的市民、普通的战士等,共同构成了平民阶层的主体。平民电影将镜头对准这一阶层,并且不止于此:“平民电影,并不指单纯反映平民生活的电影……所谓平民电影,至少包含了三个层面的含义:采用平民视角,反映平民生活,体现平民文化。”从这三个层面来看,《逃出熔炉》是不折不扣的平民电影。

平民视角即电影人以一种换位思考式的,而非居高临下的方式来观察、展现主人公的生活。在《逃出熔炉》中,罗塞尔最终不顾警察韦斯莱“我来让事情重回正轨”的高声劝告而开枪打死了杀死弟弟的仇人德格罗特。这无疑是一种犯罪行为,观众与罗塞尔都清楚这一点,然而这是可悲而无奈,令人心生恻隐的。因为罗塞尔在之前一次次和警察打交道的过程中,早已明白“让事情重回正轨”是一种奢望。类似的平民电影还有如马丁·麦克唐纳的《三块广告牌》(2017),米尔德丽德先是在警察局纵火,然后又联合前警察狄克森驾车追凶,平民在无法借助公权来主持公道的时候,只能被迫选择私刑复仇。

而反映平民生活,即指电影尽管有一定的艺术加工,但其再现和表现的对象始终是观众熟悉的平民的生活点滴。如约瑟夫·科辛斯基的《勇往直前》(2017)中,粗糙而质朴的“格拉尼特山高手”消防队的小伙子们成为消防员的动机或是为了养家糊口,或是单纯的子承父业,主人公“零分”则是为了摆脱瘾君子的糜烂生活。而他们都兢兢业业地干好这份工作,在森林大火疯狂袭来时勇敢走向牺牲。《逃出熔炉》亦是如此,罗塞尔子承父业在钢厂工作,他秉承的信念就是“靠劳动挣钱糊口不丢人”,为此还劝说弟弟去找个诸如挖沥青的工作。从监狱出来后,罗塞尔想的也是修整门窗,开始新的生活,偶尔和叔叔的狩猎成为罗塞尔唯一的娱乐。电影中主体的行为无不透露着一种属于社会基层的气息。

体现平民文化,即体现了与平民的情感世界或精神状态相关的文化生活。如柯蒂斯·汉森的《八英里》(2002)、吉姆·谢里丹的《要钱不要命》(2005)中与黑人生存意志紧密相关的Hip-Hop文化等。而在《逃出熔炉》中平民文化则显示出其狰狞一面,罗德尼先是沉迷于赌马,在欠下巨款后又投身于地下拳击赛,而他一次次登上拳台的动机,除了挣钱之外还在于只有这种流血和疼痛能提醒他自己的存在。这些文化生活,反映出来的都是具有代表性的一种真实的生存状态。

二、《逃出熔炉》的创伤书写

创伤的概念源于希腊语,最早被应用可追溯到公元2世纪。创伤原意指由外力造成的肌体的组织结构损伤,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一概念超越医学领域而逐渐被心理学、社会学以及文化人类学等学科纳入。针对个体的创伤,童庆炳曾指出:“所谓创伤,就是指某人在生命的某一阶段,突然受到一种心灵无法承受的刺激,而引起极度的失衡,并留下伤痕,这一结果便作为残余物和沉淀物留在心灵深处,永久地扰乱这个人一生的心理活动。”而当创伤属于群体时,正如杰弗里·亚历山大所指出的那样,文化创伤(cultural trauma)就由此产生:“当个人和群体意识上留下难以磨灭的痕迹,成为永久的记忆,根本且无可逆转地改变了他们的未来,文化创伤就发生了。”如前所述,平民阶层在政治、经济上的地位是低下的,其掌握的社会资源是极为有限的,这也就使得他们在生活中不乏遭遇创伤的可能,但是其又缺乏为自己发声的渠道而往往只能默默承受,而电影便承担了这一为“沉默的大多数”发声的功能。

在《逃出熔炉》中,人物的创伤体验首先是一种家族式的贫穷与匮乏体验。罗塞尔是美国蓝领阶层的一员,他的工人工作来源于顶班早已躺在床上动弹不得的父亲。对生活没有奢望,只希望获得温饱与安定的罗塞尔从未想过离开这里,甚至为了能回到熔炉之前忍辱负重。钢铁厂养活了罗塞尔生存的小镇,为当地人提供了生活的物质来源与精神寄托,然而钢铁厂也摧毁了这座小镇。在罗塞尔入狱时,父亲终于因病去世,而父亲之所以缠绵病榻,正是因为长期在工厂工作染上了严重的肺病。工人们犹如蝼蚁,他们的健康完全无法得到保障,这也是弟弟罗德尼不愿意为工厂卖命的原因。当资源耗尽,资本撤离,工厂陷入停摆后,既无其他能力,又被工伤困扰的工人们无疑将走入绝境。在电影中,罗塞尔的家简陋、昏暗,贫穷使得他曾表示希望能将女友莱娜养胖一点。罗塞尔原本与身为幼儿园教师的莱娜极为相爱,而莱娜却在罗塞尔入狱后投入了警察韦斯莱的怀抱,这仅仅是因为警察是当地唯一有各种保险福利,能让莱娜后顾无忧的职业。而罗塞尔的服刑,也与他无钱交付保释金有关。贫穷使得平民放弃了健康、生命、自由和爱情,这无疑是极为可悲的。类似的,如在加布里埃莱·穆奇诺的《当幸福来敲门》(2006)中,妻子离去,房东催租,父子二人被迫栖身于地铁的厕所里,都是这种举家承受贫困的创伤经验。

其次,战争以及国家缺位加重的创伤体验,也是电影的书写对象之一。战争在耗费钱财物力、耗尽人们的理智的同时,也耗去了人们对政府的信任。罗塞尔之所以没有和父亲一样慢慢为工人职业所窒息,而是走上了一条激烈的复仇之路,是与弟弟罗德尼的遭遇有关的。罗德尼曾经为陆军士兵,在国家兵源不够的情况下被4次征召去到伊拉克,他的身上还留着长长的伤疤以及部队字样的文身。然而,在他和兄长的争吵中,观众得知他曾目睹婴儿的头被削去,双手夹过最好朋友的尸体,目睹街道上堆满残肢断臂而自己还要去清理。战争带来的创伤后应激障碍让他很难再和哥哥一样继承父亲安分守己的工人生活。从他的怒吼“他妈的我把命都给了这个国家,国家给了我什么”中不难看出,国家是缺位的,它没有给予自己的士兵在物质上的补偿以及在心理上的抚慰。在为了还债而打假拳后,甚至伊拉克的经历还成为围观者起哄时的说辞,罗德尼不断被激怒。最终,罗德尼决定听从哥哥的劝说找一份踏实的工作,却在最后一战后被黑道毒枭无情枪杀,血肉横飞的战场杀死了罗德尼一次,而凋敝的故乡则杀死了罗德尼第二次。这彻底摧毁了罗塞尔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最后,则是平民遭遇的法制难伸困境。这在美国平民电影中屡见不鲜。如《阿甘正传》中,珍妮遭受自己的父亲性侵;柯恩兄弟的《醉乡民谣》(2013)中,勒维恩从酒馆出来后被陌生人殴打等。生活困顿的平民犹如生活于丛林社会,他们不仅不是法律的庇护对象,甚至在长期受到伤害后有可能陷入麻痹和放纵。而在《逃出熔炉》中,罗塞尔没有选择麻痹而是直接扛起猎枪打爆了仇人的头。在罗德尼和佩蒂失踪后,罗塞尔希望警察韦斯莱能考虑罗德尼有可能还活着,希望警方能展开救援,得到的却是搜索难度很大,隐藏在山中的毒枭势力很大等托词,以及韦斯莱牵扯到莱娜移情别恋的嘲讽。平民的死在执法者的官腔面前,显得随机而无意义。罗塞尔不得不自己去佩蒂的酒吧查找真相,得到的却是警方要将他驱逐出这个州的警告。在罗塞尔用电话诱骗德格罗特现身后,他的第一反应也是让酒保迅速报警。但最终,看清了警察的敷衍与无能的罗塞尔终于忍无可忍,不惜一切代价举起了手中的猎枪。一位原本是“好好先生”、怀着本分之心的平民,就这样被逼成了杀人犯。

三、直面创伤的意义

从《逃出熔炉》等撕开人生血淋淋伤口的美国平民电影中我们不难看出,创伤是电影的重要内容和主题,也是电影创作的强大动力。敏感的电影人关注到了平民生活的阴暗艰辛一面,将其截取与放大,敦促整个社会来直面主人公的创伤,这是具有双重意义的。

一方面,电影的创伤书写试图完成一种艺术对社会的疗救。绝大多数人并没有与主人公类似的经历,但是在观影之后,观众为主人公的痛苦经历感慨喟叹,甚至有某种心理负担。因为观众理解了遭受创伤的主人公,其自身原本的统一性和连贯性是如何被无情打破、割裂的。罗塞尔本人富有爱心,勇于担当,遵从法律,在酒驾撞死人后老老实实地服刑,忍受监狱中其他囚犯的羞辱。在被释放后,他会带着花去车祸发生地痛苦地悼念那个因他而失去年轻生命的死者,虔诚地反思自己的过错。然而对于罗塞尔和他的家人来说,吸引了无数移民的美国绝非极乐世界,通过个人奋斗来改变命运的“美国梦”神话更是无从谈起,罗塞尔的勤奋、善良和守序完全不能将他带入到一个更为理想的生活状态中。库珀通过在电影中反复展示钢水滚烫灼人,逼得人喘不过气来的熔炉暗示观众,与其说美国社会是一片乐土,倒不如说是一个巨大的“熔炉”。库珀无意直接追问体制的弊病,但是观众都能看到,在其中煎熬的人们被剥夺了追求平静幸福的权利。罗德尼的死终于打破了罗塞尔认可法律规矩的统一性和连贯性,瓦解了罗塞尔自我和现实间的和谐和平衡,在意识到法律和体制难以依靠时,罗塞尔用自毁的方式为弟弟复仇。当人们都意识到,这种法制的无力、地域经济的僵滞,以及对人们精神造成的摧残亟须改变时,社会才有被疗救、被治愈的可能。另一方面,电影的创伤书写又有着一种铭刻记忆、见证时代的意义。在罗塞尔这一生命个体的经历背后,是美国工业在局部地区走向破败、濒于消亡的历史。正如罗塞尔在电影中提到的那样,这个钢厂究竟还能存在多久,他们也并不知道,只知道资方如今都倾向于去中国开工厂了,因为那里“更便宜”。在这种资本的转移中,罗塞尔们成为牺牲品,沉重的黑铁熔炉和烟囱成为他们的墓碑。这是有必要留为后人(包括取代了罗塞尔们的中国人)之鉴的。

充满悲怆氛围的《逃出熔炉》是一部典型的“反美国梦”的作品,库珀通过与观众分享一个普通工人伤痕累累,在泥淖中不断下沉的人生,显示出了非凡的勇气与担当。在某种程度上,也正是这种与“美国梦”唱反调的勇气与担当使电影错失了奥斯卡等奖项的青睐。在这部平民电影的创作中,库珀没有遮蔽伤口,而是始终站在平民的立场上裸露伤口、清洗伤口,促使观众感知人物的痛苦与绝望,反思审视社会的弊端。当观众与电影人达成对创伤的共识时,一种新的文化记忆,以及满含同情的道德共同体也就由此产生,这正是《逃出熔炉》的重要贡献。

猜你喜欢

熔炉平民生活
饮食文化的“大熔炉”
熔炉起落快慢对熔炉吊装梁强度分析研究
非富即贵? 平民也很爽 10款5000元以内AV放大器简析
火山熔炉
生活感悟
平民领袖
盯紧!这些将是5年内最赚钱的平民职业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